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持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幸福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幸福的探索从未停止,也并不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真谛。西方先哲柏拉图为研究“美好生活”建立学园,他杰出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为了推动生命繁荣设立讲堂,而中国的孔子早在他们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周游列国,传播他追求充实生活和美德的理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伟大的宗教和哲学观点都涉及幸福的话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如果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就会幸福。按照这样的逻辑,当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可以说“那是因为我还在为生存而奔波,我并不幸福”。这样看来,解释不幸福的原因是很容易的。但是,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满足的今天,又如何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自己不幸福呢?于是,许多人都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了,因为物质的满足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

那么,幸福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不一样,三岁的孩子可能会说幸福是吃一颗糖,刚上小学的孩子可能会说幸福是戴上红领巾,初中的孩子可能会说幸福是考第一名,高中的孩子可能会说幸福是考个重点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会说幸福是找个好工作,找到工作之后又会认为幸福是找到知心的伴侣……“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幸福源自一种心灵的感知,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一种让人安心而又安宁的心灵寄托,幸福是一种让人主动努力追求的精神信仰。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也与成功不成正比。幸福是主观的,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或他人可以给予的。对于幸福,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感知幸福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因此,拥有积极向上、正确的幸福观对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由于自身和外界的原因,导致幸福观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诸如贪图物质享乐、功利化、幸福感知能力差、抗压能力差,等等。因此,幸福教育或者幸福感知教育,对于所有的人而言就非常重要了。积极心理学正是这样一门研究幸福的学问,在哈佛大学开设的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便印证了这一点。

在哈佛大学,讲授幸福课的泰勒·本-沙哈尔是一名年轻的讲师,他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被学生誉为“幸福课”,打破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垄断“最受欢迎课程”的历史。该课程于2002年开设,当时只有8名学生,其中还有2名学生中途退课。到了第二次选课时有4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等到第三次选课时,学生人数则达到了850人……在年终的课程评估上,有23%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这门课程也因此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报道。而这位年轻的讲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幸福理念,恰恰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幸福哲学的合理内核进行阐释的。传统的心理学只是在出现问题时提出补救的措施,加以引导。与此相反的是,积极心理学则更关注事前,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们获得幸福,通过新方法和新习惯的学习和建立,来获得幸福的能力。如此看来,幸福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获得的。

一、幸福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敏锐地感知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回归人性潜能的过程中实现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讲,幸福能力在幸福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幸福能力主要表现为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幸福”的专门学科便是积极心理学,它是一门让人摆正心态,感受到更多幸福的学科。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挫折、逆境中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中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目前已经有了测量幸福的研究范式,对于影响幸福的种种因素,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并能在相关工作中获得应用,如怎样增进生活幸福的可能性、怎样把来自挫折的情感痛苦导入正轨,都是能够促进个人进步与幸福的实践技能。

二、幸福教育的内涵

曾经在幸福课课堂上,当问到“你们幸福吗?”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毫不掩饰地笑着回答说“幸福”,有的学生摇头说“不幸福”,还有更多的学生表情木讷,不置可否。如果再接着问“对于你们而言,幸福是什么?”学生就半开玩笑地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可见,幸福教育对于学生体验和知晓幸福是必要而紧迫的。

(一)幸福教育关注人的自然生命属性,引导人们领悟幸福的真谛

最近,一款名为“蓝鲸”的虚拟游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蓝鲸”死亡游戏是来自俄罗斯的一款虚拟社交网络游戏。该游戏是通过社交群,利用青少年追求刺激的心理,诱导叛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在50天内完成各种各样的自残任务,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诱导青少年参与者自杀。所以“蓝鲸”死亡游戏不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而是一种严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危害他们生命的违法犯罪活动。虽然“蓝鲸”死亡游戏的发起人已经被捕,但是这款游戏并没有消失,它还在各国蔓延,在英国、阿根廷都有青少年自杀。游戏本身并没有多高明,但是,由于生命教育的匮乏,还是有许多青少年因为这款游戏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无疑是一个残缺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生命,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是追求幸福、尊重人性的前提,也是幸福教育的基础。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不再以拥有知识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优劣,人们越来越看重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纵观现在的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存在着缺乏生命教育以及幸福教育的问题。而越是缺乏幸福感,越没有幸福环境,对生命就越缺乏应有的珍惜和尊重。因此,在当前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特征里,人人都需要接受幸福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形成对幸福的独特的认知,学会感知幸福的正确方法。

(二)幸福教育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属性,让其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人们至少要学习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关于社会的知识和关于自己的知识。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中小学的教育还是大学的教育,从课程目标上反映出来的都仅仅是关注知识性目标,教育者只看到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们潜在的能力、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忽视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状态。因此,培养和输送到社会中的人才也习惯了这种单向的评价方式,一旦无法满足自身设定的标准或无法符合社会要求,他们便体会不到幸福了。幸福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以丰富人的精神生命为核心,充分发挥每个人学习的主体作用,让不同形式和阶段的教育真正触及人们的心灵,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以求得精神生命的升华与超越。或许,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教育才能真正地回归人的本性。国外教育专家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加速器”,更是“人格、快乐、幸福加速器”,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三、幸福理念的提出

哈佛大学幸福课讲师沙哈尔在其开设的幸福课上曾提到了他的幸福理念,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并积极地去实践。

(一)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沙哈尔认为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而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的成就、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都不是衡量人成功与否以及生活意义所在的标准,衡量人的标准只有幸福,幸福才是所有目标中的最终目标。因为成就、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满足和提升,或许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但是无法带来持续的幸福感;要获得幸福和感受幸福,就必须要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完全没有快乐且频繁感受痛苦的生活中,几乎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当然,快乐并不是指持续的情绪高涨、没有烦恼的状态,因为即使是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的起伏,但是幸福的人会在总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幸福不只是愉悦感,我们更需要这种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我们是否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环境和改变世界?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这些?然而,这些人生目标的设置是自发的,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而不是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标准。如此看来,只有更高的生活目标或使命感才能使我们发挥全部的潜能去感悟幸福。

(二)幸福并非一帆风顺、没有痛苦,幸福之路没有捷径

人们会轻易地认为,幸福就是一帆风顺,没有任何挫折和痛苦。但是沙哈尔认为,成功不需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只要做那些让自己有愉悦感且有意义的事情,就能够享受过程,在过程中获得意义、快乐和满足。即使人们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或挫折,也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发现其中的幸福,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幸福,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此,压力和痛苦对于幸福是必要的。但是,幸福与目标、意义感有关,因此,目标难度必须要适中,不能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否则,正如心理学中著名的动机倒U型曲线所表明的,无论怎样尝试都无法成功的话,就容易带来焦虑和不幸的感觉,降低了再尝试的动机。当然,太容易的目标或挑战也不能带来幸福感。因为这样唾手可得,使人们失去了奋斗的机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经历,同时也没法体验乐在其中的学习机会。“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

(三)幸福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

沙哈尔认为幸福取决于积极的行动和必要的练习。因此,人们需要通过对方法的学习,如积极心态的调整、感恩与宽恕、抱有希望感等,建立新的习惯,从而获得幸福。人们会很轻易地认为幸福就是考第一名、找到心爱的人……但是,真的做到这些之后却发现,幸福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产生了新的想法和需要。因此,幸福不可能通过一件事或者在一瞬间获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需要将习惯规律化,在日常的点滴中进行积累,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那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淡无奇的生活经历。而单一的某一样东西或某个人不会提高或者降低幸福感,因为无论是谁,在顺境中遇到快乐,抑或是在逆境中遇到痛苦时,没过多久依然会回到幸福感水平的基线值。我们的幸福感水平始终围绕基线值上下浮动。但是通过幸福的生活累积,每个人自身的幸福感基线值也会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