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讲话》第一次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的命题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对延安革命文艺队伍的思想作风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连同中央和一些部门负责人共100余人,三次全体会议有几十位党内外作家发言。毛泽东在5月2日的第一次会议上首先作“引言”,在5月23日召开的第三次会议上作“结论”。在讲话中,他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观点,并作了系统阐述。他开宗明义:“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是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主导着文艺的价值取向。毛泽东提出人民大众是文艺的主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必须根植于广大劳动群众之中的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实现“文艺为人民大众”?毛泽东结合当时实际作了全面的阐述。首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为人民大众的立场、态度和工作方式。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即是说,从改变世界观、方法论入手,在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上真正回归大众,才能创作出真正属于人民的文艺。如果“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创作”,“是不可能真正地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毛泽东强调,“我们应该尊重专门家,专门家对于我们的事业是很可宝贵的”。但是,“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其次,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出发,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他批评了那些空头文学家和空头艺术家,“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他号召文学艺术家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把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使之成为“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但是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流不是源。
再次,由人民群众做文艺作品的评判者。马克思曾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评判者。”毛泽东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文艺作品要为群众所赏识,不能靠说大道理,首先应当认真学习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语言无味,群众不买你的账。在文艺形式方面,他主张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戏剧专门家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音乐专门家注意群众的唱歌,美术专门家注意群众的美术,去挖掘和改造民间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推陈出新,实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他相信,与群众结合,为群众服务,服从于群众需要,清除了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文艺家,“一定能创造出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
最后,文艺要起到提高人民大众、凝聚奋斗力量的作用。毛泽东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在当时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革命文艺有协助“打倒我们的民族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因此,“作品不能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要为大多数人,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所写的东西,应该是使他们团结,使他们进步,使他们同心同德,向前奋斗,去掉落后的东西,发扬革命的东西,而绝不是相反。”
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要求文艺家从立足到视野,从起步到落脚,都置身于人民中间,脚踏于生活的大地;使文艺创作从创作追求到创作成果,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既有人民性的属性与大众化的依托,也有艺术上的尺度与美学上的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运用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毛泽东主张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以人民大众为创作主体,内容主要表现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形式为群众所熟悉、所欢迎,发扬大众喜欢的审美风格,改造民族民间艺术形态,以适合工农兵群众审美趣味,要求在“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以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颠覆了中国几千年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度隔离,并始终以前者为主流的文化传统,真正树立了人民本位的文艺观,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艺创作与欣赏的视野。毛泽东所表达的是在追求改天换地、谋求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翻身解放的同时,获得精神、文化上的翻身解放。因为作为革命主导力量的工人农民,他们成了时代的主人、社会的主体,也应该成为文艺的主人,人民不再是简单的被启蒙、被同情的对象。这既顺应了五四以来文化重心下移、促进文化民主的大势,又克服了以往的不足,为中国文艺创建了新观念、确立了新格局,在客观上推动了文艺启蒙作用的实现,真正实现了中国现代文艺的转型,推动了中国文艺走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