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肌学

【表面解剖】

人体主要体表肌性标志如下:

1.胸锁乳突肌、背阔肌、斜方肌、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轮廓触摸方法一边将肌肉收缩、舒张交替进行,并且完成该肌肉的相应功能,一边用手触扪该肌肉,即可对此肌肉的位置轮廓进行定位。

2.肱二头肌肌腱 屈肘关节状态下,触及在该肌腱,于该肌腱内侧可以触及肱动脉的搏动。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时,叩击肱二头肌肌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肱二头肌的收缩状态(收缩过强,即称为腱反射亢进;收缩弱或无力,即称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肌皮神经的连续性或反应性是否良好。

3.肱三头肌肌腱 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时,在尺骨鹰嘴上方叩击肱三头肌肌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肱三头肌的收缩状态,以及桡神经的连续性或反应性是否良好。

4.髌韧带 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时,在髌骨与胫骨粗隆之间,叩击髌韧带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股四头肌的收缩状态,以及股神经的连续性或反应性是否良好。

5.跟腱 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时,在跟骨结节上方条索状隆起处,叩击跟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小腿三头肌的收缩状态,以及胫神经的连续性或反应性是否良好。

6.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肌腱 进行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时,在腘窝上内侧界呈条索状隆起处,叩击半腱肌、半膜肌的肌腱;在腘窝上外侧界呈条索状隆起处,叩击股二头肌的肌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收缩状态,以及坐骨神经的连续性或反应性是否良好。

【临床案例】

案例2-1患者,男性,18岁,因高热(体温39.6℃)医嘱予复方氨基比林2 ml肌肉注射治疗。实习护士李某为患者进行进针时,患者立即出现注射部位的剧烈疼痛,向注射部位下肢放射,同时伴有患侧下肢运动障碍、外侧麻木感。经调查核实,此事件是因护生李某肌肉注射部位选择不当(注射部位恰好在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处)导致坐骨神经损伤所致。

臀大肌注射部位定位方法有几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联线)即为注射区。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尖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问题:

1.您能在自己的身上准确、快速地扪到以下骨性标志:髂嵴最高点、髂后上棘、股骨大转子、髂前上棘和尾骨尖。

2.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的深浅层次关系如何?

3.梨状肌上、下孔各什么结构出入?怎样在体表给坐骨神经进行定位?

4.您认为作为一名护士应如何正确为患者实施肌肉注射,可以选择肌注部位有哪些?

第一节 概述

骨骼肌分布广泛,约占体重的40%。肌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且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从而执行和完成一定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每块骨骼肌都可看成是一个动力器官;支配和营养骨骼肌的神经和血管进出骨骼肌的部位,称为肌门,是相关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部位。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骨骼肌由中间的肌性部分和两端的腱性部分构成。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组成,色红柔软,具有一定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肌的外面包有结缔组织的肌外膜。由肌外膜发出若干纤维隔进入肌内将其分割为较小的肌束,包被肌束的结缔组织称为肌束膜。肌束内每条肌纤维还包有一层薄的结缔组织膜,为肌内膜。供应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沿着这些结缔组织深入肌内。腱性部分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位于肌性部分的两端,肌借腱附着于骨骼。

长肌的肌性部分呈梭形称肌腹;腱性部分呈圆索状,称肌腱。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亦称腱膜

肌按其形态,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类(图2-1)。

图2-1 肌的各种形态

长肌 肌束通常与肌的长轴平行,收缩时肌显著缩短,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多见于四肢。有些长肌的起端有两个以上的头,以后聚成一个肌腹,可被称为二头肌、三头肌或四头肌;有的肌腹分出若干长腱,止于不同的骨面;还有些长肌肌腹被中间腱划分成两个肌腹,称二腹肌;有的有多个肌腹融合而成,中间隔以腱划,如腹直肌。

短肌 小而短,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幅度较小,多见于躯干深层。

阔肌 宽扁呈薄片状,多见于胸腹壁,有运动功能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轮匝肌 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收缩时使两骨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通常把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看作为肌肉的起点或定点;把另一端则看作为止点或动点(图2-2)。由于运动复杂多样化,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置换。例如,胸大肌起于胸廓,止于肢骨,通常收缩时使上肢向胸廓靠拢,但在做引体向上动作时,胸大肌的动、定点易位,止于肱骨的一端被固定,而附着于胸廓的一端作为动点,收缩时使胸廓向上肢靠拢,故能引体向上。

图2-2 肌的起止与作用

肌在关节周围配布的方式和多少与关节的运动类型密切相关。能做屈、伸运动的关节,肘关节的肌配布,前方有屈肌,后方有伸肌,从而使肘关节完成屈和伸的运动。在具有屈、伸、内收和外展四类运动的关节,如桡腕关节除有屈肌和伸肌外,还配布有内收肌和外展肌。在多种运动形式的关节周围,如肩关节除屈、伸、内收和外展肌外,还配布有旋内和旋外两组肌。因此,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称为拮抗肌。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协调和依存。如果拮抗肌中的一组功能丧失,则该关节的有关运动也随之丧失。此外,关节在完成某一种运动时,常常不是单独一块肌收缩的结果,而是有赖于若干成群的肌配合。例如,屈桡腕关节时,经过该关节前方的肌同时收缩,这些功能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一块肌往往和两个以上的关节运动有关,可产生两个以上的动作,如前臂的尺侧腕屈肌能屈桡腕关节,也可使桡腕关节内收,所以屈腕时,它属屈肌组;腕内收时,又属于收肌组。

肌的配布也反映人类直立和从事劳动的特点,由于身体的重力线是通过枢椎齿突、脊柱胸段的前方、髋关节中心的后方,膝、踝两关节的前方,落在足弓上。因此为适应人体的直立姿势,项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以及维持足弓的肌都特别发达,以克服重力的影响,保持人体的直立平衡。由于上、下肢的分工和劳动的影响,下肢肌比上肢肌强大,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强大,手肌比足肌分化程度高。人类有语言和思维活动,舌肌、喉肌和面肌也得到高度的分化。

三、骨骼肌的辅助装置

在肌的周围有辅助装置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功能,它们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一)筋膜

筋膜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图2-3)。

图2-3 大腿中部横切

1.浅筋膜(皮下筋膜) 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等,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浅筋膜对位于它深部的肌、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手掌和足底的浅筋膜均较发达,能对加压起缓冲作用。

2.深筋膜(固有筋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深筋膜插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包绕肌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在肌数目众多而骨面不够广阔的部位,它可供肌的附着或作为肌的起点。筋膜的厚薄与肌的强弱有关,如大腿肌较发达,大腿的深筋膜就显得特别强厚、坚韧。深筋膜除能保护肌免受摩擦外,还可以约束肌的活动,分隔肌群或肌群中的各个肌,以保证肌群或各肌能单独进行活动。它还能形成一些结构,如在腕部和踝部,深筋膜增厚形成支持带,对经过其深部的肌腱有支持和约束作用,并能改变肌的牵引方向,以调节肌的作用。由于血管和神经都沿着肌间或肌群之间的筋膜间隙行走,所以掌握筋膜的知识有助于寻找血管、神经。在病理的情况下,筋膜可潴留脓液、限制炎症的扩散。根据筋膜的间隙通向又可推测积液的蔓延方向。

(二)滑膜囊

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有的滑膜囊在关节附近和关节腔相通。滑膜囊炎症可影响肢体局部的运动功能。

(三)腱鞘

腱鞘(图2-4)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它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腱鞘可分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腱鞘的纤维层又称腱纤维鞘,它位于外层,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它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腱鞘的滑膜层又称腱滑膜鞘,位于腱纤维鞘内,由滑膜构成,为双层圆筒形的鞘。鞘的内层包在肌腱的表面,称为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所以肌腱能在这个鞘内自由滑动。若手指不恰当地作长期、过度而快速的活动,可导致腱鞘损伤,产生疼痛并影响肌腱的滑动,临床上称为腱鞘炎,为常见多发病之一。腱滑膜鞘在骨面移行到肌腱的两层滑膜部分,称为腱系膜,其中有供应肌腱的血管通过。由于肌腱经常运动,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血管神经出入处保留下来,称为腱纽。

图2-4 腱鞘示意图

第二节 头肌

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图2-5)。

图2-5 头肌

一、面肌

面肌(亦称表情肌)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人类面肌较其他动物发达,这与人类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思维和语言活动有关,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小结如表2-1。

表2-1 各咀嚼肌的名称、起止点及主要作用和神经分布小结

(一)颅顶肌

颅顶肌阔而薄,左、右各有一块枕额肌,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并与头皮紧密结合,而与深部的骨膜则隔以疏松的结缔组织。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

作用: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二)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作用:使眼裂闭合。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后面,故当肌收缩闭眼时,可同时扩张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向鼻腔。

(三)口周围肌

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颊深部有一对颊肌,此肌紧贴口腔侧壁,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以外拉口角。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闭嘴)。

(四)鼻肌

鼻肌不发达,为几块扁薄小肌,分布在鼻孔周围,有开大或缩小鼻孔的作用。

二、咀嚼肌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共4对,它们均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参加咀嚼运动。

(一)咬肌

咬肌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向后下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的外面。

(二)颞肌

颞肌起自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深方,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三)翼内肌

翼内肌起自翼窝,向下外方止于下颌角的内面。

(四)翼外肌

翼外肌在颞下窝内,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向外方止于下颌颈。

第三节 颈肌

颈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三组(图2-6)。

图2-6 颈肌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 位于颈部浅筋膜中,为一皮肌,薄而宽阔,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止于口角。作用: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 斜列于颈部两侧,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是一对强有力的肌。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作用: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舌骨上、下肌群

1.舌骨上肌 在舌骨与下颌骨和颅底之间,每侧由4块肌组成。

(1)二腹肌:在下颌骨的下方,有前、后二腹。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斜向后下方;后腹起自乳突内侧,斜向前下;两个肌腹以中间腱相连,中间腱借筋膜形成滑车系于舌骨。

(2)下颌舌骨肌:宽而薄,在二腹肌前腹的深部,起自下颌骨,止于舌骨,并与对侧肌会于正中线,组成口腔底。

(3)茎突舌骨肌:居二腹肌后腹之上,并与之伴行,起自茎突,止于舌骨。

(4)颏舌骨肌:在下颌舌骨肌深面,起自颏棘,止于舌骨。

舌骨上肌的作用:上提舌骨,并可使舌升高,因而能协助推进食团入咽。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2.舌骨下肌 位于颈前部,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每侧也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1)胸骨舌骨肌:为薄片带状肌,在颈部正中线的两侧。

(2)肩胛舌骨肌:在胸骨舌骨肌的外侧,为细长带状肌,分为上腹、下腹和中间腱。

(3)胸骨甲状肌:在胸骨舌骨肌深面。

(4)甲状舌骨肌:为一块短小的肌,在胸骨甲状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盖。

舌骨下肌的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使靠近舌骨。

(三)颈深肌群

颈深肌群可分成内、外侧两群肌。

1.外侧群 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各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图17-7),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作用: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如肋骨固定,则可使颈前屈。

2.内侧群 在脊柱颈段的前方,有头长肌和颈长肌等,合称椎前肌。作用:椎前肌能使头前俯、颈前屈。

(四)颈部筋膜

颈部筋膜较为复杂,可分为数层。包绕颈阔肌的浅筋膜,为全身浅筋膜的一部分,其深面的颈部深筋膜,称颈筋膜,它围绕颈、项部的诸肌及颈部器官、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或间隙。可分为浅、中、深三层。

1.颈浅筋膜(封套筋膜)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两肌的肌鞘。在下颌下腺和腮腺区又分两层,包绕着下颌下腺和腮腺,形成两腺的筋膜鞘,为下颌下腺囊和腮腺囊。封套筋膜在舌骨下方、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又分两层包绕舌骨下肌,形成舌骨下肌筋膜鞘,向下附于胸骨柄和锁骨。

2.气管前层(气管前筋膜或内脏筋膜)紧贴舌骨下肌群的后方,并与其筋膜相愈着,此层筋膜包绕颈部脏器在甲状腺区分成两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外层被囊)。

3.颈动脉鞘 是颈筋膜包绕颈部的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血管神经鞘,它向两侧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称颈动脉鞘。

4.椎前层(椎前筋膜)为颈筋膜深层。覆盖在椎前肌和斜角肌的前方,向下与胸内筋膜相续。此层筋膜深面有颈交感干、膈神经、臂丛和锁骨下动脉等,并向下外侧包绕腋血管和臂丛,形成腋鞘。

第四节 躯干肌

一、背肌

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图2-7)。肌的数目众多,分层排列,可分为浅、深两群。浅群主要为阔肌,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它们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深群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可分为数层:浅层有夹肌,主要是长的竖脊肌;深层为节段性比较明显的短肌,能运动相邻的椎骨,也能加强椎骨间的连结。

图2-7 背部肌群

(一)斜方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测,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二)背阔肌

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底。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三)竖脊肌

竖脊肌(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居上述5块肌的深部。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竖脊肌深部为短肌,有明显的节段性,连于相邻两个椎骨或数个椎骨之间,加强椎骨之间的连结和脊柱运动的灵活性。

二、胸肌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图2-8)。

图2-8 胸肌

(一)胸上肢肌

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外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

1.胸大肌 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宽而厚。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则可上提躯干,也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往上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3.前锯肌 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上内方,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

(二)胸固有肌

胸固有肌参与构成胸壁,如位于11个肋间隙内的肋间内、外肌。

1.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其前部肌束仅达肋骨与肋软骨的结合处,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一片结缔组织膜,称肋间外膜。

2.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前部肌束达胸骨外侧缘,后部肌束只到肋角,自此向后为肋间内膜所代替。作用:肋间外肌能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可降肋助呼气。

3.肋间最内肌 位于肋间内肌的深层,肌束方向和肋间内肌相同。

三、膈

膈(图2-9)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央的中心腱,所以膈的外周是肌性部,而中央部分是腱膜。

图2-9 膈肌及腹后壁肌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前、后干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隆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前壁、侧壁和后壁的大部分均为腹肌构成,腹肌上附着于胸廓,下附着于骨盆。腹前壁有一对纵行的直肌,两侧是三层宽阔的扁肌,这三层肌的肌束方向彼此交叉,并在腹前壁处形成广阔的腱膜。

腹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3)。

(一)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等。

1.腹外斜肌 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起始部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骼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2.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骼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或1/3,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以不同斜度放散而变成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两层,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作凸向上的弓形,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有一部分人的腹股沟镰,仅是由两肌的一些肌束互相融合而成,未成为腱性结构)。腹内斜肌的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横肌 在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位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腱膜的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方至腹白线,下部则和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一起经腹直肌的前方至腹白线,分别构成直肌鞘的后层和前层。腹横肌最下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4.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系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为原始肌节愈合的痕迹。在腹直肌的后面,腱划不明显,未与腹直肌鞘的后层愈合,所以腹直肌的后面是完全游离的。

肌群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及维持腹内压,保持腹腔脏器位置的固定。当腹肌收缩时,可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功能,还可降肋助呼气并能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

(二)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筋膜的中层。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图2-10 腹前外侧壁肌

第五节 上肢肌

一、上肢带肌

(一)三角肌

三角肌(图2-11)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从前、外、后包裹肩关节,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的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部呈圆隆形。作用:使上臂外展。三角肌的前部肌束可以使上臂屈和旋内,而后部肌束相反,能使上臂伸和旋外。

图2-11 肩肌、臂肌

(二)冈上肌

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肩胛骨的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作用:使上臂外展。

(三)冈下肌

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盖。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四)小圆肌

小圆肌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上2/3的背侧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作用:使上臂旋外。

(五)大圆肌

大圆肌位于小圆肌的下方,其下缘被背阔肌包绕。起自肩胛骨下角的背侧面,肌束向上外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六)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扁而广阔,邻近前锯肌,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使上臂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入关节囊内。这些肌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作用。

二、臂肌

(一)前群(图2-11)

1.肱二头肌 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并以一个腱止于桡骨粗隆。

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还能协助屈上臂。

2.喙肱肌 比较弱小,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并与短头共同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作用:协助上臂前屈和内收。

3.肱肌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二)后群(图2-11)

肱三头肌起端有三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行经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的骨面。向下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会合以一个坚韧的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尚可使上臂后伸和内收。

三、前臂肌

前臂肌(图2-12)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后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细。

图2-12 前臂肌

(一)前群

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和内侧面,包括屈肘、屈腕和腕的收展、屈指以及前臂旋前的肌,共9块,分四层排列。

1.浅层(第一层)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的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作用为屈肘关节。其他四肌共同起自内上髁和前臂深筋膜。其中旋前圆肌止于桡骨外侧面的中部,作用为屈肘关节和使前臂旋前。桡侧腕屈肌以长腱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为屈肘、屈腕和使桡腕关节外展。掌长肌的肌腹很小而腱细长,连于掌腱膜,作用为屈腕和紧张掌腱膜。尺侧腕屈肌止于豌豆骨,作用为屈腕和使桡腕关节内收。

浅层中的肱桡肌由于位置表浅,有较恒定的血供和神经支配,又为非主要的作用肌,切除后可由其他协同肌代偿而不影响前臂功能,因此为良好的移植肌瓣供体。

2.第二层 只有一块肌,即指浅屈肌。肌的上端为浅层肌所覆盖。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四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每一个腱在近节指骨中部分为二脚,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作用:屈近侧指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和屈肘。

3.第三层 有两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两肌起自桡、尺骨的上端的前面和骨间膜。拇长屈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作用为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向下分成四个腱,经过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的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在鞘内穿经指浅屈肌腱二脚之间,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为屈第2~5指的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二)后群(图2-12)

后群位于前臂的后面,为伸腕、伸指、腕收展和前臂旋后的肌,也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 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这5块浅层肌以一个共同腱起自肱骨外上髁。桡侧腕长伸肌和腕短伸肌向下移行于长腱,分别止于第2、第3掌骨底,作用主要为伸腕,还有腕的外展作用。指伸肌向下分为四条肌腱,经手背,分别到第2~5指。在手背远侧部,掌骨头附近,四条腱之间有腱间结合相连,各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的背面,称指背腱膜。它向远侧分为三束,分别止于中节和远节指骨底,作用为伸指和伸腕,还可协助伸肘。小指伸肌是一条细长的肌,长腱经手背到小指,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为伸小指。尺侧腕伸肌止于第5掌骨底,作用主要为伸腕,还有腕内收作用。

2.深层 也有5块肌,一块位于前臂后面的近侧部,位置较深,称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外侧缘的上部,肌束向外下,止于桡骨前面的上部。另四块肌位于此肌的下方,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它们均起自桡骨和尺骨的后面以及骨间膜。拇长展肌止于第一掌骨底,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拇长伸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示指伸肌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以上各肌,可按其命名,知其作用。

四、手肌

活动手指的肌,除来自前臂的长腱以外,还有很多短小的手肌,这些手肌全部集中在手的掌侧,可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群(图2-13)。

图2-13 手肌

(一)外侧群

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1.拇短展肌 位于浅层外侧。

2.拇短屈肌 位于浅层内侧。

3.拇对掌肌 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

4.拇收肌 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

上述4肌作用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也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也分浅、深两层排列。

1.小指展肌 位于浅层内侧。

2.小指短屈肌 位于浅层外侧。

3.小指对掌肌 位于上述两肌深面,它们分别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

1.蚓状肌 为4条细束状小肌,各自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的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作用为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肌 位于掌骨间隙内。可分为骨间掌侧肌3块,收缩时可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骨间背侧肌4块,它们是以中指的中线为中心,能外展第2、3、4指。由于骨间肌也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故能协同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手和手指的用力运动主要靠来自前臂的长肌,而手的精细的技巧性动作则主要由手肌来完成。拇指和小指短肌的作用如其命名。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的动作主要是蚓状肌和骨间肌收缩的结果。

第六节 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强大,这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

一、髋肌

(一)前群(图2-14)

图2-14 髋肌、大腿肌

1.髂腰肌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呈扇形,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相互结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内侧,止于股骨小转子。髂腰肌被髂腰筋膜覆盖,此筋膜与髂窝和脊柱腰部共同形成一骨性筋膜鞘,当患腰椎结核或腰大肌脓肿时,脓液可沿此鞘流入髂窝和大腿根部。作用:使大腿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

2.阔筋膜张肌 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后者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使阔筋膜紧张并屈大腿。

(二)后群(图2-14)

1.臀大肌 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隆起,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及其他小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作用:使大腿后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2.臀中肌 位于臀大肌的深面。

3.臀小肌 位于臀中肌的深面。臀中、小肌都呈扇形,皆起自髂骨翼外面,肌束向下集中形成短腱,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两肌共同使大腿外展,两肌的前部肌束能使大腿旋内,而后部肌束则使大腿旋外。

4.梨状肌 起自盆内骶骨前面骶前孔的外侧,外出坐骨大孔达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使伸直的大腿旋外。

5.闭孔内肌 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肌束向后集中成为肌腱,由坐骨小孔出骨盆转折向外,止于转子窝。作用:使大腿旋外。

6.股方肌 起自坐骨结节,向外止于转子间嵴。作用:使大腿旋外。

7.闭孔外肌 起自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的后方,止于转子间窝。作用:使大腿旋外。

二、大腿肌

(一)前群(图2-14)

图2-14 髋肌、大腿肌

1.缝匠肌 是全身中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于骼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转向内侧,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屈大腿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 是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继而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

(二)内侧群

内侧群共有5块肌,位于大腿的内侧,分层排列。浅层自外侧向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为短收肌。在上述肌的深面有一块呈三角形的宽而厚的大收肌。

内侧群肌均起自闭孔周围的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等骨面,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以外,其他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大收肌还有一个腱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有一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有大血管通过。作用:主要使大腿内收。股薄肌位置表浅,是内收肌群中的非主要作用肌,切除后对功能影响不大,它有其主要的血管神经束,故为临床常用的移植肌瓣的供体。

(三)后群(图2-14)

1.股二头肌 位于股后的外侧,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合并后,以长腱止于腓骨头。

2.半腱肌 位于股后的内侧,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与股二头肌长头一起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

3.半膜肌 在半腱肌的深面,以扁薄的腱膜起自坐骨结节,此薄腱膜几乎占肌的一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作用:后群三块肌可以屈膝关节,伸大腿。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而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三、小腿肌

(一)前群

前群由内侧向外排列,有三块(图2-15)。

图2-15 小腿肌

1.胫骨前肌 起自胫骨外侧面,肌腱向下经踝关节前方,至足的内侧缘,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的足底面。

2.趾长伸肌 起自胫骨内侧面的上2/3和小腿骨间膜,向下至足骨分为四条腱,分别止于第2~5趾背移行为趾背腱膜,止于中节和远节趾骨底。由此肌另外分出一个腱,经足背外侧止于第5跖骨底,称为第三腓骨肌。

作用:前群各肌都伸踝关节(背屈)。此外,胫骨前肌可使足内翻,长伸肌能伸趾,趾长伸肌能伸第2~3.长伸肌 位于前二肌之间,起自腓骨内侧面的中份和骨间膜,肌腱经足背,止于趾远节趾骨底。5趾,而第三腓骨肌可使足外翻。

(二)外侧群

外侧群为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图2-15)。短肌在长肌的深面。两肌皆起自腓骨的外侧面,腓骨长肌起点较高,并覆盖腓骨短肌。

两肌的腱经外踝的后面转向前,在跟骨外侧面分开,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粗隆,长肌腱绕至足底,斜行至足的内侧缘,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此外,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共同形成“腱环”,有维持足横弓的作用。

(三)后群

后群分浅、深两层(图2-16)。

图2-16 小腿后群肌(浅、深层)

1.浅层 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它的两个头位于浅表称腓肠肌,另一个头位置较深的是比目鱼肌。腓肠肌的内、外侧二头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二头相合,约在小腿中点移行为腱。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和胫骨的比目鱼肌线。三个头会合,在小腿的上部形成膨隆的小腿肚,向下续为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膝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2.深层 有4块肌,腘肌在上方,另3块在下方。

(1)腘肌:斜位于腘窝底,起自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部分,止于胫骨的比目鱼肌线以上的骨面。作用:屈膝关节并使小腿旋内。

(2)趾长屈肌:位于胫侧,起自胫骨后面,它的长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在足底分为4条肌腱,止于第2~5趾的远节趾骨底。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第2~5趾。

(3)长屈肌:起自腓骨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止于趾远节趾骨底。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趾。

(4)胫骨后肌:位于趾长屈肌和屈肌之间,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到足底内侧,止于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使足内翻。

四、足肌

足肌可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背肌较弱小,为伸趾和第2~4趾的小肌。

足底肌(图2-17)的配布情况和作用与手掌肌相似,如足底肌也分为内侧群、外侧群和中间群,但没有与拇指和小指相当的对掌肌。在中间群中,足底有一块足底方肌,它与其他足底肌一起维持足弓;在趾骨间隙也有骨间足底肌3块和骨间背侧肌4块,它们以第2趾的中线为中心,分别使足趾相互靠拢或彼此分开。

图2-17 足底肌

人体主要骨骼肌小结如表2-2。

表2-2 人体主要骨骼肌小结

续表

【临床要点】

1.椎管狭窄 出现的部位常常在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的两个活动度较大的弯曲,即脊柱颈段、腰段。椎管的管腔狭小压迫管腔内的各种结构(脊髓、血管、脊神经根)产生脊髓和脊神经症状;椎间孔狭窄压迫穿过椎间孔内的各种结构(脊神经、血管)产生脊神经症状。

颈段椎管狭窄时的症状:上肢麻木、疼痛,疼痛可以向上肢远端放射;握持肌力下降,腱反射异常。

腰段椎管狭窄时的症状:下肢麻木,甚至腰、臀部广泛性疼痛并向下放射痛;肌力下降,甚至间歇性跛行;腱反射异常;大、小便障碍。

2.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发生的时间:常在10岁~14岁的青少年。因为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第二个生长高峰,脊柱生长得较快,原本轻微的脊柱侧弯此期加重也较快。

脊柱侧弯的体征:①领口不平,一侧肩膀比另一侧高;②一侧后背隆起;③腰部一侧有皱褶;④一侧髋部比另一侧高;两侧下肢不等长;⑤女孩双乳发育不对称,左侧的乳房往往较大。

3.骨骼肌损伤 除由直接外力作用引起肌肉挫伤外,主要是由间接外力作用下使肌肉发生拉伤。常见的拉伤大腿后群肌、腰背肌、大腿内收肌等。

骨骼肌损伤后,伤处疼痛、肿胀、压痛或痉挛,触之发硬。受伤的肌肉做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的动作时,疼痛加重。

骨骼肌过度疲劳或急性期治疗不当,不良姿势和畸形引起肌肉平衡失调称慢性肌肉劳损。

骨骼肌肌腱损害常见的有颈肌扭伤、急性腰肌扭伤、慢性腰肌劳损、冈上肌腱断裂、肱二头肌腱断裂、股四头肌腱断裂以及跟腱断裂等。

4.骨骼肌萎缩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引起肌肉萎缩常见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肌炎、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5.颈肋 颈肋为先天性出现的额外肋,其前端多与第1肋形成关节或结合在一起,其后端连于第7颈椎横突。大小形状变化因个体而异,当颈肋长度超过5cm时,则可造成通过斜角肌间隙的锁骨下动脉和臂丛下干的上移,出现锁骨下动脉被撑起,形成弯曲,可出现高位动脉搏动,严重时可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呈现苍白、贫血、肿胀等。由于臂丛下干受压,臂和前臂内侧可出现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等症状。

6.骨盆的解剖特点和骨盆骨折 骨盆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外力,暴力可以引起骨盆骨折(出血量可达500~5000 ml)。骨盆的薄弱区有:骶髂部、髂骨部、耻骨支。

耻骨-闭孔区骨折比较常见,而且常很复杂。因为此区毗邻膀胱,当发生挤压伤时,从前、后力方向压迫骨盆,常使耻骨支骨折。严重的病例也可使邻近骨骨折。

当下坠时,足或坐骨结节着地,耻骨弓可能骨折,髋臼也可受伤,股骨头可通过髋臼窝穿入骨盆腔内而损伤骨盆腔内脏器。17岁以下的伤员,髋臼骨折可能使髂骨、耻骨、坐骨分离,也可能撕裂髋臼缘。

直接暴力可使骶骨、髂嵴或骨盆的任何其他部分骨折,并伴发骨盆腔内脏器等损伤。如膀胱或尿道破裂可引起尿外渗;如伴发骨盆腔大血管损伤可导致广泛内出血。

7.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其前、后上壁有韧带、肌腱加强,下方无韧带、肌腱加强,最为薄弱,并且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当肩关节极度外展时,肱骨头可能滑出关节盂的下方,受记得牵引,通常向前移位到喙突的下方。与关节囊相连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或肱二头肌的长头可能被撕裂,紧贴肱骨外科颈走行的腋神经,也可能被损伤。肱骨头被内收肌牵引牵引向内,此时肩峰向外侧,位于大结节上方的三角肌所形成的正常隆起消失,故出现方肩。

8.股骨骨折 常见的多发病,因受暴力作用和肌肉不同方向的牵引,骨折常严重移位。

骨折如发生在股骨上1/3部,因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和髋关节旋外各肌的牵拉,可引起近折段屈曲、旋外和外展,而远折段因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发生向上、向后及向内移位,形成短缩畸形和向外成角。

股骨中1/3骨折(出血量可达300~2000 ml)后,其畸形常见者以暴力的撞击方向成角,骨折段分离不完全,多呈凸向外侧的角状畸形断端。

如股骨下1/3骨折,则远折段受腓肠肌的作用向后倾斜,使断端突入腘窝内,常因此压迫或刺破腘血管。

9.骨移植 髂骨骨密质薄,骨松质多,松而多孔,且具有一定弧度,新生血管易于长入,易成活,也易塑形,是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常用于头颈部成形术,可修复下颌骨、颅盖骨和其他面颅骨缺损,也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大转子、胫骨、腓骨也是常用的供体。

【临床案例】

案例2-2患者,女性,75岁,因“行动迟缓,四肢乏力1年余,复发加重1月余”入院。入院时护理评估: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4分,骶尾部有4cm×6cm一度压疮,左侧髋关节和骶尾部分别有9cm×6cm和3cm×5cm色素沉着。为防止骶尾部一度压疮进一步发展,预防其他受压色素沉着部位出现压疮,入院期间予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翻身q2h等处理。

问题:

1.根据人体骨结构的特点,在平卧、侧卧、俯卧和坐位时哪些部位容易受到压迫?

2.针对患者皮肤情况可采取哪些措施以防止骶尾部压疮进一步发展?以及如何预防其他容易受压迫部位出现压疮?

3.患者因“行动迟缓,四肢乏力”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又出现压疮,引起疼痛,设身处地想一下患者会有哪些心理感受?应如何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常用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骨骼肌 skeletal muscle/'skelitəl/

长肌 long muscle

短肌 short muscle

阔肌 broad muscle

扁肌 flat muscle

轮匝肌 orbicular muscle/ɔː'bikjulə/

括约肌 sphincter/'sfiŋktə/

肌腹 muscle belly

腱 tendon/'tendən/

腱膜 aponeurosis/,æpənju'rəusis/

起点,固定点 origin/'ɔriʤin/

止点,动点 insertion/in'səːʃən/

腱鞘 tendinous sheath/'tendinəs/

滑膜腱鞘 synovial sheath of tendon/si'nəuviəl//ʃːiθ//'tendən/

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sjuːpə'fiʃəl//'feiʃiə//'fæʃiə/

深筋膜 deep fascia/'feiʃiə//'fæʃiə/

滑膜囊 synovial bursa/si'nəuviəl, sai-//'bəːsə/

颈阔肌 platysma muscle/plə'tizmə/

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təːnəu, klaidə'mæstɔid/

前斜角肌 anterior scalene muscle/'skeiliːn, skei'liːn/

中斜角肌 middle scalene muscle/'skeiliːn, skei'liːn/

后斜角肌 posterior scalene muscle/'skeiliːn, skei'liːn/

斜方肌 trapezius muscle/trə'piːziəs,træ-/

背阔肌 broadest muscle of back

竖脊肌 erector spinal muscle/i'rektə/

胸大肌 greater pectoral muscle/'pektərəl/

胸小肌 lesser pectoral muscle/'pektərəl/

前锯肌 anterior serratus muscle/se'reites/

膈 diaphragm/'daiəfræm/

中心腱 central tendon/'sentrəl//'tendən/

主动脉裂孔 aortic hiatus/ei'ɔ:tik//hai'eitəs/

食管裂孔 esophageal hiatus/iː,sɔfə'ʤiːəl//ha'i eitəs/

腔静裂孔 hiatus of vena cave/hai'eitəs//'viːnə//keiv/

腹肌 abdominal muscle/æb'dɔminəl/

腹直肌 abdominal rectus muscle, straight muscle of abdomen/'rektəs//streit/

腹外斜肌 external oblique muscle of abdomen/ə'bli:k, ə'blaik//æb'dəumen, 'æbdəmen/

腹内斜肌 internal oblique muscle of abdomen/ə'bli:k, ə'blaik//æb'dəumen, 'æbdəmen/

面肌 facial muscle/'feiʃəl/

咀嚼肌 masticatory muscle/'mæstikətəri/

咬肌 masseter muscle/mæ'siːtə/

三角肌 deltoid muscle/'deltɔid/

肱二头肌 brachial biceps muscle/'breikiəl//'baiseps/

肱三头肌 brachial triceps muscle/'breikiəl//'traiseps/

髋肌 muscles of hip

臀大肌 greatest gluteal muscle/gluː'tːiəl/

臀中肌 middle gluteal muscle/gluː'tiːəl/

臀小肌 least gluteal muscle/gluː'tiːəl/

大腿肌 muscles of thigh/θai/

缝匠肌 sartorius muscle/sɑː'tɔːriəs/

股四头肌 quadriceps muscle of thigh/'kwɔdriseps/

股薄肌 slender muscle gracile muscle/'slendə//'ɡræsail/

股二头肌 biceps muscle of thigh/'baiseps//θai/

半腱肌 semitendinosus/'semi,tendi'nəusəs/

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semi,membrə'nəusəs/

小腿三头肌 triceps muscle of calf/'traiseps//kɑːf, kæf/

腓肠肌 gastrocnemius muscle/,ɡæstrɔk'niːmiːəs/

比目鱼肌 soleus muscle/'səuliəs/

跟腱 tendon of heel/'tendən//hːi l/

(周思 洪芳芳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