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利用对方的行为改变对方的态度
动机观察:费斯廷格认知失调实验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人们常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所以想要对方帮忙做一件事情时,或者想要改变对方对自己的态度时,就会给对方送一些东西。比如,当年我在陌生的城市读书,父母想要当地的亲戚照看我一下,给他们送了不少东西。大多数时候,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帮助人们达成目的,但是也有失灵的时候。
李峰刚开始追女朋友时,总是想办法送对方一些贵重的礼物去讨好对方,如项链、大布偶等。他这样做,一是因为对方确实喜欢那些东西,二是他想要对方知道自己是很重视她的。每次,李峰把礼物送出去之后,总能成功地得到对方的友好相待。
就因为这样,李峰觉得对方是因为自己送的东西才对自己好的,而不是因为感情。李峰终于向对方说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她究竟对自己是什么样的看法。对方说,她对李峰没有感觉,但是因为每次李峰都买很贵重的礼物给她,所以她觉得应该对李峰好点,否则心里就会产生愧疚感。
可见,有时候送出去的东西并不能带来个体想要的改变。有心理学家指出,在改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时,给对方送东西过于贵重,可能比较容易让对方在行为上发生改变,但对方的态度却有可能变得更加难以改变。
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否可信?我们来看一个实验,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动机实验:给钱让人撒谎
关于动机的理论,心理学家有从生理方面进行解释的,也有从个体需求方面进行解释的。除此之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动机的出现是因为个体的认知出现了不协调状态。这种不协调状态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认知等方面进行改变,从而再次达到平衡状态。
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影响最为重大的理论之一。
在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中,费斯廷格和史密斯曾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71名低年级的男大学生为被试者进行了一个实验。
实验开始之前,实验者向被试者隐瞒了真实的实验目的,告诉被试者只是为了进行行为测量。
而实验中,实验者给被试者安排的实验任务确实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无聊透顶。这个无聊透顶的简单任务的持续时间为1个小时,其中前30分钟,被试者被要求将一个托盘中12个线轴一个个地拿出来,再一个个地放回去,循环往复。后30分钟,被试者从实验者那里拿到一个钉有48个方块的板,他们需要做的是按顺时针方向一个个地将所有的方块都旋转90度,循环往复。在这个任务进行过程中,一个实验人员站在被试者的周围进行记录。
等被试者完成这个无聊至极的任务之后,被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三种条件下的一种。这三种条件分别是:
第一个条件,被试者接受实验者的访谈,实验者在访谈中询问被试者:这个实验是否有趣?在这个实验中是否很有收获?你觉得实验的科学价值怎么样?下次还想继续参加吗?实验者以被试者的回答作为他们对实验任务的真实感受。
第二个条件,实验者告诉被试者,接下来还会有新的人员来参加实验,他们就在实验室外面。不过,在新的实验开始之前,需要被试者离开实验室之后,告诉外面的新被试者:“刚刚进行的实验非常有趣。”显然,这是一个谎言。被试者在传达信息后会获得1美元的报酬。最后,实验者对被试者进行访谈,询问被试者关于那个无聊的任务的真实感受。
第三个条件,与第二个条件类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被试者按要求传达完信息后,得到的是20美元报酬。
最后,实验者对三种条件下的被试者的访谈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他们在四个问题中给出的评分。结果,实验者发现,三组被试者中,获得1美元报酬的那组被试者对实验的评价最高,觉得实验最有趣。而获得20美元报酬的被试者,对实验给出的评价最低,认为实验无趣,没有价值。
费斯廷格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他认为让被试者告诉别人实验任务很有趣的这种行为,和他们头脑中的想法“这个实验非常无聊”是失调的。这种失调让个体感觉不舒适,所以个体会想办法重新让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达到平衡。因此被试者要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其中得到20美元报酬的被试者,因为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报酬,所以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值得的,从而降低了认知和行为的不协调感,以至于在后来的访谈中依然能够得出实验很无聊的结论。
但是对于只得到1美元报酬的被试者来说,因为报酬很少,难以将自己的行为原因归结于所获得的报酬上,他们的失调感相对来说更加严重。为了保持平衡,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找了一个合理化原因,那就是“这个实验很有趣”。
从实验的结果,实验者得出以下实验结论:当人们的行为、态度及认知出现失调状态时,个体为了保持平衡会相应地对自己的行为、认知及态度进行改变。
★管理策略:注意外在报酬对内在失调感的削弱
费斯廷格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非常有名,被广泛应用在行为改变和态度改变的过程中。而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获得启示:不要给对方的行为留下“借口”。
生活中,有一些特定的场合中,需要我们改变对方的行为和态度。当我们只需要对方暂时的改变时,可以适当地利用外在报酬来达到目的。
假设你的一个很重要的长辈的生辰马上就要到了,你在一个店里看上了一把手工雕刻太师椅,想要买下来,但是店家说这是别人预定的,半个月后就会来取,因此不愿意卖给你。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通过付出更高的价钱,来帮助自己说服对方改变决定。
但是,假如我们想要长期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那就需要注意不要让这种外在的报酬成为对方的“借口”,它会降低个体态度改变的动机。
在认知失调理论中,个体内心的失调感是个体的行为动机。假如个体获得了某些外在报酬,那么他就很容易将自己的行为改变归因于外在报酬上,而不会让个体内心产生失调感,或者产生的失调感水平很低。
因此,当想要长期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时,就需要注意不要让外在报酬成为他的行为“借口”,应该适当地通过激发个体的内在失调感来改变对方的态度。
比如,当你想要和某人成为朋友,获取他的好感时,你应该让对方从行为结果上改变对你的看法,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而不能一味地通过物质等外在报酬讨好对方。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个体具有防御机制,当预料到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带给自己失调感时,可能会直接拒绝做出相应的行为。这是改变他人态度的一种阻力。所以,有时候适当地先给对方提供一些外在报酬,消除对方行为的失调感,反而有利于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
一些销售人员就会利用这种方法来说服客户接受自己的产品。在一开始的时候,先是提供免费或一个非常优惠的价格,让一些对产品有抵触的客户接受产品。然后,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了产品的优点,继而改变自己对产品的态度。
因此,在改变他人行为、态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