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导论

考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市场的迅速成长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为例,截至2012年,广东省有各类专业市场6000多个,年交易额10000多亿元,直接带动与之相关的300余个产业集群的生产,实现产值1.8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30%;浙江省约有专业市场4300个,年交易额9000多亿元,与之相关的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00多个,总产值达20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考察,专业市场是商品流通领域一种集中交易的市场制度安排,可以被视为经济活动运行的一种组织形态或治理机制,具有协调和组织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功能。作为一种嵌入式的市场体系,专业市场不仅创造了大规模的商品需求,而且通过交易网络、物流网络与当地的产业集群形成关联,并不断将外围地区的生产卷入分工协作网络,其结构和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变化这里仅以笔者比较熟悉的浙江不同区域为例。“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曾是温州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驱动因素,被学术界看作“温州模式”的主要特征(费孝通,1986;袁恩桢,1987;张仁寿,1990;马津龙,1998;史晋川,2002;等等)。20世纪90年代后,规模壮大、数量增多后的专业市场面临着管理方式的调整和与同类市场竞争的压力,发展的瓶颈逐渐显现,此时当地政府在专业市场的治理方面并未制定推动其发展的相应举措,表现之一是经营商户的进入门槛很低,几乎没有任何政策限制,经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伪劣产品充斥其中,情况恶化的一个极端就是1990年的“柳市危机”,对当地专业市场交易和低压电器生产造成了重大打击,市场对企业的生产拉动功能遭到严重破坏。而在距其不远的义乌,在“兴商建市、贸工联动”的政策推动下,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并且围绕小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了辐射周边区域的“义乌商圈”。。因此,分析专业市场协调带动地区商品生产的机制、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政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既包括理论探讨,也包括经验研究,目的是分析专业市场发展演变与区域经济增长变化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中着重研究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作用,以及市场扩张推动地区专业化和多中心结构形成的演变过程。

以下几个问题将成为本书的分析主题。

(1)短短的30年间,专业市场为何会如此高速度成长,是政府的主观推动还是源自本身的成长动力?专业市场的高效率或者优势在哪里?这些优势体现为专业市场的哪些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作用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为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对专业市场共同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必须加以研究;对专业市场主导型区域的几个发展阶段,亦须加以归纳。

(2)在相似区域,为什么有些地方专业市场周边形成了产业集群?为什么有些地方仅有专业市场而没有产业集群?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的,近些年国内许多专业市场和与之相关的产业集聚区发展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命运:一部分业绩骄人,另一部分却渐趋衰落。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制定相应的对策或许会有一些启示。

(3)随着专业市场的成长,其在基本特征上有哪些演变?因之而带来的市场规模扩大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是什么?作为产业集群转移和地区专业化形成的微观基础,厂商和采购商的行为是如何变化并相互作用达成均衡的?

(4)将以上提出的错综复杂情形弄清楚以后,对于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还要分析地区的专业化部门是如何卷入专业市场的分工网络的和地区专业化部门的生产启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意义是什么。

(5)诸多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表明,实现地区之间的经济均衡或协调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完整的分析还要求我们必须从该角度来分析专业市场,看其是否具有促使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且对于我们选取的典型区域——“义乌商圈”来说,果真和我们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吗?笔者对于这些问题力图做出一些初步的回答。

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进行。以上问题的研究,虽然只是针对专业市场主导型的区域,但本书通过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对其他发展中的区域可能有启示或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