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缘由
土地问题自古以来就是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近代以来亦然,也是探讨热烈且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基本问题。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因之,“一切经济问题的打算,归根结底,总离不了地。我们这一片土地养活了我们几千年的民族”。土地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是人们所关注、渴求的基本生产资料,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这对缺少甚至没有土地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诚如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的,“在中国,每个人都很想占有若干土地,或是拥有所有权,或是租地”。但是,在土地占有不合理的情况下,占有过量土地的地主与无地、少地的农民,就构成了一对以土地所有权为中心的矛盾。并且,这一矛盾一直未得到有效地解决。费孝通曾形象地说,中国农民“视土如命”,“好像是患着永远不会吃饱的土地饥饿症”。
近代以来,人们对继续存在并逐渐加剧的土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些探索既有理论层面的继承、吸纳与创新,也有实践层面的努力;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对土地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思路,形成了内涵丰富且各具特色的土地思想。这些思想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有待我们进行深入发掘、借鉴。这些土地思想,包括土地生产思想(即探讨如何发挥、拓展地力)、土地金融思想(如何提供贷款以发展生产以及购赎土地)等等内容;但基于土地所有权在土地问题中的核心地位,无疑吸引人们对其进行更为集中、深入的探索。土地所有权思想也就成为土地思想中内涵相对丰富,脉络较为完整,且更为值得深入梳理、研究的对象。
近代尤其是1905—1949年中国社会的土地所有权思想,就其内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土地农有思想、土地国有思想以及土地公有(共有)思想。研究这一时期的土地所有权思想,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梳理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基本内涵,能够了解历史时期人们对土地所有权问题深入而广泛的思索;而发掘这一内涵丰富且颇具价值的思想资源,对历史研究、土地思想史研究等均有着重要意义。其次,通过这一研究,能使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时期人们探索解决土地所有权问题的思想演进历程,从而在整体上掌握土地公有制确立前的土地所有权思想基础以及思想抉择过程。最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现今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土地问题将更加凸显,围绕着土地公有与私有,又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并且,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新一轮土地改革已经如箭在弦。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1905—1949)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分析与研究,发掘其中的闪光之处,可以为现今土地所有制的完善以及“新土改”提供资鉴。
总之,土地所有权作为土地问题的核心,与近代社会转型、革命建设、发展道路等紧密相关,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