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战略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需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与总体要求的精神,坚持立足于国内为主保障粮食供给的基本方针,确保国家粮食主动权;坚持严格保护与节约耕地、水源等要素资源的政策,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坚持加强粮食安全保障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和金融的投入支持力度,改善农业粮食生产环境条件;坚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等大宗食物供给;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走“环境友好型”农业粮食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健全完善粮食市场与粮食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加强和规范粮食宏观调控,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品种结构的平衡;坚持对外开放和兴利避害,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和符合我国国情粮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二 基本原则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民为本”原则
构建和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从为了民众、依靠民众、造福民众的“民本”理念出发,使之变成广大民众特别是以8亿多农民为主体的、自觉的行动。
(二)“自主创新”原则
农业粮食产业必须开拓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能力,特别要加强自主创新,开展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等,通过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持续内生力与保障力。
(三)“固本强基”原则
强化农业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和基础。通过加强以水土为中心的基础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三个提高”: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产品优质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广辟资源”原则
在抓紧以粮食为主业的种植业生产的同时,还要广辟粮食以外的食物资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草原、水域、丘陵等非耕地资源,增加多样化食物供给来源。
(五)“完善机制”原则
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特别是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发挥粮食价格杠杆的威力,不断提高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的收益。要培育多元化新型市场主体,在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和造就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
(六)“加强调控”原则
坚持强化和规范粮食宏观调控。要扩充粮食补贴制度和健全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体系,调动和提高地方政府“重农兴粮”的积极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适当调整国家储备规模、结构和布局,以更有效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真正做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
(七)“协调发展”原则
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决不可以牺牲农业粮食产业为代价片面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有效贯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
(八)“科学开放”原则
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不仅是粮食、油料等商品的进出口,而且要探索利用国际资源进行要素配置。要“走出去”发挥国内人力资源优势,开拓国外土地、水源等资源优势,换回资源性产品。同时,要发展若干超大型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企业,在国际粮食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提高我国的话语权。
(九)“倡导节约”原则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主要包括采用现代技术装备改进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特别是改进和提高农村科学储粮水平,有效降低粮食收获后的损失。发展以“3R”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提高粮油综合利用率。全社会倡导科学消费方式,实行科学膳食,普遍减少粮油浪费。
(十)“加强责任”原则
全面加强和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制。要坚持粮食省长负责制,第一首长必须全面负责本区域包括粮食生产、流通、市场、供给、抵御自然灾害等在内的总量供求平衡。特别是要增强粮食销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责任。
三 主要目标
我国构建和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
在上述基本目标框架下,粮食供求必须实现“四化”:粮食生产、供给、流通、储备和消费必须更加持续安全化;粮食供给和粮食消费的总量基本平衡关系必须更加稳定化;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弱势群体等重点人群的粮食和其他食物消费必须改善化;概括起来就是城乡居民的食物结构必须进一步改善实现科学化。
粮食供求要实现“四化”,又必须在2020年前达到“五项确保”。
(一)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
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截至2008年,全国保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随着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占用部分耕地。但是,要通过严格实施《土地法》,最大限度地避免耕地减少,到2020年,要保持住18.0亿亩的耕地面积。
稳定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在15.5亿~16亿亩。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等大宗谷物的种植面积要保持在12.8亿~13.2亿亩。其中,稻谷种植面积占4.65亿~4.75亿亩、小麦占3.60亿~3.72亿亩、玉米占4.55亿~4.73亿亩。在保证谷物种植面积的同时,适当安排薯类、大豆、油菜籽与花生的种植面积,使油料生产有所恢复。
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争稳产高产耕地面积达到50%。在坚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要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目前,我国稳产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量的1/5,其余的4/5还处于中低产田状态。要通过农业综合打造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高标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202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5.5亿吨。这比2008年增长2129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77.42万吨。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总产量都要力争增长,特别是稻谷的总产量必须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谷物和植物油料的优质专用率都要有明显提升。
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千克。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城乡居民的食物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人均直接和间接的粮食消费量必将增长,包括居民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及自然损耗等在内,人均占有粮食400千克不可少。
(二)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小宗谷物扩大出口
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为宜。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要扩大出口,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型市场。大豆自给率要力争恢复到55%~60%。
同时,小宗谷物要积极扩大出口。主要动物蛋白食品达到自给或有所剩余。截至2008年,我国肉类、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牛奶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到2020年,全国肉类、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的总产量要力争继续保持世界首位,牛奶总产量要力争提升到第二位。
(三)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进一步合理化和科学化
适应我国国情、粮情,特别是极端气候和灾难频发的新情况,中央和地方国家粮食储备的规模应该适度扩大。国家粮食储备规模需要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
同时,粮食储备结构和布局要保持合理。其中,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应该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为应对频发的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国家粮食储备中还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方便主食品。国家粮食储备库要完全采用先进储粮技术方法,实现“绿色化储粮”。
(四)确保健全和完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
要力求实现“三化”:实现城乡一体的粮油营销连锁化,总体上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粮油现代流通网络,实现以配送中心为枢纽的粮油连锁经营,普遍建立“放心粮油连锁店”;粮油加工规模化和现代化,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粮油加工现代化水平,在全国建设一批粮油产业集群,促进粮油“产供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和粮油资源利用的循环化;现代粮食物流基本系统化。在粮食主产区基本实现粮食物流“四散化”。
(五)确保15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采取有力和有效措施,通过多种形式的扶持,解决农村目前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的15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而促其实现生活小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