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与桐柏山的交汇处,北纬31°18'~31°52',东经114°02'~114°35';境内低山、丘陵、岗地、河畈兼备交错,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壤多为黄棕壤,pH值4.5~6.0;气候为北亚热带大陆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溪间常常云雾缭绕,是发展优质名茶的好地方。近几年来,大悟县委、政府及农业等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在传统生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积极引导扶助广大干群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努力把茶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一、茶产业现状
1.茶园规模迅速扩大
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0.1万亩,其中本年采摘面积5.7万亩、茶叶总产685吨、总产值1.55亿元。近几年,大悟以建设湖北省大别山优质绿茶板块基地为契机,把提高茶产业化水平作为主攻目标,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①加强了对茶产业的领导。县、乡两级均成立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县茶产业发展工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及质量标准,组织供应种子种苗,实行生产技术培训指导,收集发布市场信息等。②加强了茶叶生产的科技攻关。抽调技术骨干成立茶叶技术攻关专班和生产指导小组,对茶树繁育栽培、茶叶加工、包装保鲜等多方面进行攻关和指导。③加强了茶叶生产的典型样板示范。在宣化、黄站、芳畈、河口等地建立了2000余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示范、引导全县各地创造条件积极应用无性系良种技术。④加强了茶叶生产的配套服务。4年内对全县发展连片茶叶基地提供了优质福鼎大白茶种100万千克,茶苗1000万株;交通、供电、农村能源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助茶农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金融部门积极实施“信用工程”,帮助企业、茶农解决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⑤建立了茶叶生产的激励机制。县政府拨专款300多万元对全县新建茶园和改造的低产茶园每亩补助种苗费100元,并安排享受退耕还林补贴政策。
2.茶叶科技明显增强
近10余年来,大悟县依靠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大大提升了全县茶产业的科技含量。①选用了一批优良品种。近5年来建立的5.0万亩新茶园和改造的3.0万亩老茶园,都是从原产地引进的福鼎大白、安吉白茶、鄂茶1号、鄂茶5号等优良品种的茶子和茶苗。②重视应用了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发展了一批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目前已获国家有机茶认证标志的企业有2家、绿色食品茶标志的有4家、无公害茶标志的有6家,认证面积达2万亩。③创造了一批名优茶。现已有大悟寿眉、金鼓露毫、双桥毛尖、柏园毛尖、大悟山龙井、柏园龙井、大悟翠峰、黄龙寺贡茶、悟道茶等21个品牌,有的还多次获得过鄂茶杯金奖、湖北省优质奖。其中大悟寿眉、金鼓露毫、双桥毛尖3个品牌,获过国家级金奖、银奖、国际名茶推荐奖以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柏园龙井”、“柏园毛尖”获过中茶杯一等奖,“大悟寿眉”还获多届湖北十大名茶、湖北首届十五佳有机名茶,“双桥毛尖”、“大悟悟峰茶”、“大悟翠峰”获湖北首届无公害名茶等。④建立了一批无性系良种茶园高产示范基地。⑤推广了一批先进的制茶工艺技术和冷藏保鲜技术。
3.加工能力逐渐加强
全县187家茶场均建立了加工厂,新添了一批制作名优茶机械和贮运茶设备,如杀青机、理条机、多用机、揉捻机、烘干机、提香机、冰柜、冷库等,改进了传统的制茶工艺,茶叶基本达到“三绿”品质,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亮绿、叶底嫩绿。茶叶产品20世纪80年代以毛尖、炒青为主,现在已发展到龙井、寿眉、露毫等10多个产品。
4.包装状况发展迅速
大悟县茶叶包装,20世纪80年代前期以牛皮纸包装为主,中后期以塑料袋包装为主,90年代初期以塑料袋配硬彩纸盒包装为主,后期以塑料袋配铁盒包装为主,现在发展到以易拉罐配彩盒包装为主。
5.市场日趋繁荣
(1)新增了一批销售门店。目前,全县180多家茶场,在其场外设置销售门店有90多家100多个。县悟道茶叶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大悟城关开设了大悟绿茶专营总店,2007年又在孝感、北京开设了大悟绿茶营销分店,服务全县各茶企业、茶农,销售各种茶产品。
(2)发展了一批中介组织。县和乡(镇)都建立了茶产业协会和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县茶叶协会组建的茶产业化龙头企业——大悟县悟道茶叶合作社有限公司,目前已网络县内10余家重点茶场,基地面积近2万亩,茶农及茶老板达105家;各产茶大镇均依托茶老板建立了茶叶加工销售中心。
(3)培植了一批经销能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茶产品经销人员达2000人,其中常年经销人员达800多人,季节性经销人员有1000余人。
二、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问题
一是基地规模小。全县17个乡镇和5个国营林茶场均有茶叶基地,但千亩以上连片基地少,大多数只几百亩,大量兼职茶农只有几亩。二是管理水平低。全县茶园多建在山坡上,交通不便,施工困难,加之劳力紧缺,生产管理按要求到位差,造成茶树生长瘦弱,茶枝笼生阴蔽,茶芽稀少细,茶叶产量低。三是标准化技术应用面窄。较多小茶场和部分兼职茶农缺乏标准化意识,进行随意生产。
2.加工方面问题
一是茶场规模小。多数茶场缺乏制作不同档次茶叶的加工机械。二是加工中心匮乏。尤其是近几年新发展的几万亩茶园,大多还没有建立相应规模的茶叶加工制作中心。三是茶叶资源利用率低。尤其是夏秋茶叶资源开发不足,多数茶场只生产较高档次的春秋茶,对偏低档次的春夏秋茶重视不够,导致大悟绿茶高中低档茶品种不全,茶叶资源浪费大、产量低。四是较多小茶场和多数茶农生产的茶叶无易拉罐等较高档次包装和其他先进包装。
3.市场方面问题
一是茶叶市场不够完善。缺乏大悟茶叶专业市场,开拓县外市场力度不大。二是茶叶经销组织不健全,闯国内外大市场营销的能人少。三是名茶品牌多,品牌规模小,销售价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发展茶产业的思路及举措
1.发展思路
针对当前现状,发展大悟茶业必须走“龙头企业+制茶中心(中心茶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之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扩大基地规模,突出培育龙头企业,注重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拓展销售市场,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到2011年建成基地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广、经济效益好的茶业重要支柱产业。
2.发展目标
到201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2万亩;茶叶年总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其中名优茶占50%,机制茶达到85%;茶产业年总收入达到6.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茶农纯收入达到4.0亿元,农民年人均茶产业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3.发展举措
(1)建大基地,提高生产水平。①按照“布局连片化、茶区园林化、品种优质化、管理科学化”建设生态茶园的要求,加快茶叶基地建设。每年新发展高标准茶园1万亩,重点建设以三里柏园、芳畈悟峰、刘集金鼓、黄站万寿寺为中心的4个万亩茶叶片区,城关双桥、阳平陈塆、新城长岭、夏店石嘴、彭店青松岭、宣化玄壇、丰店罗岗、高店寨鸡山为中心的8个5000亩茶叶片区,以及50个500亩以上的种茶专业村。②进一步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组建一支适应茶产业发展的科技队伍,开展茶业标准化科技攻关。重点进行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与推广、高标准茶园建设,茶叶加工、营销以及深加工等多方面的标准研究,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同时,还要研究开发大悟茶品牌、夏秋茶资源、大悟茶市场、茶文化等。③加大茶叶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建示范基地、组织培训、送科技下乡等,落实各种标准技术到茶园、到车间、到库房、到市场,全面提升茶农素质,全方位提高茶叶生产、加工、贮运、营销水平,从而提高茶业效益。④加快应用无性系良种茶苗步伐。在水源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地方,全面应用无性系良种茶技术。
(2)创大企业,促进产品升级。茶叶龙头企业是带领茶农实现茶产品增质、增效的关键。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培植茶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大悟县茶叶集团总公司和区域制茶中心(即中心茶场)。通过实施企业民营、强强联合或招商引进等举措,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改组、改造现有生产、加工能力,积极引进开发茶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储运的技术和设备,促进茶产业大发展。支持大悟县茶产业协会以及下属的悟道茶叶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大悟茶产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主龙头;鼓励支持骨干茶场与中小茶场、茶农开展紧密型或松散型等形式合作,建立茶叶加工制作中心,使之成为一片基地和茶农的加工、销售龙头,茶农按照制茶中心提出的标准在基地上进行茶叶生产和采摘,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采摘标准、统一收购鲜叶加工、统一包装储运、统一品牌销售,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制作水平、包装档次和效益。
(3)办大市场,拓展销售空间。市场是帮助茶企业和茶农实现茶产品增收的主要桥梁。要立足县内市场,叫响省内市场,面向全国市场,打入国际市场,搞活茶产品流通。要大力培育茶叶营销中介组织,鼓励有志于从事茶叶销售的社会各界人士,努力在市场和茶场之间建立方便快捷的营销渠道,促进产销对接。①建立茶叶专业市场。鼓励并支持大企业、大老板在大悟城关或规模较大的主产乡镇建立茶叶专业交易市场,使之成为辐射周边地区茶产品贸易集散中心。②开拓县外市场。支持在茶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扩大国内市场。③开通大悟茶业网站。利用网络媒体,健全信息体系,发展电子商务,开辟网络营销。④开设茶馆、茶社、茶庄等茶文化研究、消费、娱乐场所。
(4)抓大服务,保障产业发展。服务是茶企业和茶农实现茶产品增收的保证,也是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①进一步加强领导服务,完善领导服务责任制。实行一个县级领导抓一个乡镇带一个重点茶场,一个乡镇领导抓一个村组带一个小茶场,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②进一步强化部门服务,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物资、信息、资金等方面服务。重点突出科技帮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茶叶技术服务队伍,实行一个茶叶专家或技术骨干蹲一个龙头茶场、管一片优质茶园、创一个名牌产品、带一个专业乡镇的办法,对茶场和茶农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走“请名师、建名园、制名茶、扬名声”的发展之路。③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绿茶板块基地建设等项目资金捆起来使用,突出扶持规划区内集中连片开发的无性系茶苗茶叶基地和茶产业化龙头企业,改善茶场、茶农生产、生活条件。④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茶叶生产、经营的软环境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杜绝“三乱”发生,确保生产、经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