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旅游高速发展,从初期的文化景观主导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自然景观主导型,再到21世纪逐渐兴起的生态休闲旅游主导型,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如今的中国旅游已经步入全域旅游的崭新时代。
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旅游在旅游开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旅游经济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以至于诸多省、市、县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进行扶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快速变化的背后,无论是旅游产业从业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数字经济的关注往往都超过了对旅游发生行为的目的和诉求、地方发展旅游产业的动力和过程、旅游市场发展的预测与规范的冷静思考,以至于对旅游及旅游产业本身的理性认知尚处在模糊阶段。
要真正读懂中国旅游,既需要置身其中又必须置身事外,在掌握大量来自实践一线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冷静分析和提炼。令人欣慰的是,施海涛博士对此始终保持着专注力,他以旅游目的地的建构为线索对中国旅游课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益成果——《旅游目的地建构——云南L县的经验与思考》。施海涛博士选取了在全国旅游目的地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云南省L县为典型案例,为方便调查研究,他曾置身当地生活数月,而后又多次进入,掌握了L县建构旅游目的地的翔实的地方资料和访谈资料,通过将历史纵坐标与内容横坐标相结合,进而将L县建构旅游目的地的整个发展线索完整地呈现。
施海涛博士认为,L县建构旅游目的地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认知过程。早期由于旅游资源不凸显、地理位置偏远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足等,L县的旅游市场开发落后于全国甚至云南省的其他地区,走过了从分散景点的粗放式开放,到深耕细作逐渐打造旅游体系,再到集中精力培育旅游标志物,最后到旅游目的地建构不断成熟的过程。他指出,正是“先天不足”刺激着L县敢于打破常规、转变思路、积极创新,进而在旅游目的地的建构上实现突破,为其他地方积累并提供了丰富旅游内涵、加强规划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做好宣传推介、勇于二次创业等几大方面的有效经验。施海涛博士同时指出,尽管L县旅游目的地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比较成功,但同样面临过度依赖单一标志物、游客参与度较低、市场周期性波动以及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相协调等问题。施海涛博士总结提出旅游标志物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旅游目的地要形成景观群、休闲圈、文化带和符号丛,旅游目的地建设必须作为一个动态的进程不断推进,这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旅游目的地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旅游市场和旅游经济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各地对旅游目的地的建构实践可谓异彩纷呈、丰富多样,其中的经验做法与失误困难均需要及时进行总结提炼,而无论是旅游目的地建构“小课题”还是旅游“大课题”远未定型,仍需要也应该得到持久关注和深入研究。因此,亦希望早日看到施海涛博士新的研究成果,推动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拓展。
是为序。
杨慧
2017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