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集(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性质和道路(下)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性质特征是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民族化、教育社会化和教育主体化的有机综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是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改革、内在消解和超越的过程,是中西方教育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个人理性化、社会系统开放化的互动过程。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国家民族命运所在,同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教育现代化中中西方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不断变革的发展过程。发达国家一直扮演着教育现代化“领头羊”和理论“出口国”的角色。发展中国家为了追赶先进,采用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遵循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逻辑。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现代化理论研究崛起以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包括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理论家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形成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发展道路理论,其中“外源发展论”和“内源发展论”最为突出。

美国著名学者M.列维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外源发展理论。他根据起始时间的先后将现代化国家区分为“内源发展国”和“后来国”两类,并认为内源发展国的现代化是土生土长的,是在自己内部因素不断成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发生的,其动力是“创新”;而后来国的现代化则是在外力逼迫下由人为因素促成的,因为他们在开始现代化的时候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内源发展国已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虽然后来国可能面临由于全面推进而引起的资金供应紧张、政府介入对民主进程的妨碍、差距拉大产生的悲观失望情绪和向现代化转变带来的心灵失落与痛苦等各种不利因素,但毕竟可以通过采借和引进内源发展国的经济和做法,跳跃一些内源发展国必须经历的阶段,省却许多“在黑暗中探索”的过程,其动力主要是“借鉴”。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它按西方的价值标准诠释后发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认为现代性只能在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非西方国家只有从西方引进,并与自己的结论决裂才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忽视了对后发国家自身因素的积极开掘,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外源发展理论出现的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实践的教训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源发展理论。内源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强调现代化必须是起源于内部的,是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本性和传统价值标准的,摆脱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附性的自力更生的发展过程。内源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后发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其理论价值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内源发展理论对后发国家文化传统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与保护和对早发国家“示范效应”不加分析地全盘批判与抵制,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提出了“综合创新理论”,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古今中外,批判继承,以我为主,综合创新。”即主张以中国的现代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归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古今中外的所有文明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辩证地综合,创造地发展。综合创新理论融合了外源发展和内源发展理论之长,形成了全方位开放、主体性选择、辩证法扬弃、有机性综合的发展原则。应该说,走综合创新之路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合理选择。

四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或使人转向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性及其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整体转换的过程,人的现代化和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以及教育条件现代化等一起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的整体。

人的现代化问题,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打破封建专制对人的统治,摆脱神学对人的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人的地位,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自文艺复兴以来出现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都是高举人的改造和解放这一大旗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理论形成了一个普遍的看法,即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现代化,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把人的现代化考虑在内,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最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目的。

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上的转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来说,尤为重要。实现现代化的困难和阻力是很大的,这些困难和阻力固然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但重要的还在于进行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无疑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人们习惯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所有这一切,造成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而要克服这种不协调,教育是不二法门,即通过现代化的教育塑造出现代化的新人。

关于人的现代素质,或者说,人的发展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现代化”这一问题,中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在中国,从梁启超提出的具有独立人格品质的自由“新民”,到邓小平倡导的四有“新人”,都渗透了人们对现代人的理想。近几年,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其目的也是培养具有现代资质的人才。

有学者指出:“现代人至少要具备八种品质:能生存;会生活;能合作;会学习;能负责;会创造;能关心;会健美。”

影响人的现代化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但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是人的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英格尔斯等人进行的测试表明,在受教育程度很低的人中,具有现代性特质的人平均比例是13%,而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具有现代性特质的人平均比例是49%。强调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并不指称任何教育都具有这一功能,恰恰相反,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教育,不仅不能培育现代化的人,反而会生成一批反现代化的人,这些人的破坏性作用不可低估。因此,要使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必须实施现代化的教育,那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人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对教育客体的能动改造,既改变了环境,造成了教育活动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教育制度、内容、方式、方法等全面现代化,同时又改变了人自身,使人在新的教育活动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或人的现代化。

五 教育现代化与经济、政治现代化诸因素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也就是说,没有好的教育制度和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就没有高质量的科教兴国。但另外,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具备条件的教育现代化,极容易造成现代化中断。

第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一书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生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持和需求性的引动力。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有良好的经济增长的态势;产业结构向着现代化经济的方向调整趋势形成;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等产业进步的趋势形成;产业升级的保障机制的形成等。但是自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不再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此外,教育不只是社会现代化的条件和工具,更是社会现代化的构成和目标。当今世界,教育不只是“为物”的,即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和社会全面进步,更是“为人”的,即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人的高层需要给予终极关怀。

第二是社会发展的条件。社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主系统,没有社会发展系统与教育现代化协调互动,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不可能的。社会发展条件主要包括:(1)教育民主化——人人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2)教育发展由边缘向中心转移的趋势形成;(3)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和紧迫感成为占社会总人口1/3以上的人的共识;(4)社会文明现代化已有一定的基础;(5)社会各系统对教育系统开放、协调互动的机制已为人们所重视。

第三是政治条件。良好的政治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最直接推动力。良好的政治条件应该是:(1)政治民主化;(2)有在现代化改革前列领导、支持改革的党的领导集体;(3)有全面推动社会现代化的中长期规划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4)有一个既有坚实现代化知识结构、有开拓创新的能力结构、有专业专门管理经验、有赞同并献身教育现代化改革、有雄厚人事基础的结构合理的领导层和管理层;(5)有一支超过总数1/3的懂教育现代化、支持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校长队伍和干部教育队伍。

第四是教育发展和科技信息条件。教育发展条件主要是指基本上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目标以及有一个以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必须初步形成以科研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机制,必须有多种选择、判断吸纳教育内外信息的有效信息,必须有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教育实力的开发、创新的机制。

第五是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又一关键条件。因为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与现代教育制度规范的供给状况不平衡,相对来说,前者要大于后者,特别是一些理论研究缺乏配套的操作规范,使这种供给失衡状况更为突出;另外,虽然作为教育制度产生与施行合理性依据的教育观念很重要,但从实践角度看,制度因素更关键,更具有权威性,更能决定教育实践的现代性质。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具有保障性、规范性和资源性等特点。然而,形成一个严密、完备的现代教育制度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制度变革、修正与创新。

总的来说,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具备很多条件诸如社会条件、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和制度创新等。但这种作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协调一致、协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西里尔· 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 邬志辉:《推行教育现代化的三个理论前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6期。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李纪轩:《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商丘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原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