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摘要:江苏省沿海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完善的区际通道、开放的经贸合作、广阔的产业合作空间等优越条件。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期,在开发开放中积极释放“三沿”黄金岸线效益,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要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实现“四大突破”,打造沿海开发的升级版;要依托基地平台,发挥“先行先试”效应,打造合作发展的新引擎;要变革开放模式,扭转“重东轻西”的单向开放格局,打造双向开放的新格局;要搭建绿色生态廊道,以“绿色对话、绿色共建、绿色服务”为桥梁,打造合作共赢的新样板;要坚持文化先行,发挥“文化桥头堡”的引领作用,打造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区。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发展路径 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省沿海地区处于“一带一路”的交汇处,具有重要区位优势。作为我国沿海的经济大省,江苏省积极融入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推动自身沿海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升其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其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其沿海地区在全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013年以来,国家提出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战略,以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全方位国际合作、塑造更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区域架构和地缘格局。准确、充分认识“一带一路”战略的宏观背景与战略要求,分析江苏省沿海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制定抢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先机的思路与对策,对于推动江苏沿海地区更好更快转型发展和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政治新格局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详细内容见表1)。这一战略的提出不但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响应,而且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第一,“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中国发展区域共赢合作的新理念、新蓝图、新途径和新模式。第二,“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是未来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战略的新引擎。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深化东西联动发展、全方位策应要素流动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
表1 “一带一路”的合作方向及其打造的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建设
(二)长江经济带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个省市,是中国新一轮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见表2)。长江经济带建设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空间;第二,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示范;第三,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新举措;第四,为江海双向对外开放提供了新走廊。
表2 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况
二 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条件
(一)有利条件
1.机遇优势
首先,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最具影响力、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全球化为江苏省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其次,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提升沿海地区发展层次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最后,“一带一路”战略为江苏沿海地区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打开了新天地。
2.地缘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部,地处“一带一路”的地理交汇点。南邻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北接环渤海经济圈,东与东北亚地区隔海相望,西连新亚欧大陆桥,是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是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会区域,是由“π”型主骨架组成的国家网络型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
3.交通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现有三大沿海港口群,至欧美、东亚的航线已经较为完善;沿海三市都拥有民航机场,而且已开通了部分国际航线;沿海高速、连霍高速、苏沪高速全线贯通,上海合作组织提议的“从连云港到圣彼得堡”的公路将要建设;新长、沪通、沿海、连盐、徐宿淮盐等铁路将呈现“北进南下,西连东出”的放射状脉络。陇海-兰新铁路进入中亚的干线已经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江高铁已提上议事日程。
4.资源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的海岸线长954公里,可建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有130公里;沿海堤外滩涂总面积为5001.67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风能资源丰富,是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滨海旅游资源独特,拥有2个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人文资源丰富,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淮剧、淮海戏和海州五大宫调之乡的美称。
5.平台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对外合作载体迅猛发展,苏沪、通沪、盐沪等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合作共建园区已成为融入长三角、接轨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着力点。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中韩自贸区、中捷水晶文化产业合作园、中意产业园区、中奥产业园区、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区等中外产业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加快了江苏省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
6.产业优势
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增长趋势,由2009年的5730.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454.2亿元。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农业比较发达,是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船舶工业、汽车制造、石油和精细化工、智能装备、海洋工程、现代纺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及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
(二)不利条件
1.经济总量较弱
从全省看,2014年,江苏省沿海地区生产总值为11454.2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7.14%。从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来看,南通市和盐城市的生产总值排名分别为第8名和第11名。而连云港市的生产总值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的排名落后,与连云港市作为几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要地区的定位不相符合。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江苏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产业结构总体仍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存在“一产偏高、二产偏重、三产偏弱”等结构失衡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其产值占工业经济产值的比重不足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产值的比重仅在25%左右,对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
3.外商投资领域过于单一
近年来,外商对江苏省沿海地区的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及房地产业等领域,这些投资占外商实际投资总额的比重均在70%左右;而对农业、建筑业以及社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实际投资仅占20%左右。投资领域过于集中,一方面不利于地区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对外向型经济的全面铺开也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4.产业竞争力和企业“走出去”能力不强
江苏省沿海三市的化工、纺织、装备制造业等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见表3)。由于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江苏省沿海三市消耗了发展内力,丧失了发展特色,削弱了重点产业和行业的竞争力,没有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无论在与“一带一路”国家深化经济合作方面,还是在面向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分工合作方面,江苏省沿海三市均缺乏“走出去”的领军企业。
表3 2009~2014年江苏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所得。
5.协同融入机制不健全
江苏省沿海三市分别属于苏中、苏北两大经济板块,开放意识不强,经济更多的是面向内陆。在港口开发、产业错位、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市定位、招商引资、对外政策协同等重大问题上缺乏深入协调和有效沟通,各自为政,致使产业同构问题突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从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 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路径
(一)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目标
作为“一带一路”的地理交汇点,江苏省沿海地区要紧扣“交汇点”优势,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发展基础好、资源丰富等优势,以国际大通道为依托,以重点开发开放区为先导,以重点开放项目为抓手,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把自身打造成“一带一路”交通枢纽中心、产业升级与转移中心、合作平台创新中心、陆海统筹发展示范中心、人文合作交流中心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中心。
(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径
1.从“中观尺度型”区域合作走向“宏观尺度型”开放式国际、国内合作,打造江苏省沿海地区利益共同体
江苏省沿海地区要基于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所形成的良好合作基础,发挥“交汇区”和“结合部”优势,打破狭隘的区域思维定式,抱团西进东扩,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各部分的联动发展。以连云港为“东中西互动平台”,向西对接中西部,培育东陇海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极;以盐城为“中日韩合作示范平台”,向东对接日韩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培育黄海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南通为“江海联动平台”,向西对接长江经济带、向南深度融入长三角,培育长江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极。
2.从“点线型”空间发展格局走向“互联互通型”空间发展格局,重塑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新空间
一要发挥江苏沿海地区“三极、多节点”的“能级效应”,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为极点,以连云港港、盐城港、南通港为节点,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发展临海重要城镇,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构建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新格局,使之成为提升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点。二要依托东陇海产业带、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发挥“串联效应”,不但可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空间集聚,而且可以构建江苏省沿海地区与东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三要打破区域板块之间的封闭状态,增强江苏省沿海地区与苏南、苏中的经济联系,放大“网络效应”,形成全省共同融入、互动并进的新局面。
3.从“沿海运输型”枢纽走向“资源配置型”枢纽,开辟江苏省沿海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新局面
江苏省沿海港口的便捷优势,为江苏省沿海地区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江苏省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及欧洲、中亚、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创造了新机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江苏省沿海地区一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集聚集约发展;二要以平台为载体,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三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形成政企合力,鼓励企业以产业联盟、项目合作等形式抱团出海、共同发展;四要建立“一带一路”投资基金,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开展跨国投资并购,实现品牌、技术、市场和营销网络的全球整合。
4.从“陆域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走向“陆海统筹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创江苏省沿海地区双向开放新格局
江苏省沿海地区要在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中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一要依托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以物流合作为突破口,加大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合作,推进异地联合,共建产业园区。二要发挥沿海港口双向服务职能,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将交汇点建设成为服务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三要借力上海自贸区、中韩自贸区、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上合组织成员国出海口基地等对外合作平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四要抓住“国家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契机,以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打造海港经济区、海港自由贸易区和新兴产业园区。五要基于现实、着眼未来,挖掘对外友好交往资源,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医疗、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以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为主的双轮驱动交流机制。
四 江苏沿海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建议
1.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期,在开发开放中积极释放“三沿”黄金岸线效益,打造开放型经济的新高地
国家战略的密集叠加,为江苏省沿海地区着力深挖国家战略蕴含的巨大红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国际国内的融合互通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此,一要发挥“一带一路”、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把政策、资源、交通、空间、载体等各方面的优势发挥好、利用好,推动沿海开发建设迈上新台阶。二要统筹好陆海、江海、内外融合发展,在经济、金融、贸易、人文与社会合作上加强统筹规划,在功能互补、产业互动、交通互联、资源互享上寻求新突破。三要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分享上海自贸区的龙头效应,抓住上海自贸区扩容契机,寻求与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合作,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分享更多溢出效应。
2.深入实施“六大行动”,实现“四大突破”,打造沿海开发的升级版
在江苏省沿海地区实施一批支撑、提升和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打造一批平台载体,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关键领域的投入,化解沿海发展瓶颈,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一要做大做强沿海主导产业、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海洋产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求突破;二要优化产业发展、实施污染减排、综合防治大气污染和加强水环境整治修复,在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三要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临海城镇,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在“港产城”联动开发上求突破;四要提升港口通过、集疏运、物流集聚、服务和开放五大能力,在战略支点上求突破。
3.依托基地平台,发挥“先行先试”效应,打造合作发展的新引擎
依托江苏沿海地区的独特区位,提升其对内对外互联互通能力,加快集聚沿海新型产业,打造“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基地、江海联动发展基地、开放合作门户基地。为此,一要在江苏省沿海地区主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共建一批中外、东中西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对外拓展功能,打造开放合作门户基地。二要把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作为与哈萨克斯坦国开展合作的重要载体,大力推动中哈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陆上丝绸之路成员国提供更为便利的物流服务。三要找准切入点,抢抓《中韩自贸协定》《中澳自贸协定》签订契机,先行先试,推进海上丝绸之路通关一体化。四要充分发挥海铁联运物联网、长江经济带大数据等平台的智慧驱动引擎作用,主动策应“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重点城市、电商企业合作新模式,培育壮大电商服务平台。
4.变革开放模式,扭转“重东轻西”的单向开放格局,打造双向开放的新局面
江苏省沿海地区地处“一带一路”战略交汇处,具有沟通东西、对接南北,开放、包容、可延展的特征和全域联动融入的新优势。为此,一要以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等五大设施网络为重点,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二要从全局考虑,向西开放可以与向东开放形成一种平衡,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情、省情、经济政策、投资环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引导企业、民众认识“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三要利用好两个市场、集聚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四要推进融资租赁资产交易市场建设,深化银企对接,围绕境外投资并购、产能转移和经贸合作等领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
5.搭建绿色生态廊道,以“绿色对话、绿色共建、绿色服务”为桥梁,打造合作共赢的新样板
“一带一路”沿线及辐射区域大都是资源密集型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此,一要着眼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二要突出创新驱动,构建技术合作通道,在新能源、风电装备、淡化海水、智能微网、海洋生物、盐土农业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三要主动对接东亚、欧洲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借智借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积极申报政府间科技合作与国家科技援外项目。四要加强合作载体建设,提高合作示范区、开发区、高新区、知识产权示范区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园区发展的生态化转型。
6.坚持文化先行,发挥“文化桥头堡”引领作用,打造人文交流的深度融合区
江苏沿海地区地缘区位独特,在融入“一带一路”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和引领作用。为此,一要基于经贸合作“硬”支撑、文化交流“软”助力理念,挖掘对外友好交往资源,重视文化在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二要强化人文交流平台建设,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医疗、体育、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三要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沿线有关国家和地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Study on the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iangsu Coastal Area Integrating into the“One Belts and One Road”Strategy
Liu Bo, Chenli
Abstract: “One Belts and One Road”strategy is response to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world situation, and is co -ordina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wo overall situation to make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I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hina's new round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Based on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Jiangsu coastal area integrating into“One Belts and One Road”strateg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paths of integrating into“One belts and One Road”strategy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six aspects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six actions”, the green development, base platform, open mode and cultural cooperation.
Keywords: “One Belts and One Road”Strategy, Jiangsu Coastal Area, 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