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以钢铁贸易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球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一 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Supply Chain, SC)是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发展的产物。刘刚:《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1985年,霍利亨(Houlihan)第一次提出供应链概念,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顾客等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物质从供应商向最终客户流动,信息流动则是双向的。

早期观点认为Barney, J. B., “Strategic Factor Market Expectation”, Luck and Business Strategy Mangements Science, No. 32,1986, pp. 1231-1241.,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次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显然,这种关系只局限于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而且供应链中的各企业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企业目标冲突。

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Zingales, “In search of new foundatio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5, No.4,2000.,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斯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

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游或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由华中科技大学马士华教授提出。他认为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这一概念范围更广,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的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链上的节点企业都带来收益。

二 全球供应链的概念

全球供应链(Global Supply Chain, GSC)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基本上都认为,全球供应链是供应链在全球化下的跨国延伸,其内涵与供应链一致,只是国际化程度更高,管理更加复杂。

寇亚明(2005)指出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7—73页。,如果供应链在一国国内建立,所有加盟节点企业都是国内的企业,那么,这条供应链就是国内供应链。如果供应链越过国界,加盟的节点企业属于不同的国家或者位于不同的国家,那么,这条供应链就是跨国供应链或全球供应链。寇亚明强调,所谓全球供应链,并非说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必须遍布全球,而是链中节点企业可以位于全球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

钟祖昌和谭秋梅(2007)指出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1期。,全球供应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组合供应链,它要求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根据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地选取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全球供应链管理强调在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对其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与其销售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和快速反应,达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通畅,以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

马汉武和程才(2007)指出马汉武、程才:《我国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对策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9期。,国际化的市场已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需求多样化、顾客定制化的需求模式,这就要求企业生产具有柔性化、敏捷化的特点,而全球供应链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极好方式。全球供应链是一种旨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形成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高质量、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包小忠(2009)指出包小忠:《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的构建与离岸服务外包的区域分布》, 《管理现代化》2009年第2期。,由于自由化制度和技术进步降低了跨国公司在全球安排采购、生产和销售的交易成本,也导致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由原来的产品分工进化到按照生产工序分工,由原来的区域分工发展到按生产要素分工。近年来,跨国公司加速实施全球战略布局,随着供应、生产和销售关系的复杂化,供应链过程涉及的不同地域的厂家越来越多,最终冲破国家界限呈现出了全球性,于是,它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供应链。

笔者认为,全球供应链是在供应链中引入国别地理的视角,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形式,各个实施战略全球化的企业链接而成的跨越国界的供应链。其中,有两个概念需要明确:(1)战略全球化是指企业是从全球这个大范围出发,而不是仅局限于一国国内来考虑问题的;(2)跨越国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跨越,更是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跨越国界。因此,布局一国国内的供应链,只要实施战略全球化,应同样属于全球供应链。

依据上述观点,基于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全球供应链结构可以归纳如图2-1所示的模型。

图2-1 全球供应链结构模型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全球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可以是产品制造企业,也可以是大型零售企业,如戴尔)。依据产品内分工原则,将原材料供应、制造、装配、分销、零售等各个环节分别集中于各个节点企业。而这些节点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依据战略全球化的原则嵌入全球供应链。

三 全球供应链的特点

(一)供应链的特点

普遍认为贾平:《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供应链主要具有四个特点:

(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或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二)全球供应链的特点

当供应链的活动由国内发展到国外,产品流动穿越不同国家遍布全球时,全球供应链具有五个特点:距离导致更高的库存、预测的难度和不准确性增加、经济因素对全球供应链影响重大、技术障碍更大和供应链产品更具有多变性。上述五点是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全球供应链具有四个特点:

(1)参与国际化。一方面,全球供应链涉及多个国家的企业,供应链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更大,可参与供应链的企业数量更多;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涉及国际经济活动,而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不同,国际化色彩明显。

(2)战略全球化。各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再仅仅着眼于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而是依据战略全球化的原则,统筹考虑国内外的资源和市场,主动选择参与或退出全球供应链。

(3)风险扩大化。较之国内供应链,全球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也从国内延伸至国外,如国际政治风险、国际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风险控制,是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议题,日本海啸造成的供应链断裂就是一个显著例子。

(4)间接贸易大增。随着供应链生产方式的扩大化,参与供应链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导致供应链内部的商品流不断加大。那么,最终产品的出口,包含更多的中间品贸易,即间接贸易的数量大幅增加。

四 相似的概念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提炼出描述该现象的不同概念,如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明确全球供应链的概念,需要考察另外三个相关术语的概念。本节从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着手,分析上述相关概念。

(一)全球商品链

1994年,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格雷菲(Gary 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 GCC)概念:通过一系列国际网络,把围绕某一商品而发生关系的诸多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联系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包括投入、组织运输、营销、最终消费等不同环节。这一概念反映了跨国公司打破过去纵向一体化的格局,呈现横向和纵向集成的态势。

格雷菲把全球商品链分成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两种类型。在生产者驱动型商品链中,由于生产的进入壁垒很高,领先的公司通常是国际寡头,这些大生产商在协调生产网络(包括前向与后向联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这种商品链在汽车及重型机械等资本技术密集行业中很典型,如日本本田公司;在购买者驱动型的商品链中,由于生产的低进入壁垒造成高度竞争和全球分散的工厂体系,居于流通环节的全球购买者占据支配地位。这种以贸易带动的产业化主要体现在服装及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如美国沃尔玛公司。

(二)全球价值链

全球商品链理论虽然能够大概体现产业组织发生的变化,即产业间分工被产业内分工取代,产品间分工被产品内分工取代,但不能说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创造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波特(1985)指出,价值链的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和支持活动(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这些增值活动的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

格雷菲(2003)在价值链和全球商品链相关理论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理论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全球价值链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是指在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全世界范围内,为创造并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生产销售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可知,全球价值链解释了商品价值创造、分配、获取等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原理,分析了产品价值创造体系中不同价值环节彼此间的交互作用。

(三)全球生产网络

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GPNs)的概念最先是由迪特尔·厄恩斯特(Dieter Ernst,1999)提出来的,同年,迪肯和亨德森(Dicken and Henderson,1999)在一篇研究报告中也提出了同样的概念。根据迪特尔·厄恩斯特(2002)的解释,全球生产网络是一种将跨越公司和国家边界的,(空间)集中与(地理)分散的价值链与网络参与者的科层结构一体化过程连接起来的网络。建立这种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原理是寻求灵活的、专业化的低成本供应商。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以企业、制度、关系、空间为主要考察维度林季红:《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产业链定位、分工与集聚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7期。,并以技术、时间为外在影响要素,主要围绕价值(Value)、权力(Power)与镶嵌(Embeddness)等几个要素进行一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在价值方面,着重研究价值创造、价值提升和价值获取;在权力方面,着重研究公司权力、制度权力和集体权力;在镶嵌方面,研究地域镶嵌和网络镶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