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骨与骨连结(骨骼)
【表面解剖】
在自己身上触扪,以及同学之间相互触扪,体会一下各个骨性标志,学会对这些结构进行定位的手法和触扪时的感觉。
这些骨性标志在后续的内脏学、脉管学、神经系统等章节中将会反复使用,而且还会在诊断学、放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等所有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科频繁使用。请同学们借一两本临床专业的教材,查找其中使用哪一些骨性标志,如何应用这些骨性标志的。
1.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骶角、骶正中嵴、第7颈椎棘突、第4腰椎棘突、肋弓。
2.颅骨的重要骨性标志:乳突、颧弓、下颌头、下颌角、枕外隆凸、眉弓。
3.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锁骨、肩峰、肩胛冈、喙突、肩胛下角、肱骨大结节、三角肌粗隆、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鹰嘴、尺骨茎突、桡骨头、桡骨茎突、豌豆骨。
4.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耻骨结节、耻骨嵴、坐骨结节、大转子、髌骨、胫骨粗隆、内踝、腓骨头、外踝、跟骨结节。
【临床案例】
案例1-1 患者,张某某,21岁,男性,两年前曾经有急性感染并且在社区医院消炎治疗,两年来反复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尤其在劳累后发病较多,使用抗生素后炎症表现迅速消退。本次发病发热伴右侧膝关节外下方局部有疼痛及皮温较高,但皮肤不发红,行走时疼痛明显。既往无右侧膝关节外伤史。
查体:体温38.2 ℃,右侧胫骨上端外下部压痛。右侧膝关节X线正、侧位片显示胫骨上端2cm×4cm低密度区。
诊断:胫骨局限性骨脓肿。
1.您在自己小腿表面能触扪到胫骨、腓骨的哪些结构?
2.局限性骨脓肿常常发生在胫骨、股骨、肱骨的干骺端,那么这些骨脓肿的细菌是从什么途径来的?
3.为什么局限性骨脓肿在胫骨、股骨、肱骨等长骨的干骺端处易发生,而骨干部不易发生?
第一节 骨学概述
骨是人体坚硬而又富有弹性的一类器官,主要由骨组织(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构造,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具有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修复、再生和改建的能力。经常锻炼可促使骨良好发育,长期废用则出现骨质疏松。基质中有大量钙盐和磷酸盐沉积,是钙、磷的储存库,参与体内钙、磷代谢,骨髓还有造血功能。
成人有206块骨(图1-1),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颅骨、躯干骨统称中轴骨。
图1-1 全身骨
一、骨的形态分类
1.长骨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如肱骨、股骨等,分一体两端。体部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骨髓腔,容纳骨髓。体表面有1~2个血管出入的孔,称滋养孔。两端膨大称骺,各有一光滑的关节面,与相邻关节面构成关节。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短骨 大多数短骨的形状近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稍灵活的部位,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顶骨和肋骨等。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脊柱和颅骨,如椎骨、蝶骨、上颌骨、下颌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如上颌骨、筛骨等。
骨根据发生,可分为膜化骨和软骨化骨。有的骨由膜化骨和软骨化骨组成,则称复合骨,如枕骨。发生在某些肌腱内的扁圆形小骨,称籽骨,如髌骨和第一跖骨头下的籽骨。
二、骨的表面形态
骨的表面因受肌肉附着,血管神经的经过和贯通及与脏器邻接等产生特定的形态。根据这些骨的表面形态给予一定的名称。
1.骨面突起 从骨面突然高起为突,较尖锐的小突起称为棘;基底较广的突起称隆起,粗糙的隆起称粗隆;圆形的隆起称结节或小结节,细长的边缘称嵴,低而粗涩的嵴称线。
2.骨面凹陷 大的凹陷称窝,小的称凹或小凹;长形的凹陷称沟,浅的凹陷称压迹。
3.骨的空腔 骨内的腔洞称腔、窦或房,小的称小房,长形的称管。腔或管的开口,称口或孔,不整齐的口称裂孔。
4.骨端的膨大 较圆者称头或小头。头下略细的部分称颈。椭圆的膨大称髁,髁上的突出部分称上髁。
5.面 平滑的骨面称面。骨的边缘称缘,边缘的缺损称切迹。
6.骨性结构 对各骨的表面形态进行命名的各个结构名称。
7.骨性标志 骨性结构中在体表用手触扪到的结构,可借助这些标志来判断其周围结构的位置和走行。而触扪不到的骨性结构则不是骨性标志。
三、骨的构造
(一)骨质(图1-2)
图1-2 骨的构造
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耐压性较大,分布于骨的表面,又称骨皮质。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于长骨两端及其他形态分类骨的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较大的重量。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且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二)骨膜(图1-2)
除关节面的部分外,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具有对骨的营养、生长、再生和感觉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幼年期功能非常活跃,直接参与骨的长粗;成年时转为相对静止状态,当骨发生损伤(如骨折)时,骨膜又重新恢复功能,参与骨折端的修复愈合。如骨膜剥离太多或损伤过大,则骨折愈合困难。衬在髓腔内面和松质间隙内的骨膜称骨内膜,是菲薄的结缔组织,也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生骨和破骨的功能。
(三)骨髓(图1-2)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活力。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而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胫骨和股骨的近侧端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可用于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因此,临床常选髂结节的骨松质、胸骨体等处进行骨髓穿刺(简称骨穿),用以检查红骨髓发育情况,也可用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骨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化学成分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束和黏多糖蛋白等,作为骨的支架,赋予骨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使骨坚硬挺实。脱钙骨(去掉无机质成分)仍具原骨形状,但柔软有弹性;煅烧骨(去掉有机成分)虽形状不变,但脆而易碎。两种成分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幼儿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称青枝状骨折。成年人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约为3∶7,最合适的比例,骨具有很大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较坚韧,其抗压力约为15 kg/m2。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比例更大,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
第二节 骨连结概述
骨连结可分为直接连结(无腔隙、活动度小)和间接连结(有腔隙、活动度较大)两大类,其中直接连结又包括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结合3类;间接连结又称滑膜关节,简称关节。
一、纤维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组织相连,形成比较牢固的纤维连结,不活动或少许活动,有两种形式:
(一)韧带连结
连结两骨较长、富于弹性的纤维结缔组织为韧带(图1-3B),如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两骨间呈膜状的结缔组织为骨间膜,如前臂骨间膜。
图1-3 直接连结
(二)缝
相邻颅骨边缘借薄层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形成呈锯齿状、鱼鳞状或平直状的缝,有矢状缝和冠状缝等(图1-3A)。随着年龄增长,缝可骨化为骨性结合。
二、软骨和骨性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软骨相连形成有弹性、韧性和可缓冲震荡的软骨连结,有三种形式:
(一)透明软骨结合
两骨间借透明软骨连结形成透明软骨结合。如幼儿蝶骨和枕骨间的蝶枕结合,发育到一定年龄即骨化,使软骨结合成为骨性结合。
(二)纤维软骨结合
两骨间借多量纤维软骨连结形成纤维软骨结合(图1-3B)。多位于人体躯干部,坚固性大而弹性低,如相邻两椎骨间的椎间盘和两耻骨间的耻骨间盘等,一般终生不骨化。
(三)骨性结合
两骨间借骨组织连结形成骨性结合。两骨之间的骨组织是由纤维结缔组织或透明软骨骨化而成,如骶椎间的骨性结合,髂骨、耻骨、坐骨间在髋臼处的骨性结合等。
三、滑膜关节——关节
滑膜关节(简称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相对骨面间有滑液腔隙,有较大活动性,骨面间互相分离,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滑膜关节具有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图1-4)。
图1-4 间接连结
1.关节面 是构成关节各骨的接触面,每一个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般凸者为关节头、凹者为关节窝。关节面表面覆盖的透明软骨(多数)为关节软骨,表面光滑,深部与关节面紧密相连。关节软骨厚度为2~7 mm,其厚薄因不同的关节、部位、年龄而异,使之与对应关节面更相适应。关节软骨具有弹性,能承受负荷和吸收震荡,减轻运动时的震荡和冲击。
2.关节囊 为纤维结缔组织膜构成的囊,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其附近的骨面上,并与骨膜融合,密闭关节腔,可分为内、外两层。
(1)纤维膜(外层):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富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膜的某些部分局部增厚成为韧带,可增强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并限制关节的过度运动。纤维膜的厚薄和韧带的强弱与关节的运动和负重大小有关,如下肢各关节的负重较大,其关节囊的纤维膜坚厚而紧张,而上肢各关节运动灵活,则纤维膜薄而松弛。
(2)滑膜(内层):由平滑光亮、薄而柔润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衬贴于纤维膜内面,其边缘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包被着关节内除关节软骨、关节唇和关节盘以外的所有结构。滑膜层内富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可产生少量弱碱性的滑液,为关节提供了液态环境、保持了一定酸碱度,保证了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并增加滑润、减少摩擦,降低软骨的蚀损,促进关节的运动。
3.关节腔 为关节面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可减少关节活动时关节面之间的摩擦。关节腔内为负压,有利于维持关节的稳定。
(二)关节的辅助结构
某些关节为适应其特殊功能还形成一些可增加关节的灵活性或稳固性的特殊结构:
1.韧带 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为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
位于关节囊外的称囊外韧带,有的与囊相贴,为囊的局部增厚,如髋关节的髂股韧带;有的与囊不相贴,分离存在,如膝关节的腓侧副韧带等。
位于关节囊内的称囊内韧带,被滑膜包裹,如膝关节内的前、后交叉韧带等。韧带和关节囊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
2.关节盘 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使关节可产生不同的运动,从而增加了运动的形式和范围。关节盘多呈圆形,中央稍薄、周缘略厚。膝关节中的关节盘呈半月形称关节半月板。可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减少冲击和震荡,并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3.关节唇 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如髋关节的髋臼唇、肩关节的盂唇等。
4.滑膜襞和滑膜囊 关节的滑膜表面积大于纤维层,滑膜重叠卷摺,并突向关节腔而形成滑膜襞,内含脂肪和血管为滑膜脂垫,在关节运动时,关节腔的形状、容积、压力发生改变,滑膜脂垫可起调节或充填、扩大滑膜面积作用,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滑膜从纤维膜缺如处或薄弱处作囊状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形成滑膜囊,可减少肌肉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三)关节的运动形式
关节面的形态、运动轴的多少与方向,决定着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其运动形式为沿三个互相垂直的轴作三组拮抗性的运动。
1.屈和伸 是关节沿冠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两骨间的角度变小为屈,角度增大为伸。
一般来说,关节的屈指的是向腹侧面成角,而膝关节则相反,小腿向后贴近大腿的运动叫做膝关节的屈,反之则称为伸。在足部,足上抬,足背向小腿前面靠拢为踝关节的伸(背屈);足尖下垂为踝关节的屈(跖屈)。
2.内收和外展 是关节沿矢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骨向身体正中矢状面靠拢称收或内收;远离者称展或外展。但手指的收展是以中指为准的靠拢、散开运动,足趾的收展是以第二趾为准的靠拢、散开运动。
3.旋内和旋外 是关节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统称旋转。骨向前内侧旋转称旋内,向后外侧旋转称旋外。在前臂,桡骨是围绕通过桡骨头和尺骨头的轴线旋转,将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称旋前,将手掌恢复到向前而手背转向后方的运动称旋后。
有些关节还可进行环转运动,即关节头在原位转动,骨(肢体)的远侧端做圆周运动,运动时全骨(肢体)描绘出一圆锥形的轨迹。能沿二轴以上运动的关节均可做环转运动,实际为屈、外展、伸和内收的依次连续运动,如肩、髋、桡腕关节等。
(四)关节的分类
按构成关节的骨数、关节面的形态、运动轴的数目以及运动方式分类如下。
单轴关节:具有一个运动轴,仅能沿轴作一组运动。
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沿二轴作两组运动,也可进行环转运动。
多轴关节:具有三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种方向的运动。
第三节 躯干骨
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l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图1-1)。
一、椎骨
1.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之间的软骨连结逐渐骨化成为骨性结合,最后相互融合成为骶骨,3~4块尾椎以相同的方式融合为尾骨。
2.椎骨的一般形态(图1-5)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图1-5 胸椎
椎体: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松质,表面的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盘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上、下重叠相通,构成椎管,容纳脊髓。
椎弓由弓形骨板及其多个突起共同构成。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缘分别是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在中线会合。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如下:
(1)棘突:1个,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
(2)横突:1对,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
(3)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3.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图1-6):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若与上位椎体的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如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症状,为颈椎病。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图1-6 颈椎
第1颈椎(寰椎)呈环状,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连接前后两弓的两端,上面各有一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圆形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
第2颈椎(枢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
第7颈椎(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钩椎关节与颈椎病的关系
又称Luschka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唇缘构成。钩椎关节属于直接连结,还是间接连结,尚存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钩椎关节不是恒定的典型滑膜关节,5岁后随着脊柱颈段的运动而逐渐形成,由直接连结向间接连结分化而成的结果。
钩椎关节的重要毗邻关系:后方是脊髓、脊神经的脊膜支、椎体的血管;后外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与颈神经根相毗邻;外侧有椎动静脉、颈交感神经丛。随着年龄增长,椎体钩可以向不同方向发生骨质增生,进而压迫相应部位的结构,产生相应症状或综合征,可形成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对应的临床表现、治疗如何,请搜索以下网址:
http://baike.so.com/doc/5362791.html(此网址提供具体内容,方法: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脊髓型颈椎病”→点击“百科”→点击“搜索”)
http://image.so.com/i?ie=utf-8&q=脊髓型颈椎病&src=tab_se(此网址提供具体图片,方法: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脊髓型颈椎病”→点击“图片”→点击“搜索”)
(2)胸椎(图1-5):椎体后外侧有半圆形的上、下肋凹,与肋骨头相关节。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棘突长而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3)腰椎(图1-7):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呈矢状位,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做腰椎穿刺术(腰穿、腰麻)。
图1-7 腰椎
表1-1 各部椎骨的特点比较表
(4)骶骨(图1-8):由5块骶椎长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前面)凹陷且光滑,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该面有4对骶前孔,有骶神经前支及血管出入。后面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是骶神经后支及血管出入处。骶管上通椎管,下端敞开形成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可与髋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
图1-8 骶骨
5.尾骨 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二、胸骨
胸骨(图1-9)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可分柄、体和剑突三部分。
图1-9 胸骨
1.胸骨柄 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所形成的横嵴,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定位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2.胸骨体 呈长方形,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
3.剑突 扁而薄,形状变化较大,下端游离。
三、肋
肋由肋骨与肋软骨构成,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连结称真肋。第8~10对肋前端借助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1.肋骨(图1-10)属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肋凹相关节。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长而扁,分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体的后份急转处称肋角。前端稍宽,与肋软骨相接。
图1-10 肋
2.肋软骨(图1-13)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生不骨化。
图1-13 胸廓前面观
第四节 躯干骨的连结
躯干骨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形成脊柱,构成人体的中轴,上承托颅,下接下肢带骨。同时,12块胸椎、12对肋、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形成胸廓。
一、脊柱
椎骨间的连结:各椎骨之间,借韧带、软骨和滑膜关节相连,分为椎体间连结和椎弓间连结。
(一)椎体间的连结
相邻各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相连(图1-11)。
图1-11 椎骨间的连结形式
1.椎间盘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为胚胎时脊索的残留物;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结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坚韧、富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又复原,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当脊柱前屈时,椎间盘的前份被挤压变薄,后份增厚;脊柱伸直时又恢复原状。23个椎间盘的厚薄不同,中胸部最薄,颈部较厚,腰部最厚,所以颈、腰椎活动度较大。
颈、腰部的椎间盘前厚后薄,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挤压椎间孔和脊神经,临床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常造成颈肩痛或腰腿痛。
2.前纵韧带 位于椎体前面,宽而坚韧,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达第1或第2骶椎体,其纤维与椎体及椎间盘牢固连结,有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和椎间盘向前脱出的作用。
3.后纵韧带 位于椎体后面,窄而坚韧,起自枢椎并与覆盖枢椎体的覆膜相续,向下达骶管,与椎间盘纤维环及椎体上下缘紧密连结,而与椎体结合较为疏松,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二)椎弓间的连结
包括椎弓板之间和各突起之间的连结(图1-11)。
1.黄韧带 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力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2.棘间韧带 位于相邻各棘突之间,前接黄韧带,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和项韧带。
3.棘上韧带 连结胸、腰、骶椎各棘突尖之间的纵形韧带,其前方与棘间韧带融合,与棘间韧带都有限制脊柱前屈的作用。在颈部,从颈椎棘突尖向后扩展成三角形板状的弹性膜,称项韧带。
4.横突间韧带 连结相邻椎骨的横突之间的韧带。
5.关节突关节 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属平面关节,只能作轻微滑动。
(三)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成人脊柱长约70cm,女性略短,其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有差异,站立时椎间盘被压缩、静卧比站立时可长出2~3cm。椎间盘的总厚度约占脊柱全长的1/4,老人因椎间盘变薄,骨质萎缩,脊柱可变短(图1-12)。
图1-12 脊柱整体观
1.脊柱前面观 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加宽,到第2骶椎为最宽,与椎体负重增加有关,自骶骨耳状面以下,重力经髋骨传至下肢骨,椎体无承重意义,体积缩小。
2.脊柱后面观 椎骨棘突连贯形成纵嵴,位于背部正中线上。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3.脊柱侧面观 成人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弯曲可增大弹性、维持重心稳定和减轻震荡,保护脑和胸、腹、盆腔脏器。胸曲和骶曲凹向前方,在胚胎时已形成;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是在生后获得的。当婴儿开始抬头时出现颈曲,婴儿开始坐起和站立时出现腰曲。每个弯曲都有机能意义,颈曲支持头的抬起,腰曲使身体重心垂线后移以维持身体的前后平衡,保持直立姿势,加强稳固性,而胸曲和骶曲凸向后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
4.脊柱的运动 活动范围较大,可作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脊柱各部的运动性质和范围不同,取决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和形状、椎间盘的厚度、韧带的位置及厚薄等,同时也与年龄、性别和锻炼程度有关。由于颈、腰部运动灵活,故损伤多见于颈、腰部。
二、胸廓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构成胸廓的主要关节有肋椎关节和胸肋关节(图1-13)。
(一)肋椎关节
肋头关节由肋头关节面与相应的椎体肋凹构成,属于微动平面关节,且有短韧带加强。
肋横突关节由肋结节关节面与相应的横突肋凹构成,亦属微动平面关节,有韧带加强。
这两个关节在功能上是联合关节,运动时使肋的前部上升或下降,以增大或缩小胸廓前后径和横径,从而改变胸腔的容积。
(二)胸肋关节
由第2~7肋软骨与胸骨相应的肋切迹构成,属微动关节。第1肋与胸骨柄之间为软骨结合;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间关节,在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第11和12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肉之中。
(三)胸廓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形,前后径小于横径,上窄下宽,容纳胸腔脏器。胸廓有上、下两口和前、后、外侧壁。胸廓上口较小,由胸骨上缘、第1肋和第l胸椎体围成,是胸腔与颈部的通道。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第12及11肋前端、肋弓和剑突围成。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角的尖部有剑突,剑突尖约平对第10胸椎下缘。胸廓前壁最短,由胸骨、肋软骨及肋骨前端构成;后壁较长,由胸椎和肋角内侧的部分肋骨构成;外侧壁最长,由肋骨体构成。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胸廓除保护、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加大了胸廓的前后径和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呼气时胸腔容积减小。胸腔容积的改变,形成了肺呼吸。
【临床案例】
案例1-2 患者,男,62岁,有吸烟、饮酒史(吸烟每日1~2包,日饮酒0.25~0.5 kg)35年,患高血压病10年余,未进行连续规范治疗,近半年心绞痛发作,向左肩放射,伴全身出冷汗,手脚不能活动,经休息后能自行缓解。某日晨,患者在公园晨练时出现心前区疼痛、全身出冷汗,且持续30 min未缓解,急呼救。这时恰巧某医院的护士小唐经过,见患者突然倒地,口吐白沫,面色发绀,手脚抽搐,呼之不应,触摸颈动脉无搏动、无呼吸,判断为心跳呼吸骤停,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快速行胸外心脏按压,直至120医生赶来,120医生继续行心脏按压,同时建立静脉通道静滴硝酸甘油,静推利多卡因150 mg、毛花苷C 2 mg,5 min后患者苏醒,口吐30 ml白色泡沫状痰,予平卧位、吸氧、心电监护,并立即送往医院经进一步检查、治疗后好转出院。
问题:
1.案例中患者得以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和及时呼救120。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如何准确定位?(胸骨下段平第3~5肋软骨的胸骨体上)
2.如按压部位过高、过低或偏离胸骨会引起什么并发症?
3.患者病情平稳后,护士应如何指导患者避免再次发生意外?
4.患者自感“死而复生”,万分感激主管其病床的医生、护士,其事业有成的儿子为表达感激之情,赠与其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较大数额的“红包”,你认为这时医护人员是否“受之无愧”?
第五节 颅骨
颅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中耳的3对听小骨未计入)。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构成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二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乳突、枕外隆凸的连线为其分界线(图1-14),其参与围成骨性颅腔、眶腔、鼻腔和口腔。。
图1-14 颅骨
一、脑颅骨
由8块骨组成。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共4块;成对的有2对,含颞骨和顶骨。它们构成颅腔。颅腔的顶是穹隆形的颅盖,由额骨、枕骨和顶骨构成。颅腔的底由中部的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其余构成面颅(图1-14)。
二、面颅骨
面颅有15块骨。成对的有6对,包含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有3块,包括犁骨、下颌骨和舌骨。面颅骨围成眶腔、鼻腔和口腔(图1-14)。
1.下颌骨(图1-15)为面颅骨最大者,分一体两支。
图1-15 下颌骨
下颌体,为弓状板,有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下缘圆钝,为下颌底;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体外面正中凸向前为颏隆凸。前外侧面有颏孔。内面正中有两对小棘称颏棘。其下外方有一椭圆形浅窝,称二腹肌窝。
颌支,是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末端有两个突起,前方的称冠突,后方的称髁突,两突之间的凹陷为下颌切迹。髁突上端的膨大为下颌头,与下颌窝相关节,头下方较细处是下颌颈。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称下颌角。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孔的前缘有伸向上后方的骨突称下颌小舌。
2.舌骨 位于下颌骨下后方,呈马蹄铁形。中间部称体,向后外延伸的长突为舌骨大角,向上的短突为舌骨小角。大角和体部都可在体表扪到。
三、颅的整体观
颅的整体观除了下颌骨和舌骨外,颅骨借膜和软骨牢固结合成一体,不能活动。全颅的形态特征,对临床应用极为重要。
1.颅顶面观 额骨与两侧顶骨连结构成冠状缝。两侧顶骨连结为矢状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成人字缝。
2.颅后面观 可见人字缝和枕鳞。枕鳞中央最突出部是枕外隆凸。其向两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上项线平行的下项线。
3.颅盖内面观 颅盖内面凹陷,有许多与脑沟回对应的压迹与骨嵴。两侧有树枝状动脉沟,是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的压迹。正中线上有一条浅沟为上矢状窦沟,沟两侧有许多颗粒小凹。
4.颅底内面观(图1-16)高低不平,呈阶梯状的窝,分别称前、中、后窝。窝中有很多孔、裂,大都与颅底外面相通。
图1-16 颅底内面观
(1)颅前窝: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和蝶骨小翼构成。正中线上由前至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结构。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2)颅中窝: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构成。中间狭窄,两侧宽广。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通入眶腔,管口外侧有突向后方的前床突。垂体窝后方横位的骨隆起是鞍背。鞍背两侧角向上突起为后床突,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其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沟向前外侧通入眶上裂,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其续于颈动脉管内口。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脑膜中动脉沟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颞骨岩部前上面的弓状隆起与颞鳞之间的薄骨板为鼓室盖,岩部尖端有一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
(3)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窝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称斜坡,孔前外缘上有舌下神经管内口,孔后上方有一“十”字形隆起,其交会处称枕内隆凸。由此向上延续为上矢状窦沟,向下续于枕内嵴,向两侧续于横窦沟,继转向前下内改称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颞骨岩部后面中央有向前内的开口,即内耳门,通入内耳道。
5.颅底外面观(图1-17)颅底外面高低不平,其结构由前向后可见:由两侧牙槽突合成的牙槽弓和由上颌骨腭突与腭骨水平板构成的骨腭。骨腭正中有腭中缝,其前端有切牙孔,通入切牙管。骨腭后缘两侧有腭大孔。骨腭之上,被鼻中隔后缘分成左右两半的是鼻后孔。鼻后孔后方中央可见枕骨大孔,孔两侧有椭圆形关节面称枕髁。枕髁外侧,枕骨与颞骨岩部交界处有一不规则的孔称颈静脉孔,其前方的圆形孔为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后外侧,有细长的茎突,茎突根部后方有茎乳孔。颧弓根部后方有下颌窝,与下颌头相关节。窝前缘的隆起称关节结节。蝶骨、枕骨基底部和颞骨岩部会合处,围成不规则的破裂孔,活体状态下为软骨所封闭。
图1-17 颅底外面观
6.颅侧面观(图1-14)由脑颅的额骨、蝶骨、顶骨、颞骨、枕骨,面颅的颧骨和上、下颌骨组成。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其后方为乳突,前方是颧弓。颧弓将颅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颞窝的上界为颞线,起自额骨与颧骨相接处,弯向上后,经额骨、顶骨,再转向下前达乳突根部。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常有血管沟),临床X线检查及手术中宜注意。
颞下窝:是上颌骨体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间隙。容纳有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向上与颞窝通连。窝前壁为上颌骨体和颧骨,内壁为翼突外侧板,外壁为下颌支,下壁与后壁空缺。此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有神经血管由此经过。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腭骨与蝶骨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借翼管通颅底外面,向下移行于腭大管,继经腭大孔通口腔。
7.颅前面观(图1-14)分为额区、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额区:在眶之上的部分,由额鳞组成。两侧可见隆起的额结节,结节下方有与眶上缘平行的弓形隆起,称眉弓。左、右眉弓间的平坦部,称眉间。眉弓与眉间都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2)眶:为一对四面锥体形深腔,底朝前外,尖向后内,容纳眼球及附属结构,可分上、下、内侧、外侧四壁。
1)底:即眶口,朝向前外略呈四边形。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下缘中份下方有眶下孔。
2)尖:指向后内,尖端有一圆形孔,即视神经管,通入颅中窝。
3)上壁:由额骨眶部及蝶骨小翼构成,与颅前窝相邻,前外侧份有一深窝,称泪腺窝,容纳泪腺。
4)内侧壁:最薄,由前向后为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眶板和蝶骨体,与筛窦和鼻腔相邻。前下份有一个长圆形窝,容纳泪囊,称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
5)下壁:主要由上颌骨构成,壁下方为上颌窦。下壁和外侧壁交界处后份,有眶下裂向后通入颞下窝,裂中部有前行的眶下沟,沟向前导入眶下管,管开口于眶下孔。
6)外侧壁:较厚,由颧骨和蝶骨构成。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后份,有眶上裂向后通入颅中窝。
(3)骨性鼻腔(图1-18):位于面颅中央,介于两眶和上颌骨之间,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半。
图1-18 鼻旁窦
鼻腔顶主要由筛骨板构成,有筛孔通颅前窝。底由骨腭构成,前端有切牙管通口腔。外侧壁由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弯曲的骨片,称上、中、下鼻甲,每个鼻甲下方为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上、中、下鼻道。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中鼻甲后方有蝶腭孔,通向翼腭窝。鼻腔前方开口称梨状孔,后方开口称鼻后孔,通咽腔。
(4)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额窦:位于眉弓深面,左右各一,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2)筛窦(筛小房、筛骨迷路):蜂窝状,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蝶骨体内,被内板隔成左右两腔,常不对称,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4)上颌窦:腔体积最大,在上颌骨体内。窦顶为眶下壁,底为上颌骨牙槽突,与第1、2磨牙及第2前磨牙牙根紧邻。前壁的凹陷处称尖牙窝,骨质最薄。内侧壁即鼻腔外侧壁,有窦的开口通入中鼻道。窦口高于窦底,直立位时不易引流。
(5)骨性口腔:骨性口腔由上颌骨、腭骨及下颌骨围成。顶即骨腭,前壁及外侧壁由上、下颌骨牙槽部及牙围成,向后通咽,底缺空,由软组织封闭。
四、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的变化
胎儿时期由于脑及感觉器官发育早,而咀嚼和呼吸器官,尤其是鼻旁窦尚不发达,所以,脑颅比面颅大得多。新生儿面颅占全颅的1/8,而成人为1/4。额结节、顶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中心部位,发育明显,从颅顶观察,新生儿颅呈五角形。额骨正中缝尚未愈合,额窦尚未发育,眉弓及眉间不明显。
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前囟(额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最大,呈菱形。后囟(枕囟)位于矢状缝与人字缝会合处,呈三角形。顶骨前下角的蝶囟和顶骨后下角的乳突囟。前囟在生后1~2岁时闭合,其余各囟都在生后不久闭合。
第六节 颅骨的连结
颅骨的连结可分为纤维连结、软骨连结和滑膜关节三种。
(一)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各颅骨间借缝、软骨和骨形成较牢固的连结。
颅盖骨是在膜基础上骨化的,骨与骨间有薄层结缔组织膜构成的缝: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和蝶顶缝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骨化为骨性结合。
颅底骨是在软骨基础上骨化的,骨与骨间是软骨连结。成年前蝶骨体后面与枕骨基底部间的蝶枕软骨结合,蝶岩、岩枕软骨结合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近成年时骨化为骨性结合。
(二)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简称下颌关节)(图1-19)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构成。其关节面表面覆盖的是纤维软骨。关节囊松弛,上方附着于下颌窝和关节结节的周围,下方附着于下颌颈,囊外有从颧弓根部至下颌颈的外侧韧带加强。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关节盘呈椭圆形,上面如鞍状,前凹后凸,与关节结节和下颌窝的形状相对应。盘的周缘与关节囊相接,将关节腔分成上、下两部。关节囊的前部较薄弱,因此,下颌关节易向前脱位。
图1-19 颞下颌关节
关节的运动:两侧颞下颌关节同时运动,属于联合关节。下颌骨可作上提和下降、前进和后退以及侧方运动。下颌骨上提和下降的运动发生在下关节腔,前进和后退的运动发生在上关节腔。侧方运动是一侧的下颌头对关节盘做旋转运动,而对侧的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对关节窝作前进的运动。张口是下颌骨下降并伴向前的运动,故大张口时,下颌骨体下降向下后方,而下颌头随同关节盘滑至关节结节的下方,如张口过大,关节囊过分松弛时,下颌头可滑至关节结节的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造成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时,必须先将下颌骨拉向下,超过关节结节,再将下颌骨向后推,才能将下颌头纳回下颌窝内。闭口则是下颌骨上提并伴有下颌头和关节盘一起滑回关节窝的运动。
第七节 上肢骨
一、上肢带骨
1.锁骨(图1-20)呈“~”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
图1-20 锁骨
2.肩胛骨(图1-21)为三角形扁骨,覆盖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7肋骨之间,分二面、三缘、三角、三窝。
图1-21 肩胛骨
腹侧面(肋面)与胸廓相对的大浅窝称肩胛窝。背侧面的横嵴称肩胛冈,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称肩峰,与锁骨外侧端相接。肩胛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上缘短而薄,外侧份有肩胛切迹,更外侧有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脊柱缘)薄锐,外侧缘(腋缘)肥厚邻近腋窝。上角为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平对第2肋。下角为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朝外侧方的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关节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及喙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二、自由上肢骨
1.肱骨(图1-22)分一体及上、下两端。
图1-22 肱骨
上端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向下各延伸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两结节间有一纵沟称结节间沟。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内侧缘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下端较扁,外侧部前面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形成关节。滑车前面上方有一窝称冠突窝;肱骨小头前面上方有一窝称桡窝;滑车后面上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小头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下端与体交界处,即肱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质较薄弱。有时发生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都可在体表扪到。
2.桡骨(图1-23)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
图1-23 桡骨
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
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
下端前凹后凸,外侧向下突出称茎突。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桡骨茎突和桡骨头在体表可扪到。
3.尺骨(图1-24)位于前臂内侧,分一体两端。
图1-24 尺骨
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冠突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
尺骨体上段粗,下段细,外侧缘锐利,为骨间缘,与桡骨相对。
下端为尺骨头,其前、外、后有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下面光滑借三角形的关节盘与腕骨隔开。头后内侧的锥状突起称尺骨茎突。在正常情况下,尺骨茎突比桡骨茎突约高1cm。鹰嘴、后缘全长、尺骨头和茎突都可在体表扪到。
4.手骨(图1-25)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图1-25 手骨
(1)腕骨:属于短骨,8块排成近远二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腕骨构成一掌面凹陷的腕骨沟。各骨相邻的关节面,形成腕骨间关节。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形成的椭圆形关节面,与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下端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腕骨的排列顺序口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2)掌骨:5块。由桡侧向尺侧,为第1~5掌骨。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部为体。第1掌骨最短而粗,其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
(3)指骨:属长骨,共14块。拇指有2节,其余各指为3节,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端为底,中间部为体,远端为滑车。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又称远节指骨粗隆。
第八节 上肢骨的连结
一、上肢带骨的连结
1.胸锁关节(图1-26)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构成,属于多轴关节。关节囊坚韧,周围被韧带增强。囊内有纤维软骨构成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外上和内下两部分。关节盘使关节头和关节窝相适应,由于关节盘下缘附着于第1肋软骨,所以能阻止锁骨向内上方脱位。胸锁关节允许锁骨外侧端向前、向后运动20°~30°,向上、向下运动约60°,并绕额状轴做微小的旋转和环转运动。胸锁关节的活动度虽小,但以此为支点,扩大了上肢的活动范围。
图1-26 胸锁关节
2.肩锁关节 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属于平面关节,是肩胛骨活动的支点。关节的上方有肩锁韧带增强,囊和锁骨下面有坚强的喙锁韧带连于喙突。囊内有时也有关节盘存在,关节活动度小。
二、自由上肢骨的连结
1.肩关节(亦称盂肱关节)(图1-27)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使之略为加深,仅容纳肱骨头的1/4~1/3,肩关节的运动幅度较大。
图1-27 肩关节
关节囊薄而松弛,肩胛骨端附着于关节盂周缘,肱骨端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其内侧可达外斜颈。滑膜层可形成滑液鞘或滑膜囊,利于肌腱活动。肱二头肌长头起于盂上结节,行于关节囊内,经结节间沟出关节囊外,在关节囊内的一段被滑膜包绕,形成结节间滑液鞘。
关节囊的韧带少且弱,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连接喙突至肱骨大结节,部分纤维编织于关节囊的纤维层,囊的前壁和后壁,也有许多肌腱的纤维编入关节囊的纤维层,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囊的下壁没有肌腱和韧带加强,最为薄弱,故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下壁脱出,发生前下方脱位。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属球窝关节,可作三轴性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伸,矢状轴上的收、展,垂直轴上的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臂外展超过40°~60°,继续抬高至180°时,常伴随着胸锁与肩锁关节的运动及肩胛骨的旋转运动。
2.肘关节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构成的复关节,包括三个关节(图1-28):
图1-28 肘关节
(1)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2)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
(3)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3个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囊的近侧端分别附着手肱骨冠突窝、桡窝和鹰嘴窝的上缘及肱骨滑车内侧和小头外侧;囊的远侧端附着于尺骨滑车切迹关节面周缘和桡骨环状韧带。肘关节囊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壁厚而紧张,并有韧带加强。囊的后壁最薄弱,故常见桡、尺二骨向后脱位,此时,桡、尺骨移向肱骨的后上方。
肘关节的韧带有:
①桡侧副韧带:位于囊的桡侧,由肱骨外上髁向下扩展,止于桡骨环状韧带。
②尺侧副韧带:位于囊的尺侧,由肱骨内上髁向下呈扇形扩展,止于尺骨滑车切迹内侧缘。
③桡骨环状韧带:位于桡骨环状关节面的周围,两端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构成一个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容纳桡骨头,防止桡骨头脱出。
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肱尺关节属滑车关节,主要行冠状轴上的屈、伸运动。
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都易在体表扪到,当肘关节伸直时,此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当肘关节屈至90°时,此三点的连线构成一尖端朝下的等腰三角形。肘关节发生后脱位时,鹰嘴向后上移位,三点位置关系发生改变。肱骨髁上骨折时,此三点位置关系不变。
3.桡尺连结
(1)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
(2)桡尺远侧关节:由尺骨头环状关节面构成关节头,由桡骨的尺切迹及自其下缘至尺骨茎突根部的关节盘共同构成关节窝。桡尺近侧和远侧关节是联合关节,属于车轴关节。前臂可沿旋转轴做旋转运动,其旋转轴为通过桡骨头中心至尺骨头中心的连线,运动时,桡骨头在原位自转,而桡骨下端连同关节盘围绕尺骨头旋转,所以,实际上只是桡骨做旋转运动。当桡骨转至尺骨前方并与之相交叉时,手背向前称为旋前。与此相反的运动,即桡骨转回到尺骨外侧称为旋后。旋前、旋后运动的总幅度可达180°,臂伸直连同肩关节旋转时,运动范围可达360°。
(3)前臂骨间膜:连结于尺骨和桡骨的骨间缘之间,是一坚韧的纤维膜。当前臂处于旋前或旋后时,骨间膜松弛,前臂处于半旋前时,骨间膜最紧张、最宽(图1-29)。
图1-29 前臂骨之间的连结
4.手关节(图1-30)
图1-30 手关节
(1)腕关节(桡腕关节):是典型的椭圆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关节窝,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构成关节头。关节囊松弛,关节腔宽广,关节的前、后、两侧均有韧带加强,其中掌侧韧带较坚韧,因而腕后伸运动受到限制。桡腕关节可作屈、伸、展、收及环转运动。
(2)腕骨间关节:为相邻各腕骨之间构成的关节,可分为:近侧列腕骨间关节、远侧列腕骨间关节,近侧列与远侧列腕骨之间的腕中关节。但各骨又借韧带连结成一整体,各关节腔彼此相通,属微动关节,只能做轻微的滑动和转动。
(3)腕掌关节:由远侧列腕骨与5个掌骨底构成。除拇指和小指的腕掌关节外,其余各指的腕掌关节运动范围极小。
拇指腕掌关节由大多角骨与第1掌骨底构成,是典型的鞍状关节,为人类及灵长目所特有。关节囊松弛,可作屈、伸、收、展、环转和对掌运动。对掌运动是拇指向掌心,拇指尖与其余四个指的掌侧面指尖相接触的运动,这一运动加深了手掌的凹陷,是人类进行握持和精细操作时所必需的主要动作。
(4)掌骨间关节:是第2~5掌骨底相互之间的平面关节,其关节腔与腕掌关节腔交通。
(5)掌指关节:共5个,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关节囊薄而松弛,其前、后有韧带增强,前面有掌侧韧带,较坚韧,并含有纤维软骨板;握拳时,掌指关节显露于手背的凸出处是掌骨头。
(6)指骨间关节:共9个,由各指相邻两节指骨的底与滑车构成,属典型的滑车关节。除拇指外,各指均有近侧和远侧两个手指间关节。
第九节 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
髋骨(图1-31)是不规则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处,年幼时以软骨连结,16岁左右完全骨化融合为髋骨。髋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髋臼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髋臼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髋臼下方有一大孔称闭孔。左右髋骨与骶、尾骨组成骨盆。
图1-31 髋骨
1.髂骨 形成髋骨上后部,分为扁阔的髂骨翼(位于髂骨上部)和肥厚的髂骨体(位于髂骨下部)。髂骨体组成髋臼前下2/5,髂骨翼上缘肥厚呈弓形,称髂嵴。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突起称髂结节,它们在体表皆可扪及。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内面的浅窝称髂窝,髂窝下界有圆钝骨嵴称弓状线。髂骨翼后下方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后上方为髂粗隆,与骶骨之间借韧带相连结。髂骨翼外面称为臀面,有臀肌附着。
2.坐骨 形成髋骨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坐骨体部粗壮,构成髋臼的后下2/5,后缘有尖形的突起称坐骨棘,棘下方是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坐骨体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的后部是粗糙的隆起,为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及。
3.耻骨 形成髋骨前下后部,分体部和上支、下支。体部组成髋臼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上面有一条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为耻骨嵴,在体表可扪到。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
二、自由下肢骨
1.股骨(图1-32)是人体最长之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一体两端。
图1-32 股骨
上端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稍下有小的股骨头凹。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向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股骨体略弓向前。体部后面有纵行骨嵴为粗线。此线上端分叉,向上外延续于粗糙的臀肌粗隆,向上内侧延续为耻骨肌线。粗线下端也分为内、外两线,二线间的骨平面为腘面。
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光滑为关节面。两髁前方的关节面彼此相连形成髌面,与髌骨相接。两髁后份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向内、外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上方的小突起称收肌结节。
2.髌骨(图1-33)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髌骨可在体表扪到。
图1-33 髌骨
3.胫骨(图1-34)位于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
图1-34 胫骨
上端膨大,向内、外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上面各有微凹的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关节。两关节面之间向上小隆起称髁间隆起。外侧髁后下方有腓关节面与腓骨头相关节。胫骨上端前面的粗糙隆起称胫骨粗隆。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可扪到。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较锐的前缘和内侧面直接位于皮下,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缘。后面上份有外上斜向内下的比目鱼肌线。
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有一突起称内踝。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内踝可在体表扪到。
4.腓骨(图1-35)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分一体两端。
图1-35 腓骨
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体部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腓骨头和外踝都可在体表扪到。
5.足骨(图1-36)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图1-36 足骨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包括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以及跟骨前方的骰骨。与下肢支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跗骨几乎占据全足的一半,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距骨下方与跟骨相关节。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足舟骨前方与三块楔骨相关节,外侧的骰骨与跟骨相接。
(2)跖骨:5块,为第1~5跖骨。每一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前列的4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称头,与近节趾骨相接。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到。
(3)趾骨:共14块。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趾骨粗壮,其余趾骨细小,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往往与中节趾骨长合。
第十节 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骨连结
1.骶髂关节(图1-37)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面凸凹不平,彼此结合很紧密。关节囊紧张,其前、后面均有韧带加强,分别称为骶髂前、后韧带。此外,后方尚有强厚的骶髂骨间韧带连于相对的骶、髂骨粗隆之间。骶髂关节结构牢固,活动性极小,适应下肢支持体重的功能。在妊娠后期其活动度可稍增大,以适应分娩功能。
图1-37 骨盆的韧带
2.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图1-37)
(1)髂腰韧带:强韧肥厚,由第5腰椎横突横行放散至髂嵴的后上部,有防止腰椎向下脱位的作用。
(2)骶结节韧带:位于骨盆后方,起自骶、尾骨的侧缘,呈扇形,集中附于坐骨结节内侧缘。
(3)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起自骶、尾骨侧缘,呈三角形,止于坐骨棘,其起始部为骶结节韧带所遮掩。
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和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有肌肉、血管和神经等从盆腔经此二孔达臀部和会阴。
3.耻骨联合 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耻骨间盘中往往出现一矢状位的裂隙,女性较男性的厚,裂隙也较大,孕妇和经产妇尤为显著。在耻骨联合的上方有连结两侧耻骨的耻骨上韧带,在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耻骨联合的活动甚微,但在分娩过程中,可有轻度分离,以增大骨盆的径线。
4.髋骨的固有韧带 即闭孔膜,封闭闭孔并供盆内、外肌肉附着。膜上部与闭孔沟围成闭膜管,有神经、血管通过。
5.骨盆(图1-38)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两骼前上棘与两耻骨结节位于同一冠状面内,此时,尾骨尖与耻骨联合上缘居同一水平面上。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界线是由骶骨的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为大、小骨盆的分界。
图1-38 骨盆
小骨盆分为骨盆上口、骨盆下口和骨盆腔。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围成。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附有耻骨弓状韧带)围成,呈菱形。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耻骨下角,男性为70°~75°,女性为90°~100°。骨盆上、下口之间的腔称骨盆腔,它是一前壁短、侧壁及后壁长的弯曲的管道,其中轴为骨盆轴,分娩时,胎儿循此轴娩出。
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髋关节(图1-39)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是典型的杵臼关节。髋臼的周缘附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从而使髋臼内的半月形的关节面扩大为环形的关节面,增大了髋臼与股骨头的接触面。股骨头的关节面约为圆球的2/3,几乎全部纳入髋臼内,与髋臼的关节面接触,髋臼窝内充填有脂肪组织。
图1-39 髋关节
关节囊紧张而坚韧,向上附着于髋臼周缘及横韧带,向下附着于股骨颈,前面达转子间线,后面仅包罩股骨颈的内侧2/3。故股骨颈骨折可分为囊内、囊外骨折。关节囊周围有韧带加强,其中以前方的髂股韧带最为强大。髂股韧带起自髂前下棘,向下呈“人”字形,经关节囊前方止于转子间线。此韧带除增强关节囊外,还可限制大腿过伸,对维护人体直立姿势有很大作用。关节囊后下部较薄弱,脱位时,股骨头易向下方脱位。关节囊内有股骨头韧带,连结于股骨头凹和髋臼横韧带之间,为滑膜所包被,内含营养股骨头的血管。
髋关节可作三轴性运动,即在额状轴上的前屈、后伸,矢状轴上的内收、外展,垂直轴上的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但由于股骨头深藏于髋臼内,关节囊紧张而坚韧,又受各种韧带的限制,故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而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以适应其支持和下肢行走的功能。
表1-2 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异同比较
2.膝关节(图1-40)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股骨的内、外侧髁分别与胫骨的内、外侧髁相对。
图1-40 膝关节
膝关节的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的周缘,周围有韧带加固,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囊的前壁有股四头肌腱和髌骨,以及起于髌骨下缘,止于胫骨粗隆的髌韧带,它是股四头肌腱的下续部分。囊的外侧有索状的腓侧副韧带,上方附于股骨外上髁,下方附于腓骨头,与关节囊之间留有间隙。囊的内侧有胫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上髁,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内侧面,与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紧密结合。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时松弛,半屈膝时最松弛,因此,半屈膝时允许膝关节作少许内旋和外旋运动。囊的后壁有腘斜韧带,起自胫骨内侧髁,斜向上外方,与关节囊融合,止于股骨外上髁,可防止膝关节过度前伸。
关节内还有由滑膜衬覆的膝交叉韧带。膝交叉韧带有前、后两条: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斜向后上外方,附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后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后方,斜向前上内方,附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膝交叉韧带牢固地连结股骨和胫骨,可防止胫骨沿股骨向前、后移位。前交叉韧带在伸膝时最紧张,能限制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在屈膝时最紧张,可限制胫骨后移。
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的关节面之间,垫有两块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分别称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半月板下面平坦,上面凹陷,外缘厚,内缘薄;两端借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前端窄后份宽,外缘与关节囊及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形,外缘亦与关节囊相连,但囊和腓侧副韧带之间隔有腘肌腱。半月板的存在的作用:①使关节面适合,既增大了关节窝的深度,使膝关节稳固,又可同股骨髁一起对胫骨做旋转运动;②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作用。由于半月板随着膝关节的运动而移动,因此,在强力骤然动作时,易造成损伤或撕裂。
关节囊的滑膜层宽阔,附着于各骨关节面周缘,除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以外,覆盖关节内所有结构。滑膜在髌骨上缘以上,沿股骨下端的前面,向上突出于股四头肌腱的深面,达5cm左右,形成髌上囊,与关节腔相通。另外,还有不与关节腔相通的滑液囊,如位于髌韧带与胫骨上端之间的髌下深囊。在髌骨下方中线的两侧,滑膜层部分突向关节腔内,形成一对翼状襞,襞内含有脂肪组织,充填于关节腔内的空隙。
膝关节属于屈戌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膝在半屈位时,小腿尚可做旋转运动,即胫骨髁沿垂直轴对半月板和股骨髁的运动,总共可达40°。半月板的形态和位置,随膝关节的运动而改变,屈膝时,半月板滑向后方,伸膝时滑向前方;屈膝旋转时,一个半月板滑向前,另一个滑向后。例如,伸膝时,胫骨两髁连同半月板,沿股骨两髁的关节面,由后向前滑动。
3.胫腓连结 胫、腓二骨的连结紧密,上端由胫骨外侧髁的腓关节面与腓骨头构成微动的胫腓关节,两骨干间有坚韧的小腿骨间膜连结;下端借胫腓前、后韧带构成坚强的韧带连结。所以小腿两骨间活动度甚小。必要时腓骨可以部分切除,切除后,并不影响下肢的功能。
4.足关节(图1-41)
图1-41 足关节
(1)踝关节(距小腿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其前、后壁薄而松弛,两侧有韧带加强。内侧有内侧韧带(三角韧带),起自内踝尖,向下呈扇形展开,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很坚韧。外侧有三条独立的韧带:前为距腓前韧带,中为跟腓韧带,后为距腓后韧带,三条韧带均起自外踝,分别向前、向下、向后内,止于距骨和跟骨,均较薄弱。
踝关节属屈戌关节,能作背屈(伸)和跖屈(屈)运动。距骨滑车前宽后窄,当背屈时,较宽的滑车前部嵌入关节窝内,关节较稳定;但在跖屈时,由于较窄的滑车后部进入关节窝内,于是足能作轻微的侧方运动,此时关节不够稳定,故踝关节扭伤多发生在跖屈的情况下。
(2)跗骨间关节:数目较多,以距跟关节(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较为重要。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在机能上是联合关节,运动时,跟骨与舟骨连同其余的足骨对距骨作内翻或外翻运动。足的内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内侧称内翻;足的外侧缘提起,足底转向外侧称外翻。内、外翻常与踝关节协同运动。即内翻常伴以足的跖屈,外翻常伴以足的背屈。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跗横关节,其关节线横过跗骨中份,呈横位的“S”形,内侧部凸向前,外侧部凸向后,实际上由于两关节的关节腔互不相通,因此,在解剖学上实为两个独立的关节。临床上常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跗骨间还借许多坚强的韧带相连结,主要的韧带有:跟舟足底韧带,又名跳跃韧带,连于跟骨与足舟骨之间,位于足底,对维持足弓起重要作用;分岐韧带,呈“V”字形,起自跟骨背面,向前分为两股,分别止于足舟骨和骰骨;在足底,尚有一些强韧的韧带,连结跟骨、骰骨和跖骨底,对维持足的纵弓具有重要意义。
(3)跗跖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属平面关节,可做轻微滑动及屈、伸运动。
(4)跖骨间关节:由第2~5跖骨底毗邻面构成,属平面关节,连结紧密,活动甚微。
(5)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做轻微的屈、伸和收、展运动。
(6)趾骨间关节:由各趾相邻的两节趾骨的底与滑车构成,可做屈、伸运动。
5.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称足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一个内外方向的横弓(图1-41D)。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及内侧3个跖骨连结构成,弓的最高点为距骨头。此弓前端的承重点在第1跖骨头,后端的承重点是跟骨的跟结节。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外侧2个跖骨构成,弓的最高点在骰骨,其前端的承重点在第5跖骨头。内侧纵弓较外侧纵弓为高。
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最高点在中间楔骨。
足弓增加了足的弹性,使足成为具有弹性的“三足架”。人体的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向后传到距骨头和跟骨结节,从而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撑的稳固性,在行走和跳跃时发挥弹性和缓冲震荡的作用,同时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以保护体内器官,特别是脑免受震荡。足弓的维持,除各骨的连结外,足底的韧带以及足底的长、短肌腱的牵引对足弓的维持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韧带虽很坚韧,但它们缺乏主动收缩能力,一旦被拉长或受到损伤,足弓便有可能塌陷,成为扁平足,在行走时易挤压足底的血管和神经,造成“间歇性跛行”。
♣常用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一、骨学词汇
骨学 osteology/,ɔsti'ɔləʤi/
骨干 diaphysis, shaft/dai'æfisis/
髓腔 medullary cavity/'medələri/
骨髓 bone marrow/'mærəu/
长骨 long bone
短骨 short bone
扁骨 flat bone
不规则骨 irregular bone
籽骨 sesamoid bone
骨密质 compact bone/kəm'pækt, 'kɔmpækt/
骨松质 spongy bone/'spʌnʤi/
骨膜 periosteum/,peri'ɔstiəm/
椎骨 vertebrae/'vəːtibriː/
椎孔 (管)vertebral foramen(canal)/'vəːtibrəl//fə'reimen/
椎间孔 intervertebral foramina/intə'vəːtibrəl/
颈椎 cervical vertebrae/'səːvikəl/
胸椎 thoracic vertebrae/θɔː'ræsik/
腰椎 lumbar vertebrae/'lʌmbə/
横突孔 transverse foramen
骶骨 sacrum, sacral bone/'seikrəm, sæ-/
岬 promontory/'prɔməntəri/
骶角 sacral cornu/'seikrəl//'kɔːnuː/
骶管裂孔 sacral hiatus/'seikrəl//hai'eitəs/
尾骨 coccyx/'kɔksiks/
胸骨 sternum/'stəːnəm/
胸骨柄 sternal manubrium/'stəːnəl//mə'njuːbrːiəm/
胸骨体 sternal body
胸骨角 sternal angle/'stəːnəl//'æŋɡl/
剑突 xiphoid process/'zifɔid/
肋骨 costal bone/'kɔstəl/
肋软骨 costal cartilage/'kɑːtiliʤ/
肋沟 costal groove/ɑːtʃ/
肋弓 costal arch/ɑːtʃ/
额骨 frontal bone/'frʌntəl/
顶骨 parietal bone/pə'raiitəl/
颞骨 temporal bone/'tempərəl/
蝶骨 sphenoid bone/'sfiːnɔid/
枕骨 occipital bone/ɔk'sipitəl/
筛骨 ethmoidal bone/'eθmɔid, eθ'mɔidəl/
舌骨 hyoid bone/'haiɔid/
上颌骨 maxilla/mæk'silə/
下颌 mandible/'mændibl/
腭骨 palatine bone/'pælətain/
颧骨 zygomatic bone/,zaigə'mætik/
翼点 pterion/'(p)tiəriɔn/
鼻旁窦 paranasal sinuses/,pærə'neizəl/
额窦 frontal sinus/'sainəs/
蝶窦 sphenoidal sinus/'sainəs/
上颌窦 maxillary sinus/'sainəs/
筛窦 ethmoidal sinus/'sainəs/
颅囟 cranial fontanelles/'kreiniəl//,fɔntə'nel/
前囟 anterior fontanelle/æn'tiəriə/
冠状缝 coronal suture/'suːtʃə/
矢状缝 sagittal suture/'suːtʃə/
人字缝 lambdoid suture/'læmdɔid//'suːtʃə/
垂体窝 ephippium/i'fipiːəm/
视神经管 optic canal/'ɔptik/
三叉神经压迹 trigeminal impression/tra'iʤeminəl/
枕骨大孔 large foramen of occipital bone
内耳门 internal acoustic pore/ə'kuːstik//pɔː/
乳突 mastoid process/'mæstɔid/
下颌角 angle of mandible
髁突 condylar process/'kɔndilə/
枕外隆凸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ik'stəːnəl//ɔk'sipitl//prəʊ'tuːbərəns/
锁骨 clavicle/'klævikl/
肩胛冈 spine of scapula/'skæpjulə/
肩峰 acromion/ə'krəumiən/
喙突 coracoid process/'kɔːrə, kɔid/
关节盂 glenoid cavity/'ɡliːnɔid/
肱骨头 head of humerus/'hjuːmərəs/
小结节 lesser tubercle/'tjuːbəkl/
大结节 greater tubercle/'ɡreitə//'tjuːbəkl/
外科颈 surgical neck/'səːʤikəl/
三角肌粗隆 deltoid tuberosity/'deltəid, tjuːbə'rɔsiti/
桡神经沟 sulcus of radial nerve
内上髁 medial epicondyle/,epi'kɔndail/
外上髁 lateral epicondyle/,epi'kɔndail/
桡骨 radius/'reidiəs/
桡骨粗隆 radial tuberosity/'reidiəl/
茎突 styloid process/'stailɔid/
尺骨 ulna/'ʌlnə/
滑车切迹 trochlear notch/'trɔkliə/
鹰嘴 olecranon/,əulik'reinən, əu'lekrənɔn/
冠突 coronoid process/'kɔrənɔid/
腕骨 carpal bones/'kɑːpəl/
髋骨 hip bone/hip/
髋臼 acetabulum/æs'i tæbjuləm/
髋臼窝 acetabular fossa/,æsə'tæbjulə//'fɔsə/
闭孔 obturator foramen/'ɔbtjuəreitə//fə'reimen/
髂骨 ilium/'iliəm/
弓状线 arcuate line/'ɑːkjuit, 'ɑːkjueit//lain/
髂嵴 iliac crest/'iliæk//krest/
髂后下棘 pos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髂后上棘 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髂前下棘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髂前上棘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耻骨 pubis/'pjuːbis/
耻骨联合面 symphsial surface
耻骨上支 superior ramus of pubis/'reiməs/
耻骨下支 inferior ramus of pubis/'reiməs/
坐骨 ischium/'iskiəm/
坐骨大 (小)切迹greater(lesser)sciatic notch/'ɡreitə//sa'i ætik//nɔtʃ/
股骨 femur/'fiːmə/
股骨头凹 fovea of femoral head/'fəuviə//'femərəl/
臀肌粗隆 gluteal tuberosity/ɡluː'tiəl, 'ɡluːtiəl//tjuːbə'rɔsiti/
内侧髁 medial condyle
外侧髁 lateral condyle
收肌结节 adductor tubercle/ə'dʌktə/
髁间窝 intercondylar fossa/'fɔsə/
内上髁 medial epicondyle
外上髁 lateral epicondyle
髌骨 patella/pə'telə/
胫骨 tibia/'tibiə/
胫骨粗隆 tibial tuberosity/,tjuːbə'rɔsəti/
内踝 medial malleolus/'miːdjəl//mə'lːiələs/
外踝 lateral malleolus/mə'liːələs/
腓骨 fibula/'fibjulə/
跗骨 tarsal bones/'tɑːsəl/
距骨 talus/'teiləs/
跟骨 calcaneus/kæl'keiniəs/
二、骨连结词汇
关节学,关节解剖学synosteology/sinɔsti'ɔləʤi/
连结,关节articulation/ɑː,tikju'leiʃən/; joint/ʤɔint/
滑膜关节 synovial joints/si'nəuviəl, sai-/
纤维连结 fibrous/'faibrəs/
韧带连结 syndesmosis/,sindes'məusis/
软骨连结 cartilaginous joints/,kɑːti'læʤinəs/
透明软骨结合 synchondrosis(pl.synchondroses)/,siŋkən'drəusis/
纤维软骨联合 symphysis(pl.symphyses)/'simfisis/
骨性结合 synostosis(pl.synostoses synosteosis)/,sinɔs'təusis/
关节面 articular surface/ɑː'tikjulə/
关节囊 articular capsule/ɑː'tikjulə//'kæpsjuːl/
关节腔 articular cavity/ɑː'tikjulə/
关节盘 articular disk/ɑː'tikjulə/
关节唇 articular labrum/ɑː'tikjulə//'leibrəm/
纤维层(膜)fibrous layer(membrane)/'faibrəs/
滑膜层 synovial layer(membrane)/si'nəuviəl, sai-/
滑膜襞 synovial fold/fəuld/
滑液 synovial fluid/'fluːid/
韧带 ligament/'ligəmənt/
囊内韧带 intracapsular ligament/'ligəmənt/
囊外韧带 extracapsular ligament/,ekstrə'kæpsjulə//'ligəmənt/
屈 flexion, flexor/'flekʃən/
伸 extension, extensor/iks'tenʃən/
收 adduction, addutor/ə'dʌkʃən/
展 abduction, abdutor/əb'dʌkʃən/
旋内 medial rotation/'miːdjəl//rəu'teiʃən/
旋外 lateral rotation/'lætərəl//rəu'teiʃən/
旋前 pronation, pronator/prəu'neiʃən/
旋后 supination, supinator/,sjuːpi'neiʃən/
环转运动 circumduction/,səːkəm'dʌkʃən/
椎间盘 interverbral discs/intə'vəːtibrəl/
纤维环 fibrous rings/'faibrəs/
髓核 pulpiform nucleus/'njuːkliəs/
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tempərəumæn'dibjulə/
肩锁关节 acromioclavicular joint/ə,krəumiəuklə'vikjulə/
胸锁关节 sternoclavicular joint/,stəːnəuklə'vikjulə/
肩关节 shoulder joint/'ʃəuldə/
肘关节 elbow joint/'elbəu/
桡腕关节 radiocarpal joint
腕关节 wrist joint
肱尺关节 humeroulnar joint/,hjuːmərəu'ʌlnə/
肱桡关节 humeroradial joint/,hjuːmərəu'reidjəl/
耻骨联合 pubic symphysis/'pjuːbik//'simfisis/
耻骨弓 pubic arch/'pjuːbik/
耻骨间盘 interpubic disc/,intə'pjuːbik//disk/
骶髂关节 sacroiliac joint/,seikrəu'iliæk, , sæ-/
骶结节韧带 sacrotuberous ligament
坐骨大孔 greater sciatic foramen/sa'i ætik//fə'reimen/
坐骨小孔 lesser sciatic foramen/sai'ætik//fə'reimen/
界线 terminal line/'təːminəl/
大骨盆 greater pelvis/'pelvis/
小骨盆 lesser pelvis/'pelvis/
耻骨下角 subpubic angle/sʌb'pjuːbik/
髋关节 hip joint
膝关节 knee joint
距小腿关节 talocrural joint/,teiləu'krurəl/
踝关节 ankle joint
髋臼横韧带 transverse acetabular ligament
股骨头韧带 ligament of head of femur/'liɡəmənt//'fːi mə/
内侧半月板 medial meniscus/'miːdiəl//mi'niskəs/
外侧半月板 lateral meniscus/mi'niskəs/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æn'tiəriə//'kruːʃiit/
后交叉韧带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ɔ'stiəriə//'kruːʃiit/
腓侧副韧带 fibular collateral ligament/'fibjulə/
胫侧副韧带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tibiə/
髌韧带 ligament of patella/pə'telə/
胫腓关节 tibiofibular joint/,tibiəu'fibjulə/
足弓,跗跖弓arch of foot, tarsometatarsal arch/'tɑːsəu,metə'tɑːsəl/
内侧纵弓 medial longitudinal arch/,lɔnʤi'tjuːdinəl/
外侧纵弓 lateral longitudinal arch/,lɔnʤi'tjuːdinəl/
横弓 transverse arch/trænz'vəːs/
(周思 洪芳芳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