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什么是信息生产力

现在无论学什么,都离不开信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消费、信息社会、信息哲学,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那么什么是信息?我国信息论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前副校长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就是事物变化的状态与方式”或者“事物变化状态与方式的自我表述”。从更通俗的社会学层面看,我认为“信息就是事物存在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宇宙大爆炸之初,开始出现夸克、多种基本粒子、各类原子、分子,差异越来越大,信息也就越来越多。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开始非常简单,经过长期演化,社会日益多元化。我们也可以说,“信息社会就是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和社会存在。

现代信息技术有三大突破:光纤、集成电路、互联网。首先是光纤,成本下降非常快,30年前我在国家光导纤维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那时候搞六芯多模光缆,一千米要两万多元的制造成本。现在的光缆,在成本下降几十倍的同时功能提高了上万倍。

其次是集成电路,有个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成本下降一倍。有人说这个定律已经失效,因为线间密度已经接近理论极限,后来用了量子技术,几次突破理论极限,线间密度可以小于激光的波长。现在可以将手机做到米粒大小,甚至可植入人的皮肤之内,现代医学已经可以将微型芯片植入大脑使部分盲人复明。最近,英特公司创始人摩尔说,摩尔定律至少还可以有效发展10年。但我认为,即使将来摩尔定律失效,也会有更高级的(如蛋白生物)技术取而代之,可能会超越摩尔定律。

第三个突破是互联网,它的组网技术渗透了很多高新技术,未来移动物联网将是永远在线、泛在网络,不存在按时间和流量收费的问题,网络就像人体器官一样存在。

信息化这个词1962年就有人提出来了,但真正形成社会行动是在20世纪70年代,光纤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商业化都是70年代以后的事。目前世界信息化浪潮大概经历了两个阶段,即1975年到1995年的信息交流阶段,1995年到2010年的信息媒体阶段。而我们正在经历着自2010年开始的以大数据、物联网、宽带、云服务、3D打印为标志的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第三阶段。

以前有学者把信息生产力定义为采集、处理和生产信息的能力,2012年由我负责的一个课题组认为这个定义偏离了信息生产力的本质,也庸俗了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组成,它表征的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我们不能把生产某类产品的能力定义为这项产品的生产力,何况信息的本质并非产品而是服务。我们认为:“信息生产力是由信息(或知识)劳动者,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作为劳动工具,以信息资源作为劳动对象的协同生产能力。它统领现代能量和机械系统,形成整个信息社会的生产力。”

信息的传输技术现在用光纤,20年前主要还是铜线电缆,中国因为铜线电缆铺得少,后来很快将其拆掉,全部换成光缆了,在网络规模和装备的先进程度上都超过了欧洲和美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发展。交换平台过去是机械交换机,后来改为程控交换机,现在是云服务器和路由器。接入方式现在主要是光纤到户和智能手机。

1995年,尼葛洛庞蒂提出“天地转换”概念,就是原来的洲际通信用的卫星改为海底光缆,卫星通信则由原来的洲际通信改在短距离难以架设光缆的地形下使用。以前有人提出将大量数据存储功能放到接入终端,以节省传输成本,后来没有实现,只能将大量数据放到“云平台”上让大家实时共享。我国有位院士曾提出“非对称性百姓网”的概念,他设想在传输通道空闲时将数据用广播方式传到胖终端,用户需要时在自己的终端里边寻找信息。我当时就和他讨论说这不符合信息生产力发展的大趋势,胖平台、瘦终端、协同共享才代表发展方向。

工业生产力发展需要以钢铁、石油、水泥、稀有金属作为基础资源,会造成资源稀缺,成本递增和增长极限。信息生产力则不一样,它的主要资源是沙子(硅)和知识,信息生产力发展不会造成资源稀缺,边际成本是递减的甚至可以趋于零,发展是可持续的。从社会学上讲,工业生产力是靠精英垄断、嫌贫爱富的,信息生产力则是靠协同共享、普遍受益的。

关于时代的讨论,社会上不同的观点很多,有人说现在是计算机时代,有人说是原子时代,有人说是航天时代,也有人说是知识经济、生态经济时代,还有什么注意力经济时代,拇指经济时代。究竟如何划分?我主张还是按照社会核心生产力的阶段来划分,人类社会经过以耕牛镰刀为标志的农业时代,以蒸汽、电力为标志的工业时代,正在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生产力时代。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生产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那么互联网磨产生的又是什么社会?我想一定是以信息或知识劳动者为首的,公平、和谐的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