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

人们对思想的基本信念,最为普遍和最为朴素的“不自觉”的前提,就是“不自觉”地承诺思维与存在的直接同一,也就是承诺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同一。因此,对构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首先是对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同一”的前提批判。

所谓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同一,就是非反思地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直接地承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具体地表现为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一是表象思维,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对象,它构成通常所说的直观反映论;二是形式思维,以撇开内容的纯粹形式去对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它构成通常所说的形式推理。我们逐一地展开对这两种“抽象同一”的前提批判。

一 表象思维:直观反映的抽象同一

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人们最为普遍、最为经常的提问方式是:有没有?是不是?这就是说,如果我在观念中认定有某物的存在,并且是某物的存在,而实际上确有某物的存在,并且就是某物的存在,那么就可以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种“有”和“是”的同一性,就是在感觉中形成的“映象”与“对象”的同一性,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感性确定性”。因此,我们就从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反思来批判直观反映的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第一章就是反思“感性确定性”。这个第一章的第一段,直截了当地、一针见血地提出如下的问题:“那最初或者直接是我们的对象的知识,不外那本身是直接的知识,亦即对于直接的或者现存着的东西的知识。我们对待它也同样必须采取直接的或者接纳的态度,因此对于这种知识,必须指向它所呈现给我们的那样,不加改变,并且不让在这种认识中夹杂有概念的把握。”[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3页。这段话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人们的知识首先是关于直接的或者现存着的东西的知识;其二,对于这种东西和关于这种东西的知识,人们采取直接的或者接纳的态度,而且不让这种认识中有概念的把握。黑格尔提出,这种最初或者直接是我们的对象的知识,就是“感性确定性”。

对于感性确定性,黑格尔意味深长地用两个“好像”来概括人们对它的理解:其一,感性确定性“好像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其二,感性确定性“又好像是最真实的知识”, “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的、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然而,正因为是“好像”,而不是“的确”,所以黑格尔笔锋一转,立即尖锐地指出:“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那么,为什么“好像”是最丰富最真实的感性确定性反而是最抽象和最贫乏的真理?

“好像”是最丰富和最真实的感性确定性,之所以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黑格尔的论证是:一方面,“它对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它存在着。而它的真理性仅仅包含着事情的存在”;另一方面,“在这种确定性里,意识只是一个纯自我”;因此,“在这种认识里,我只是一个纯粹的这一个,而对象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这一个”。这表明,感性确定性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只是两方面的纯粹的“这一个”的同一,也就是纯粹的“这一个的我”与纯粹的“这一个的事物”的同一。对此,黑格尔深刻地指出,这种纯粹的“这一个”的同一,排斥了两方面的最丰富和最真实的内容:其一,“作为意识的我并没有在确知这事情中发展了我自己,也没有使我通过各种方式开动脑筋去思索这事情”,因此,这一个的“我”在感性确定性中,并不是最丰富和最真实的,而是最抽象和最贫乏的;其二,作为意识的我“并没有把握到这事情的诸多不同的质及其本身具有丰富的自身关联,也没有把握到这件事情对别的事物的多方面的关系”,因此,这一个的“事物”在感性确定性中,同样不是最丰富和最真实的,而是最抽象和最贫乏的。正因为感性确定性中的“我”和“事物”、“思维”和“存在”都是最抽象和最贫乏的,因此,这个单纯的直接性所构成的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性,只能“好像”是最丰富和最真实的,而实质上是最抽象和最贫乏的。深入地思考和体会“感性确定性”的“丰富”与“贫乏”、“真实”与“抽象”的矛盾,对于我们认识“表象思维”和“直观反映论”的实质、对于我们在哲学思考的开端就运用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是具有启发性的。

值得深思的是,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分析,并不仅限于揭露它的“最抽象”和“最贫乏”的本质,而且由此揭示了“感性确定性”的内在矛盾,并从而为其整个的关于认识的矛盾分析奠定了坚实的起点。黑格尔指出,由于“感性确定性”分裂为两个“这一个”,即“作为自我的这一个和作为对象的这一个”,因此,“无论作为自我或者作为对象的这一个都不仅仅是直接的”,而且“同时是间接的”。这种间接性就在于:“自我通过一个他物,即事情而获得确定性,而事情通过一个他物即自我而具有确定性。”[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4页。

感性确定性成立于“自我”与“事情”的关系之中,就既不能离开“自我”去理解“事物”,也不能离开“事物”去理解“自我”,因此黑格尔提出,“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反复思考对象真正地是怎样,而只要考察感性确定性所包含的对象是怎样”。这样,黑格尔就把单纯的关于“意识外的存在”的思考转化为关于“意识界的存在”的“反思”,从而凸显了认识的内在矛盾性,从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去看待人的认识,而不是直观地从“对象”与“映象”的关系去看待人的认识。正因如此,黑格尔深刻地揭露了“表象思维”的本质:“表象思维的习惯可以称为一种物质的思维,一种偶然的意识,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同上书,第40页。

正是通过揭示“最丰富”、“最真实”的感性确定性的“最抽象”、“最贫乏”,黑格尔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和知识的内在矛盾,并因而极为深刻地揭露了表象思维的思维和存在抽象同一的本质。这深刻地表明,黑格尔在其哲学思想的开端,就形成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理论自觉,并为后人提供了以矛盾分析为内容的辩证法的认识论。这表明,列宁所指认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仅体现在黑格尔的《逻辑学》,而且首先是体现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并且直接地体现在精神现象学的开端对感性确定性的内在矛盾的揭示。

黑格尔对“表象思维”的批判,在哲学的意义上,就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的批判。表象思维不只是人们的朴素的思维方式,而且是全部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或者更进一步说,正是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理论地表征了人们的朴素的思维方式。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象、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马克思所说的“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正是以表象思维为实质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而马克思所强调的不是“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则显示了马克思对表象思维和以其为实质的直观反映论的实践论反思。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展开的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既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的“继承”关系,又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关系。

关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恩格斯从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指出,“18世纪的唯物主义,由于其本质上的形而上学的性质,只是从内容方面研究这个前提。它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来源于感性的经验,并且重新提出下面这个命题:感觉中未曾有过的东西,理智中也不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恩格斯的论断,深刻地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的局限性,这就是“只是”从“内容”方面而没有从“形式”方面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承认“内容”来源于感性经验,而没有从“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去看待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没有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去批判地反思这个“前提”。因此,这种直观反映论的思维方式只能是以表象思维所构成的思维和存在的抽象的同一。这表明,无论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还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深刻一致的。

二 形式思维:形式推理的抽象同一

在反思“表象思维”的同时,黑格尔又批判地反省了“另一种思维,即形式推理”。对于“形式推理”,黑格尔明确地指出,其实质是“以脱离内容为自由,并以超出内容而骄傲”[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0页。。这就是“撇开”思维内容而构成的“纯粹”思维形式的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对“形式推理”的批判,是在关于“哲学研究中的要求”中提出的,是在与“哲学思维”即其“思辨思维”的对比中展开的,因而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内涵。黑格尔的针对性是,“哲学时常被人视为是一种形式的、空无内容的知识;人们完全没认识到,在任何一门知识或科学里按其内容来说可以称之为真理的东西,也只有当它由哲学产生出来的时候,才配得上真理这个名称;人们完全没认识到,其他的科学,它们虽然可以照它们所愿望的那样不要哲学而只靠推理来进行研究,但如果没有哲学,它们在其自身是不能有生命、精神、真理的”同上书,第46页。。这就是说,黑格尔对“形式推理”的批判,直接针对的是人们把“哲学”当作“一种形式的、空无内容的知识”,其目的则是使人们理解“哲学研究中的要求”——必须改变“那种在非现实的思想里推论过来推论过去的形式思维”同上书,第40页。

以批判“形式思维”为立足点,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提出,“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8页。。这种哲学的“反思”,就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的哲学思维。正是从哲学思维的“最高目的”出发,黑格尔反对形式推理的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要求哲学思维的思维和存在的具体同一,从而在规律层面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真正的思维规律究竟是怎样的?这是黑格尔对形式推理展开前提批判的出发点。黑格尔立足于“抽象的同一”与“具体的同一”的区别,批评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只是抽象理智的规律,而不是真正的思维规律。他提出:同一律被表述为“一切东西和它自身同一”或“甲是甲”,这个命题的形式自身就陷于矛盾,因为一个命题总要说出主词与谓词之间的区别,而“甲是甲”的命题却没有做到它的形式所要求于它的。参见 [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8页。与“抽象的同一”相区别,“具体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是具有内在否定性的同一。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就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的“差别的内在的发生”,由这种具有内在差别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所展开的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一个概念的自我否定的扬弃过程。这样,黑格尔在批判形式推理的出发点上,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理论思维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黑格尔对形式推理的批判,不只是对其形式脱离内容的批判,而且同时又是对形式逻辑的作为“已知判断”的前提的批判。这是由形式逻辑转换为内涵逻辑的关节点,也是理解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本质区别的关节点。黑格尔提出,“概念无疑地是形式,但必须认为是无限的有创造性的形式,它包含一切充实的内容在自身内,并同时又不为内容所限制或束缚”[德]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8页。。黑格尔认为,构成判断的概念不是僵死凝固的存在,而是一个自我展开的发展过程。这是因为,任何概念都同时既是规定又是否定,都是作为环节和中介而存在的。概念的自我否定,既是对自身的虚无性的否定(使自身获得更全面的规定性),又是对自身的固存性的否定(使自身在更高的逻辑层次上重新获得规定)。因此,作为“已知判断”的形式推理的诸种前提并不是抽象同一的概念,而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生成的概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概念的自我发展表现为,从作为思想直接性的概念之间的相互过渡(存在论),进展到作为思想间接性的概念之间的相互映现(本质论),又进展到思想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的具体概念(概念论)。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神秘形式,提供了思维运动的“一般逻辑”——概念发展的逻辑。在这个逻辑中,对作为“已知判断”的一切前提都在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因而超越了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构成了思想中的思维和存在的具体同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的前提批判,也是首先指向形式推理的同一律。恩格斯说:“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这个命题在每个场合下都被自然科学一点一点地驳倒了,但是在理论中它还继续存在着,……抽象的同一性,象形而上学的一切范畴一样,对日常应用来说是足够的,……但是,对综合的自然科学来说,即使在任何一个部门中,抽象的同一性是根本不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8—539页。很明显,恩格斯对同一律的批判,是对“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的批判,也就是要求世界观理论超越“抽象的同一性”,形成辩证法的世界观理论。列宁也提出,“在旧逻辑中,没有过渡,没有发展(概念的和思维的),没有各部分之间的 ‘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没有某些部分向另一些部分的 ‘过渡’”《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1页。。正是从这种批评出发,列宁非常赞赏黑格尔所要求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逻辑,并提出“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同上书,第77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更为明确地把对旧逻辑的批判升华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批判反思,升华为对理论思维前提的批判反思。列宁提出,“如果一切都发展着,那么这是否也同思维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有关?如果无关,那就是说,思维同存在没有联系。如果有关,那就是说,存在着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和认识辩证法”同上书,第215页。。在这里,列宁极为深刻地把作为世界观理论的辩证法与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思维的前提联系起来。旧逻辑中没有过渡和发展,而辩证法则是关于发展的逻辑。它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统一的逻辑,也就是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的辩证法和认识的辩证法。正因如此,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才是列宁所指认的同一个东西——在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中所构成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世界观理论。

辩证法理论作为关于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与发展的学说,它不是把形式逻辑中作为“已知判断”的前提当作凝固的东西,而是当作发展着的东西。任何概念、范畴、命题都只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同上书,第78页。。所有的这些“梯级”、“网上纽结”,都蕴含着思维与存在的矛盾,都具有内在的自我否定性,从而构成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

还应指出的是,在恩格斯和列宁对思维和存在抽象同一的前提批判中,特别突出地强调辩证法对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关系的批判反思。恩格斯说:“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在这里述语是必须和主语不同的。百合花是一种植物,玫瑰花是红的,这里不论是在主语中或是在述语中,总有点什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列宁说:“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题开始,如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茹奇卡是狗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象在一个 ‘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7、308页。在对形式推理的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的前提批判中,我们会深化对矛盾论的认识论的理解,会深化对思维和存在的具体同一的理解,也就是深化对列宁所说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