游历身体的“江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五脏六腑

人体的藏象

“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类经·藏象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听到过这样的话:“哎呀,难受死了,五脏六腑都在痛”,“今天过节,买点肉祭祭五脏庙”;武侠小说中也有写到某人伤势严重时,会出现“五脏俱损”、“五脏六腑皆已移位”、“正中心脉”的描述。那么,这里我们听到或者是看到的“五脏”、“六腑”到底是什么样的组织器官呢?中医就只有十一个组织器官吗?

“五脏六腑”这个提法源于中医的藏象学说,所谓藏象学说就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结合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自然界关系的学说。

“藏象”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藏,本意是隐藏,因为我们的内脏都隐藏于躯体之内,所以在这里暗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有两个含义,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就是把脏腑的解剖形态和自然界的事物做一类比,将其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中描述的“心象尖圆,形如莲花”,讲的就是心脏的样子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另外,“象”也是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说:

“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象”就是指脏腑情况在外的反应。例如,肺藏于体内,是脏;而呼吸是其生理功能,咳嗽、气喘则是病理现象。所以我们就可以说,呼吸、咳嗽和气喘都是肺这个“藏”的“象”,通过对这些“象”的观察,就可以推知内在脏腑的状态。简言之“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做“藏象”,现今也有的书本中将其写为“脏象”。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素问·五脏别论》

“脏腑”一词,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脏,代表的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这里中医所指的精气,就是所有对人体有用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总称。脏正是生成和储存这些人体基本物质的地方,包括肝、心、脾、肺、肾,合称“五脏”。

腑通“府”,有府库之意,代表的是接纳和传输人体水谷精微和糟粕的内脏,中医里的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是指我们日常饮食中所提供、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所有营养成分,腑就负责向身体各处输送这些营养的任务。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和膀胱,合称“六腑”。大家请注意了,从形象上看,五脏属于实质性的脏器,而六腑属于官腔性器官。

中医的“脏”、“腑”强调的是实用价值而并非外貌特征,也就是说,中医的一个“脏”对应的并不仅仅是西医中同一名称的某一器官,而是涵盖了西医好多组织器官的某一个甚至几个系统的功能。中医所讲的“五脏六腑”代表的绝不仅仅是十一个单纯的脏器,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一套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系统,因此,将中医的“五脏六腑”简单地理解为西医中具体的组织器官,实非明智之举。

可是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那么那么多的人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呢?我想这里面翻译有很大问题!

翻译误导了世界。

大家都知道,最早存在于我国的是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所以,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即肝、心、脾、肺、肾系统是一直存在的,古时候的医家们自然按照这五个系统所主的功能来看病开方。后来,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洋医”逐步走进了国门,凑巧的是(完全可以这么讲)在西医系统中也存在着“肝”、“心”、“脾”、“肺”和“肾”(确切地说是liver、heart、spleen、lungs、kidney),但要知道,中医和西医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两个基础上的,中医的基础是古代哲学,西医的基础则是现代解剖学,所以中医的五脏系统是“模糊的”、“能与形态统一的”、“与大自然相应的”(五脏对应五方、五季),甚至于“有感情的”(五脏对应五志),而西医的五脏则是“定位明确的”、“独立的”、“客观的”,这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可是无奈,最初的翻译家们并没有像翻译元素周期表的元素一样选择音译、直译,而是选择了意译的方式。把“liver”翻译成“肝”,把“heart”翻译成“心”,把“spleen”翻译成“脾”,把“lungs”翻译成“肺”,把“kidney”翻译成“肾”,于是,中医的五脏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对应成了西医的脏腑,从此中医也从此拉开了“被误解与被损害”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