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未来零售的推进器
在零售数字化方面,马克华菲做出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要说用数据全方位驱动零售,从目前来看,还为时尚早。马克华菲现在要做的,首先是深化数据意识,其次是在一些业务环节进行数据应用的尝试。
在左敬东看来,大数据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并不是数据库放在马克华菲就叫马克华菲大数据。从大数据之大来说,任何企业甚至国家都不可能拥有全部的大数据。你有的数据,别人可能没有。别人有的,你也可能没有。“所以,首先,我们一定要采集和积累自己的数据,保证第一手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然后,一定要利用社会资源,跟其他的数据源进行交互整合,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商业逻辑来应用数据。所以,阿里的数据银行是数据源之一,腾讯的DMP(数据管理平台)也是。”左敬东说。
不同数据源进行交互,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零售三要素人货场的颗粒度会急剧细化。左敬东解释说,比如你原来只用10个标签来定义消费者,性别就分男女,现在你可能会增加一些标签,像IT男、暖男之类的,维度越来越多,颗粒度越来越细。
人货场颗粒度变细,还带来了三者之间更多元的关系。现在,左敬东研究最多的就是什么人买什么货。如果人和货原来的颗粒度都是10个细分,那么10×10,就是100个交叉。现在颗粒度增加10倍,达到100个细分,两者的交叉点就变成1万个。
颗粒度细化后,对精准营销无疑最有帮助。阿里提出了千人千面,但左敬东认为现在做不到绝对意义上的千人千面,还是用聚类的方法,看这1万个交叉点中,有多少个相对成一个聚类群,然后抽取它的特征来做营销。营销可能是新零售数据驱动在目前阶段最成熟的实践。
除此之外,左敬东也在尝试用试衣数据来影响产品设计。前面我们提到过,马克华菲运用RFID技术采集了每件衣服的试穿数据。通过分析每款衣服的上架时间、试穿次数和成交数量,可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某款衣服试穿率很高,但成交率很低,为什么?一种结论是,这款衣服看上去很好看,但穿上去不舒服,问题可能出在面料或版型。怎么确定到底是面料还是版型呢?左敬东的想法是,让消费者自己说出来。他正在设计一种新功能,能让消费者对试衣做出评价和反馈,把这些数据采集下来。一旦找到问题症结,设计师就能改进自己的设计。
左敬东还讲到了用大数据来改善铺货。就在采访的前一天,长春片区的门店出了点状况。他们按照往年的惯例,在这个时间点上了春装,但是今年长春特别冷,现在上春装根本卖不动。显然,这样铺货“太教条了”。左敬东说,现在天气数据都是实时的,而且全部公开,如果在运用原有模型规划铺货时,用这些天气数据加以辅助,铺货节奏肯定更合理;再结合库存、地域等数据,铺货节奏甚至能精确到单个门店和具体日期。
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左敬东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算法。如果没有算法模型,光有数据是没有用的,数据本身给不了有价值的结论。只有经过算法模型的梳理和运算,数据才能转化为有用的结论。当然,算法模型得由企业自己来制定,而且不同企业的算法模型各不相同,因为企业的商业逻辑是不一样的。左敬东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算法模型的自动化:“至少先把你的判断逻辑做进去,能帮你解决80%的问题。其他疑难杂症,人工先做,等到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就能机器学习,自动优化算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