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纵观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创新性技术的出现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暂且不说远古时代的石器磨制、青铜冶炼等各种技术应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单从近现代以来的几次产业革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产业化成就了英国长达200年的“日不落帝国”神话;19世纪的电磁感应发现和电力技术革命则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技术等为核心的IT产业主导了世界产业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技术逐渐渗入世界各经济体的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约瑟夫·熊比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最早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创新是引发经济活动变化的非均衡力量,也是经济出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在经典的索罗(Solow,1956)和罗默(Romer,1990)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也被认为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在这些主流经济理论中,经济增长被描述为一个投入产出函数,而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与资本、劳动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函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
但是,创新技术的出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古代的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等技术创新,由于未能形成相应的产业革命,所以并没有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近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历史脉络来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相应的新兴产业的革命性发展都成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能否抓住新的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能否启动和推进相应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兴衰起伏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讲,担负着新兴技术产业化任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今,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按购买力平价(PPP)方法计算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一位;按市场汇率(MER)方法计算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9万亿美元(约82.7万亿元人民币),有学者预计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也已经达到上中等水平,预计很快就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和巴西、俄罗斯等国一起成为当今世界新的增长极,被称为“金砖国家”。尽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生育高峰给中国带来的人口红利将在近几年内逐渐衰减,而经济增长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则日趋收紧。同时,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些因素最终都将影响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根据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研究测算,一般都预期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到8%左右,进入一种新的常态增长区间,增速将明显低于过去十年的超过10%的平均增长速度。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虽然保持着高速发展,但一直处于世界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原创技术相对落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应对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当前摆在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从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就成为应对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的一个强有力的策略。
为此,在2009年5月21日,李克强副总理(时任)在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应该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09年9月22—23日,温家宝总理(时任)主持召开了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了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这七大产业被正式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了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出台的一项政策。短期来看,这项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项措施,是以短期经济刺激为目的的;从长期来看,这个决策更具有战略意义,是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开出的一剂药方,是应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瓶颈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扭转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相对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
1.1.2 研究的背景
本研究的开展时间正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大发展的初期阶段。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3年,在中国整体宏观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传统产业,显示出一枝独秀的强劲增长态势。1-12月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等领域重点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5.6%,高于工业的总体增速水平11.2%。不仅增速迅猛,而且产业经济效益良好,1-12月重点产业利润总额达7643.2亿元,比2012年增长20.7%,而同期的工业总体增速只有12.2%。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热点领域,到2013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在A股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占总体市值的比重达到了20.7%,较2012年末提升了5.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与过去相比也有了重要的变化。资本市场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而且由于原有经济体制的限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受到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但是总体来说,20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出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境内上市的公司数(A、B股)共计3485家,总市值50.8万亿元。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两大部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等多层次市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和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资本市场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启动,而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也已经初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研发活动的影响,是正当其时的。
1.1.3 研究的意义
自2009年以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在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中,学术界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研究上,而对其发展环境的塑造方面研究偏少,如何通过金融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发展基础,目前的理论研究还不深入。
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中就专门提出了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金融发展论题,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等。
那么,作为金融环境的核心部分,资本市场是如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起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特征是其创新性,那么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行为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网络具有哪些特征,其运行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重要的理论议题都有待揭示,作为进一步研究探索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的基础。本研究的开展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本市场理论发展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此外,面对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如何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被社会各界热烈争论的话题。很显然,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随着其技术创新过程的日益推进,一批批高新技术初创型中小企业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在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起步和发展过程中,研发、生产、市场推广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各种金融工具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格局。但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行为实际表现究竟如何?我们该如何改进中国的资本市场,从而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为产业发展服务?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正在进行中,如何改革才能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此,本研究试图用数据揭示当前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同时,根据资本市场的作用机制理论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为当局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本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