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形意拳從動作來看,簡賅無華,但外形好做,實質難悟。想求合順尚易,但求内勁較難。説難,在學練上實際也并不難,難却難在能否掌握正確的技術和理論指導。形意拳因拳理精深,尤多隱諱,故對它深邃的内涵要與實際動作相結合,在實踐中求得真知,確非易事。在學練中對拳經要義又容易流於疏漏,確不是從拳譜字面上可以理解到它深切的内涵。更不是按一般拳術的招法,可能領會到它特殊“勁、意”的運用。正因如此,才有的人下了很大功夫,甚至苦練一生,臆想:“只要功夫到,就會出奇蹟”,實際只能鬧個“功夫純熟體力好”,在内勁和精微的技法方面,却不免“仰着模糊臉”。這就應了拳經所説的話:“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這對我們愛好者來説,該是多麽重要的借鑑,通過許多事實,使我們知道,功夫是功夫,技藝是技藝,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功夫和技藝是兩碼事,要想真有所得,還得排除一切舊意識的干擾,不能固執己學,不悟其他,要以客觀的科學態度,謙虚而又刻苦的鑽研精神,從前人給我們留下的不同技術、動作和理論中,去比較採擇,以汲取這寶貴遺産的精華。
李洛能先生所傳的形意拳,雖同出一源,却已成多樣。不僅山西、河北各具特色,就是河北各家所傳也不盡同,這是由於個人的師承關係,和才智理解的不同,差别是必然的。這正是要我們在長期的學練中,不斷比較、提煉,探賾抉微,藉求知深的關鍵所在。實際這也正是許多名家成功之路。
尚雲祥先生博通百家,却專攻形意,他就是這樣走完了既平凡而又很不平凡的一生。也是我們通過幾十年的客觀比較和切身體會,才深刻地認識到先生給我們留下的形意拳械技術和經驗,是非常可貴的。使我們從平凡的技術中,掌握到它不平凡的三昧;從奥秘的拳理中知道它淺明的運用方法。多麽可貴的教導,多麽可敬的師德,永遠讓人們深切地懷念。
先師尚雲祥先生字霽亭(1864—1937年),山東樂陵人,自幼慧穎强識,勤奮過人,得師中華武士會創辦人、單刀李存義先生,承蒙傾囊以授,乃致藝冠群英。其後復得“半步崩拳打遍天下”郭雲深先生的厚愛,親傳衣鉢,深得形意真諦,并繼承了先生的“半步崩拳”“丹田氣打”“大桿子”三絶技,對舊學有所改變,藝尤精進。乃致身未出燕趙,却名揚大江南北。清末李存義先生去山西訪諸前輩,交融河北、山西技藝之長,回來後,經過提煉,對原有練法和套路,有所改進和創新,而尚先生又汲取李先生的心得,融會貫通,對舊學又有再次改進,尤詮要詣,故先生晚年所練所教更别具風格。
尚先生教練形意拳,不僅要求外形精煉,内意純中;伸手投足,動必有由;不務招法,但重内勁。嚴禁努氣使拙力,要求從輕鬆、自然、和諧中去追求迅猛剛實的爆發勁。待六陽純全,無堅不摧,達到“硬打硬進無遮攔”則剛勁功到,再繼悟柔寓於剛。則“沾身縱力”“緩動遂發”的“翻浪勁”;“意動勁發”“絶是抖絶也”的“抖擻勁”以及“挣崩摘豆角”的“炸勁”等諸内勁,皆可得之。進而再求“不意而發”的“化勁”,這就是先生對“三步功夫”的不分階段、不單趟去練的簡而易得的特點。在鍛煉中,强調内外相合,完整一氣,丹田發勁。因之,特别着重基本功的訓練,突出要求樁功站得堅實,静中求動,用以健身、築基、培養外形内意的運用。突出要求把鷹捉練得精純,把它列爲五行拳之外的母拳。用它掌握“起落鑽翻”的特殊技法,藉以練出被人們視爲形意特有的絶技“翻浪勁”(一般稱爲内勁、劃勁或摩挲勁)。并用它求得“脚打七分、手打三”“去意好似捲地風”的趟勁和踩勁。僅這些,已足成爲形意拳中尚氏所僅有的技法真諦。先生所教練的五行拳,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順序練的,是符合《内經》要求的,能確切地體現五行“生剋制化”的哲理的。無論從動作技法到理論辨識都確有道理和獨到之處。所教的十二形拳,是各盡物之性能,不僅動作與一般有所不同,甚至對所學之物亦有異説。突出反映在“鮀”“”兩拳的外形内意上,但究之物性和特能,以至外形和技法,都確乎符合拳經之所指。在傳統套路拳中,先生所教的連環、六合、八式、十二洪錘、雜式錘,以及對練的五行炮、安身炮,以及傳統器械中的五行、連環、六合的刀、劍、棍、槍,以至特殊器械麟角刀、鳳翅钂等也都别具特色和勁路。所以説習之愈久,究之愈深,則愈覺其意味深湛。現在各流派的形意拳,廣泛傳播,推及海外,惟獨尚先生所教的形意拳,詳者甚少,我們有責任做做介紹。尚芝蓉是先生最小的女兒,李文彬是先生最小的門生,同堂學藝,皆蒙厚愛,口授心傳,略得要詣,願公諸於世,以廣傳播,願與識家、廣大愛好者共同學習、探討,以求發揚。
本書是用傳統的理論,來指導動作和解釋動作的要領和作用的。不僅説明應該怎樣做,而且還説明爲什麽要這樣做,和它的理論根據。武術界有句保守的話説“能給一錠金,不説一口春”,這就是只教動作不講道理的要害所在,而我們這樣做正爲了打破保守思想,抛出引玉之磚。這樣不僅使後學能了解動作的實質,并能掌握其傳統的理論根據。特别是可以加深理解其深邃的技術内涵,避免因師傅的不一,使其傳統理論與實際脱節,産生誤解。又可避免有的同好雖對動作掌握純熟,而對理論不甚知之,有礙提高。這樣用理論指導動作的方法,也是先師心傳口授,避免照猫畫虎,而求真知實傳的主要方式。故本書在寫作上,多有揭前人之秘,又大多不與人同的特點。這正是爲了播揚尚門恩師之德和藝所使焉。可能我們的理解還不深,願有志、有德者得之,有助於探頤抉微進而追求發揚形意之精華。
本書所寫的套路和動作,悉依先生晚年所教爲準,限於篇幅未及其他。本書只列入别具要詣的尚氏形意的樁功、鷹捉、五行拳和連環拳,以及會者人稀的連環刀、劍、棍、槍四種傳統的器械套路,作爲《尚氏形意拳械抉微》出版。限於作者水平,疵誤難免,待正於識家、讀者。1987年古曆10月10日是先生逝世五十週年,開始寫此書用以略慰先生在天之靈,并藉以傳頌先生之德藝。
本書的寫作承蒙武當大家陳流沙老友的一再敦勉,又在老領導和同志們的關懷支持下才動筆的,如果説本書或有小益,首當感謝他們的摯情和厚誼。有關書中動作、圖文的編繪、校録等等工作,是由小兒李竑、門生吕太敏等多人共同努力完成的,他們藉之得到鍛煉,也較踏實地做了一項傳播所學、有益後進的工作。謹附筆誌之。
關東滃然李文彬識
1988年12月於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