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社会现状报告:和静县和乌鲁木齐市等地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农牧村经济状况

本调查分两次实施,即第一次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访谈、走访村民等调查方法进行。第二次实施了问卷调查。笔者通过实地访谈、文献调查、走访村民等调查方法,初步掌握了艾丁阿门村和布茨恩查干村的基本情况,这两个村一般平均每户家庭4.33人。

(一) 艾丁阿门村基本情况

艾丁阿门村位于那音克乡驻地西北3千米处,乡、村所在地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山间小盆地。这里也曾是我国一个军事基地,海拔2300米,光热资源、水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冬暖夏凉,十分适宜牧草、土豆、大豆、大蒜等植物的生长。艾丁阿门村是那音克乡最小的行政村,全村户数为51户,人口为186人,耕地500亩。马兰二十一基地给艾丁阿门村留下了宝贵的基础设施——大量的砖混结构的民房,村委会目前有5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近100平方米的礼堂,70%村民住在部队留下的小二楼或砖房里,自来水和电业基本上配齐,农网改造基本上完成,电价从以前的每度电2~3元下降到0.56元。

艾丁阿门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和旅游业,主要种植作物是苜蓿和玉米,也有种植土豆、大豆、小麦和油葵的村民,主要用于自食。从目前牧民拥有牲畜头数来说,牲畜头数超过300头(只)的有21户,占总户数的41.18%,此21户人均纯收入都超过10000元;牲畜头数200~300头(只)的有9户,占总户数的17.65%,人均纯收入为3000~5000元;牲畜头数超过100头(只)的10户,占总户数的19.61%,人均纯收入在2500~3000元;牲畜头数不到100头(只)的有5户,占总户数的9.8%,人均纯收入在600~2500元;没有牲畜的村民有6户,占总户数的11.76%,这些村民主要从事牧业以外的工作,如盖房、开出租车、开修理铺和旅游服务等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在2000~10000元。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艾丁阿门村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在全乡最好。其实,在那音克乡驻地附近除艾丁阿门村外还有本布图村,其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与艾丁阿门村一样,村民也住在部队留下的砖混结构的民房。这两个村的定居情形,给人的印象似乎是牧民实现了定居,那么,以牧为主的牧民是如何牧放成批成群牛羊的呢?原来牧户1~2个劳动力带上帐幕随牲畜跟着自然的季节变化迁移放牧,而所谓住进部队留下的砖混结构的民房的是家中的老人和小孩。

(二) 布茨恩查干村 (又称一分场) 基本情况

布茨恩查干村位于和硕县城东南13千米外,是一个农牧结合村,其户数为152户,人口为765人,面积43万亩,其中草场42.5万亩,耕地面积4600亩,全村牲畜2万头(只),其中15000只羊,2000头牛,3000头牦牛。该村于1993~2003年实行过国营农场养老统筹,参加养老统筹的共有196人,现已退休人员有88人,其工资一般在500~800元之间。该村实行的是牲畜大包干责任制,牲畜为集体所有,以母畜保本、幼畜分成、费用自理的形式,承包给牧民经营,其提留比例为:羊25%、牦牛30%、牛15%,无畜户以每一亩地125元交提留费。该村耕地面积少,一般每户有20亩地,最多的有30亩,少则15亩。收入主要靠牲畜(养殖户有50多户,其余户有1~2个劳动力在草原上放牧),种植次之,种植作物有番茄、棉花、红辣椒、玉米和苜蓿等。布茨恩查干村2005年农牧民人均收入情况如下:人均收入600元的有12户54人,1000元的有30户120人,2000元的60户260人,3000元的20户80人,4000~5000元的30户140人等。

以上情况是笔者通过实地访谈、走访村民等掌握到的基本概况,在随后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之相互印证,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