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更是维系宗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自然禀赋的差异影响着宗族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形成类型多样的宗族样态。对于福岭陈氏而言,并不占优的自然条件是如何影响其发展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剖析。
第一节 自然环境
这里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理、水资源、土壤、交通等,希望通过对这些先赋条件的分析来刻画福岭陈族的全貌。
一 地理特征
蕉岭县地势由北向南倾斜。石窟河由北向南纵贯,两岸形成狭长盆地——石窟河河谷盆地。全县低山、高丘多,平原面积较少。山地、丘陵、坡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河谷、平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据1985年出版的《蕉岭县农业区划报告》:全县有水旱田6万多亩,是粮食生产基地,兼发展渔牧经济。而福岭村所在位置就是蕉岭县少有的石窟河谷地。石窟河谷地,位于石窟河中游,形状狭长,南北走向,北起文福白湖,南迄新铺以南,长约30公里,宽3~4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海拔约100米,其间有不少波状起伏的低丘分布。而福岭陈氏开基的位置位于石窟河谷底相对平坦、灌溉便利的地方,既便于生存也便于隐居;并且相对于全县其他山区,平坦的谷地更容易形成大规模的宗族,这便为福岭陈氏不断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 气候特征
福岭村所在的地理位置,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并不十分寒冷。蕉岭县历年平均气温为21.0℃。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12.0℃;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5℃。一年中有7个月(4~10月)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历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834.9小时,每天平均5小时。一年中日照最多的季节出现在7~10月,晴热少云,平均每天可达6.8小时。日照最少的季节出现在2~3月,平均每天只有3小时。这个时节,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春雨绵绵,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开春后由于暖湿气流不断增强,冷暖空气互为争雄而形成锋面低槽降水,雨势逐渐增大,雨日增多。由于冷锋低槽影响,时有局部强对流天气发生,带来雷雨大风、暴雨及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故有古谚语云:
正月冻死牛,二月冻死马,三月冻死耕田侪……
立春宜暖,暖则春寒,又宜晴,晴则春雨,雨水,雨谓之应节,于是泡种。鹭蛰不宜雨,雨兆旱。宜寒,寒能杀虫,清明忌雨,雨稿麦,是后,暑意渐作,可衣苧,而霉黦之气亦渐蒸人。谷雨春茶X市,刈卖时,田农工毕与。四月绿榕成阴,桃李杨梅诸果熟。五月炎威酷烈。百谷穗,夏至不宜雷,谚语云:夏至雷鸣旱大暑,早稻熟,秋秧长。夜有南风微,谓之过夜南风飏,大则雨或挟云而来,谓之过云。或日中作雨,俗称炒禾,即广州所谓白撞,然宜广州不宜如此。夏至后逢辰,谓之分龙日。是日也,观雨起何方,则分何方之龙。后辄动之,大风发东西北三方,拔木偃禾,得南风而止。是谓之飓风,俗名风猜。风从东北来,继之有雨,雨后又风,如是者终日,或与雨偕至,日夜不息,谓之大水风,风止雨饕,洪水泛滥矣!旱则山风宿雾濛,濛蔽空,其色黄,谓之蒙沙,七月八月暑气犹烈,而清晨薄暮寒风袭人,故起居宜慎,是时多夜雨,谓之秋淋,九月微霜最伤稼,十月晚禾登,二麦布种,而气又焕,谓之小阳春,桃李等花开,感暖气也。十一月北风大发,名搅霜,以红霞暮起,为微风止,则霜搅不成。而雨霜以三日为度,三日后天暖欲雨,谓之X霜。又必搅风始晴,冬至占来岁丰歉,喜天阴,阳来阴受也。二月二寒,微有冰冻,或下雪如珠,沥屋瓦有声,谓之米头雪。霏微若絮,谓之鹅毛雪。其冻有水,冻硬冻,水冻带雨,硬冻凝结。不过一二寸,虽寒不严,故竹树苍苍鲜改柯易叶者,此一岁气候之大略也。
除了四季的变化之外,对于福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季风造成的雨旱不均。当地雨量充沛,雨季长,雨、干季明显,降水变率大,地区分布差异显著。蕉岭县年均降水总量1500.0~1800.0毫米,其分布是自南向北随地势升高而增加。年降水量最少的是地处南部盆地平原的新铺,在1500.0毫米左右。与此同时,降水变率大,全县各地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2%~16%。而年际差异就更大,多雨年与少雨年相差可达一倍多。相比其他地方,福岭所在的新铺属于降水相对较少的地区,但是受到降雨变率的影响,福岭村常常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这些灾害对于当地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并对依靠农业生产的姓氏的迁徙和流动也有影响(后文详述)。
三 土壤特征
由于地理和气候特征的差异性,全县土壤类型多样,分为自然土壤、黄壤、红壤、赤红壤、旱地土壤和水稻土壤。福岭村所在地主要以赤红壤、水稻土壤和旱地土壤为主,总体上土地相对肥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旱地。再加上气候的影响,福岭村在“过去”也是著名的旱涝村。古有民谣:
有女莫嫁塘福岭,一人车(提)水两人帮,阿婆来寻孙女嬲,一家都在井架坪。
四 水资源特征
对于福岭来说,水资源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石窟河。石窟河发源于福建省武平县东流溪,于河子口进入蕉岭县境。由长潭镇经蕉城、三圳和新铺镇,在新铺镇的炭山里流入梅县白渡镇注入梅江,再东流经松口,下大埔县的三河坝,汇入汀江、梅潭河进入韩江出海。而福岭位于石窟河出蕉岭的末端,这为以后福岭陈姓的发展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石窟河有许多支流,利用这些溪河可以筑陂开圳,引水灌溉农田。因此,陈氏祖辈来此定居时便考虑有引水灌溉的水源。元末明初迁入的各姓都是在地势平坦、耕作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开基。但是福岭陈赒公于明中后期迁来,自然禀赋比较好的地方已经被其他姓氏占领,只能到地势平坦、土地有些干旱的塘福岭开基。
尽管石窟河为当地人民带来福音,但是其也有危害。石窟河上游集水面积大,每逢暴雨,山洪暴发,兴福、三圳、新铺等地低洼地区常受洪涝灾害(福岭就位于地势低洼的新铺)。从《蕉岭县志》(1992年版)可以看到洪灾记录:
明崇祯十年六月,暴雨,大水冲城,伤庄稼,城墙塌50米。清康熙十一年,水灾,城墙塌100多米。光绪十五年,俗称“己丑大水”,新铺水位高8.4米,水过屋顶。两岸决堤几十处,3.8万亩田受浸。
水患对福岭村的变迁和流动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宗族迁徙;三是聚族而居的形态受到破坏。
一是农业生产。在陈赒公到塘福岭开基之前,塘福岭当地的宗族多以传统农耕为主,都是些杂姓的小宗族聚族而居。石窟河虽然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但是由于没有修坝,当地宗族势力弱势小,遇到洪水就四处逃散。根据记载:
新铺石窟老圩断溪坝,旧河榕树至石鼓潭大河坯,老甲子洪水毁坏地形,宋杨郑邹罗江老姓乱世失传,陈林曾邓后起兴盛。
二是宗族迁徙。除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外,大水常常冲毁宗族的象征性建筑。根据周边村庄碑刻的记载:“水沙壅塞,屡修莫御”;“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买田扩阔,升高原碑,垒土四尺有余”;“水沙浸壅,无计可施把坟迁至他村”。这反映了洪灾对于宗族祖坟他迁的影响。
三是聚族而居的形态受到破坏。聚族而居是宗族最原生的居住形态。福岭陈氏为了躲避洪水,祖屋多次搬迁。聚族而居也出现一定的择地而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宗族房内聚族而居的形态。塘福岭的老尚锦居是长房玉寰公17世子孙——耿徽——所建,原位于玉寰公土地——上学堂——之上,有房45间,10个廊厅,两层走马楼,有晒谷场300多平方米,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老尚锦居由于地势低洼,常受洪水侵害,便拆建于高地井塘岗,而井塘岗多为二房居住的地方,洪水使尚锦居从长房的地方搬到二房聚居之地。除了地理方位的选择外,洪水也影响着福岭陈氏的建筑结构,在福岭多数祖屋都是围龙屋的样式,新添的子孙会按照老屋的布局规则建造,但是大夫第的祖屋就因为地势太低,子孙在续建横屋时就会加盖成二层楼,以此防范洪水。
五 交通特征
福岭西靠石窟河,上通平远、武平,下达潮汕,过去为粤米赣盐的主要中转站,航运相当发达。水上运输以经营货物为主,正常水位可载5~25吨。陆路亦可通闽赣,西有新石、新东两路,本可东联205国道,但苦于石窟河阻挠,长期绕道梅县白渡,花资耗时。民国21年,蕉城至白渡公路通车,并建成油坑至新铺公路。次年蕉岭县与平远县集资兴建石扇—新铺—东石公路。而福岭正位于河陆交通的中心和中转站,这一交通枢纽对于福岭陈氏的发展和绵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交道要道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养活了福岭陈氏的绝大部分人。上面提到,福岭陈氏人丁繁衍较快,而当地的土地资源却相对紧张,但是福岭陈氏利用新铺圩盐米中转的交通位置变农耕为农商。长房的玉寰公以及东明公、二房的文明公和文魁公皆发家于此,成为当地大盐商。除了大盐商,福岭毗邻新铺圩的区位使大部分族人可以在新铺圩做生意,比如开米行等,还有一些则可以从事搬运以及挑担等。所以航运交通决定着福岭陈姓人的职业结构,降低了福岭陈氏族人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使他们从自然禀赋不占优势的福岭村解放出来,所以“过去”常谈:“新铺圩是福岭人的食利场。”
其次,交通为福岭陈族人外出提供便利,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福岭毗邻的石窟河汇汀江、梅江流入韩江。在“过去”,汀江—梅江—韩江这一条水路成为客家人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福岭陈氏人借此通道到台湾、南洋等地谋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人地矛盾,降低了福岭陈姓人的内部竞争。根据《石窟一征》记载:“邑中,贫民往台湾,为人做场工,往往至三四十年始归。归至家,尚以青布裹头,望而知台湾客也。往台湾者,例由本籍县官给照,至泉州、厦门海防同知验放,方准渡海。”场工就是以前的耕佃者,而福岭陈氏由于人丁过剩,在十五世也就是第六代的时候就开始借着海运交通赴台湾、印尼等地耕佃。
最后,便利的交通为福岭陈族人向外扩张提供了便利。对于福岭陈氏而言,为了抢占更多的风水宝地,他们选择在外建墓,以图庇佑子孙,但是前提建立在便利的交通条件上,否则祭祖成本太高,公产体量小的房支难以维系。比如十三世的玉寰公,其墓地就远在白渡,陈氏买下当地的山林以及田地维护祖坟,并且以大量的公产保障供族人参与祭祖。
第二节 人文自然
自然环境是福岭陈族生存的先赋基础,福岭陈族基于这种先赋基础最大限度地适应着自然,集中体现在其居住形态和建筑形态上。当然,这种适应不是一味地听之任之,在长期与自然的互动中,陈氏也改造着自然,使福岭村逐渐染上陈氏独有的色彩。
一 居住形态
福岭村位于新铺圩正东面,西临石窟河,与新铺圩一水之隔。这种先赋条件以及宗族固有的安全意识和封闭意识,决定着福岭陈族在居住上呈现两个特色:一是对外开放;二是对内聚合。
(一)对外开放
如前所述,福岭陈族开基祖陈赒公于明后期到达此地,比先民晚了将近100多年。据传当时祖上三迁,最后辗转迁徙到福岭。那么赒公为什么选择此地开基呢?
一是风水之利。作为地理明师的陈赒公,上代人丁单薄,所以在选择开基地时,特别注重风水。这点从《上寿公祭会序》可以印证:“我祖自宁化县石壁村迁金沙乡塘福岭。相传三迁而浚,卜居此地。山环水绕,地广滣厚,泱泱乎其大观也哉。第卜宅虽良,而阴居未善,传数世而影只形单,伤何如矣。待赒贻谋远大,跋屡山川,远稽近考,卜葬前祖。不惟数世先坟,悉经心谋手画。即祖妣之坟与其本身之寿藏,皆手完焉。上叨前数代之灵,下启数千百世之福……”陈赒公一路走来,待埋葬完自己的上祖之后,便来到塘福岭。他看到福岭山环水绕,从风水上说福岭村由石窟河包围,叫腰带水,象征着财源广进。背靠本山,此山形状像姜,是旺丁之兆。对面是左狮右象(狮山和象岭),具有保护象征。作为地理明师的赒公,受祖上影响,特别注重阴宅(墓地)的选择,他自己选择的墓地位于福岭大坪上,呈祥云盖月形,俗称“眠羊倒草”。除此之外,还有两处比较旺的阴基,一个是葫芦倒水,一个是雄鸡展翅。选择完阴基后,赒公紧靠本山,选择双方第开基,阴阳互补,旺丁旺族。
二是自然之势。虽然大多数族人将开基祖择地而居的原因归于风水,实际上其内在有自然环境的考量。首先,地广滣厚。蕉岭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0%,而河谷、平地只占全县总面积的20%。传说赒公三迁,之前的地方不是太“山”(当地语,与“偏僻”同意)就是石地太多,而福岭位于石窟河谷底,地势平坦,适合人居。其次,三面环山。福岭所在的石窟河谷底三面环山,东有璋坑岽—洋稠璋—油坑笔等璋坑岽山脉,河西面有站头岌—天马岌—龙岗岌—狮山璋—蕉岭璋等天马岌山脉,再加上福岭南面的本山,三面的山将福岭围住,成为当初赒公避难以及自我保护的良选。但是这些山脉并未将福岭围死,石窟河为福岭陈族人提供了出路,山脉因溪流穿过,形成隘口,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除此之外,山脉环绕既可抵挡北方而来的冷空气,也可为旱地耕作提供水源。再次,上文风水之说的“腰带水”其实是石窟河和石扇河相会,在福岭形成一个弧形,能够形成肥力优渥的冲击土壤,特别适合耕种(如图2-1所示)。最后,虽然地势较低、紧邻河流也可能会遭遇到洪水之祸,但是陈赒公选择的开基祖屋并非直接位于地势平坦的河堤旁,而是位于离山较近的高地,以避免洪水的侵袭。整体上,当时陈赒公所选的开基地理环境属于“前可耕,后可住”,只不过随着人丁的增多,子孙向低地扩张,才会遇到洪水之害。
图2-1 福岭村位置简绘图
三是发展之便。陈赒公到达塘福岭时,所剩土地不多,农耕无法维持宗族的延续。一般而言,任何宗族最初开基择地时都多考虑农耕因素,所以陈赒公最初也先到油坑、白渡等土地富饶的地方暂时居住,但是发现农耕并无法带来宗族大的发展,于是不以农耕为生的陈赒公,来到塘福岭之后,看到了河对岸的圩镇便于后代族人发展,遂在这里开基。虽为传言,但毫无疑问,一河之隔的新铺圩是陈族人发展的重要战场,福岭陈族正是利用紧靠圩镇的区位优势,维持着族人的生计,在人多地少的严酷竞争中延续着宗族的发展。
(二)对内聚合
福岭陈族在地理上相对开放,但是为了防御和发展,还是具有宗族特有的聚合性——聚族而居。虽然福岭陈氏人丁兴旺,不断繁衍分支,但是其基本保持着聚族而居的形态。
一是对外有明确的村界。从图2-2可以看出,福岭村虽然没有大山的阻挡,但是有明确的村界。路界〔1〕就是福岭陈姓与矮岭钟姓的分界线,以一条路为界。尽管后来一部分陈姓人被划到矮岭,但是其界限仍然是原先的路界,在村民的观念里:“我们虽然是住在矮岭的,但是我们是塘福岭陈姓人……”除了村与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外,福岭村内不同姓氏的界限也是清晰的。福岭村内陈姓和曾姓因为居住紧密,物理空间上无法以路等为界,但是修了一道围墙,来区分你我。总体而言,福岭陈姓虽然地理上是开放的,但是与其他姓氏都人为地划定了自己的界限。
图2-2 福岭村部分祖堂相对位置
二是对内聚族而居,且有自己的界限。福岭陈姓聚族而居,不仅长房与二房有居住的界限,并且一个房内部分出来的小支系之间也有自己的界限。福岭陈姓人分衍出的支派,人丁多的房支建围屋,人丁少的房支建走马楼。作为后来者的福岭陈氏,不管是建围龙屋还是走马楼,多以购买的方式获得土地,所以地契成为一个屋内界限最好的凭证。一般而言,建屋的时候都会将周围的农田买下来,用围墙或者石堆作为界限,表明这些地界已有业主,其他房屋的人便不可在此建房子,并且用地名将这些祖堂的范围固定下来,至今福岭陈氏祖堂的名称多是以地名冠之,比如梅子树厦祖堂、上阳祖堂、岭下祖堂等。这种界限就造成福岭陈氏内部分迁出来的支系对内聚合。
以前建祖堂需要好多钱啊,不光建围龙屋要花钱,还要将周围所有的田地都买下,让族内的人耕种,也以此保护祖堂。以前要想建祖堂,至少要买够20亩或者30亩土地,所以做祖堂要买够很多的地方。以前都是有地契的,上面都清楚地写着你这个祖堂东到哪,西到哪,并且还有的用石头堆起来作为界限,以前我们这个地方都是有围墙的,只不过后来拆了……
三是居住观念的内在一致。福岭陈氏不断从老屋分化出新屋,但是子孙在设计建筑时都是依照“尊祖、敬祖”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筑格局和规则内在一致性。首先是方位的选择。新建的人居房屋一般多在老屋的周围,并且其相对方位一般不位于祖屋的上方位,为了将这种规则潜移默化,福岭陈族人都用“小家顶不住大家香火”的观念规制族人的行为。除此之外,其房屋结构也同老屋类似,有厅有房间。其次是方向的选择。新屋正门的朝向多与老屋一致,福岭陈氏的围龙屋基本都是坐东朝西,与陈氏宗祠以及开基祖屋方向一致。族人的解释是“老屋子孙多,香火望,能够顶住灾害,与祖屋同方向能够借用老祖屋的福气抵挡煞气,保护自己的小家……”。
二 建筑形态
在福岭建筑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祖宗建筑、人居建筑以及神灵建筑。祖宗建筑主要用于供放祖宗牌位;人居建筑主要用来居住,有的人居建筑与祖宗建筑一体(如围龙屋),有的则分离;神灵建筑主要是庙宇或者神灵宫殿等。
(一)祖宗建筑
福岭陈氏的祖宗建筑主要有两类:一是陈氏宗祠(宗祠);二是祖堂(支祠)。这两种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供放祖宗牌位,并且宗祠地位明显高于祖堂。与此相对应,在福岭没有供放祖宗牌位的房屋包括围龙屋或者走马楼等,福岭陈氏人称之为“私厅”。
1.陈氏宗祠
福岭陈氏的“陈氏宗祠”修建具体时间已经失考,但是作为陈氏的祠堂,其无疑是福岭陈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从绝对方位上说,陈氏宗祠坐东向西,位于良田较多的地段,宗祠对面就是大面积的水田,视野相当开阔。宗祠建在田上,虽有风水之说,但是更重要的是水田对于福岭人至关重要,将宗祠建在田地上可以防止后代子孙在前面建房屋,从而保证宗祠的神圣地位。从相对方位而言,陈氏宗祠位于上学堂左侧的最前方,所有的祖堂都位于其后。
从规模上说,陈氏宗祠是三厅两进,宗祠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不包括前面的晒坪)。从建筑结构上说,以厅堂为中心,分为上、中、下堂。上堂左右房间各1间,约30平方米,属于公房。堂内屏风隔开二进,屏风上方刻有“颍川堂”三个大字。屏风前有神龛,长约4.5米,高约5米。神龛为木质,雕龙画凤。神龛分两层,上层摆放陈氏所有祖宗牌位,主牌位分为三层,最高一层是“陈氏历代高祖”的牌位,中间一层是“入闽开基从一世到八世开基”的牌位,第三层是“八世开基祖”的牌位,两侧按照左昭右穆的秩序排列,单数辈分的在主牌位的左边,双数辈分的在主牌位的右边。神龛下层摆放“福岭伯公之神位”,神位两边写着:“福兴土立后,德记地无疆”。屏风两边楹联“淑气积名乡山连泽玉韫珠藏德门端踞金杯地,徽声丛望族春及秋实蕡华灼福岭长成锦洞天”,为赒公十三世侄孙中顺大夫陈鹗荐所题。据当地人讲:“之前宗祠柱子上的雕饰都是雕龙画凤,县令路过这里看到后,就说这是违反祖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用龙凤,下令拆掉,但是一看到是中顺大夫题的楹联,便没有拆掉……”宗祠正门联:“基开八世,泽及万家”。
将天井与回廊搭上木板,据说至少可以摆60台八仙桌。值得注意的是,陈氏宗祠非客家典型的围屋,两侧没有横屋,厅前也没有风水塘,但是从宗祠后门出去有一个约200平方米的月印,以一圆弧形的围墙为界。老人介绍:“这虽然不属于围屋,但是也要有界限,不然子孙就会霸占土地,所以要围起来。”
整体而言,宗祠与其他祖宗建筑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祖堂都是围屋,而宗祠不是围屋;二是祖堂与民居结合在一起,宗祠却与民居分离;三是宗祠用来议事,有时也用来办族内公共好事,比如祭祖聚餐等,但是绝对不能办白事,而祖堂可以;四是宗祠属于全族共同所有,祖堂只属同一房支所有。
2.支祠
福岭陈氏人丁众多,分家较早,支祠也很多。在福岭,支祠必定是围龙屋,但并不是所有围龙屋都算支祠,其中关键的标志就是是否分立牌位。从表2-1可以看出,由于长房人多并且财富累积较多,所以分祠林立。其中最早的支祠是十世积贵公的上阳祖堂,最大的是梅子树厦祖堂,不算晒坪和鱼塘,占地面积999.9平方米(如果算上周围所有的地方约3000平方米),两进三厅,由十一世文峰、文猷和文侃三人所建,归文峰、文猷、文侃、文勇所有(文勇幼亡)。神龛两边楹联“瑞霭起金沙石水湾湾五福梅开丰物盛,丹霞普锦地南山巍巍千祥岭表蔚群英”,正栋两边直长联“有妫衍世泽之长礼乐衣冠自喜蕉阳推望族,大邱擅德门之誉文章政事还期王国焕羽仪”(见表2-2)。神龛供奉文峰、文猷、文侃后世子孙的牌位,主牌位是四子合立的牌位。龙厅后是龙胎,靠后大门处砌有石坎,上有五个形状不一的团,称五星伯公,象征金、木、水、火、土,逢年过节要进香。除此之外,长房还有和泰岗祖堂、新屋厦祖堂、田唇前祖堂、和屋子祖堂、大夫第祖堂和德星第祖堂,这些祖堂都是围龙屋结构,并立有牌位。二房的祖堂只有一座,就是岭下祖堂,为十一世所建,但是主要供放九世璞公的牌位。
表2-1 福岭陈氏各祖堂基本情况
表2-2 各祖堂联
3. “私厅”
相对于有牌位的宗祠和祖堂,还有一些祖屋没有立子孙牌位,当地人称为“私厅”。在福岭私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围龙屋,一种是伯公厅。二房开基祖堂岭下祖堂是一进两厅,立有二房子孙的牌位,九世璞公的子孙——十一世的文魁、文明、文华公——都分别建有自己的围龙屋,却没有分立祖宗牌位,其主要是自己一个房支(当地人称“屋”)内的人用来祭神和办事的地方。有些私厅会立一块“陈氏历代高祖”的牌位,多是从老祖堂请下来的,为了办事(如祭祖、告祖)方便。
伯公是保佑一方土地的神。在福岭陈氏除了围龙屋外,还有一种是伯公厅,它的建筑结构不同于围屋,一般是一个半开放的厅子,没有龙胎,也没有风水塘,主要用来供放土地伯公伯婆的神位,一般都是自己命名的堂号,比如友和堂、清德堂等。虽然供放神灵牌位,但是其也为一个支系的人所有,也成为划分一个支系族人的标志。比如石鼓潭这一片地方,就有友恭堂、友和堂、敬德堂、怀德堂和清德堂等。从功能上说,伯公厅主要是用于一个支系的人办红白事,但是不能祭祖,因为没有祖宗牌位。宗祠、祖堂以及私厅的对比见表2-3。
表2-3 宗祠、祖堂以及私厅的对比
(二)居住建筑
在福岭,居住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围屋;一种是某世子孙分迁出来新建的走马楼。一般而言,其变迁过程多是从围屋到走马楼,这个过程其实是从“公”到“私”的过程,但是随着人丁的增多,“私”又会渐变成“公”。
1.开基祖屋
福岭陈氏的开基祖屋是陈赒公于双方第所建。如前所述,相比于阳居,陈赒公更注重阴居的选择,所以其在选择好阴居之后,便配合阴居的风水选择了双方第开基。从方位上讲,双方第祖屋坐东朝西,在龙脉线上;从样式上讲,是客家典型的3层围龙屋,从格局上是三厅两进。正屋分为上堂、中堂和下堂,中间为厅,分上厅、中厅和下厅。据当地人介绍,以前上厅是摆放祖先牌位的地方,主要用来祭祖;中厅用来议事;下厅用来迎客。正厅前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是风水塘。风水塘的鱼只能钓不能用网打。据说,原来的开基祖屋比较矮小,从风水上说是有利于三房人发展的。原来三房人丁很兴旺,也出过当官的,但是以前的祖堂太小太低,当官的人回来都要低头,所以重新修建了这个祖堂,结果人丁就越来越少,四散各处。其传说真伪已经难以考证,但是此祖堂并没有牌位,后世子孙又建了陈氏宗祠,族人对其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祖屋。随着时间的流逝,各房另立祖堂,另建围屋,福岭陈氏长房和二房子孙基本不在开基祖屋附近居住,现在这里基本为三房人管理和使用,由于势单力薄,所以修葺和完善都相对落后。从图2-3中也可以看出,开基祖屋比较破败。
图2-3 福岭陈氏开基祖屋
2.围屋
福岭陈氏大多数的居住建筑为围屋,最大的围屋有5围。从祭祀功能上讲,围屋以堂屋——龙厅——为中轴线,正屋用来祭祖、祭神,横屋用来居住。围屋构成的公共空间有两种:一种是正屋上、中、下堂构成的祭祀空间、议事空间以及办事(红白事)空间,这种空间是全围屋人所共有的,所以不可分割;另一种是横屋与横屋之间构成的空间(人称天街),这种空间与横屋的居住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过去居住在围屋的大家庭未分家时都是家长指定居住房屋的位置,不得争执,大家共引一口井,共用一个灶。待分家时,所有的房间、厨房、牲畜栏等都要平分。一般按照“长子不移居”的习俗,父母的厨房归长子,这时就需要其他小家另立灶头。人丁少的围屋就一家一间厨房;人丁多的则会共用一个厨房,但是会分建自己的灶头;还有的围屋人丁太盛,则会在天街搭灶头,从而将这种公共空间进行分割。图2-4所示的都是“过去”的灶头,而灶头所在的空间就是天街。尽管如此,我们都可以看到,围屋里有族人共同生活的一切,有公共的水井,有公共的农业用具,有公共的厨房,有公共的晒谷场,还有存放工具的会堂……。可以说,围屋形式的祖屋集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防御于一身。
图2-4 天街的灶头
3.走马楼
福岭陈氏的民居除了围屋之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走马楼。随着人丁增多,有能力的子孙就会从围屋里迁出来,新建自己的“楼”或者“第”,诸如五云楼、德星楼、儒林第、刺史第等。整体而言,这种“楼第”是走马楼,呈“回”字结构,多是二层结构,是一种封闭性较强的建筑形态。相比于围屋,这种“楼第”并没有像围屋那样强调风水,而是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所以“楼第”前没有围屋那种的风水塘,但是有用于祭祀和办理红白事的厅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祭祀主要指祭神,而非祭祖,因为祖宗牌位是在祖堂里。从福岭陈氏的分布来看,这种“楼第”在长房分布最多。其中,另建楼的原因有三种:一是获得一定的功名而建;二是有一定的财力而建;三是人丁较多而建。其中大史第、刺史第就是因功名而建,大史第是十八世的虞赞公所建,据说虞赞公以74岁的高龄参加科举考试,皇帝得知后颇受感动,钦赐翰林院检修,虞赞公为了纪念而修大史第;而刺史第也是因为陈展云中了举人而建。再比如儒林第就因为十九世的启榕发家之后买他人之地而建。而五云楼则是由于人丁逐渐增多,形成现有规模(参见图2-5)。据说之所以叫五云楼,是因为有五个大门。起初十六世的硕任公先建了第一栋,但是十七世的缙徽生了五个儿子,就顺延第一栋加建一栋,十八世的元安建了第三栋,十九世的桂彩建了第四栋。这四栋楼的房屋前后相接,每两栋之间用一个门隔开,故形成五个门。对于福岭陈氏而言,不管是围屋还是楼第,其功能性是第一位的。
图2-5 福岭陈氏五云楼外观图
(三)神灵建筑
福岭地势较低并毗邻石窟河,经常遇到旱涝灾害,所以人们特别信奉公王。福岭村的公王宫在村北石鼓潭的寨顶山南麓,坐北向南,宫内有放公王神龛的小厅以及住房,前为斗方、围门楼,占地面积有100多平方米。据说公王宫以前是由村民捐资修建,村内一户贫苦的人住在里面进行维护。神龛内供奉两个神像,一是五显公王,一是梅溪公王。传说一年发大水,洪水漂来木神像,由于石鼓潭有巨石阻挡,所以水势缓慢,神像在该处慢慢漂浮。鸭子用嘴吮吸神像的前额,形成一个小窟窿,后来变成眼睛,神像成为“三眼公王”。乡人虔诚地把公王供奉起来,认为鸭子是其“救命恩人”,要尊敬公王,对鸭子也要尊敬,所以福岭接公王时,不用鸭做祭品,乡人也不食鸭肉。
公王宫并没有会田或者庙田,1949年之前接公王时的所有费用都由接公王房支的公尝所出,而日常管理开支则是在每年收割时节,管理公王宫的人以祖堂为单位到各家各户收谷,每家交多少并没有标准,是敬奉公王的一种体现。
第三节 福岭村自然实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福岭村的自然状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前主要为宗族自给的公共服务开始由国家供给,改造着福岭不利的自然环境。同时,国家也利用宗族的凝聚力鼓励福岭陈氏族人出资出力,共同改造自然;而族人从当前的需求出发不仅改造了自然环境,更改造着人文环境。
一 国家力量对自然的改造
过去福岭受洪、涝、旱的威胁,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有女莫嫁塘福岭,一人车(提)水两人帮,阿婆来寻孙女嬲,一家都在井架坪”,这首民谣道出了福岭村长年受旱,群众在田间挖井架杆提水灌溉的场景。福岭不仅干旱频繁,且因毗邻石窟河,内涝严重,农业生产极其不稳定,因此很多村民纷纷外出谋生。对于旱涝的抵御,族人主要依靠有限的公尝面对大灾大害实行自救,但是救济是微薄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听之任之。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组织力量开通了由北至南贯穿蕉岭、平远的长潭东西两条干圳,东圳经蕉城、三圳流经福岭,大大缓解了旱情;之后,又修建了电灌站,沿村筑起了抵御洪水的大堤,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水利设施网络,从而根治了百年“三害”的遗患。以前依靠房支内部尝田、父兄组织的自我治水的功能被政府取代。
二 人文环境的破坏
1949年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集体化等运动的冲击,福岭族人的宗族观念已经逐渐淡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福岭先后办起了多家村集体企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族人对于市场的依赖远高于宗族,其观念也从重古转向重今,传统时期留下的祖宗建筑逐渐破败甚至遭到破坏。
一是建筑毫无规则。1949年以前,福岭陈氏非常注重风水,“祖宗最大”,祖屋不能动,祖屋前面不能随意搭建建筑,个人的房屋不能更不敢挡在祖屋前面,以免影响子孙后代的风水。但是现在自家建的房屋随处可见,只要“此地合意”便可,族人“敬祖”的观念逐渐淡薄。除了建筑方位外,1949年以前,族人新建房屋必定与老屋的格局和样式大体一致,并且多是大家庭,现在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在建新屋时种类多样,有三四层的别墅,也有横向十几间屋子的院子。
二是对祖屋的维护和修缮。1949年以前,祖业不能废,祖产不能随便变卖,即使是有族人分迁出去,也要留子孙守祖业。对于祖屋的维护和修缮主要由公产以及个人捐资。但是1949年以后,公产被没收,维护祖屋的经济基础消失;20世纪60年代左右,福岭的祖屋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受到大量破坏,再加上无人修缮和管理,有一些已经坍塌。80年代以后,福岭最早开始重修祖业,之后福岭各房支开始陆续集资修缮祖屋,但是新时期的修缮只修缮公共的部分,比如供放牌位或神位的龙厅,后面的屋子则多破败不堪。从表2-4可以看出,在43座祖屋中,上阳、下铜锣窝、老大夫第、大史第、草塘子5座已经坍塌,约占11.63%。在调研中发现,福岭坍塌或者破败的祖屋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人丁少的祖屋;另一种是世代久远的,比如十世的上阳祖屋。对此族人的解释是:
积贵公子孙那么多,基本70%都是他传下来的,钱肯定不是问题,但就是不敢动啊,没人敢出来牵头,万一修了哪儿、动了哪儿,亏了某一房某一家怎么办,干脆大家都不动了呗,反正大家都有自己的分祖堂……
表2-4 福岭各祖屋的损毁统计表
〔2〕这里“厅”的结构主要是以公共使用的厅堂为中心,周边居住的房子围着厅堂而建,但是厅与房屋不围在一起,也没有池塘和龙胎等。
续表
注:完好主要是指正厅比较完好,不包括后面以及周边的房屋;破败相对于完好而言,多是杂草丛生,无人打理;坍塌就属于基本已经倒掉,看不出原型的。
三是私人性对公共性的侵蚀。过去,族人居住在围屋或者楼第里,在公共的空间下共同生活,共同保护着公共性的延续;现在,公共所有却造成“公地悲剧”,造成无主或者荒废,有的甚至以“自己所有”侵占公共所有。比如上阳祖堂围屋的龙胎已被占用,用于私人建房。
你看这个房子,这是一个坡来着,其实这就是上阳祖堂后面的龙胎,但是他家分到一间屋子,就将屋子和龙胎连在一起建了房子。一开始也有人有意见,这是对祖宗不敬、破坏风水啊,但是他不理都没办法,乡里乡亲的总不能把他房子拆了吧,所以平时就没人管了……
四是功利性和趋利性增加。以前的祖屋是集居住、祭祀以及公用功能于一体的,基于共同的情境强化着对祖宗的纪念。随着族人逐渐从围屋搬出,居住功能从母体中剥离出来,祖屋的作用就大大降低,对于他们来讲,祖屋就是用来祭祖和办白事的,更甚至“就是用来放棺材的……”
这些人少的祖屋就没人管啦,以前祖屋修缮都有些年纪大的人出来牵头,现在这些人少啦……。现在除了办白事还会用到,基本没什么用了,红事都在酒店办,住得远的办白事家里有地方就在家里办……
三 交通的变化
以前福岭陈氏依靠石窟河的水运枢纽维系并推动着宗族的发展壮大。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水土流失,河床水位升高,水量变少,船体所载吨位已经大大减少,新铺的水利枢纽地位逐渐被松口等地取代,福岭陈氏已经失去了在河上谋生的机会。再加上陆路交通的改善,福岭陈氏对于河运的依赖程度也逐步减小,这导致其产业形态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而福岭村内交通情况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族人以及大户的捐助。1949年以前,村内道路维护比较简单,主要是以房支为单位各自负责。1949年以后,福岭村内道路主要是按照“就近”的地缘原则,以共同的居住单元为主体,其中与房支单位也存在交叉,但是超出了血缘的范围和界限。修路的费用是由临近的住户出资,也有外嫁女捐资;修路所占之地也由子孙自愿捐赠(参见图2-6)。
图2-6 和泰岗美化祖堂、修整道路、安装路灯捐款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