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修辞格的历史发展和审美特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史记》中的夸张

秦汉时期散文中的夸张,以《史记》中的夸张最为出色。我们的论述就以此为主,兼及其他散文中的夸张。先看《史记》中的夸张。

《史记》中的夸张各种类别具备,有扩大夸张,有缩小夸张,也有超前夸张。如:


(1)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2)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3)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遂入围邯郸,使秦有帝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4)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6)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的“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是夸张。这样的夸张承前启后,作用很大。《庄子·盗跖》中有“目如明星,发上指冠”的夸张。司马迁加以继承和发展,在《史记》中多次运用这样的夸张,除了我们所举的例(1)之外,《刺客列传》中有“士皆瞋目,发上尽指冠”的夸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怒,发上冲冠”的夸张。而到了宋代,岳飞的《满江红》词中出现了“怒发冲冠”的夸张,这是新的发展,并且是较为典型的语法化研究中所讲的重新分析。这样看来,不仅语法发展中有重新分析,修辞发展中也有重新分析。例(2)的“重于九鼎大吕”、“强于百万之师”都是夸张。这一夸张使得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发出评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言辞的重要,夸张的功用,尽现于此。例(3)的“流血成川,沸声若雷”是明显的夸张。例(4)的“武安屋瓦尽振”也是明显的夸张例,这样才充分显现“鼓噪勒兵”的强大声势。例(5)的“千羊之皮”、“千人之诺诺”是扩大夸张,“一狐之掖”、“一士之谔谔”是缩小夸张,两种夸张并举,修辞效果强烈。司马迁常这样运用夸张,《报任安书》中有“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说,也是扩大夸张与缩小夸张并举。例(6)的“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是超前夸张。韩信大破赵军固然是出奇制胜,但击败二十万赵军不可能是“不终朝”这一点时间。王伯祥对此作注:“不终朝,不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朝晨。这是形容他破赵的快速。”王伯祥选注《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356页。这里所说的“形容”就是指夸张,并且是超前夸张。清人汪中就将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并称为“此辞之形容者也”。汪中:《新编汪中集》,田汉云点校,广陵书社,2005,第348页。超前夸张在古代的使用频率不高,《史记》中的这一例堪称可贵。

二 秦汉其他散文中的夸张

秦汉其他散文中也有夸张,以扩大夸张为多。如:


(7)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服,此五帝

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李斯《谏逐客书》)

(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贾谊《过秦论》)

(9)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韩诗外传》)

(10)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汉书·王莽传》)

(11)当此之时,万民怨痛,泣血叫号,诚愁鬼神而感天心。(王符《潜夫论·实边》)

(12)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仲长统《理乱篇》)


例(7)是李斯用夸张的说法,来说明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治国之道,用以说服亲王不要逐客而行“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终于打动了秦王。例(8)的“伏尸百万,流血飘橹”显然是夸张。贾谊的这一夸张是继承发展《尚书·武成》中的“血流飘杵”而来。例(9)是《韩诗外传》引述周公说的一段话。周公这样说是强调他的勤政亲贤,其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夸张的说法。清代学者焦循对此作过考证:“《韩诗外传》: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淮南·氾论训》称:禹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然则吐哺握发乃极形其勤耳,非真有如是事也。《金楼子》云:吾于天下亦不贱也,所以一沐三握发,一食再吐哺者,正以名节未树也。梁孝元亦岂真有握发吐哺之事哉!”焦循:《易余龠录》,见《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第438页。可见这是夸张的说法,非真有其事,然而这“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却成了千年以来勤政的典型说法。例(10)的“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是夸张说法,这是强调王莽“侍疾”的勤恳。例(11)是明显的夸张,王符以此揭露统治者残害边境民众而造成的悲惨状况。例(12)也是明显的夸张,仲长统以此谴责豪强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三 展现深受楚文化影响、充满浪漫激情的崇高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秦汉散文中的夸张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夸张所展现的崇高美,特别是受楚文化的影响极大,同当时的诗歌相似,充满浪漫激情。《史记》中的夸张尤其如此。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李长之于20世纪40年代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就指出:“就政治上说,打倒暴秦的是汉;但就文化上说,得到胜利的是楚……楚人的文化实在是汉人精神的骨子……楚文化是浪漫的。就是这种浪漫的文化征服了汉代,而司马迁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因此,李长之将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归纳为一个共同中心——“浪漫的自然主义”。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第2~4页,第196页。我们今天且不说这样的归纳是否准确,然就《史记》深受楚文化影响,充满浪漫激情来说,李长之的论述是中肯的。这在《史记》的夸张中就可明显看出。如所举“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之例,源于《庄子》,马茂元认为“同时代淮河流域所产生的《庄子》”与楚辞是“同一来源”马茂元选注《楚辞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7页。,与北方典籍不同。清人刘熙载指出:“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此庄、骚、太史所同。”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12~13页。这样的论述全然可以看作对《史记》的夸张与庄、骚的夸张的关系的评述,说明了《史记》的夸张深受楚文化影响,充满浪漫激情。再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有名的夸张的楚人谣,也是凭《史记》记载而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史之中,《史记》的文学价值最受人推崇,这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史记》受楚文化影响、善用夸张、充满浪漫激情有很大关系。无怪乎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420页。至于秦汉其他散文中的夸张,也与《史记》相同,深受楚文化影响,充满浪漫激情。如上面举的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因《史记》收录而为我们所认知的。再如上面举的贾谊《过秦论》更是这样。我们看到,《史记》在《秦始皇本纪》和《陈涉世家》中都收录了《过秦论》。并且,《史记》将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这样做是本着李长之所认为的《史记》所具有的“对称律”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第2~4、247页。,说明“贾谊的生平有些和屈原相类似”。马茂元选注《楚辞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29页。本来,贾谊就作有《吊屈原赋》,在形式上、风格上就与屈原相一致,在感情上更与屈原相共鸣,所以,上面举的《过秦论》中的夸张之例,虽然源自《尚书》,但在风格上、感情上更与屈原相近。这么看来,我们完全可以说秦汉散文中的夸张深受楚文化影响,充满浪漫激情,展现了崇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