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国大汗位,年号先后为中统、至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年号未改。忽必烈先以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为都城,后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元朝灭南宋,实现国家统一。1368年,元朝灭亡。
元朝定鼎中原,统一全国,结束了三百七十余年多个政权对峙的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蒙古族于横扫欧亚的同时自草原入主中原,跟随蒙古族而来的还有来自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众多民族,他们涌入内地与汉族交错杂居,汉族也迁居到周边民族地区。各民族长期比邻而居,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再现高潮,契丹人、唐兀人等融入其他民族,而回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撒拉族等新的民族共同体雏形在元代形成,蒙古族和汉族也吸收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成分。中华民族由此增添了新成员,民族风貌显得更加多姿多彩。元代疆域辽阔,行省制在全国普遍实施,民族地区和边疆治理成效卓著,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西藏地区自此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标志着元政府对台湾实施有效行政管理。但元朝统治者对汉族始终厉行民族歧视政策,中后期吏治日益败坏,蒙古贵族和各级官吏骄横跋扈、穷奢极欲、贪赃枉法之风愈演愈烈,从而促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引发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元朝历时不足百年而寿终。
第一节
蒙古族的崛起
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与创立大蒙古国
蒙古源自蒙兀室韦,原是隋唐以来室韦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落。大约9世纪中叶以后,蒙古自今额尔古纳河流域逐渐向西迁徙,至10世纪,游牧于鄂嫩、克鲁伦、土拉三河河源地区。当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不相统属的部落,统称达怛(鞑靼)或阻卜,蒙古只是其中的一部。12世纪以后,草原诸部社会内部出现阶级分化,原始氏族制度趋于崩溃瓦解。进入阶级社会的草原诸部相互掠夺和兼并,出现了一些强大的部落集团。各部与金朝保持臣属关系。随着金朝国势日趋衰落,各部摆脱金朝统治的倾向愈益增强。草原部民渴望结束这种“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的局面。这个历史重任落到了成吉思汗的身上。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族。他的祖先世代担任本部首领。铁木真9岁时,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谋杀,族众离散。铁木真历经艰辛,一直不忘复兴祖业。他投靠克烈部首领王罕,寻求支持。在王罕和札只剌部首领札木合的帮助下,他重新把本部落人户召集起来,并协助金朝打败世仇塔塔儿部,被金朝授予札兀惕忽里官。从此他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号令部众,提高了自身的声望和政治地位。
1202年,铁木真联合王罕战胜乃蛮、蔑儿乞、泰赤乌、塔塔儿等部组成的联军,消灭了塔塔儿部。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铁木真与王罕的矛盾日益凸显,以致兵戎相见。在王罕和札木合的联合进攻下,铁木真起初惨败。稍事休整后,坚毅的铁木真再次集结部众,彻底击败克烈部。随后,他又击败草原西部的大部落乃蛮部,终于完成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大业。
1206年,蒙古草原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举行贵族大会,拥戴铁木真为各部共同的大汗,号“成吉思汗”(后追尊为元太祖),建立国家,国号大蒙古国。建国后,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套适合管理草原社会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
按照游牧民族以十进制编组军队的传统,将草原牧民分别编入十户、百户、千户组织,实行千户制。大部分千户是由来自不同部落的人户混合编组而成,打破了原有的部落组织。授予贵族、功臣世袭千户长、百户长的权力。每个千户都有指定的游牧地区。所有千户的民户和分地,最高所有权归大汗。千户制是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是大蒙古国的地方行政单位,符合草原国家初期发展阶段政权建设的需要。
在那可儿(部落首领的亲兵)制度的基础上,扩建护卫军。从各级官员以及平民子弟中遴选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一万人,组建护卫组织,蒙古语称“怯薛”。平日轮值警卫,战时随大汗出征。怯薛还分管汗廷的各种事务,或奉命外出传达圣旨。
设置大断事官,蒙古语称“也可札鲁花赤”,为最高行政和司法官。下设若干断事官为僚属。
命人采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创制蒙古文字,改变了以往靠刻木记事的落后做法。
制定法律,用蒙古文字颁布《大札撒》(法令),用于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
依照游牧民族分配家产的传统,将大蒙古国的人民和牧地作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共同家产,按份子分封给宗室子弟。成吉思汗诸弟的封地位于蒙古东部,称东道(左手)诸王;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在西部,称西道(右手)诸王。大部分民户和蒙古中心地带,由成吉思汗直接统领,按照“幼子守产”的习俗,日后由幼子拖雷继承。各支宗王在自己的封地(兀鲁思)内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各级官员对大汗和诸王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部分勋臣贵戚也获赐民户和土地。
通过这些措施,大蒙古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成吉思汗善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具备卓越的政治判断力和军事指挥才华。在草原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他顺应时代潮流,结束了蒙古草原数百年来部族林立、争战不休的混乱局面。大蒙古国建立后,蒙古草原各部逐渐融合成一个以蒙古为族称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对草原地区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今宁夏境内)行营。
二 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的建立
大蒙古国建立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在北部,征服了今西伯利亚地区的吉利吉思等森林部落。在南部和东部,相继占领了西夏和金朝的大片领土,并于1227年和1234年先后灭亡这两个大国。在西部,迫使畏兀儿(即高昌回鹘)、哈剌鲁(分布于今伊犁河和楚河流域)等依附于西辽的诸族归顺,使得在西域和中亚一带立国的西辽政权,国力日益衰弱。1218年,蒙古出兵灭西辽,占领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斡端(今新疆和田)、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南)等地。
从1219年起,蒙古军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在蒙古本土之外,建立起四个幅员辽阔的藩属国。
第一次为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西征,于1222年消灭了阿姆河流域(今中亚地区)强盛的花剌子模国。1223年,成吉思汗东还,留一部分蒙古军继续进攻忻都(今印度)、波斯(今伊朗),越过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大败斡罗思(今俄罗斯)和钦察诸部联军。1225年,西征结束。蒙古军占领了中亚、黑海、高加索一带地区,成吉思汗把它们分封给自己的三个儿子。长子术赤的封地在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远至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次子察合台分得西辽旧境,东起畏兀儿之地,西至阿姆河、锡尔河;三子窝阔台的封地以叶密立河(今额敏河)与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地区为中心,囊括今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第二次为拔都西征。灭金后,窝阔台汗(1229—1241年在位)继续筹划南伐和西征。西征军由术赤之子拔都任统帅,因宗室各支以及万户以下官都遣长子从征,也称“长子西征”。1236年,西征军首先灭亡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国,次年征服位于咸海、里海、黑海之北的钦察诸部。到1239年底,相继征服斡罗思诸王公。随后进兵孛烈儿(在今波兰)、马札儿(在今匈牙利)等国,远涉多瑙河。接到窝阔台汗的死讯后,拔都才率军东返,留驻也的里河下游地区,在扩大术赤封地的基础上,以钦察草原为中心建立了钦察汗国。其疆域东起今额尔齐斯河,西至欧洲中部,南抵高加索地区。
第三次为旭烈兀西征。拖雷之子蒙哥汗(1251—1259年在位)统治时期,派遣其弟旭烈兀继续西征。1256年,灭亡盘踞于波斯北部的伊斯兰亦思马因派宗教政权木剌夷国;1258年,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 1259年,进兵叙利亚,次年,被密昔儿(今埃及)军击败。旭烈兀退据波斯地区,建立伊利汗国。其疆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迄小亚细亚,北邻钦察汗国,南抵波斯湾。
忽必烈即位后,察合台、窝阔台后裔支持阿里不哥。阿里不哥战败后,他们拒绝归附元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察合台、窝阔台封地(兀鲁思)的基础上建立了察合台、窝阔台汗国。元成宗时期,才表示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
通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征战,大蒙古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帝国。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利四大汗国本来是统一帝国的一部分,但帝国是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彼此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松散,分裂在所难免。元朝建立后,统一的蒙古国最终解体。不过诸汗国仍奉元朝皇帝为正统和共主,与元朝保持着宗藩关系。诸汗国的汗位承袭,法理上须取得元朝皇帝的册命。
蒙古三次震撼世界的西征伴随着血腥屠杀,给所经地区带来深重灾难。蒙古西征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客观上对打通欧亚交通路线,推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积极意义。从此,大批中亚和西亚人迁居中国,为中华民族输入了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