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东亚模式
如前文所述,二战以后,后进国家开始努力赶超先进国家,而最后真正成功的却只有东亚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原因何在?与它们相比,东亚模式成功在哪里?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各国的发展情况,比较各国在1960年和2006年时经济增长情况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见图2-10)。从图2-10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几个不同地区的国家(地区)的点的分布规律,以美国为参照系,拉美国家的代表阿根廷和巴西,在这几十年中,人均GDP增长倍数与美国相比略少,但是收入差距却扩大得更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代表尼日利亚和肯尼亚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它们的经济与美国相比,增长得很少,但是收入差距却得到了缩小;代表东亚模式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与美国相比,经济增长成果相当显著,尤其是韩国和中国台湾,都翻了70~80倍,而在收入差距方面则并没有扩大,韩国和日本几乎不变,台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得到了缩小。
图2-10 收入差距与人均GDP分布
注:日本的基尼系数差为1960年与2002年,台湾的基尼系数差为1960年与2003年,韩国的基尼系数差为1960年与2006年。
数据来源:World Bank Data; The World Fact Book。
东亚模式的经济是二战后的发展经济中唯一不仅实现了经济赶超,而且实现了平等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的典范。在本书我们将论证,东亚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业化之前进行的平均主义的土地改革,不仅为共享式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培育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为后来的政治转型也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本来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东亚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在赶超先进国家的路上也绝非一帆风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爆发经济危机,之后经济一直停滞不前,进入了“失去的十年”。而“四小龙”和东南亚国家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遭受了金融危机。而这些危机也正是东亚国家从威权主义统治过渡到自由民主体制经历的制度空白造成的,社会并没有完全完成“脱嵌”过程。但不管如何,东亚国家在二战后取得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和引以为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