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案例选编(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阳光总在风雨后”社区戒毒个案

指导与评析:张超

工作人员:童丽雏

实施机构:温州乐清市乐成街道

一 案例背景

当前禁毒形势下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已悄然发生变化,现与大家分享一个“丽雏工作室”2012年乐成街道创建了省内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专业禁毒志愿者工作室——“丽雏工作室”,现有专业禁毒志愿者10人,“夕阳红禁毒联盟”禁毒志愿者86人。工作室创始人童丽雏秉持“尊重善导、真诚互通、鼓励自强、回报社会”的精神,传递真心,服务禁毒公益,引领团队从专业角度进行禁毒社会宣传、毒品知识普及、个案介入、涉毒家庭心理疏导和吸毒对象的特殊帮护等活动,受益人群累计达万人。2012年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陈绪富,2013年,国家禁毒委副秘书长、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何平,来乐成调研禁毒工作,对“丽雏工作室”一致给予高度肯定。2013年11月,童丽雏作为浙江省禁毒工作代表,应邀在北京新华网做了一期现场直播的戒毒康复专题访谈。的转介个案。

(一)个案基本情况

王某,女,1990年8月16日出生,未婚,高中文化程度。2010年4月14日,王某向台州市路桥派出所报警称被人轮奸,民警对其神志是否清醒表示怀疑,经检测认定系吸食合成毒品致幻,责令其接受三年的社区戒毒。

经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帮教一年多后,王某对戒毒工作仍存抵触情绪,整日流连网吧,电话经常停机,行踪难掌握。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父亲敷衍,母亲推诿,均不配合,帮教工作难以向深度推进,为此社会工作者向“丽雏工作室”转介了该个案。社会工作者作为负责人与王某所在社区、亲属接触,通过深度调查得出以下资料。

1.家庭背景

王某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父母从商,家庭关系非常复杂。她是父母领养的孩子,养父母自己有个儿子。其亲生母亲是养父的姐姐,从她知道自己是领养的孩子后,就跟奶奶 (其实是外婆)生活在一起。

2.生活经历

王某的奶奶与养父对她十分关爱,但养母对她很冷漠,亲生母亲对她也不关心,这导致她从小叛逆,学习成绩一直不佳,勉强在一个民办高中毕业,然后就在社会上游荡。

3.社区工作人员评价

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王某很少在社区活动,几乎不与周边居民沟通交流,其养父母也很少与人提起王某。

(二)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根据各方资料得出其生态系统,如图1、图2所示。

图1 王某自身与家庭系统生态

注:(1)正向关系,线条长短、粗细表示关系远近、强弱;

(2) ┈┈┈┈微弱、疏离及不明确关系,线条粗细表示疏离程度大小;

(3)有压力的关系,曲峰多寡表示压力大小;

(4)关系破裂;

(5) 关系线箭头代表关系与资源的流向。

图2 王某及家庭与其他外部系统生态

注:(1)正向关系,线条长短、粗细表示关系远近、强弱;

(2) ┈┈┈┈微弱、疏离及不明确关系,线条长短表示疏离程度大小;

(3)有压力的关系,曲峰多寡表示压力大小;

(4) 关系线箭头代表关系与资源的流向。

经评估,王某及其养父、奶奶、男友成为我们进入服务对象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服务对象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1) 缺少关爱,幼年时家人对王某照顾不足,在青春叛逆期问题全部暴露出来。

(2) 父母给王某贴了“标签”,对社区戒毒工作没有足够重视。

(3) 社区层面几乎空白,王某与人接触少,父母不谈,邻里不知。

(4) 朋辈之间缺乏正能量支持。

(三)个案分析与预估

1.个人因素

一是王某法律观念淡薄,对毒品缺乏认识,造成吸毒致幻;二是王某对自己被领养的事实心存芥蒂,导致三观不正、自暴自弃。

2.家庭因素

因与养父母和亲生父母沟通不畅以及缺乏兄长的关爱,王某选择与溺爱她的奶奶一起生活,后来干脆离家出走,和朋友租住在一起。

3.朋辈群体

王某经常流连网吧或娱乐场所,所交朋友大部分是空虚的、寻找刺激的“混混”或富二代。

二 服务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 近期目标:开展心理沟通和关系建立,培养王某对工作人员的信任,树立戒毒的决心和恒心。

(2) 中期目标:接纳肯定自我,提高王某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实现自我同一性;改善家庭关系,协助家庭成员打破现有病态结构,增强家庭支持度。

(3) 远期目标:重建社交网络,实现自我价值,收获社会认可,戒除心理毒瘾。

(二)服务计划

1.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

收集、分析、评估王某相关资料,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良好信任关系。

2.第二阶段:开展心理辅导

①认知重塑,情绪情感自我识别与控制;

②意志力训练,不良行为纠正;

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提升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④帮助树立正确人生观。

3.第三阶段:寻求家庭支持

①辅导王某养父、奶奶去除“标签”意识,督促其承担起家庭的监督责任;

②改变养母的冷漠态度,改善亲子关系,主动分享家庭里的沟通情况;

③促使哥哥与王某能够敞开心扉,用亲情来感化王某。

4.第四阶段:重建社交网络

①寻找建立如闺蜜等朋辈正能量支持;

②获得情感核心人物——男友的全力支持;

③利用社会环境资源达成社区网络支持。

三 服务实施过程

(一)建立良好专业关系

因为是转介个案,通过再次告知王某社区戒毒的相关规定,了解戒毒期间需求,并调整个性化方案、修正各阶段的工作方向。适时适情调整有效措施,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王某实施尿检与面谈帮教,此外再辅以定期家访,把戒毒工作落到实处,使其最终摆脱对毒品的心理依赖。

2012年2月1日,笔者与王某第一次见面。她是在社会工作者多次动员之后才勉强过来的,眼神一直有意识地躲避,表情充满戒备。笔者微笑起身友善地拉过她的手,与她促膝而谈,真诚且小心地提问,认真倾听她的叙述,收集她的“关键”信息。经过一个多月在“丽雏工作室”、王某住处、网络上的多次聊天交流,笔者打破王某心理防线,逐渐取得其信任,与王某建立了良好的专业互动关系。

(二)促使接纳、肯定自我

采取人本治疗法和理性情绪治疗法进行心理矫治。首先,以倾听为主,让王某尽情地宣泄,并表现出真诚一致,表示尊重、理解、同情。其次,耐心教育,团队帮她寻找战胜挫折的理性方法。最后,找准目标,对症下手。

2012年2月—6月,通过4次会谈回顾王某的成长史,回顾王某如何走上歧路,使其更深层次地认识自我并自省。王某说了解身世真相后,曾经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念完小学,但是不能叫“爸妈”,内心就觉得自己是寄宿的外人,没法融进家庭生活。小学一毕业,王某又被要求回到养父母身边念中学,正处青春叛逆期的她,自卑又缺乏归属感,学习成绩不理想。高中就在一个民办学校混了三年,社交混乱。现在不愿回家,跟朋友租住在一起,没事上上网,玩玩游戏,游离在家庭生活之外。

(三)努力改善家庭关系

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辅导王某养父母主动承担督促责任,家庭成员与社会工作者分享沟通情况,与王某能够敞开心扉,改善家庭关系,用亲情来感化王某。

2012年1月3日—6月16日,笔者与社会工作者通过6次家访,深入王某所处的环境,对其家庭成员逐一走访,通过家庭会谈来引导帮助王某走出内心误区,辅导其家人用爱和关怀来感化王某,淡化收养的事实。不能因为王某吸毒而给其贴上“没用”等标签,而应给予信任与鼓励,不伤害其敏感的自尊心,不放松对其交友圈子的“净化”,通过案例宣传争取所有家人的协助配合。通过一系列服务,王某及其父母都表示感谢工作人员的帮助。王某逐渐懂事,且能回家过年,家庭氛围得到改善,全家人非常高兴。

(四)重建社交,体现价值

社会工作者运用了任务中心模式,明确界定问题、合理界定任务、提供发展方向,博采众长,提高服务与治疗的效果与效率。在工作室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王某记下与同伴积极和消极的难忘经历。通过探讨,其认识到“自暴自弃”的不良生活方式是一个错误的认知。通过公益活动中志愿者间的互动、互帮、互学,逐步克服或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最终实现助人自助。

2012年6月16日—2013年2月19日,笔者与社会工作者通过7次按期家访、4次与王某面谈,以及无数次的网络交流,发挥其情感依托的作用,让她得到男友、朋辈的正能量支持和社区网络支持。

(1) 在对王某进行两次心理矫治的服务后,针对实际情况引导王某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如下任务:改变生活作息规律;有意疏远涉毒朋友;减少去网吧通宵的次数;在朋友的服装店实习;自己进货摆地摊。这些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为实现她的就业创业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工作室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鼓励王某结交新朋友。社会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加王某QQ,经常交流互动,及时监督执行,点赞鼓励,多次在王某手机欠费、上网没钱结账时给她及时提供经济帮助。并利用多方资源,集中为王某服务,为其寻找工作,让其感受到真诚的关爱,改变了王某的生活态度。

(3) 2012年6月—2013年4月,王某参加了3次禁毒志愿宣传活动。王某从第一次小心翼翼不敢上前,到最后成为一个满脸阳光的禁毒志愿者,居民询问禁毒知识时,能够条理清晰地解答。这对王某来说是又一次的学习与提升,真正实现了助人自助。

四 服务效果评估

2013年4月22日,王某拿到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个案小组特别组织互动活动,让王某回顾了三年的戒毒历程。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实行“组团式”日常帮教监督,深入了解外因、内因,帮助王某回归社会。笔者带领工作室专业志愿者进行“个性式”个案全方位跟进,紧紧抓住王某的心理,用真情去打动,用心灵去点化,通过心理、认知、人际交往辅导和行为偏差矫正服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顺利完成目标计划,成功戒断毒瘾。取得这样的效果,离不开“丽雏工作室”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和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付出。

(一)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评估

禁毒社会工作者通过科学有效的社会工作治疗方法,将心理康复治疗贯穿于整个帮教过程,用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当事人的问题和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虑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让王某了解自我特征,建立了有效的专业关系。面对领养事实,运用“同理心”手法“走心”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角色期望和专属其个人的“阳光计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王某发现内心的正能量,深刻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走出灿烂人生。

(二)服务对象家庭的改变状况评估

采用了结构家庭治疗法,开展家庭层面的辅导服务和补救性教育,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功能,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网络,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健康发展的目的。通过加强王某与家人的沟通交流,促进谅解,充分尊重其心理意愿并正视其过往。引导王某家人“去标签”,强化日常帮教监督的重要性,发挥其情感支持和家庭协助的重要作用,全力支持以后的戒毒计划。

(三)社会资源的改变状况评估

通过与王某分享朋辈交往史来明确需求,帮助了解与别人互动的本质,培养良好的交往动机和品质,拓展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使王某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帮助王某远离“毒友圈”,减少外部环境的影响。正确对待对男朋友的依恋与归属感,共同制订并实现就业计划。王某参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间的互动、互帮、互学,逐步克服或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在参与禁毒志愿活动过程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在积极的同辈团体内获得归属感和接受感,为建立新的生活圈子提供信心与勇气,直至解除社区戒毒。

五 总结和反思

(一)总结

这是“丽雏工作室”历年接手的个案中的一个,作为接介个案,好处在于前期资料的收集工作初步完成,难处在于案主的被动性接受辅导。笔者作为一名禁毒社会工作师和心理咨询师,通过本次个案服务,总结归纳以下三点。

1.从个案层面上看,戒毒康复工作模式更加综合化

从对吸毒人员的管理来看,主要任务是帮助他们脱离毒瘾,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从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个案服务上看,不仅要做好社区戒毒、康复的一些基本工作,还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吸毒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各方面资源,达到彻底戒掉毒瘾的效果。合成毒品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模式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本案在禁毒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对将来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2.从社会工作者层面上看,禁毒工作要求更加专业化

禁毒形势日益严峻,当前正处于由传统毒品向合成毒品转向的阶段,禁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分析吸毒成瘾的原因,多为案主的病态家庭关系,不良朋辈关系,个人心理上的空虚、焦虑、失落,寻找刺激甚至是自暴自弃、好奇试试看的心态等。他们的需求与以往的吸毒对象不同,需要禁毒工作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专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服务水平。

3.从社会层面上看,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推进应更加常态化

对于像王某这样的家庭情况更应该重视其成长过程,特别是心智发展过程。吸毒后身体素质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在思维方面更为极端,幻想、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皆随之而来,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必须持之以恒深度推进禁毒宣传教育“六进”活动,普及禁毒知识及吸毒的危害,向健康方向引导,远离毒品。

(二)反思

1.进一步稳定禁毒工作者队伍

结案后,工作室还对王某进行后续跟踪回访。因为禁毒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原来的工作小组人员纷纷变动,新接手的社会工作者对其回访工作没有针对性,只是常规电话回访,王某父母面对新人还是有隔阂,不像对原来的社会工作者一样推心置腹,后续跟踪回访没有深度进行。所以必须加强禁毒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否则长此下去不利于持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社会禁毒网络

一方面是联合家庭治疗方面,没有走访王某亲生父母,在加强家庭正能量方面,没有更全方位地指导开展家庭治疗。另一方面是没有进行异地创业计划,因为没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以致与男朋友的感情存在潜在危机,如果不能处理好,肯定会影响戒毒效果。所以必须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解决跨地域禁毒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

以上只是笔者13年禁毒工作的一个片段,一个掠影,一个缩影,期望以后在禁毒工作中做得更专更细更到位,能够不知不觉地引领禁毒专业志愿者走向一个新格局。通过自身的力量,尊重吸毒对象的过往,助人自助,影响一个又一个人,把爱带给社会,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案例评析

此案例曾获2015年度浙江省第二届禁毒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大赛一等奖。撰写案例的禁毒社会工作者童丽雏在当地成立了以个人姓名命名的专业禁毒志愿者工作室——“丽雏工作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禁毒服务工作。案例中,作者运用绘制生态系统图的方法直观地展现了案主面临的问题,服务目标和服务计划指向明确,步骤清晰,可行性强;服务实施过程围绕目标和计划进行,其间运用了家访、面谈、网络交流、促进社区参与等多种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作为一名禁毒社会工作师和心理咨询师,作者在总结反思中结合自身理论和实践对个案服务过程进行了专业总结,对于禁毒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颇有启发。案例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对家庭系统的介入是案例的核心方法,但在服务实施过程中,对案主家庭系统中的生父母、养父母、哥哥、奶奶等重要成员的家访面谈以及效果均缺乏明确交代,论述不足;第二,后期的服务效果评估主要是定性说明,缺乏定量证据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