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1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际暴恐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及其在反恐斗争中的舆论建构作用——以“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

潘玉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生态与现实社会场域间形成联动,影响公共舆论议程建构与形象塑造。全球反恐战略体系下,我国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国际反恐战略传播重要的舆论场,在反恐战略的传播过程中设置议程、影响公众民意,并与国家对外宣传相结合,进而树立本国的国际形象,推动反恐政策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研究以“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研究个案,分析暴恐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以及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微博的舆论建构作用。

关键词 国际暴恐事件 微博传播 舆论建构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Communication Features of Microblog in the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Event and Its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A Case Study of the“11.13”Terrorist Attacks in Paris

Pan Yu

Abstract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 The linkag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online and offline has influenced public opinion agenda and image building. China's social media represented by microblo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ublic opinion fi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t strategy, which sets the agenda, influences public opinion combined with national publicity, and establishes their own image of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that promo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terrorism policy strategy. This paper takes the“11.13”terrorist attacks in Paris as a case study,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 blog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on presenting information of terror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struggl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Microblog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public opinion, Terrorist attacks in Paris

一 引言

自20世纪60年代始,恐怖主义研究进入国际视野,学术界普遍将1968年定义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开端。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开始呈现全新的特征。恐怖组织一反地下秘密活动特征,公开建立“基地”,在国际社会中造成巨大的杀伤力。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些恐怖组织试图通过网络传播渠道更为广泛地影响社会舆论,向国家政府层面高调“宣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全球反恐战略体系下,媒体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媒体在反恐战略的传播中设置议程、影响舆论,进而树立国家的国际形象,推动反恐政策战略的实施。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因素,网络舆论生态与现实社会场域之间形成联动,影响公共舆论议程的建构,推动公共决策的实施。一方面,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媒介形态,成为公众情感诉求、权利维护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政府组织也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完成其对舆论的监督与引导,助力国家形象建设,进而推动公共政策进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6.7.互联网的深入普及使网络舆论力量持续升温,社会公众自觉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程度逐步加深。尤其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与他人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使得公众对于国际公共事务的卷入程度逐步加深。同时,在全球化的社会语境下,各国之间的互动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相互联结的合作共同体。各国在国际恐怖主义事件发生时,更加重视社交媒体的外交价值,通过社交平台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合作,推动国际反恐行动与政策措施的实施,进而建构各国之间的外交战略体系。

在国际合作反恐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国际反恐战略传播重要的舆论场,通过反恐信息的传播实现舆论的建构,并与国家对外宣传相结合,成为当今国际传播中媒介话语权研究关注的重点议题。由此,本研究将以“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分析国际暴恐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进而探究在国际反恐斗争中微博的舆论建构作用。

二 研究现状

恐怖主义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现象。在百余年的历史演进中,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有上百种,但是始终缺乏一个普遍共识。“恐怖主义”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经过古代恐怖主义浪潮、无政府主义浪潮、反殖民主义浪潮、意识形态浪潮、宗教极端浪潮等阶段的演进之后,当代恐怖主义呈现全球化趋势。特别是美国“9 ·11”事件发生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又呈现全新的特征。恐怖组织一反地下秘密活动特征,公开建立“基地”,在国际社会中造成巨大的杀伤力。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这些恐怖组织试图通过网络传播渠道更为广泛地影响社会舆论,向国家政府层面高调“宣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从恐怖主义研究的发展脉络来看,研究主要经历了三种研究视角与取向,即唯物主义视角、批判主义视角与建构主义视角。其中,建构主义视角强调了话语在恐怖主义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建构恐怖主义的话语和实践才是真正的分析对象。方芳.恐怖主义的媒体话语与中美国家身份 [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而在媒体话语与恐怖主义的关系研究方面,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始终占主导地位。

学者许庄斯详细阐述了媒体与恐怖主义相互需要,为了各自的目的相互利用。在当今网络传播时代,社交媒体更为恐怖组织提供了信息发布渠道,成为恐怖分子宣传的工具。许庄斯.传媒与恐怖主义的共生[J].世界知识,2011(15): 52-53.其中传染理论(Contagion Theory)Bethami A. Dobkin, Tales of Terror. Television 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r-rorist Threat[M]. New York: Greenwood Pulishing Group, Inc. , 1992.就印证了这一论断。该理论认为媒体提供给恐怖分子发泄政治不满的便利平台,可能促使恐怖活动的加剧和暴力的升级。但媒体报道在放大公众的恐惧与担忧心理的同时,也能使公众对恐怖主义有正确的认识,提供给公众多角度的思考,使更多的人关注恐怖主义议题,激起公众对恐怖组织的愤怒,缓和恐怖的气氛,进而促进政府决策与反恐行动。Yael Pries-Shimshi. Creating a Citizenry Prepared for Terrorism: Education, Media and Public Awareness[M]. Media: The Terrorists'Battlefiel, IOS Press,2007.

由此,媒体话语对于恐怖主义传播有重要的作用,对已有关于国际暴恐事件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媒体与暴恐事件的关系探讨成为研究的主要议题。目前对国际暴恐事件的研究主要从媒体的报道策略,媒体在与政府联动中如何对反恐战略进行舆论引导以及事件报道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等理论范式对现实事件进行理论解读。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涉及内容分析、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具体来说,首先,从某一具体事件出发,探究媒体在暴恐事件中的报道与呈现。通过媒体相关报道,可以设置有关恐怖主义议题,建构意义,帮助公众更好地认知。其次,以对比分析为研究视角,分析不同国家的媒体对暴恐事件报道的差异性,政治体制与媒介经营模式的不同成为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还探讨政府如何利用媒介的功能,在暴恐事件中进行舆论引导,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反恐合作的正当性提供舆论支持,进而建构国家形象。同时,帮助国际社会建立反恐共同体,在全球反恐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观目前对国际暴恐事件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多聚焦于传统主流媒体的报道研究,对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研究不足。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丰富了国际暴恐事件的传播手段与呈现形式。同时由于微博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使相关政策推动与反恐行动的实施不限于国家与政府,更扩展到诸多非官方组织、群体、个人等,在国际舆论冲突互动中,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聚焦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平台,分析微博对于暴恐事件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反恐斗争中的舆论建构作用。

三 个案探究:“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

2015年11月13日21时许,法国巴黎市区巴塔克兰剧院等多处公共场所发生枪击或爆炸袭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后,引发全球轩然大波。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全国讲话,称巴黎将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级别的“红色宵禁”,并强烈地谴责“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策划的巴黎恐怖袭击案,随后迅速采取相应反恐措施。世界各国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谴责恐怖袭击,表达共同反恐主张与意愿,向法国和法国人民表示支持和慰问。

在微博平台上以“巴黎恐怖袭击”为关键词,对事件热议指数进行考察。统计结果显示,微博平台热议最高峰在11月14日,为635400次,随后舆情热度逐渐减退,至11月20日降至最低,如图1所示。同时,微博平台上也涌现了大量与此次暴恐事件有关的微博话题,例如#巴黎恐怖袭击#、#巴黎爆炸枪击事件#、#巴黎枪击爆炸事件#、#巴黎遇袭#等,万余名微博用户参与到了此次事件的讨论之中。根据舆情热议指数发展趋势,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从11月14日至11月20日这一时间段中,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相关微博信息呈现特点及其在反恐斗争中的舆论建构。

图1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舆情热议指数分布微博微指数统计数据(统计时间:2016年1月3日)。

(一)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微博传播特征

1.传播主体特征

(1)媒体微博聚焦暴恐议题,影响舆论建构,推动反恐行动与政策实施。

从微博信息呈现载体来看,许多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都关注到了此次恐怖袭击事件。如《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媒体的官方微博;央视新闻、东方卫视等电视媒体官方微博;《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杂志官方微博,都对此次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情况进行微博信息发布。这些媒体依托其强大的媒体资源,对已有平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而浓缩为140字以内的碎片化信息,更加符合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

同时,这些传统媒体还依靠微博平台的互动性,主动设置互动议题,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反恐行动中来。如@央视新闻在11月14日14点20分发布了这样一则微博:


#巴黎恐怖袭击# 【为爱转发!让我们知道你是安全的!】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法国发生恐怖袭击,已致100余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中国使馆正核实是否有中国人死伤。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今天有1299名游客在巴黎停留。你在那里吗?用微博发出#我在巴黎我平安#并标明你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你是安全的![心]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656274875/D3OngcJgZ?type=comment#_rnd1452883371064。


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称,有一千余名中国游客在巴黎停留,为了帮助相关机构核实,@央视新闻发布了这样的微博话题#我在巴黎我平安#。一方面,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求助工作,另一方面也试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反恐的行动中。同时这条微博文字下方还配有9幅现场的照片,照片中幸免于难的人们相互拥抱着,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媒体通过富有情感的信息表达,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使更多的人关注到这次恐怖主义事件,共同参与反恐战略的制定与完善。

此外,一些新闻网站的官方微博,如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央广网、环球网等的微博,相继跟踪报道关于巴黎遭遇恐怖袭击的最新消息以及中国游客的相关情况,引发网民热议,事件舆情热度在当日达到最高峰。

(2)个人微博彰显意见领袖的力量。

除了媒体与政府组织相关微博信息外,微博“大V”在反恐事件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意见领袖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的意见与态度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的公众,如资深的媒体人、反恐专家的评论,知名博主与微博签约自媒体个人的评论与情感的表达,都对有关此次暴恐事件的舆论有着建构作用。

根据笔者统计,微博关于此次暴恐事件的首发微博是由@五岳散人(身份认证为知名网络评论人,微博签约自媒体)发出的。“看了巴黎遭到恐怖袭击的消息非常难过、异常愤怒。刚从巴黎回来几天,这个我去过数次、用脚丈量过的美丽城市,是人类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我想说的是,干死这帮恐怖分子,再不要养痈遗患、天真小清新了。历史上文明被野蛮伤害太多次,但文明要有限度、要有狮子吼。这就是世俗文明社会与野蛮宗教的战争。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477045392/D3Lxao9Np?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从此条微博文本内容看,虽然没有指出获得信息的来源,也没有对事件本身进行陈述,但该微博用户设置了一个情感框架,表达难过、愤怒的情绪,引发2000余次的转发、600多条评论(用户进行了评论设置)以及3700多个点赞,反映出微博意见领袖的传播力量。

又如@段郎说事(身份认证为九江市公安局民警段兴焱、微博签约自媒体)针对袭击者携带的武器进行详细的说明:“【暴徒持AK47闯剧院扫射 腰间绑炸弹最后引爆】综合外媒消息,巴黎恐怖袭击发生时,歹徒手持AK47闯入剧院,当时剧院内有1500人。歹徒持枪从上向下扫射了5至10分钟,并用刀一个接一个处决了大量人质。在警方与其交火后,4名凶手已经死亡,其中3人引爆了配备了炸弹的腰带。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807715644/D3MZe2C3k。。微博以标题 +文字+图片+链接的形式引发公众的延伸阅读与思考,进而感知到事件袭击者的残暴性。

(3)政务微博注重服务性信息,满足公众信息诉求。

在此次暴恐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中原成为首个发布此次暴恐事件的政务微博。在微博议题设置方面,@平安中原采用@央视新闻具有较高信任度的信息源,建构了一个事实陈述的框架。对事件发生的地点、伤亡人数、中国公民的情况以及危机应急策略等进行简要陈述,并配以事件发生现场新闻图片,体现此次暴恐事件的严重性。

一些政务微博如@中国国际救援、@上海边检等,设置相关服务性信息,如反恐信息知识、国内外航班、旅游信息调整情况、抓捕袭击者的最新进展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的信息诉求,将事件的最新进展以最快的时间发布出来,尽可能地减少谣言的产生。同时也为政府决策部门对于反恐政策的制定提供助力。

2.信息呈现形式特征

微博以其信息呈现的特点,满足了不同信息可以以多元的呈现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得以传播。在微博平台上,信息以文字、图片、动图、长微博、链接、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同时集感性与理性表达、线性与发散性传播方式于一身,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在此次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微博信息基本以“微博话题”、【标题】、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不同组合方式得以呈现,尤以微博图片新闻方式呈现。不论是媒体微博还是公众个人微博都通过图像话语呈现方式表达着对于巴黎人民的同情,对于遇难者及其家属表示沉重的哀悼,同时也强烈谴责恐怖袭击者的残暴行为。微博图像呈现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现场新闻图片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国内众多媒体官方微博都采用国外媒体或社交网站的图片或视频,真实地呈现发生灾难现场的情况,让公众感知到恐怖袭击者的残暴与强大杀伤力。同时也通过极富情感色彩的图片表达,反映在灾难之后人们相互团结、鼓励的精神。

如图2,反映出现场混乱的场面,相关部门赶到现场进行医疗救助等。又如图3, @中国日报将事件中幸免于难的人们拥抱的画面整理在一起,并用富于感情的微博内容加以说明:劫后余生的那一拥抱 [心],请珍惜眼前人。Pray for Paris. Cherish the one you loved.图片既表达了人们在对突如其来的血腥屠杀的震惊、恐慌,也表达了人们在恐袭过后的团结、坚强,相互慰藉和相互鼓励。这样的信息呈现形式富有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公众的情感诉求。

图2 恐怖袭击巴黎市区图片新闻(来源:@欧洲时报)

图3 恐怖袭击巴黎市区图片新闻(来源:@中国日报)

第二,“蓝、白、红”三色著名建筑呼吁自由与和平。如图4所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事件,国际社会纷纷谴责这一残暴行为,并向法国和法国人民表示支持和慰问。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等一些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亮起象征法国国旗颜色的蓝、白、红三色灯光,以悼念袭击遇难者。通过图像中的蓝、白、红三色符号化的传达,建构对于反恐战略的情感框架。

图4 国际著名建筑灯光换成了蓝、白、红三色(来源:@这里是美国)

第三,祈祷图像呈现刷屏态势,“PRAY FOR PARIS”的图片海量传播。新浪微博开设多个关于巴黎暴恐事件的微博话题,截至16日12时,有超6.2亿人次参与讨论;“巴黎多起枪击爆炸案”微话题有1.1亿阅读量,3.8万网民参与讨论。人民论坛网,http://www.rmlt.com.cn/2015/1211/411412_3.shtml。新浪用户通过绘制为巴黎祈祷的图像或利用图片处理技术将蜡烛、爱心、红丝带等象征性符号拼贴到巴黎标志性建筑图片中,表达公众对于此次事件的关注程度与情感诉求(如图5所示)。

图5 微博用户为巴黎祈祷图片

第四,对于“埃菲尔铁塔”标志的大量解读。从上述图片可以看出,不论是“三色旗”元素的呈现,还是祈祷图像的表达,图片中的元素多含有“埃菲尔铁塔”这一能够代表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元素。巴黎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当地标志性建筑成为人们进行情感表达的意象。恐怖袭击发生后,一名法国设计师在“和平标志”基础上,创作出“巴黎和平”(Peace for Paris)的徽标(如图6所示)。“和平标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造型是圆圈中一个伸展双臂呈45度角下垂的人。这一标志又被称为反战标志,是当今世界被广泛使用的标志之一。郭建良.地标建筑的象征意义——巴黎恐袭报道中埃菲尔铁塔形象的设计与使用[J].新闻记者,2015(12): 93.设计师将“人”的头部拉长,原本的那个“人”就变成了“埃菲尔铁塔”,从而将“铁塔”与“和平”这一主题进行有效连接,形成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人们对巴黎恐袭的愤怒与哀伤,同时呈现人们渴望和平、团结的情感诉求。

图6 左图为“和平标志”,右图为“巴黎和平”徽标

3.微博意义生产

(1)各国政府表明反恐态度,表达共同反恐意愿。

从对微博平台有关巴黎暴恐事件相关信息的观察研究可以看出,媒体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指向主体,一方面侧重于对各国政府态度的报道,尤其聚焦各国领导人或相关部门人员的声明或新闻发布内容。如@财经网微博发布习近平慰问电内容,表达对于巴黎的哀悼之情,同时表明强烈反恐主张,并对遇难者表示慰问。


【习近平向法国总统奥朗德致慰问电】习近平就法国巴黎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向法国总统奥朗德致慰问电。习近平表示,在此法国人民悲伤的时刻,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名义,对这一野蛮行径予以最强烈谴责,向不幸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伤员和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642088277/D3NgV93no?type=comment#_rnd1452869704459。


另一方面媒体微博更加关注法国政府的反恐措施与具体行动。例如@羊城晚报转发法国总统奥朗德的电视声明,用简短的文字表明法国政府的具体反恐行动。


#巴黎恐怖袭击# 【奥朗德宣布法国进入紧急状态 讲话“明显颤抖”[心]】奥朗德宣布法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关闭了法国所有边境口岸。BBC欧洲组责任编辑卡特雅·阿德勒在社交媒体上称,奥朗德讲话时“明显在颤抖”。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497087080/D3Nj51jrQ?type=comment#_rnd1452869074120。


同时,微博还涉及巴黎当地一些官员的话语,呈现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

(2)媒体话语构建事实框架,助力公共舆论建构。

由于微博平台碎片化的传播特点,许多微博信息综合其他媒体报道内容,除了建构基本事实框架,还原发生过程、注重事件发展的诸多细节以及报告最新进程外,也关注各国政要及相关部门在巴黎暴恐事件发生后的应对、表明的态度与立场以及对恐怖组织ISIS的解读和分析事件发生背后的原因等。

(3)微博议题注重在法中国公民的安危。

事件发生后,政府相关部门、国内媒体纷纷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在法中国公民的安全方面。因而,在法留学生、在法务工人员、赴法游客等群体成为微博的信息主体,成为媒体普遍关注并重点联络的对象。不同类型媒体官方微博在报道事件的同时将中国驻法国领事馆的电话、地址以及其他增强安全系数的行为、方式等信息做汇总整理;而一张标明了法国报警电话、中国驻法国各地领事馆电话和外交部全球领保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的截图也被微博网友广泛转发。

(4)反恐专家建构事件解读框架,增强公众对于恐怖主义的认知。

公众在关注新闻事实的同时,也更想了解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凤凰卫视等微博则以反恐专家的表述为文本信源,通过专业的视角对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当今欧洲恐怖主义现状、当今恐怖组织的现状等,帮助公众更好认知恐怖主义事件,进而助力于反恐政策的推进与实施。

(二)微博在反恐斗争中的舆论建构作用

1.政府主导微博话语,事实与情感并驱

微博在互联网力量的驱使下,逐步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进行网络问政的主要平台。官民互动在微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在面对突发的恐怖袭击事件时,政府可以通过微博这一传播终端对反恐行动、反恐法规以及事务处置等相关议题进行呈现与表达,进而主导微博话语导向。这样既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又方便政府相关部门采取进一步的反恐政策与法规。

在此次巴黎暴恐事件发生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事件发生后的短短两个小时内在电视上发表声明,并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对恐怖活动进行表态。声明通过不同媒介渠道、多元的信息呈现形式迅速扩散,使更多公众掌握当地政府决策部门的反恐举措,也让公众了解到了此次恐怖活动的严重性,进而提高反恐意识。

同时,微博中的政府话语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多的是为了影响公众的思想与行动,从而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体现政府部门的人文关怀。可以看到,在奥朗德发表电视声明的时候一度哽咽,反映出他对此次事件的哀悼与伤痛。因而,政府在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呈现不仅仅要注重反映真实的信息,更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一切从人的利益与角度着手,本着良知与善意的原则,充分展现政府决策部门的人文情怀。

2.微博主动设置反恐议题,多元主体参与舆论建构

微博诸多的报道议题,涉及多元的参与主体,既涉及法国政府及其相关组织的话语,又有各国政府的反恐态度与共同外交合作主张;既有境外媒体报道资源,也有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既有受到广泛关注的意见领袖发表评论与解读事件,也有普通公众的微博信息。这样的转变也是伴随着微博这一社交平台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在全球化时代语境背景下,对于舆论的建构与引导不再仅仅由官方“自上而下”地管理与控制,而是集纳了不多社会阶层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更加强调这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机制。

3.公众图像信息呈现刷屏状态,全民参与反恐动员

近年来,图像信息逐渐丰富着信息传播形态,全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从以文字为中心到以图像为中心的“视觉转向”。〔美〕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图像化已经成为当代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各种图像话语形式正在时刻构建着人们所处的“社会图景”。随着智能手机的深入普及以及网速日益提升,像微博“随手拍”等图像化信息生产方式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建构。

在此次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公众在微博议题建构中呈现事实与情感框架,更多地采用符号化的图形、感性的图片与真实形象的视频,一方面最大限度还原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例如恐怖袭击过程、医疗救助过程、警方逮捕袭击者的场面等;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对于巴黎暴恐事件的哀悼与伤痛,许多公众运用蜡烛、爱心、红丝带等符号化的图形呈现其微博内容,对遇难者及其家属表示沉重的哀悼,同时也强烈谴责恐怖袭击者的残暴行为。公众通过图像呈现建构着公众信息与情感诉求。

四 结语

微博以其即时性、互动性、融合性等特征,通过相关议题的设置,影响公众对于某一事实的关注与评价。公众在此基础上与其他行为主体互动交流延伸新的话题,推动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此次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微博通过设置“微博话题”、整合国内外媒体信息资源,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断向外扩散,在微博用户参与评论、关注、转发等方式互动中形成一定的舆论效力。因而,通过微博议题的建构与设置来影响反恐政策的实施,传播与塑造本国国际形象,成为国际反恐战略中各个参与者所采取的重要的传播与互动渠道。

同时,微博的出现给我国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暴恐事件发生后,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就表明了我国的态度与立场,即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是我国面对恐怖势力的基本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互联网的快速扩张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广度,多元主体参与其中。这就更需要政府组织机构对于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信息有更加全面的掌控。政府在微博的舆论建构中需要对各方言论进行掌控、监管以及对舆论走向的引导。在跨语境传播的过程中既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合作,同时也应注重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微博等社交媒体在各个反恐参与主体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可以使世界范围内的反恐合作共同体相互交流互动。例如在此次巴黎暴恐事件发生后,美国社交媒体Twitter和Facebook分别在其社交平台上开展“开门运动”与“安全签到”的行动,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对于反恐行动有些许贡献,有助于公众对于本国乃至他国反恐政策、法规的认识与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国的社会公共决策与政策的议程设定等方面产生响应。

本研究以“11·13”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微博这一社交媒体在国际反恐事件中的信息呈现特点,探究在国际反恐事件中微博的舆论建构作用。新媒体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反恐战略行动与国际反恐合作的合理化提供舆论支持,在国际反恐语境下提升我国国家形象,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反恐联盟与合作,最终形成国际反恐合作共同体,以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社会公共治理共识重塑。

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在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反恐战略与互联网传播语境之下,微博融合多元信息呈现方式,集纳多种反恐参与主体,通过不同传播渠道,在话语意义生产的过程中,将人们理性的、非理性的认知与感知都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反恐战略的传播与建构中。不同语境国家之间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在你来我往的信息互动中达成共识,形成反恐合作共同体,表达着强烈的反恐主张与意愿,并愿意为了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和平、健康与安定,共同促进反恐决策的推进与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