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产业发展纵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咸宁茶业发展的思考

咸宁市特产局 潘国雄

一、产业发展基本条件

咸宁位于湖北省南部,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市,是湖北省“鄂南幕阜山名优早茶及边销茶板块”基地市。境内土壤深厚,经耕作后,土壤质地松疏肥沃,通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无霜期225天以上,生态环境优越,山林资源丰富,宜林荒山多,非常适宜茶树的种植和生长。

咸宁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尤以清末民初历经百年之鼎盛。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尚有15.19万亩,产量16890吨,产值1.66亿元。现有各类茶场2000余家,其中羊楼洞茶场是全国三大茶场之一;湖北省赵李桥茶场是全国茶叶行业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是商务部定点生产边销茶(砖茶)的专业厂家;咸宁市芽旗香茶叶研究中心的“芽旗香牌温泉毫峰”茶、咸宁市汀泗川玉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汀泗川玉”茶、国营羊楼洞茶场“松峰绿茶”获“湖北十大名茶”。全市有机茶认证企业7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家,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7.28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企业12家,QS认证企业10家。各县市区几乎镇镇有茶园,村村有茶场,广大农民具有种茶、制茶的良好传统基础,不少农户以茶为业,靠种茶、制茶、贩茶走上了致富路,茶业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咸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的战略决策,分别制订了《关于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投资开发荒山资源的若干意见》、《关于对“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工作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和奖惩制度的意见》、《关于对投资开发山地等农业资源实行优惠政策的意见》,为咸宁茶业的再次腾飞,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咸宁茶业的发展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二、存在的问题

1.茶园老化,影响茶叶的整体效益

咸宁市茶园多是20世纪70—80年代以茶籽直播的形式建起来的,建园标准低、品种混杂、品质退化、树龄老化、效益低下。根据2006年统计年报,全市茶叶平均亩产值不过1000元左右,而在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单位效益低者不少于5000元/亩,高者超过到10000元/亩。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地方群体品种与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效益相差了5~10倍。全市目前良种茶园面积不足1.5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0%,严重地制约了茶叶生产的整体效益。

2.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制约了茶叶品质的整体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咸宁现有2000余家茶叶粗、精制加工厂,基地面积50亩以上茶园的不足50家,都是一园一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其中大多数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不足10亩茶园,3~5台机械,白天采茶,晚上做,第二天等着茶贩上门收购,既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更不能达到规范化生产,也更谈不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全市连续化、自动化尚未起步,使咸宁茶叶即使有汀泗川玉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赤壁松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咸宁芽旗香茶叶研究中心等多家茶叶品质上乘,效益高,在全省都叫得响的品牌,也被这些生产管理落后、质量低下的千家万户、鱼龙混杂的茶叶所掩盖,严重地影响了咸宁茶叶的整体形象,造成今天大家都说咸宁无好茶的局面。

3.缺少统一品牌,制约茶业的进一步发展

咸宁市原是一个国家定点生产老青茶的产区,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施老改细工程,80年代中期才开始制作名茶,各地茶农一度积极性空前高涨,到目前为止,获得不同层次奖项的品牌60多个,但大多数只有样品,少有礼品,没有商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消费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全市品牌多而杂、单个品牌规模小、效益低的局面,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市场的要求,大多数小规模茶叶企业和产茶农户也无力进行茶园的更新改造和新设备引进来适应现在的需求,成为咸宁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咸宁茶业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4.市场体系的建设滞后,影响茶产业的效益提高

咸宁市现有茶园面积近16万亩,年产值近1.7亿元,是湖北省的茶叶主产区之一。但全市所辖6个县市区,没有一个规范的茶叶市场,大多数是在已改制的原茶叶公司临街门面商铺的基础上,茶叶零售商户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各地茶场早春茶销售尚不成问题,但晚春茶和夏秋茶销售不畅,致使被各级茶商层层压价,造成茶叶整体效益不高,严重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致使各地砍茶毁茶的现象时有发生。茶园面积从最高时的26万多亩,减少至目前的不足16万亩。

三、发展茶业进程的对策

1.实施茶树改良工程,扎实推进良种化工程

良种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茶树良种化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最根本的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茶叶品质和保持茶叶市场竞争优势的必备条件。

咸宁市地势多为低山丘陵,虽然有利茶树的生长发育,但不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较易形成茶叶品质香气低、滋味淡、不耐冲泡等弱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茶树良种化这一基础工程抓起。

(1)制定公共支持政策,促进茶树品种选育与引进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茶树品种的更新,有组织地引进省内外适宜咸宁栽种的内在品质优良的茶树良种。

(2)以咸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北省贺胜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各县市区配套建设1~2个良繁基地,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建立起咸宁茶树种苗繁育、引进、试种、示范的制度,确保推广品种的良好效果。

(3)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快老茶园的改造。咸宁市农科所研发的“茶树低位嫁接技术”已经很成熟,并且在全省推广应用,该项改造技术一年四季皆可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宜分期分批进行。通过低位嫁接改造的茶园,成园早,投产快,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还应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开发引进实用科学、方便与行之有效的换种改植技术,加快老茶园的更新改造。

(4)改变过去沿国道和公路沿线的区域规划模式。它既不符合现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又不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今后,除老茶园改造外,新茶园建设应尽量避开公路沿线和城郊,向偏僻的山区和远离城区的山地发展。

2.加强无公害标准化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推进茶产业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咸宁市在茶叶无公害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标准水平、标准执行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市场准入标准的相继出台,全市茶叶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更显迫切。应以此为前提,加大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财政、工商、技监、特产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发挥各自职能,抓好服务。力求在短期内,采用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方式,重点扶持名优茶加工型企业和复合型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建设,培养提高企业法人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壮大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改变现有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实行社会化大分工,逐步将茶园的生产管理与茶叶制作加工分离开来,基地农户提供优质的鲜叶原料,公司化管理的加工企业负责加工、销售,也就是“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利益关联的共同体。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适度规模发展有机茶,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茶,逐步从小而全向大而精方向发展,加速引进现代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的进程,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升茶叶加工品质,促进茶叶增效,茶农增收,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内联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的茶产业化的核心,从而加快咸宁茶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和打造主导品牌的进程

由于从事茶叶行业,一般无需雄厚的资金和很高文化层次,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众多的大小企业、个体农户,是茶叶品牌多而杂的直接原因。应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成立茶产业协会,整合或重新打造1~2个带有明显区域性标志的主导商标品牌,由协会注册所有,采用“协会商标+企业商标”的形式运作,企业使用协会商标须经产业协会的同意授权,接受茶产业协会的监管。协会组织有关商标使用企业统一包装样式,统一生产管理的技术,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参加各类展示、展销和评比等活动,政府企业共同联手打造成咸宁茶叶的主导品牌,且逐步使之成为领导品牌,重塑咸宁茶叶形象。

4.加快建设市场体系,提高茶产业的整体效益

咸宁应尽快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有一定规模的市级中心茶叶交易市场。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茶叶龙头企业,外地茶商、贩销大户进场交易。同时围绕名优茶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乡镇一级的鲜叶交易市场,完善茶业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既提高茶产业的整体效益,又开辟了地方新税源。

5.加大茶文化的挖掘力度,延伸茶产业链

咸宁茶叶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茶文化的挖掘宣传,加快产业与文化两方面的融合,通过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利用茶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的特点,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集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将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咸宁茶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咸宁茶业新的增长点,有效地延伸茶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