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政法学院聂火云教授的热情鼓励与大力支持之下,我为思政专业本科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授课结束之后,即主编了这本书。
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里有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大学生应该在中国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学习中国哲学的价值与意义,首先体现为中国哲学的智慧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一类人。在这种智慧长期的潜移默化下,可以磨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品格,找回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尚情操,重建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生存于天地之间,或许可以不投身于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便能够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能不关心自我心性的修养,因为人生的品位与境界在己不在人,在内不在外。中国哲学不是人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人生活的目的和理想。人生问题成为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人生问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进而延伸到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人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等,中国哲学提供了解决种种人生问题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奠定了中国哲学思考人生的主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思想赋予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家思想赋予中国人的人生智慧。除此之外,在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怨天,不尤人。时刻保持一颗虔诚恭敬之心,对待他人谦恭有礼、充分尊重;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人处世不患得患失,待人接物不斤斤计较。总之,中国哲学的亲切和洒脱,是以任何人都可以了解和掌握的姿态出现的。
学习中国哲学关注的重心不是知识论,也不是认识论,而是道德情感体验论。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辨的,体现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直观感悟。翻开中国哲学的经典,其中的文字记载,都不是那么注重逻辑推理与分析,而是用形象含蓄的语言娓娓道来,讲人生体悟,谈修身养性,其中的道理都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或直觉体证才能通达。因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我尽可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对中国哲学的智慧进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程以传统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儒、释、道、墨、法、兵家的人生智慧为重点,兼顾两汉、魏晋与宋明时期主要思想家的人生智慧为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加强对这些流派与思想家们经典原著的阅读,加强中西哲学中人生智慧的比较,以凸显中国哲学人生智慧的特色。同时,通过有意识地调整中国哲学的广度和深度两者的关系,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课程结束后,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指标体系。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该课程应该会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
这本书凝聚了宜春学院政法学院14思政专业四十九个同学的心血,承载着他们对中国哲学的心得与体会。书中每一篇都是他们在课后用心写出来的真情实感。他们的观点也许表现得非常简单朴素,也可能经不起严密的逻辑论证,但至少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对待传统文化真诚的态度。理解一种文化总是应该具有虔诚与理性的态度为前提,领悟传统文化的智慧尤其如此!他们从我设计的十二个课程教学主题出发,为整个学期的中国哲学课的教学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他们心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见证,成为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书末的后记,是由本班表现非常优秀的刘修发同学完成,希望能够代表全班同学的共同心声。书中的作者分别是:01.阿利娅 曾柳02.陈梦琴03.陈蓉04.陈彩平05.邓聪聪06.丁文英07.费文立08.高慧09.高铭遥10.郭小妹11.郭燕茹12.胡婷13.胡雅雯14.胡伊珊15.黄芳芳16.金伊雯17.李骄阳18.廖芳娟19.林可可20.林秋平21.刘春连22.楼安妮23.吕苗苗24.彭盼盼25.宋莹26.谭家乐27.王琳28.王伶29.王依30.吴文莉31.肖海艳32.谢璐33.谢宇34.徐鑫35.薛婷婷36.张慧雨37.周飞菲38.周伟39.邹朱华40.曾祥贤41.林秋青42.刘乐虎43.刘修发44.龙翔45.吴旋46.肖明秀47.郑佳晨48.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