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新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单枪匹马闯天下,历经商海沉浮(4)

《书生马云》这部专题片的拍摄可以说是历尽一番周折。樊馨蔓曾提前给马云打了预防针,告诉他,他们做的可是《生活空间》,讲的都是老百姓的故事,但是结局是要自己收拾的,后果自负,节目组不管。在樊馨蔓的介绍下,马云还去见了节目的编导,马云奇特的长相给那个编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马云行动“鬼鬼祟祟”,甚至在第二天拍摄前叮嘱摄影师和记者小心点马云。

在那个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马云在滔滔不绝地跟人家讲,他要建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他手舞足蹈、慷慨激昂。但是再看听的人,面无表情,不感兴趣。其中的最后一幕甚为有趣。甲说:“什么玩意儿?什么?黄什么?”马云回答:“中国黄页,就是那个信息高速公路。”甲似懂非懂地说:“哦,明白,明白。”这部专题片播出后,并没有什么反响,但是却给马云的团队添了一员大将。就在《书生马云》在电视上播出时,被一个叫做楼文胜的人碰巧看到了,而更巧的是,这个楼文胜又是比马云学龄低两级、年龄小四岁的大学校友。那个时候的楼文胜正在南方搞期货,看到电视里昔日的校友正在大谈特谈互联网,他顿时眼前一亮,随后就跑到了杭州海博网络,即中国黄页应聘。而当时的马云和何一兵都不在杭州,公司只有刚加入中国黄页不久的孙彤宇,孙彤宇和楼文胜谈了之后,觉得这个人是个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就把他留下了。事实证明,楼文胜的确是一个人才,成为了跟随马云南征北战的“十八罗汉”之一。

在北京的日子里,马云吃过苦,碰过壁,遭过白眼,曾在长安街上惶惶不可终日,也曾在夜深人静时陷入沉思,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马云前进的脚步和坚持下去的信念。虽然事情的最后,马云也未能在北京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像樊馨蔓给马云拍的那个专题片一样,最后的马云,疲惫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望着窗外的街灯,茫然失措,表情凝重,自言自语道:“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这呐喊声虽小,但是却铿锵有力,在北京的上空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做了一些宣传之后,马云就想说服新闻、文化、体育等各行业的部门,让它们开放信息资源,跟中国黄页合作。但是当时的马云在北京没有什么朋友,好在有孙燕君的帮助。几次交谈之后,孙燕君已经和马云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因此孙燕君也是诚心诚意地为马云出谋划策。他们先是来到了国家信息中心,但是吃了个闭门羹,人家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堂堂的国家信息中心,怎么会和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个体户合作呢?紧接着他们又拜访了《经济日报》、文化部、国家体委等单位,但是结局都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

碰了一鼻子灰的马云,不得不面对并接受现实,从1995年4月到1997年11月,两年多的时间,马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现实却无法转变,因此也就改变不了中国黄页在资本和体制的双重挤压下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悲剧英雄,悄无声息地出局了。随后,互联网领域中率先吃螃蟹的几个人都纷纷倒下,这其中有女侠张树新,有“神童”王志东。这次失败,给了马云重重一击,也让他深刻理解了资本时代的规则,他立志卷土重来,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如果换做旁人,面对这么多的坎坷和失败,还会有再来一次的勇气吗?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如果当时他能够忍下来,能够听人劝渡过乌江,和追随的江东父老一起重整旗鼓,历史说不定就会改写,也就不会落了个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因此,被打倒不可怕,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

从杭州到北京,马云来来回回好几次,风风雨雨,曾被嘲笑,也曾被误解,但是始终未能浇灭他心中对于互联网的热情,他也用自己的坚持和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创业的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都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它的勇气。不经历摔倒,怎么能学会奔跑?不吃一堑,怎长一智?做生意眼光很重要,信念很重要,如果你能看到未来的商机,又有为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的信念,那么你也就拥有了成功的砝码,就像马云一样,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不支持,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要有为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的魄力和决心。

1997年12月,马云接到了外经贸部的正式邀请,带着张瑛、孙彤宇等一众老将来到北京,在中国国际电子商贸中心干了起来。当时的中国正在慢慢学着和外国人做生意,慢慢学着使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工具。马云到了外经贸部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网站。

7.重新起航,二次创业

1997年11月的一天,是快乐的一天,马云和中国黄页的老团队集体出游,来到桐庐的红灯笼度假村。这一天,几对中国黄页的新人在度假村举办了集体婚礼,婚宴上,大家把酒言欢,祝福新人,气氛融洽。但是同样是这一天,也是悲伤的一天,因为就在婚宴上,马云端起酒杯,先干为敬,在大家的叫好声中,马云表情严肃地说:“各位兄弟姐妹,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离开杭州,到北京去做事。”

马云的这个决定对于现场的其他人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马云真的要离开杭州,离开大家,离开他辛辛苦苦一手创办起来的中国黄页吗?没错,这一次,马云去意已决,并且向大家宣布此次北上是受到外经贸部的邀请,为他们开发网站;而和马云一同北上的,除了他的妻子张瑛,还有六个人,一共八个人。马云说完这些之后,餐桌上陷入了沉寂。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个女孩儿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接着大家紧绷的神经都崩溃了,泪水也如决堤般倾泻而出。离别总是伤感的,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离别而放弃前行。这一次,马云选择重新起航,二次创业。

这次北上,马云一行八人,没有被选上跟随马云去北京的人自然是有些失落,马云便安慰大家,如果他们在北京发展得好,就会在杭州设一个分公司,他们肯定会回来的,不会丢下大家。后来又陆续有五个人去北京追随马云。当时的离开,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感。这一次北京之行,距离上一次,足足有两年之久了,马云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时的他正坐在“开往春天的地铁”上,迎接他的将是巨大的改变。

对于两年前在北京屡屡被拒的遭遇马云还心有余悸,可是没有想到短短两年的时间,北京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大家仿佛都看到了未来网络世界的曙光正照耀在自己的身上,因此都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

马云此次来到北京,是受到了外经贸部的邀请,而说到外经贸部,就不得不提到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它成立于1996年2月,英文简称CIECC,可是成立之后却一直没有投入运营,原因便在于没有技术人才。所以直到1997年1月,时任国务委员的吴仪在全国外经贸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正式运营,这才拉开了中国政府利用网络为贸易服务的新篇章。当时,外经贸部是想要建一个大内网,再加上一个官方政府网站。而网站建立所需要的一切审批手续和资金以及设备都已经准备齐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便是合适的人才。于是在杭州因做中国黄页而有了名气的马云便成了外经贸部的首要人选。当时外经贸部给马云提供了优渥的条件,给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提供20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承诺给马云30%的股份。

到了北京之后,马云立刻带领团队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网站——大内网。对于大内网,领导们的想法是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光纤,在外经贸部下属的各个分支机构分别设立接口网点,所有的网点互联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大内网。而对于这个设想,马云一开始是不赞成的,但无奈最终还是服从了领导的意志。马云的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却个个都是互联网领域的精英翘楚,经过这几年在互联网领域的摸爬滚打,做网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在话下。

大家不怕辛苦,不怕加班熬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上面交给的工作。但是问题在运营环节显现了出来。虽然政府的红头文件发下去了,但是业务却十分冷清。逐步走向市场化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不再愿意凡事都为政府的红头文件买单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整个大内网就类似于今天的“电子政务”系统,功能很简单,只不过是办理企业与外贸相关的审批手续,还有就是向外贸企业发布相关的外贸政策法规。而这些本来就是政府应该做的事,企业为什么还要为这些付账呢?马云对于这一点非常清楚明白,这也是他为什么一开始不赞成建立大内网的原因。他当时提出要做互联网,结果被否决了。

问题出来之后,马云又继续游说领导要扩大内网,建立互联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外经贸部的高层领导点头同意了。1998年7月,外经贸部批准成立合资的国富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地点设在崇文门的新世界饭店,由马云出任总经理一职,并拥有一定的股份。国富通成立之后,马云致力于打造一个叫做“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项目,这才是马云想做的,而这在当时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项目。它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很多中小企业都纷纷踊跃上网,网站很快就实现了盈利。再加上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地方部门的强力推广,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

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一年多的时间,就成功地推出了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网站。当然这其中最成功的还要说是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它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1998年10月5日,纺织品配额电子招标网络化的实现,也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到了电子商务时代。而这其中的功劳当然离不开马云和他的团队。

整个在为外经贸部工作的过程,听起来还是很顺利的,但是背后马云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多少的努力,这里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完的。就说当时大家的住宿条件,八个人全部住在外经贸部东郊潘家园的集体宿舍里,前后两批一共十三个人,被分成三小群,分住在三套非常简陋的房间里。开发网站的工作很累,还要经常加班,加上马云团队的人手又少,所以刚开始时的明确分工到最后就变成了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儿。大家也都不会计较谁干得多、谁干得少,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因此就少了这些不必要的摩擦。当时好多刚到北京的女同事,不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皮肤都出现了问题。大冬天大家为了挤公交老早就起床跑去汽车站等车,下大雪的时候甚至要走路去上班。“每天被闹钟叫醒,都有一种想死的冲动。”可见当时大家有多累多疲惫。但是即便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马云和他的团队也依然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偶尔去小饭馆搓一顿,大家聊聊天、唱唱歌,也能找到欢乐。

这次创业可以算是比较成功的,毕竟是找到了外经贸部这棵“大树”,虽苦,但也乐。而马云会就安于此状,稳稳当当地继续在机关单位工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