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怪诞行为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换个角度看世界,父母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

一直以来,肢体语言作为语言表达的重要方式,在人际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婴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完善和强大,因而他们出于本能,更擅长使用肢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

而父母要想更好地关爱孩子,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孩子的感受,走入孩子的内心,从而给予孩子积极而又正确的回应,以此锻炼和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理。

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常言道,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孩子有什么喜怒哀乐都会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绝不掩饰。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内心的很多想法都会无法掩饰地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因而面部表情是完全发乎自然的,很难通过思想对面部表情进行控制或者掩饰、伪装。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就要认真观察他的面部表情,顺藤摸瓜,从而了解这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

同样的道理,很多婴幼儿天生就会运用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他们虽然还很小,但是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也要通过面部表情传达出来。因而,父母走入婴幼儿内心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婴幼儿的表情,从而有的放矢,全面地照顾婴幼儿。例如吃饱喝足的婴幼儿会显出慵懒的姿态,这个时候,妈妈最好不要继续喂养婴幼儿。毕竟凡事过犹未及,给婴幼儿吃得太多容易积食,反而对身体健康不利;当婴幼儿突然间眼神涣散,变得有些呆滞,且反应也很迟钝时,如果妈妈再看到婴幼儿打哈欠,那么婴幼儿自然是困倦了。这种情况下,父母就不要继续和婴幼儿玩耍,而要给他们营造安静的环境,让他们入睡。

婴幼儿面部的表情实在太多了,诸如:不满足的时候会撅起小嘴撒娇;心烦气躁的时候会哭闹不止或者紧皱眉头;满脸通红、浑身用力,也许是在努力拉臭臭;不停地用嘴巴四处寻找且做出吮吸的动作,是在找吃的,是饿了;突然哭泣,也许是因为身体不适……读懂了婴幼儿的表情,妈妈就会更加了解婴幼儿的内心,从而及时满足婴幼儿的需求,缓解婴幼儿紧张焦虑的心情。

闹闹周岁生日的时候,妈妈请了很多亲朋好友,举办了一个自助餐会,为闹闹庆祝生日。看到那么多的客人,闹闹刚开始很兴奋,高兴地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中午吃饭之后,闹闹要午休了,但是客人还没有离去,闹闹不由得烦躁起来,开始大哭大闹,时不时地还会尖叫。大家纷纷逗弄小寿星,想让闹闹变得高兴,妈妈看着闹闹蔫头耷脑、哈欠连天的样子,意识到闹闹是想睡觉了。因而赶紧安排闹闹去卧室里睡觉,果然,拉上窗帘关好门,闹闹很快就睡着了。

下午三点,闹闹从午睡中醒来,养精蓄锐的他再次变成了精神抖擞的可爱小寿星,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妈妈暗暗想:“闹闹真是个小猪仔,吃饱了睡,睡饱了吃。”

对于一岁大的幼儿来说,虽然他们天生喜欢热闹,但是他们也很喜欢安静。他们完全受到身体本能的支配,不愿意委屈自己,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渴了就要喝水。总而言之,他们自由随性,任性而为。面对宝宝突然的大声喊叫或者哭泣,父母一定要保持镇定。很多父母看到幼儿烦躁不安,自己也跟着烦躁,甚至对着幼儿发脾气,殊不知这样会令幼儿模仿父母的样子,变得极其不配合。

明智的父母要记住,虽然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熟练地表达自己,但是他们的脸就是晴雨表,能够反映微妙的心理,也帮助父母了解他们。父母一定要认真观察婴幼儿的表情变化,才能洞察他们的内心,也更好地了解和呵护他们的成长。

孩子的微笑,隐藏着很多秘密

新生儿从呱呱坠地,就会本能地用哭泣来宣誓自己的诞生,也宣告自己的各项权利和各种需求。然而,妈妈最喜欢看到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而不愿意看到孩子哭泣。孩子的笑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内心纯真,笑容灿烂。就连看到孩子笑容的人,心也会被感化和融化,甚至感受到人生的云淡风轻,再也不会一味地斤斤计较。

当然,孩子并非一出生就会微笑,哭泣的他们是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才学会微笑的。随着渐渐长大,孩子们也越来越多地向父母展现笑容,并以笑容作为人生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表情。

从本质上来说,笑和哭对于孩子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情绪反应和交流方式。出生不久的婴儿要倚靠笑容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即使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也依然要倚靠笑容来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

笑容隐藏着很多的秘密,对于人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唯有了解孩子微笑的秘密,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也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

新生儿出生之后不久,就学会了微笑。从此之后,他们以微笑与父母交流,所以说婴儿的第一次微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成长,婴儿的笑容渐渐会变得更加丰富,不同的笑容也意味着婴儿的生长发育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不可否认,笑容是良好情绪的表现,也能够促进婴儿的不断成长。

曾经有科学家研究指出,笑容能够牵动人身体上诸多的肌肉参与,而且对各种器官也都有强健的作用。因而很多爱笑的宝宝,都身强体壮,性格开朗,而且情绪乐观稳定。很多时候,孩子的微笑是自发性的,例如孩子在睡梦中的时候,突然就笑了。当然,大多数孩子的笑都是因为感到心情愉悦,才会展示出来的。

乐乐六个月时,妈妈要去南京参加考试,因而就把乐乐和姥姥、姥爷也带上一起同行,他们约定南京之行后,再回老家看望老人、拜访亲戚。姥爷发现,乐乐才六个月就已经学会察言观色了,诸如当姥爷对着乐乐笑时,乐乐也会马上裂开嘴笑起来。而当姥爷突然板起面孔时,乐乐也立刻变得严肃,不再对着姥爷展现笑容。

在南京街头,当看到陌生人的时候,原本乐呵呵的乐乐也会变得很警惕,紧紧地靠在妈妈身上。

毫无疑问,六个月的乐乐出现了主动自发的微笑,他不再是对谁都笑,而是有选择地微笑。曾经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妈妈的情绪行为会影响婴儿的微笑。所以父母在与婴儿交流时,要始终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也要积极地逗弄婴儿主动微笑。随着渐渐长大,婴儿还会以笑容与父母进行交流,或者再配以手势等,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当然,对于满脸微笑和打“哑谜”的宝宝,妈妈一开始也许不知道宝宝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想干什么。但随着与宝宝的接触越来越多,与宝宝的心灵也更默契,妈妈才能与宝宝心意相通,一拍即合。爱笑的宝宝自然人人喜欢,但是有些宝宝总是表情严肃,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多多留心。

笑是宝宝的天性,也是宝宝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当宝宝经常不苟言笑时,也许与外界交流就会存在很大的障碍,也意味着宝宝心理发育得不够完善。因此,父母要观察宝宝“笑”的语言,与宝宝更好地交流和相处。

渴望拥抱,是孩子需要安全的依靠

很多孩子都希望父母抱抱,哪怕是小小的婴儿,只要父母一抱起来,他们马上就不哭了。所以细心的父母会嗔怪小家伙:“狡猾的小家伙,你这么机灵,爸爸妈妈一抱,你就知道了哦!”为何孩子这么喜欢抱抱呢?其实,这是孩子渴望得到安全感的表现。

人人都追求安全感,成人也不例外,而孩子因为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总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拥抱,以此来安慰自己惊惶不安的内心。曾经有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婴儿出生之后两个小时内就应该得到拥抱,而且他们会对于第一个拥抱自己的人印象深刻,非常依恋。尤其是当妈妈把新生儿抱在自己的胸口,让新生儿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声时,新生儿紧张的情绪就能得以缓解。

专门从事儿童身心研究的专家发现,如果婴儿能够得到妈妈更长时间的拥抱,那么他们未来的智力水平会更高。如果父母每天抽出短暂的时间帮助孩子进行肢体运动,孩子身心发展也会更加协调。

总而言之,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孩子哪怕长大到五六岁,也依然对父母非常依恋,还有些爱撒娇的孩子,更是愿意在父母面前撒娇,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撑,也得到安全感。

此外,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对于拥抱的需求。很多成人不是也希望得到拥抱吗?诸如朋友之间、爱人之间,拥抱就是表达感情的好方式。所以,父母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等到孩子长大了,也可以适当给予孩子拥抱,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与依赖。

一直以来,默默都很希望得到妈妈的拥抱,然而妈妈工作很忙,除了在默默出生时喂养了乐乐半年之外,其余的时间就把默默交给奶奶照顾。渐渐地,默默与妈妈越来越生疏,而每当幼儿园放学,看到其他妈妈都抱着孩子时,默默的心中就很不是滋味。已经读幼儿园大班的默默都懂事了,有一天在幼儿园里,老师讲了《抱抱》的绘本给他们听,他就问老师:“老师,我可以把这本书借回家里看一个晚上吗?就一个晚上。”看着默默真诚的眼神,老师无法拒绝他,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默默把书带回家,一直等到很晚妈妈回家,并央求妈妈讲这个故事给他听。妈妈想到默默平日里都是奶奶负责照顾,心中也很愧疚,因而答应了默默的请求。于是,妈妈开始讲:“在辽阔的大森林里,小猩猩波波正在自由自在地玩耍。他只有一个人,不知道妈妈去了哪里。他看到大象、变色龙等小动物都亲密地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看起来非常亲密友爱的样子,忍俊不禁地喊道:‘抱抱。’他想妈妈了,但是他找不到妈妈,不由得伤心起来。看到波波伤心的样子,大象赶紧帮助波波找妈妈。在寻找的过程中,波波看到河马和长颈鹿也在和他们的孩子拥抱,忍不住哭起来。大象带着波波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猩猩妈妈。猩猩妈妈也充满爱心地拥抱了波波,波波终于不再哭泣了,其他小动物看到波波和妈妈团聚了,也大喊着‘抱抱’,并且拥抱在一起。”

妈妈讲完了故事,也陷入了沉思,默默也忍不住流下泪水,说:“妈妈,你可以抱抱我吗?”此时,妈妈的眼圈也红了。想起自己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忽视,妈妈深感愧疚。

第二天,虽然默默把书带去幼儿园还给了老师,但是妈妈却养成了每天晚上都拥抱默默的好习惯,默默也不觉得伤心了。相反,他沉浸在幸福之中,觉得自己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拥抱,不管孩子是几个月,还是几岁,抑或是已经十几岁了。拥抱的时候,父母敞开胸怀接纳孩子,这使孩子感觉很安全,也很温暖。为此,孩子们必然对妈妈更加信任和依恋。当然,拥抱孩子绝不仅仅是妈妈的专利,爸爸也应该拥抱孩子,并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事例中的默默非常聪明,他以一个《抱抱》的故事打动妈妈的心,引起妈妈的反思,也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渴望和需要。

父母不应该等着孩子索要抱抱,而是要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拥抱,从而给予孩子安全感,帮助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任何时候,抱抱对于孩子都有好处,父母更应该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

孩子好几岁了,为何还是迷恋妈妈的乳房

三岁之后,直到六岁之前,孩子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的第一生殖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内,孩子对于性别产生了意识,也会好奇自己的生殖器官,更会对妈妈的乳房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些孩子还会质疑妈妈的乳房为什么比爸爸的乳房大,女孩尿尿的姿势为何与男孩不一样。有些孩子受到身心发展的驱动,也会不停地触摸自己的生殖器,从而出现手淫现象。所以,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过分迷恋妈妈的乳房,父母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孩子讲述简单的性别知识,从而帮助孩子形成性别意识,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从六岁之后到青春期期间,孩子们进入小学学习后,生活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也有所转移。直到青春期,孩子们才会青春荷尔蒙的影响,再次对妈妈的乳房感到神秘。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对孩子开展性教育,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性,从而引导孩子安然度过青春期。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六岁前的孩子迷恋和喜欢抚摸妈妈乳房的情况。

球球三岁了,从一岁断奶之后,球球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即每天晚上都要摸着妈妈的乳房才能入睡,而且半夜里醒来的时候也总是第一时间摸妈妈的乳房。看到球球对于乳房如此迷恋,妈妈不由得发愁,原本妈妈准备等到球球四岁就跟他分床睡觉的。这样的话,他半夜哭着喊着找妈妈的乳房,还怎么能睡得好呢?

为了帮助球球改掉摸乳房的坏习惯。有一天,等到球球睡着之后,妈妈和爸爸调换了位置,让爸爸挨着球球睡。不想,球球半夜里醒来四处寻找妈妈的乳房,还不由得大哭起来。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再回到球球身边。

有一天,妈妈看到有则网络新闻上说,有的男孩都上小学了,还是喜欢摸妈妈的乳房,就遭到了别人的嘲笑。为此,妈妈不由得感到担忧。她可不想让球球也形成这样的坏习惯,也因为如此的异常行为而遭到他人的嘲笑!

为此,妈妈当即决定与球球分房间睡觉,半夜里如果球球哭醒了,就由爸爸负责安抚球球,妈妈则不出面。这就像是球球的又一次断奶,足足折腾了半个月,球球才渐渐忘记妈妈的乳房。

球球都好几岁了,为何还迷恋妈妈的乳房?其实,很多孩子在一岁前后刚刚断奶的时候,因为缺乏安全感,都会对妈妈的乳房产生迷恋。就算不吃奶了,也会继续抚摸妈妈的乳房,以此寻求安慰。对于两岁之前的孩子而言,迷恋妈妈的乳房是正常现象,因为妈妈的乳房不但是他们的大食袋,也是他们精神上的满足和安全感的来源。吃,是人最本能的需求,孩子通过吮吸母乳满足自身的食欲,也能够通过与妈妈的亲密接触,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从而对外界更加信任,拥有安全感。对于两岁之前的孩子而言,乳房不仅仅是乳房,更是妈妈的象征,所以孩子迷恋乳房其实就是在迷恋妈妈。因此,对于两岁前的孩子迷恋妈妈的乳房,父母完全无需紧张,而要意识到这是孩子的正常需求。

对于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喜欢抚摸自己的乳房,很多妈妈都觉得这是异常行为,甚至觉得有些不可见光。很多妈妈也因此训斥孩子,对孩子矫枉过正,这反而会导致孩子更加紧张,加重孩子的行为。

明智的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喜欢抚摸妈妈的乳房是正常行为,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反应,不要使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很可耻。否则一旦导致孩子自卑,孩子就会变得胆战心惊,也把自己看轻,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毫无益处。

其实,父母可以以自然的方式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诸如带着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或者陪伴孩子玩玩具。当孩子的心沉浸在精彩的情节中,就会渐渐地忘记不该做的事情,甚至还会带着对童话的幻想入睡。

为了从根源上戒除孩子抚摸妈妈乳房的问题,父母还应该及时和孩子分床睡觉。很多孩子在三岁之后,都应该改变此前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尤其是男孩。

当然了,观念的转变也非常重要。一直以来,中国都是谈性色变的,很多父母更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和孩子讲述关于性的知识。其实,性教育宜早不宜迟,对于年纪小的孩子,父母要教会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对于年纪大的孩子,诸如针对青春期少年,父母应及时对孩子开展性教育,从而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小手动不停,内心活动也丰富

曾经有心理学家指出,和面部表情相比,人的肢体语言更是无法掩饰的。对于孩子而言,同样如此。年幼的孩子还没有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肢体语言,尤其是他们手部的动作。很多父母都喜欢牵着孩子肉嘟嘟的小手,却对孩子小手表现出来的动作视而不见。而这,也让父母错过了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从而无法领会孩子的意图。

对于孩子的手,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人类是非常负责和细致的,正是双手带领人们进入生命,进入环境之中。她甚至主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通过双手的引导进行和完成的。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新生儿在降临人世的时候,总是紧紧地攥着两个拳头,这是因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还没有完全形成对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很多父母对此不以为然,殊不知,孩子的手部发育与脑部发育密切相连,只有让孩子尽早地摊开手掌心,丰富孩子手部的动作和感知,孩子的脑部才会得到更多的刺激,尽快发育。

皮皮已经三个月了,但是他看起来非常老实,从不像其他婴儿那样手舞足蹈地动个不停。妈妈带着皮皮去医院进行常规体检时,看到皮皮的反应很慢,医生觉得纳闷不已。因为经过检查,他发现皮皮各方面都很正常,但是为何唯独反应不够敏捷呢?后来,医生看到皮皮的手总是攥着拳头,就问妈妈:“宝宝一直都这样紧握拳头吗?”

妈妈想了想,没有想出答案,就告诉医生:“我也不太清楚,他平时是戴手套的。”

医生很惊讶,赶紧问:“从出生就戴手套吗?”

妈妈点点头,说:“是的,他出生没多久,总是挠破自己的头皮和脸,从那之后就给他戴手套了。”

听完妈妈的话,医生严肃地对妈妈说:“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为了自己省事,就不顾孩子的发育。你们完全可以给他剪指甲啊,你没发现你家孩子反应很迟钝吗?原因就是你一直给他戴手套。假如让你戴三个月的手套,你愿意吗?”

妈妈担心地看着医生,满脸通红,羞愧不已,问道:“我们之前并不知道孩子戴手套不好啊!”

医生再次反问:“让你戴三个月的手套,你觉得如何?你们这样完全阻隔了孩子与外界的联系,孩子怎么能得到锻炼,怎么能变得敏捷起来呢!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打开孩子的拳头,按摩孩子的掌心,不然就会很糟糕。”

妈妈听从医生的教诲,回家之后照做。可是,她却发现皮皮的拳头攥得非常紧。妈妈每天都尽心尽力地按照医生的嘱咐,一有时间就帮助皮皮打开拳头,按摩手掌,渐渐地,皮皮终于不再紧握拳头了。

很多人对于父母的责任理解很狭隘,总觉得只要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就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殊不知,养孩子不是养宠物,不仅要对孩子用心,付出爱心和耐心,还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才能不断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心理,也才能对孩子的内心更加透彻了解。

人是情感动物,孩子也是情感的小动物,其从呱呱坠地不久就萌发了情感需求,也以手来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当父母看到孩子紧握拳头时,应该感受到孩子紧张的情绪。当父母看到孩子把小手张开伸出来时,也要及时回应孩子邀请的姿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当看到孩子随着渐渐成长,不断地探索外界,把一切能够到的东西都拿在自己手中时,父母不要觉得很烦,而要意识到孩子正在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接触和了解这个世界。

作为父母,哪怕孩子的探索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也依然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孩子进行探索,从而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总而言之,父母唯有读懂孩子的手势语言,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多动的孩子真的有多动症吗

很多父母对于多动症的理解都很偏颇,即觉得孩子只要好动,就是有多动症。实际上,根据相关的专家所说,所谓多动症并非只表现在孩子的言行举止上,多动症的根源是因为孩子有轻度脑损伤,也就是孩子有轻度脑功能障碍。看到这里,相信父母再也不会轻易说自己家的孩子有多动症了吧!

通常情况下,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孩子有多动症症状,父母应第一时间带着孩子去医院问诊,积极治疗。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区分孩子到底是多动还是真的有多动症呢?

首先,多动症的孩子控制力很差,总是不分时间和场合就表现出多动症状,而且他们也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某件事情。与他们不同,好动的孩子虽然也表现得多动,但是好动的孩子会分时间和场合,也可以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合理地控制举动。关键是,多动的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超强的专注力。

其次,随着年岁的增长,多动症的孩子并不会有明显好转,而多动的孩子小时候尽管顽皮,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会变得更加懂事。

因此,父母们再也不要随随便便就说自己家的孩子是多动症了!要知道,多动症可不仅仅是三个字这么简单,而是意味着孩子出现了脑部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在孩子表现出好动顽劣的品质时,父母哪怕再生气,也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否则就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导致多动的行为变本加厉,最终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育。

北北上大班了,简直就是个小忙人。人们常说男孩子比较调皮,妈妈却怎么也想象不到北北为什么这么调皮。诸如,北北从来不闲着,除了睡觉能消停会儿之外,北北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动。

每次去农村的奶奶家里,北北不是上房揭瓦,就是下河摸虾。有一次,北北非要帮奶奶烧锅,结果把奶奶的锅捅破了。自从上了幼儿园大班,老师就开始教大家很多知识,而北北却总是坐不住,上课的时候不是擅自离开座位,就是对老师的话不理不睬,有的时候还会给其他认真听讲的小朋友捣乱。妈妈接二连三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就开始怀疑北北有多动症。每次带着北北一起出去玩,妈妈也总是提心吊胆的,生怕北北再惹出什么祸来。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和北北一样,特别爱玩,好动,也不止一次被父母怀疑有多动症。虽然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越是调皮越聪明,但是实际上,孩子过于调皮,甚至因为好动而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对于父母而言的确是个烦恼。难道多动的孩子就真的有多动症吗?其实不然。大多数孩子都精力旺盛,因而非常好动,但是好动并不等同于多动症。假如看到孩子顽劣调皮,就妄下定论,认定孩子有多动症,那么就会导致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好动的孩子往往有着更强的探索欲,所以他们才会对外界充满好奇,自身也会有着充沛的精力,不断地探索外界。而且,不同的孩子性格也完全不同,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孩子外向开朗,一刻也不能停下来。除了因为性格和天生好奇心导致的不同之外,有的孩子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或者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也会表现出多动的倾向。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多动的孩子与多动症都有着本质的不同。面对孩子的多动倾向,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压制孩子,更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受伤就限制孩子的举动。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做出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决定和举措。比如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不要时时处处限制孩子,从而避免孩子有太多的精力无处发泄。

现代社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少有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自由的时间玩耍,而在学校里,老师也出于安全考虑帮孩子自由活动,这就导致孩子们精力过剩,无处发泄。平日里,为了减少孩子在家里的多动表现,父母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出去玩,或者游山玩水,或者去游乐场发泄多余精力,这对于缓解孩子的多动症表现都有很好的作用,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当然,这也并非说父母要放纵孩子,任由孩子肆意胡闹,而是说父母约束孩子要讲究一定的力度,把握适度的原则。诸如父母可以制定规矩,告诉孩子在哪些地方可以疯玩,在哪些地方必须收敛,也要告诉孩子什么情况下要保持安静。为了引导孩子变得安静专注,父母还可以规定孩子在特定时间段内只能做好一件事情,从而让孩子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当孩子感受到专心做事的乐趣,他们也会更乐于保持专注,做好手里的事情。

孩子为何会突然发出怪异的叫声

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总是状况百出,不断地给父母带来惊喜,也不断地给父母带来惊吓。为了能让自己变得坚强一些,不少父母已经做到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能有效地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如果突然发出怪异的声音,大多数是因为身体不适。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如果突然发出怪异的叫声,则意味着孩子内心太压抑,情绪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和释放。

这种情况下,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最重要的是打开孩子的心扉,走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很多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表现不好,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顿。这样一来,孩子必然会关闭心门,又怎么可能向父母敞开心扉呢?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有好脾气,这样才能耐得住性子,了解孩子的情况,也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对待。

自从上了五年级,乐乐越来越叛逆,难道已经十一周岁的乐乐提前进入青春叛逆期?为此,妈妈每天都在为与乐乐的沟通问题感到发愁,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和乐乐友好相处。乐乐有些拖延,妈妈当然不能完全顺从乐乐的意思,对他不管不顾,任由他什么时候写完作业都行,而一旦妈妈催促就会导致矛盾爆发。最近,乐乐还会时不时地发出怪叫。

有一天,因为乐乐放学后没有马上写作业,妈妈又开始催促。在一番不愉快的争吵之后,乐乐摔门进入自己的房间,然后关上门在里面发出嗷嗷的怪叫声。妈妈很紧张,不知道乐乐怎么回事,又加上乐乐把门锁上了,妈妈无法进入乐乐的房间,所以妈妈不得不找来开锁的,让开锁师傅给开了门。

此时,乐乐正坐在屋子里写作业呢,眼圈红红的,看到妈妈进来也不抬头。直到吃晚饭,乐乐依然闷不吭声,妈妈也不搭理他,而是暗暗地发微信给爸爸,让爸爸回来救援。

既然妈妈已经唱了黑脸,爸爸只好回来唱白脸。爸爸先安抚乐乐,然后询问乐乐事情的始末,乐乐这才大诉苦水:“妈妈总是催促我写作业,我上了一天课回家就不能休息一下吗?我觉得妈妈都快把我逼疯了,还总是说我拖拉鬼,我就故意拖拉,我要让自己符合妈妈的要求。”

爸爸意识到乐乐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对乐乐好言相劝,希望乐乐能够理解妈妈的苦衷。和乐乐谈完之后,爸爸与乐乐约定回家之后的休息时间,又告诉妈妈以后不要催促乐乐做作业,这才缓解了母子俩之间的矛盾。

懂事的孩子之所以发出怪叫,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内心压抑,很多父母都不理解孩子,只知道一味地催促孩子学习。要知道,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他也需要适度休息和调整自己。所以当看到孩子情绪不对,或者是有些烦躁不安时,父母首先不要责备孩子,而要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扉,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唯有如此,父母与子女之间才会加深了解,避免误解。

此外,父母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孩子,才能与孩子更好相处。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身心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心思变得更细腻,自尊心也更强,父母更要帮助他们打开心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营造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

因此,当孩子经常发出怪叫声,父母一定不要轻视,而是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