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古代小亚细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赫梯

小亚细亚位于亚欧大陆交界地带,大部地区属山脉环绕的高原,适于农牧业,因此是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7000年代,小亚细亚便出现了主营栽培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的村落与城镇。在考古遗址沙塔尔·休于的发现表明,当地居民已达4000—6000人,这意味着人类进入小亚的时间肯定更早。

早期赫梯人在泥板文书中称哈提人,其语言不属印欧语系。随后阿卡德移民移居这里。自公元前21世纪至前18世纪中叶,亚述人陆续进入小亚细亚东南部,增加了当地居民成分的多样性。

在不断的迁徙与交融中,以小亚细亚中北部的哈图萨等城市为中心的赫梯人异军突起,在公元前19—前18世纪形成若干赫梯国家。此时的赫梯语可确认属于印欧语系安纳托利亚语支,估计这些人在公元前3000与前2000年代之交进入小亚中北部。至于印欧赫梯人的来源地,较流行的假设是出自乌克兰草原,沿里海南下而来。至公元前17世纪中叶,赫梯人诸小国统一在以哈图萨为首都的赫梯王国中。

赫梯王国史分为三个阶段:古王国(约公元前1650—前1500年),中王国(约公元前1500—前1400年),新王国(约公元前1400—前1200年)。其中古王国阶段的赫梯是兴起与成长期。中王国的历史因史料匮乏而模糊不清,暂视为地方小国的发展期。新王国阶段是赫梯王国的繁盛与灭亡期。

古王国时期,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一世(约公元前1655—前1625年在位)实行咄咄逼人的对外政策,先夺取安纳托利亚大部土地,然后用兵叙利亚北部,攻打阿摩利人的延克哈德王国未果。继任者穆尔西里一世(约公元前1625—前1590年在位)继位后拿下延克哈德王国首都阿勒颇,灭延克哈德,疆域开始与两河流域相接。同年,穆尔西里一世趁势率军直入两河流域,包括攻占马里与巴比伦城,灭古巴比伦王国。但他并无直接控制两河流域的欲望,在大肆劫掠之后撤回安纳托利亚。

穆尔西里一世回国后不久即被以内兄(弟)汉提里一世(约公元前1590—前1555年在位)为首的阴谋集团谋杀,主谋成为新国王,当政三十多年。其间东邻胡里特人成为赫梯劲敌,与赫梯在叙利亚发生冲突,甚至夺取阿勒颇市,致使赫梯无暇外顾,转为颓势。

后来的国王铁列平(约公元前1525—前1500年在位)调整王位继承制度,以减少君权再分配的难度,避免同室操戈的悲剧。按泰莱皮努的规定,王位继承依王子的长幼顺序决定,嫡长子优先,嫡次子递补,以此类推。若无王子,则由嫡长女的夫婿递补继位,同样类推下去。这对所有世袭君主制的难题——大位继承制首次进行了明确规范。但继承制设计得再好也需人来执行,觊觎王位的并不只是王族。即使在王族内部,贪欲与权欲也使得利益相关方不愿按规定出牌。内争使赫梯陷入百年混乱期。泰莱皮努的去世意味着古王国时期的终结。

一个世纪的中王国时期是赫梯王国的衰弱期,有关史料支离破碎,难以拼凑出完整的历史画面。衰弱就要挨打,赫梯从主动攻打别国变为被动挨打的对象。先是从黑海沿岸过来的卡斯卡人的进袭,赫梯穷于招架,不得不一而再迁都。先迁至萨皮努瓦,后迁至萨姆拉。约公元前1430年,国王图德哈里亚一世当政期间,羸弱的赫梯止住下滑趋势,开始重新崛起。他曾夺取小亚细亚西部阿苏瓦同盟的部分土地,这标志着赫梯内部恢复稳定,开始具有外向的实力。

图德哈里亚一世的女婿阿努万哒(约公元前14世纪初)继位后,赫梯开展积极的对外扩张策略,连续几朝外侵虽有挫折,但总体上成功为多。赫梯征服了安纳托利亚的南部与西南部,也灭掉叙利亚北部的强国米坦尼,击败黑海沿岸的卡斯卡人,同力求控制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埃及帝国发生直接冲突。

赫梯人是世界上最先进入铁器时代并掌握了冶铁技术的民族,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他们把冶铁术的秘密保持了约两个世纪,因此在武器方面具有优势。

约公元前1274年,赫梯与埃及两强在地中海东岸的卡叠石展开激烈会战,双方损失惨重,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险些被俘。两国君主均无力续战,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后方受到亚述的侵袭,于是向埃及法老提出缔和建议,双方一拍即合,不仅于大约公元前1258年签订和约,而且拉美西斯二世迎娶赫梯公主为妻,以加强和约的约束力。在军事史上,这是第一场具有细节描述的战例,包括会战原因、备战情况、行军路线、会战状况等均有具体说明与呈现。其和约是迄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大国间条约的第一个实例,在国际关系史上有重要的象征与借鉴意义。

但赫梯帝国的鼎盛期十分短暂。哈图西里三世统治时,亚述成为赫梯最危险的敌国。他的儿子图德哈里亚四世继位后,成为最后一位勉强抵御住亚述攻入赫梯腹地的国王。公元前1200年左右,赫梯在小亚细亚大部分领土以及叙利亚被亚述相继侵占,一支被古埃及文献称作“海上民族”的强大力量袭击赫梯在爱琴海沿岸与塞浦路斯的领地,致使赫梯腹背受敌。公元前1180年左右,赫梯遇到新的入侵,首都哈图萨被操印欧语的卡斯卡人、弗里吉亚人、布里格人攻陷并遭屠城,赫梯帝国迅速灭亡。

 

腓尼基

在两河流域以西与西北方,自南向北,濒临地中海的狭长一线,曾在古代出现过一系列国家,其中最著名的国家是腓尼基的迦南人城邦与巴勒斯坦的以色列、犹大王国。它们虽然国家不大,却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卓绝贡献。

这个地区位置特殊,陆路南连北非,北接小亚细亚与南欧相通;海路则直接与北非、南欧对接。无论在历史与现实中,这里都是连接欧亚非大陆的桥梁或中介,是周边大国争夺的对象,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此也是国际政治的热点地区。

腓尼基位于爱琴海东岸北部,地理范围大体东起黎巴嫩山,南接巴勒斯坦,北邻小亚细亚,面积较今天的黎巴嫩共和国稍大一些。境内物产丰富,山区生产木材,黎巴嫩雪松蜚声西亚与地中海区域。山坡与沿海适于种植地中海区域的农作物,如葡萄、橄榄、椰枣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到腓尼基人的生活方式,文明时代的腓尼基人以善于航海、经商与精于手工业而闻名于世。其航海与商业活动在公元前1550—前300年遍及地中海域。

早期腓尼基居民是操印欧语的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代末,说塞姆语的迦南人移入腓尼基地区,逐渐使腓尼基塞姆语化。公元前2000年代初,迦南人以一座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形成国家,以乌加里特、西顿、推罗、毕布勒、提尔、西米拉、阿沃德、贝鲁特最为有名。它们都是独立自主的小国,彼此之间也有冲突,甚至一国对另一国的支配,如起初毕布勒是腓尼基人与地中海的霸主,后来提莱取而代之。但历史上没有一个霸主尝试过腓尼基的统一事业,即使有扩张的雄心也是面对海外。

腓尼基国家的政制与苏美尔早期国家相似,多数国家实行君主制,但同时还有氏族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元老会议或贵族会议,能够对王权加以制约。另外,僧侣势力也不容忽视,提尔称霸期间的国王伊索巴阿尔就是祭司。此外,腓尼基的部分城邦也出现过贵族共和国,国家领导人是选举产生的行政官员,称苏福塔斯。西顿与推罗还有过公民大会与议事会的共和机构。

在经济方面,腓尼基是地中海区域工商业与海上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古代因无罗盘,商船必须沿海岸行驶,离开海岸的航线,海员的视线不能离开岛屿。因此东地中海乌加里特、毕布勒等城市是爱琴海域各地商品的中转站,克里特、迈锡尼、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的各种商品均要取道腓尼基。腓尼基商人不仅做转口贸易,而且将本地生产的木材、玻璃及其他手工制品、紫红染料输往希腊、埃及等地。腓尼基匠人从塞浦路斯获得铜,从小亚细亚获得锡、银、铁,从埃及获得黄金。他们用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手工艺品,然后向各地出售。在出口商品中,紫红染料粉具有特殊的意义。紫红在地中海区域意味着尊贵,是极受欢迎的织物染料,而从地中海沿岸的古螺壳中提取这种稀有染料的技术为腓尼基人所独有,腓尼基人一词便出自古希腊语phoínios(紫红)。

腓尼基人不仅是灵巧的工匠,狡黠的商人,熟练的水手,也是著名的海盗与奴隶贩子。腓尼基海盗长期泛滥于地中海域,随沿海诸国维安措施的强弱而有时猖獗,有时低落。他们抢劫商旅,掠夺与贩卖人口,扣押人质,威胁沿岸与海岛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与《圣经》中均有关于腓尼基奴隶贩子的描述。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腓尼基各邦社会内部的分化,许多农民、商人到海外去寻找商机,许多贫苦和破产的人们到海外去寻觅生路,展开殖民活动。在公元前2000年代,腓尼基殖民者已涉足塞浦路斯、爱琴海岛屿、黑海沿岸,在当地建立殖民城市与据点。但其主要殖民方向是西地中海区域,因为西亚与北非均有强大的政权,殖民者难以立足。西部是统治薄弱地区,因此从公元前1000年以来,大批腓尼基人迁居西西里岛、撒丁岛、高卢、北非,甚至远至西班牙,最远的殖民点甚至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出现在大西洋沿岸。

这些殖民城市一般并不依附于母邦,但与母邦保持良好的关系。腓尼基人最大的殖民城市是位于北非的迦太基。它的母邦是推罗,建于公元前814年,在公元前4—前3世纪崛起为地中海区域的强国。

约公元前1200年或稍早,腓尼基人发明字母文字,这是他们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在19世纪发现腓尼基字母文字铭文时,一些古文字学家认为它们与古埃及象形文有亲缘关系。楔形文被破译后,又有人认为字母文字同楔形文存在源与流的联系。但也有人否定这两种假设,提出它们是某个腓尼基人的独立创造或基于迦南人的早期文字符号而开发的结果。无论是对其他文字的改造还是完全的创新,字母文字的出现多半与腓尼基人相对发达的航海业、商业贸易有关。频繁的经济活动需要简单实用、易学易写的文字,腓尼基人创造出由22个辅音字母构成的文字系统,随着腓尼基商人传布到地中海沿边各地。在西亚大陆先传给希伯来人,继而传至阿拉美亚人,演化成阿拉美亚文字,再进一步传入中亚与南亚一些地区。向西被古希腊人采用,添加了元音字母,再西传至埃特鲁里亚人和拉丁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古代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处于埃及和腓尼基之间,自北端托罗斯山到南端西奈沙漠约长640公里,自地中海沿岸至阿拉伯沙漠的东西宽度大约112—160公里。由于同样地处连接三大洲的枢纽地带,巴勒斯坦(又称离凡特)自古以来就是大国角逐的热点地区。其境内多为沿海平原,伴有少数丘陵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宜于农业与畜牧业。旧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居住,新石器时代是率先进入农耕社会的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村落遗址在耶利哥,存在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

阿摩利人的分支迦南人是巴勒斯坦地区能够辨识出身份的最早居民。之后另一支操塞姆语的迁徙者希伯来人落户巴勒斯坦,分为以色列与犹大两个族群。关于希伯来人的由来,主要来自犹太圣书和基督教《圣经》的传说。传统认为希伯来人曾多次迁徙,最初居住在两河流域,后迁到埃及。因无法忍受法老的奴役,在领袖摩西率领下出埃及,经过西奈半岛,占据了巴勒斯坦大部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北部,以中央高地为中心,犹大人定居在南部。土著迦南人部分被歼,部分与希伯来人融合。在西南沿海地区,还有腓力斯丁人的城镇与乡村,其语言属非塞姆—哈姆语系,饮食没有禁食猪肉的限制,一度是希伯来人的劲敌。

以色列和犹大社会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进入铁器时代,开始从氏族部落制向阶级社会与国家形态转化。当时希伯来人共有12个部落,各部落间关系若即若离,每个部落有自己的领袖称“士师”,还有长老会议和民众大会。士师在战时是民兵的统帅,平时是最高法官,坐在大树下或城门旁处理民众的诉讼案件,依据习惯法断案。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和犹大社会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加速了财产不平等与阶级分化的过程。发财致富的农民与工商业者、祭司和部落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机构来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比邻腓力斯丁人的袭击又迫使他们尽快实现统一,建立有效的政治与军事组织。

公元前1025年,希伯来人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王国,第一位国王梭罗(约公元前1079—前1007年)实际上是抽签当选的部落领袖,部落大事还需民众大会决定。梭罗在同腓力斯丁人的会战中兵败自杀,他的四个儿子有三个战死。剩下一个同他的女婿大卫争夺王位失败,大卫成为第二位国王(约公元前1000—前970年在位)。大卫击败腓力斯丁人,还攻占迦南人据守了200多年的据点耶路撒冷,把政权中心迁至这座城市。大卫在战争中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地位,推动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转化。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约公元前970—前931年在位)即位,实行政治改革,把包括犹大人在内的原12部落建制改变为地域性的行政区划单位,由政府官员管理;并改革了军制,建立骑兵队伍。所罗门统一了希伯来人,自己成为专制君主,完成了国家形成的过程。他利用权力大兴土木,从腓尼基招来工匠,从黎巴嫩运来上好木材,驱使成千上万的迦南人开山凿石,修造宏伟的希伯来人主神耶和华的大庙,之后又效法近东的国王,兴建豪华王宫。后宫据说有700位出身外国王室的女子,包括埃及公主,另有300嫔妃。所罗门的骄奢淫逸伴随对社会大众的横征暴敛,致使许多以色列、犹大人破产。他死后,北部10个部落拒绝服从新君,从统一王国中分离,自称以色列王国,首都撒玛利亚。其余部落服从新君,立犹大王国,首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9—前8世纪,两个王国内部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富人任意欺凌穷人,兼并穷人田地和房屋,阶级关系十分紧张,出现反对富人贪婪的先知运动。所谓先知是中下层僧侣,他们在街头发表演说,预言以色列和犹大王国将因社会不公而受到毁灭惩罚。他们的这种预言不幸而言中。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先遭到亚述军队的打击,撒玛利亚陷落,居民被掳往亚述,亚述人则移居撒玛利亚,形成《圣经》中所说的撒玛利亚人。

犹大王国靠缴纳大量赎金暂时避免了灭顶之灾,但只是延后了灭亡。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军队围攻耶路撒冷18个月,城内饿死者不计其数,甚至发生母食子的惨剧。最终破城后,迦勒底军队疯狂抢劫烧杀,焚毁王宫、圣殿,把1万多名富裕的、具有技能的希伯来人押往巴比伦,成为“巴比伦之囚”。希伯来一般百姓仍被允许留住巴勒斯坦。这一事件是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离开故土、流散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开端。

波斯灭新巴比伦后,将希伯来人送回故土并允许重建神殿。但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希伯来人不能忍受罗马的压迫而奋起反抗,受到严酷镇压,耶和华神殿在公元70年再次被摧毁。132—136年,已变为罗马犹太行省的犹太人又一次爆发大规模反抗罗马压迫的起义,罗马军团杀死58万犹太人,摧毁50座设防城镇和985个村庄。皇帝哈德良试图根除犹太起义的隐患,取缔犹太教,禁止实行犹太法律与历法,处决拒绝服从的犹太学者。大量犹太教经典被付之一炬,犹太教会堂中树立罗马主神丘比特与皇帝的雕像。他还重建耶路撒冷,除了特殊日子,禁止犹太人进入城市。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被迫大批离开家乡,流散到异国他乡的古代犹太人为了保持民族身份,用一根信仰的纽带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犹太教。犹太人发展出一神教的完整体系,尊崇上帝耶和华是唯一的神,相信他是救世主,能够拯救犹太人脱离苦海;相信摩西受上帝委托为犹太人制定的十诫;相信托拉,即摩西五经;相信犹太人只要忏悔,上帝会饶恕和怜悯他们;相信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种一神论和救世主的理论构成后来基督教的思想源泉。确切地说,基督教最初本是犹太教的一个小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