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与厦门
根据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作为经济特区,厦门在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合作、对台交流合作等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厦门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外贸出口向来占福建省近“半壁江山”,中央支持厦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在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以及全力推进自贸区建设进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 厦门的改革开放发展成就
1980年,厦门的国民生产总值仅6.40亿元,财政总收入仅1.83亿元,外贸进出口额仅1.41亿美元。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定位为建设海港风景城市,厦门在全国率先由地方利用科威特政府贷款2100万美元修建高崎国际机场,开创了举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先例。
1984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并赋予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我国东南部经济、特别是加强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198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明确要求把厦门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中央确定厦门为副省级城市,为厦门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优势;1997年厦门率先实现两岸“试点直航”;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为特区发展拓展了空间。
厦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日益提高,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7.41亿元跃升到2015年的346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81年的1.95亿元跃升到2015年的100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82元提高到2014年的39625元,而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厦门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航运物流中心、福建省的最大贸易口岸,外贸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百强城市前5位。图1-1为2000~2014年厦门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1-1 2000~2014年厦门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厦门市2014年统计年鉴。
从图1-1可以看出,厦门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厦门经济曾经在2001~2007年高位增长,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出现迅速下滑,2010年有所回升之后,2012年开始再次呈现增速下滑的趋势,但仍保持着9%以上的增速。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厦门发展也处于经济新常态的调整期间。在这一调整期间,图1-2显示,厦门的进出口总值增长趋势基本稳定,但近年来增长幅度也趋于放缓甚至有下降。
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出口增长的趋缓对于厦门的外向型经济来说构成挑战。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根据《2015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1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466.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全市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00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都表现不错。但是,截至2015年,厦门市市区建成区317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211.15万,常住人口386万。这表明,厦门的市区面积和人口数决定了仅仅依靠本地消费不足以支撑下一步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厦门岛内外、厦漳泉和福建省等的区域整合,实现对内对外的多层次开放。
图1-2 2000~2014年厦门进出口总值及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厦门市2014年统计年鉴。
厦门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先行先试经验,例如率先逐步建立健全特区金融体系,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总部设在厦门的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建起了中国第一条跨海设施;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航空公司;在全国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撤销八大工业局,让企业享有发展自主权;率先探索实施财税体制的改革,实行国有企业税利分流改革……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培育形成了电子、机械等支柱产业,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等。
除了在对台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厦门还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式,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促进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例如每年在厦门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中国唯一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为主题的国际性投资促进活动,位列国家主办的三大交易会之一,已成为影响重大的国际经贸盛会。厦门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与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与国际和国内数十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将区域经济合作、城市联盟建设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
除了经济领域的突飞猛进,厦门的另一最大特色就是较为稳妥地处理好了硬实力与软实力二者的关系,把民生放在首位,把坚持提高效率与注重公平紧密结合,例如2009年厦门成为中国内地首个全民医保城市。厦门勇于和善于在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先行先试,例如率先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设立社会保险统筹和个人专户并实行管办分离,推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等;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线(含农村)、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等;率先取消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证和子女寄读费,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把农民工子女纳入本市未成年人医保范围;率先在国企改革中实行少破产、多兼并,少关闭、多嫁接改造的指导方针;拥有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最大的历史人物石雕像……因此,先后取得全国闻名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殊荣。
上述一系列作为经济特区所进行的先行先试实践,从不同方面已经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厦门未来建成“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从物质、人力资源和经验教训等各个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的基础
2014年,厦门已经正式出台了《厦门市关于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的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厦门的发展思路为:“充分发挥厦门特色和优势,选择与厦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基础好,发展前景大的9个‘海丝’沿线重点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伊朗、斯里兰卡等,在基础设施、贸易金融、双向投资、海洋合作、旅游会展、人文交流等六个重点领域,推动重点项目实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努力把厦门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心枢纽城市。”这一发展思路符合厦门发展实际,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附录有关厦门外贸进出口主要国家(地区)的统计数据显示,厦门已经与世界上123个国家(地区)建立起进出口经济往来关系。2014年美国是厦门首位的外贸进出口国家(占15.21%),比上年度进一步增长;其次是中国的台湾地区(占8.43%),比上年度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行动方案》所列举的9个“海丝”沿线重点国家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36%,表明其比重已经超过美国。附表1-6所显示的厦门外贸出口主要国家(地区)数据中,2014年对美国出口额占据首位(占17.08%),对《行动方案》所列举的9个“海丝”沿线重点国家的出口总额为13.44%,而对台湾地区的出口额仅占2.93%。上述数据说明,厦门现有外贸进出口结构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够为建立以我国为主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体系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同时,厦门对9个“海丝”沿线重点国家的出口比重有上升空间,对台湾地区的进口额(同年该地区占厦门外贸进口比重为21.02%)远高于出口额,后者的进出口比重失衡可以在未来两岸产业竞争合作中得以逐步改善。
因此,除了上述9个“海丝”沿线重点国家,应当把台湾地区与厦门有紧密合作的城市,例如金门、台中和高雄等,纳入厦门“海丝”建设之中,借此把上述台湾地区的相关城市的经济、人员与厦门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既能够在两岸关系整体走低的大背景下推动对台工作“点对点”的深入发展,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台湾地区既有“南进”战略所形成的资源积累,加强厦门“走出去”的多元性和亲缘性。
厦门拥有港口、侨务、海洋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优势,厦门的发展与厦门港有着紧密的联系。厦门港是落实国家批复厦门综配改革方案、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载体,2015年厦门港集装箱全球排名上升至第16位,货物吞吐量完成2.1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排第3位。厦门港与东盟、中东主要港口城市已经建立起多个合作网络和机制,作为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它将成为福建、厦门与“一带一路”经贸拓展的重要“出海口”。并且,始于2004年的厦门海铁联运一头通向“海丝”沿线地区,一头承接中国广阔的中西部腹地,已形成闽中、赣南、赣北、赣中四大基地14个网点,散货年发送量达1000多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万多标箱。
厦门空港全国排名第4位,主要针对国内的厦门高崎机场吞吐量近2000万人次,正在建设的翔安国际机场2020年吞吐能力将达4500万人次、远期吞吐能力将达7500万人次,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国际航线将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筑便捷高效的航空网络。厦门是全国九大物流中心城市之一,并且还是海西地区唯一的物流节点城市、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厦门的上述海、陆、空三条通道建设,为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向内陆腹地的辐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外资、技术等的“引进来”,厦门已经进入高质量和高效益并重的发展阶段,例如《厦门经济特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条例》已经于2014年正式公布并施行,该条例集中体现厦门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精神,将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拓宽双向投资渠道,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领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基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厦门已经在“走出去”方面先行一步。2015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832.91亿美元,贸易顺差237.03亿美元,增长4.1%,表明厦门的外贸顺差增长超过进出口总值增长;对台进出口贸易总值65.85亿美元,下降6.4%,其中对台出口15.44亿美元,下降0.9%;自台进口50.41亿美元,下降7.9%,说明厦门对台进口有相当比例的下滑。对外协议投资项目132个,投资额21.93亿美元,增长1.1倍,其中中方投资总额21.38亿美元,增长1.1倍,实际投资总额5.83亿美元,增长3.7%。中方投资总金额的95%均为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如三安光电投资8000万美元并购台湾璨圆光电,厦门信达在新加坡投资1000万美元新设立信达资源(新加坡)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贸易等。厦门试行自贸区政策已经获得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资格,将推进跨境电商以及物流信息平台,完善口岸通关,进一步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信息互联互通、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厦门已经建起了以临海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体系,并通过“国际海洋周”等推广海洋经济。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研究、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华侨大学在泰国设立分校、举办南洋文化节、打造嘉庚论坛……都为厦门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奠定了人文社会基础。
在未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进程中,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设,不断提升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效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在此过程中,加快推进两岸城市间合作机制的先行先试,在厦门、金门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将台湾的“中小企业、中青年和中下阶层”融入厦门建设“海丝”战略支点城市的进程之中,通过对台湾和“海丝”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人的融合与吸纳”,将厦门建设成为两岸与“海丝”沿线重点国家与地区之间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同胞侨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和双边多边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
附录 厦门对外经济发展状况统计
附表1-1对外经济主要指标增长情况
附表1-2外贸进出口总额及涉外金融业务(1980~2014年)
附表1-3历年利用外资情况(1980~2014年)
附表1-4外贸进出口总额情况(海关数)
附表1-5外贸进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关数)
附表1-6外贸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关数)
附表1-7外贸进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关数)
附表1-8直接利用外资基本情况
附表1-9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附表1-10外商直接投资历年累计情况
附表1-11历年累计利用外资国家(地区)情况
附表1-1 对外经济主要指标增长情况
附表1-2 外贸进出口总额及涉外金融业务(1980~2014年)
附表1-3 历年利用外资情况(1980~2014年)
注:2003~2014年数据为新口径统计数。
附表1-4 外贸进出口总额情况(海关数)
附表1-5 外贸进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关数)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表1-6 外贸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关数)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附表1-7 外贸进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关数)
续表
续表
附表1-8 直接利用外资基本情况
附表1-9 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续表
附表1-10 外商直接投资历年累计情况
附表1-11 历年累计利用外资国家(地区)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合同利用外资为负值原因为项目投资者发生股权转让(转为其他国家投资)或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