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襄樊市茶叶生产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襄樊市农业科学院 朱继军 刘兴乐 孙成名 张清伟

一、襄樊茶叶生产现状

建国后,襄樊市茶业从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恢复,到90年代又形成了一次发展高峰,并建成了以南漳、保康、谷城等山区县为主的高香有机名优绿茶区和襄阳、枣阳、宜城等低山丘陵为主的优质绿茶区等两大布局的茶叶生产基地,所产的各类名优绿茶得到了专家和市场的好评。10年来,先后在全国农产品博览会等大型会展和各级名优茶鉴评中累计获得金奖和各类优胜奖68个,获奖数多次名列前茅,产品行销到北京、武汉、十堰、河南等省市区,并出口到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颇具知名度的名优绿茶区。

2006年,襄樊市茶园总面积16.97万亩,茶叶总产量5219吨,总产值1.4亿元,社会总收入(包括加工、包装、贮藏、销售经营增值)2.1亿元以上。全市7个县区有6个县市产茶,国有集体所有茶场2个,个体民营茶场1000多个,产值百万元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5个,辐射涉茶人口约8万余人。全市形成了3个大型茶叶专业市场,仅市区散布的大小茶叶专营店或茶楼200余家,吸收了相当的就业人群。茶业已成为增加农民的重要收入,活跃城乡经济的重要特色产业,对推动襄樊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襄樊茶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襄樊市茶叶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近年来,茶叶生产却呈现出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部分地区对茶叶生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主要表现茶叶面积产量持续下降,茶叶面积已从2000年27万亩,下降到2006年的16.97万亩,减少10.03万亩;茶叶总产量由2000年5744吨,下降到2006年的5219吨,减少9.13%。茶叶面积从全省第3位,降到第5位。而过去面积比襄樊少近10万亩的十堰现在却超过襄樊8万多亩。虽然面积减少可能与茶场改制,茶叶面积趋向实际有关,但是近几年襄樊茶叶确实发展不多,长远看势必影响其发展后劲,这与襄樊茶叶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极不相符。

2.茶园基础薄弱,茶园素质较低

茶树品种单一落后。目前襄樊市约有1/3多的茶园仍是过去的群体品种,且树龄有30年左右,已进入衰老期;约有一半的茶园是20世纪90年代种植的福鼎大白有性品种。国内已开始大力推广的无性系良种面积不到1000亩,这与国内茶叶生产茶树品种走向适应茶园管理机械化、名优茶加工品种专业化的趋势不符。一批骨干大场的投产茶园,也是以群体品种为主。近几年襄樊部分地方虽从浙江、福建等地引进了无性系茶树良种,但由于快繁技术不过关,缺少自繁基地,推广步伐缓慢。迄今为止,全市尚未筛选出一个成熟的茶树无性系良种品种及组合推广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茶叶生产向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3.茶产业化发育程度低

目前襄樊市茶叶由于改制,生产更趋分散,大多以单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大型的龙头企业。茶叶生产机械陈旧,生产环境简陋。茶叶品牌虽经过清理,集中在“荆山锦”、“五山玉皇剑”等几个品牌,但市场占有率仍很低。

4.茶叶科技投入不足,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缓慢

由于基层科技推广体系的瓦解,茶叶科技投入不足,一些生产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茶叶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缓慢,阻碍和制约了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保持适度发展规模

襄樊茶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已被国内外专家和市场认可。茶叶经济效益高且稳定,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产业,从国内看,茶叶生产有从发达地区向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许多江浙等外地客商也逐渐转向襄樊来采购茶叶,如浙江客商在枣阳定制珠茶,湖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为加强对襄樊市有机茶资源的整合,专门买断了保康县官山林场茶场,在襄樊大量采购有机茶,以满足欧美市场的需要。襄樊市特别是山区县市发展茶叶的前景和优势十分明显。一些地方茶叶效益不高,主要还是由于茶园建设选址不当,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部分地方在土层较薄的陡坡建园,且没有按照标准定苗定植,茶树迟迟不能成园,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成本,制约了单位面积效益的提高。而谷城县五山镇,由于当初发展茶叶生产时,思想解放,主要利用好田好地,发展密植茶园,茶园成园快,效益高,最终发展成为国内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茶业成为支撑一方经济的生态产业,全镇农民人均从茶业经营中获得纯利1200元;财政收入的7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80%,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的90%均来自于茶产业。

因此,襄樊市应以南漳、保康、谷城县等3个山区为重点,按照科学、生态、环保的要求,稳步发展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无性系密植茶园,以提高襄樊茶园的整体素质,力争未来5~10年内,使全市面积恢复发展并保持在25万亩左右(其中保康10万亩,谷城县8万亩,南漳4万亩,其他3万亩),以确保襄樊市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规模效益。

2.加快茶叶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实现科技兴茶

(1)大力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

1)开展茶园营养的无害化补充技术科技攻关。开展测土、测肥,实现科学、安全地补充土壤营养,从源头控制茶叶污染的发生。无公害茶园要改单一偏施氮肥为复合配方施肥,改化学施肥为以有机肥为主,平衡土壤养分,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机茶园可开展绿肥间作,实施养殖业与茶产业的循环链接,采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结合农村沼气技术的推广,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专用有机肥和使用微生物肥料,补充茶园营养,实现零污染的清洁生产。

2)示范推广茶树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重点示范推广茶尺蠖病毒制剂、茶毛虫病毒制剂和白僵菌制剂等主要虫害的无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细嫩化分批采摘、中耕除草、修剪等农艺措施,减少虫口发生和危害,严格控制预防农残的发生。

3)大力实施标准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按照国家颁布的农产品安全要求,建立健全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组织落实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NY5244-2004, NY/T5018-2001)、有机茶标准和QS准入标准。在生态条件较好的产区,大力推广实施襄樊市有机茶技术地方标准和茶叶清洁化机械加工生产技术规程,通过标准化、机械化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2)抓好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与筛选,加快茶园良种化进程。

1)加强茶树无性系良种的引进筛选和配置。根据襄樊市生态环境和主产茶类的需要,加快引进具有较强抗寒、抗旱性,发芽较早且适制不同名优绿茶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如乌牛早、龙井长叶、舒茶早、白毫早、信阳10号等无性系茶树良种,开展品种组合和配置比例研究,为襄樊市茶树品种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准备。

2)开展茶树无性系良种快繁技术攻关,建立良种自繁育体系。由于无性系茶树良种主要从浙江、福建调运,路途遥远,成本高,且成活率低,制约了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因此,尽快在襄樊市开展茶树无性系快速扦插繁育技术和嫁接改造技术攻关,在茶叶集中的主要乡镇建立一批茶树新品种繁育基地,进行自繁自育,是加快推广茶园良种,提高茶园素质的一个必要环节。

(3)积极探索茶叶加工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充分挖掘茶资源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提质增效。襄樊市主要以生产名优绿茶为主,茶类结构单一。生产上一般只采春茶,约有50%的夏秋茶没有采下,造成大量茶叶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研究探索夏、秋季茶原料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吸收国内乌龙茶、珠茶等相关茶叶加工工艺发展的新成果,实现工艺创新和革新,开展大宗茶机械化采摘技术攻关,探索夏秋茶提质增效的技术路径,充分发挥夏秋茶原料的经济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最终提高茶叶生产的综合效益。

(4)利用现代茶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茶业。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茶叶生产管理的信息追溯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茶叶安全生产的专用物资、生产过程、产品、实用技术等实现信息共享,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营运成本,确保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实现机制创新,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家家炒茶、户户卖茶”不可能实现茶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也不可能实现茶叶质量的安全保障。茶叶品牌或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虽有茶叶资源空间极度分散、管理难等客观原因,但关键还是尚未形成一个按市场原则优化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过去几年襄樊市一些采用行政手段聚合的县级龙头公司最终黯然退出茶产业,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也在于此。而保康县荆山锦茶叶公司等产权明晰的民营公司却在竞争中日渐壮大,显示出勃勃生机,应该代表了茶叶生产发展的方向。

各级行政部门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扶优汰劣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支持一些基础较好的茶场和龙头公司,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可采取按照自愿原则,帮助茶农建立自助的协作组织,开展社会服务,以QS准入为中心,实行行业自律和松散联合,统一生产的标准和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茶产业的产业化步伐。

4.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茶农素质

茶叶质量安全的控制、品质的提高、产量的增加,依靠茶叶科技进步,而技术最终依靠千万个生产者,从一个个技术细节入手落实。一些国内外知名的跨国公司和企业,之所以能超越空间的局限,在世界各地生产出统一标准的产品或提供统一的服务,对每个员工进行实战式的培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反观我们茶叶生产的技术培训讲理论多,实践机会少,培训质量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而现在就是这样的培训可能因资金的问题也越来越少了。因此,政府和涉农部门应加大对茶叶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采取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培训形式,全面提高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高水平的技术培训,使重点产茶乡镇基本上达到了村有农技师、户有明白人,确实从每一个技术环节上做到精通,才能确保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