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理论是19世纪末期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借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本书研究在考察航空经济区产业发展时,大量使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等产业经济学主流理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航空经济区产业间的资源占有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从而为制定航空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规划与优化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 新经济地理理论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区位、分布和空间组织关系,具体包括产业区位、城市经济、经济集聚、交通以及全球化等问题。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划和分布的区位理论,特别是产业区位的量化分析。例如,经济区位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但需要运输成本;生产企业在空间上不断地集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与企业高度集聚产生的规模效益有关。集聚的收益递增是指经济上相互联系的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性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或者是产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规模经济等。尽管经济学家早已关注到规模经济的作用,特别是曾经有大量研究考察经济主体在生产规模收益递增和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对城市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学的奠基之作是Krugman发表的一篇名为《经济地理与收益递增》(Krugman, 1991)的文献。在这篇文献中,Krugman建立了著名的中心-外围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实现了同时立足于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和企业的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由此奠定了对经济活动进行区位或空间分析的微观基础。在中心 -外围模型中,经济活动空间结构主要取决于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权衡。也就是说,最终的均衡结果是由“集聚力”和“分散力”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市场规模效应、稠密的劳动市场以及外部经济效应是集聚力的主要因素;不可流动的要素、地租以及以拥挤成本为表现形式的外部不经济是分散力的主要因素。运输成本和历史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导致最终经济区位格局的形成。具体来说,运输成本主要是在集聚方式方面影响经济活动,而历史因素主要是在聚集方向方面影响经济活动。当运输成本较低时,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使经济发生集聚,最终形成中心-外围模式;当运输成本较高时,即便规模经济效应很明显,厂商也不会将经济活动集中在一个地区进行,因为高额的运输成本会使该厂商在供应其他地区的市场时得不偿失,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分散在两个地区。这意味着运输成本存在一个临界值,如果初始状态为分散,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集聚动力越来越大,直到超过临界值,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会出现“瞬间突变”,由分散变为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