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历史系列(套装共6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t1

第三节
东汉的社会变动与王朝政治

一 东汉的建立与前期政治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地皇三年(22),他和兄刘以“复高祖之业”注1相号召,起兵反莽,称舂陵军,后并入绿林军。在打垮王莽主力的昆阳之战中,刘秀以其智勇立下首功。更始元年(23)冬,更始帝命刘秀北上招抚黄河以北地区。他先击败王郎,后又攻破收编铜马武装,平定河北。

注1:《后汉书》卷14《齐武王刘传》。

更始三年六月,刘秀在鄗(hào)(今河北柏乡)南称帝,沿用“汉”国号,年号建武,是为光武帝(25—57年在位)。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当时赤眉军拥立汉宗室后裔刘盆子为帝。同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更始帝。建武三年(27)春,光武帝攻灭赤眉军。至建武十三年,相继平定隗嚣、公孙述、卢芳等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光武帝起于乱世,深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建武六年,裁并400多个县,裁减90%的地方官吏,节省了政府开支。同时裁撤郡都尉,归并其职于太守。次年,令郡国兵及临时设置的军吏复员回家。统一后“退功臣而进文吏”《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下》。,希望止戈休兵,安定天下。

光武帝主张“以柔道”治理天下,两次下令减轻刑罚,赦免罪囚。六次下诏解放奴婢,三次下诏禁止虐杀奴婢。针对豪强地主隐匿土地、荫庇户口的行为,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数量、户口、年龄。因为遭到豪强地主的武装反抗,光武帝被迫妥协,曲意加以安抚。

自成帝建三公官后,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一度废除,元寿二年(公元前1)又立,并将丞相改名大司徒,“正三公官分职”《汉书》卷11《哀帝纪》。,丞相制演变为三公制。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大司马为太尉,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削弱三公权力,提高尚书台地位,将尚书四曹增至六曹,协助皇帝决策。自此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台阁”指中枢机构尚书台。的局面,加强了君主集权。

有鉴于西汉外戚专权的教训,光武帝虽在经济上优宠外戚,但不让他们担任要职,干预政事。对宗室王侯也严加控制。建武二十八年,沛献王刘辅犯法,光武帝命郡县收捕诸王侯宾客,牵连处死者数千人。

光武帝进一步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建武五年统一战争还未结束,就着手建立太学。中元二年(57)修建明堂、灵台、辟雍。明堂,传说是周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等大典,都在此举行。灵台,传说为周文王所建,用以观测天文历法星象节气。辟雍,传说是周天子建立的大学。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三者合称三雍宫或三宫,是帝王颁布政教的礼仪建筑。他大力表彰名节,矫正王莽以来士人官僚谄谀媚上的风气,对东汉重名节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但他迷信谶纬,甚至一些军国大事都用图谶来决断。

继立的明帝刘庄(58—75年在位)、章帝刘炟(dá)(76—88年在位),勤于政事,富于才干,文治武功都取得相当成就。明帝致力完善国家礼仪制度,举行大射礼(为选拔参加祭祀典礼的士而举行的比赛射箭的仪式)、养老礼,并亲自在辟雍讲经。永平十二年(69),命王景、王吴治理黄河,实现河、汴分流,解决了王莽以来黄河泛滥为害的问题,黄河从此安流八百余年。明帝在解决边疆问题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大败匈奴,重新控制西域。章帝为政宽简,减省刑罚,轻徭薄赋,倡行孝道。他曾在白虎观广召名儒,讨论群经异同,促进了今古文经学的融合。

光武、明、章三帝统治的六十余年,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 豪族势力的发展

西汉自文帝时解除了对土地占有数量的限制,土地兼并开始加剧。此后愈演愈烈。至西汉中后期,逐渐形成以宗族为基础、拥有众多宾客徒附、雄踞一方的豪族。东汉时豪族进一步发展,形成田庄式经营。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就出身南阳豪族。

豪族以宗族为根基,聚族而居。宗族内部各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悬殊。豪族收恤宗族中的贫困者,蓄养宾客,收留破产流亡的农民,这些人大多沦为依附农。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但灾荒、战乱以及依附农贫困无着时,豪族也向他们提供赈贷、救济和保护。依附农荫庇在豪族门下,逃避国家的赋税和力役,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损失,东汉朝的贫弱和政治不稳与此密切相关。

豪族田庄大多从事多种经营,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光武帝外祖父南阳樊重的田庄,面积达三百余顷,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兼营养鱼业、畜牧业、制漆等手工业,“有求必给”《后汉书》卷32《樊宏传》。。东汉后期豪族势力更加壮大,“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仲长统:《昌言·理乱》。的景象随处可见。地主田庄还从事放贷、贱买贵卖等商业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润。田庄多建立私人武装,平时“缮五兵,习战射”,灾荒和战乱时“警设守备”(汉)崔寔:《四民月令》。。田庄修建有围墙、角楼、望楼、飞桥,可进行瞭望和防御。田庄的私兵对维护当地治安、维持王朝统治秩序可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当皇权衰落时,它就可能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王朝统治的力量。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仕进的重要途径,因此,豪族多修习儒学,逐渐出现世代通经入仕、位至公卿的世家。如世传欧阳《尚书》学的弘农杨氏,四世居三公之位;传授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四世五人为三公。他们既拥有宗族和经济势力,又有政治、文化背景,周围聚集了众多的门生、故吏,结成广泛的权势关系网,逐渐形成盘根错节的高门势族,对地方甚至朝廷政治进行干预和影响,这成为东汉政治的一大特点。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分布各地的豪族势力与军阀势力合流,成为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社会基础。

 

三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章帝死后,10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和帝(89—105年在位)。东汉统治自此走向衰落。和帝以下诸帝均年幼即位,年寿不长,最长的不过40岁,且多无子嗣。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皇太后临朝称制,朝政实际上操控在太后父兄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专权,便依赖贴身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得以掌控朝政。皇帝亲政后又重用皇后外戚,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局面。

和帝即位后,母亲窦太后临朝称制,其兄窦宪掌权。窦氏家族及其党羽均居亲要之职。永元四年(92), 14岁的和帝依靠宦官郑众等人,发兵诛除窦氏。郑众因功封鄛(cháo)乡侯,参预政事,首开宦官封侯和用权的先例。

和帝27岁去世,幼子刘隆即位,数月去世,谥号殇帝。和帝邓皇后与兄邓骘(zhì)立和帝的侄子、13岁的刘祜(hù)为帝,是为安帝(107—125年在位)。邓太后除了任用外戚、宦官外,还起用名士杨震等大臣,政治上有所作为。永宁二年(121),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李闰、江京等因功封侯,尊崇用事。同时,安帝阎皇后的兄弟阎显等人也身居要职,与宦官共掌朝政。

延光四年(125),安帝死,阎皇后无子,为了专擅朝政,阎氏舍弃安帝庶子济阴王刘保不立,而立宗室子刘懿。刘懿即位不足一年即死,称少帝。以孙程为首的19名宦官发动政变,诛杀阎氏,拥立11岁的刘保,是为顺帝(126—144年在位)。顺帝更加优宠宦官,不仅封孙程等19人为侯,而且允许宦官充任朝官,养子袭爵。顺帝同时尊崇皇后梁氏,后父梁商、商子梁冀专权用事。

顺帝死后,梁太后和梁冀先立两岁的冲帝刘炳,一年后去世,继立8岁的质帝刘缵(zuǎn)。本初元年(146),梁冀因质帝对他专权表示不满,将其毒害。又立15岁的桓帝刘志(147—167年在位),并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桓帝做皇后。梁冀专权近二十年,权倾天下,梁氏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后汉书》卷34《梁统传附玄孙梁冀传》。。梁冀极其贪婪残暴,大臣李固、杜乔因违忤其意,被诬陷致死。延熹二年(159),梁皇后死,桓帝与宦官单超等5人合谋诛灭梁氏。梁冀被抄没的家财达三十多亿钱,朝廷为此减免当年一半租税。单超5人同日封侯,独揽朝权。宦官统治比外戚更加黑暗,他们的兄弟姻亲遍布内外,干预司法,贿赂公行,无恶不作。

外戚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君主集权的加强,必然使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外戚和宦官是寄生于皇权的赘疣。当皇帝幼弱、统治失灵时,他们就会挟持皇帝,掌握朝政。但由于外戚宦官统治过于腐朽,又缺乏合法性,必然不会长久。

 

四 清议与党锢

东汉后期皇权孱弱,外戚宦官交替擅权,政治腐朽黑暗,激起官僚士大夫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忧虑。特别是宦官专权用事,与士大夫的道德理想背道而驰,也阻碍了士大夫的仕进途径。因此,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奋起与外戚宦官进行抗争。作为官僚的后备军,年轻敢为、锐意进取的太学生在与外戚宦官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桓帝永兴元年(153),冀州刺史朱穆因惩办宦官,被判处徒刑,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宫阙前上书请愿。延熹五年,议郎皇甫规因得罪宦官,被诬陷治罪,公卿大臣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到皇宫前请愿。

当时,官僚士大夫中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作“清议”。他们通过臧否人物,进而抨击时政,弘扬有气节的士人。清议之风在太学生中尤为盛行,他们以名士郭泰、贾彪为领袖,推崇敢于与外戚宦官相抗争的大臣李膺(字元礼)、陈蕃(字仲举)、王畅(字叔茂)等人,称赞他们:“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后汉书》卷67《党锢传》。李膺名望最高,士人与他结交,被称为“登龙门”。

延熹九年,河南尹李膺诛杀教唆杀人的张成。张成与宦官关系密切,其弟子牢修利用宦官,诬告李膺豢养太学游士,勾结各郡生徒,结为朋党,诽讪朝廷,惑乱风俗。桓帝大为震怒,下令逮捕党人,将李膺等二百多人收捕入狱。次年,在皇后父亲窦武等大臣请求下,赦免党人,但禁锢终身,不得录用为官。这是第一次“党锢”。但此后清议的浪潮更为高涨,天下名士都有美誉性称号。

永康元年(167),桓帝病逝,刘宏(灵帝,168—189年在位)即位。建宁元年(168),任命陈蕃为太傅,窦武为大将军,共同执政。他们重新起用李膺等党人,密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宦官杀死陈蕃、窦武及其宗族宾客姻亲,将其门生、故吏免官禁锢。次年,朱并秉承宦官旨意诬告曾弹劾过宦官的同乡张俭等24人“共为部党,图危社稷”同上。,党祸再起,李膺等百余人横死狱中。此后又有六七百人受牵连。熹平五年(176),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诉冤,灵帝大怒之下,再次令州郡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连及五服。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党人才被赦免。第二次党锢历时10年,官僚士大夫集团遭受沉重打击,而东汉的腐朽统治也走到尽头。

 

五 黄巾起义与东汉的灭亡

东汉后期,在外戚宦官的腐朽统治下,农民的境遇每况愈下。长达六十余年的对羌战争,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安帝以来自然灾害频仍,蝗灾和地震灾害尤为严重。农民遭受多重创伤,大量破产流亡,被迫起而反抗。自安帝时起,流民暴动就连年不绝。灵帝时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大起义。

灵帝时,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以《太平经》为蓝本,创立并在民间传播太平道(汉末道教的派别之一)。他自称“大贤良师”,为人画符治病,迅速聚集数十万徒众,分为36方。他广为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卷71《皇甫嵩传》。的谶语,计划在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发动起义。由于叛徒告密,张角被迫提前起义,以头戴黄巾为标志,号称“黄巾军”。东汉王朝政治上“大赦天下党人”《后汉书》卷8《灵帝纪》。,军事上调集大军进行镇压。由于张角病逝,缺乏统一指挥,黄巾军陆续被官兵各个击破。

黄巾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中平五年,灵帝为了强化地方军力,将州部刺史改为州牧,选九卿、尚书等朝廷重臣充任。至此,州从监察机构演变为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一些州牧乘乱发展个人势力,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14岁的太子刘辩即位,皇太后兄何进辅政。他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尽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进京援助。宦官发觉,杀死何进,袁绍又领兵尽杀宦官两千余人。董卓入京后,控制朝政,废黜刘辩,拥立灵帝9岁的儿子刘协,是为献帝(190—220年在位)。初平元年(190),各地州郡牧守推袁绍为盟主,组成讨卓大军。董卓放火烧毁洛阳,挟持献帝和百万居民西迁长安。讨卓联军心怀异志,互相倾轧,迅速瓦解。初平三年,司徒王允策反董卓爱将吕布,刺杀董卓。董卓部将杀死王允后,又起内讧,展开混战。全国形成多支割据势力,东汉名存实亡。建安元年(196),献帝逃回洛阳。兖州牧曹操赴京,迎献帝到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延康元年(220),曹操子曹丕废献帝自立,建立魏国,东汉王朝正式灭亡。

 

六 东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1. 匈奴

两汉之际,匈奴趁中原内乱,扩张势力,控制了东自乌桓、鲜卑,西至西域的广大地区。东汉初年,匈奴常南下侵边,光武帝被迫将幽州、并州边民迁至常山关、居庸关以东。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单于率八部归附,汉将其置于北边八郡,设“使匈奴中郎将”监领。北方边境得以安宁。南匈奴后来进一步向东向南迁徙,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

明帝时,北匈奴屡侵汉边,诱走南匈奴人。永平八年,汉在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设度辽营,置度辽将军,隔绝南北匈奴。十六年,分兵四路北征匈奴,窦固、耿忠部在天山击败呼衍王,留将士在伊吾卢(今新疆哈密西)屯田,设宜禾都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耿秉等出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降二十余万人,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二年、三年,汉军再次出兵,大破匈奴,北匈奴主力从此远遁,离开蒙古草原,踏上遥远的西迁路途。

2. 西域

王莽时,西域重新受匈奴控制。明帝永平十六年,汉北伐匈奴,攻占伊吾卢后,派假“假”:官制用语,意为代理、兼摄。司马班超(著名史学家班固之弟)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先后降伏鄯善、于阗(今新疆和田)。次年,窦固、耿忠击降车师,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恢复对西域统治。永平十八年,北道焉耆、龟兹(qiū cí)(今新疆库车东)等国击杀西域都护,包围戊己校尉。章帝建初元年(76),下令撤销都护和戊己校尉,召班超回国。班超在西域各国的挽留下,留驻西域,安定南道大多数国家。和帝永元三年,汉大败北匈奴后,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并置戊己校尉。六年,班超发兵征服焉耆等国,西域全部内属。九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临海而还。十四年,班超返回洛阳。班超的出使及都护西域,不仅对汉王朝有效统治西域地区,而且对东西方文明的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

继任都护任尚因政策失当,受到诸国攻击。安帝永初元年(107),撤销西域都护,与西域关系再次中断。北匈奴残部乘机控制西域,河西地区再次受到威胁。延光二年(123),汉任命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屯驻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班勇陆续击退匈奴势力,西域大部分国家归附汉朝。桓帝元嘉二年(152),于阗攻杀长史王敬。东汉在西域的统治逐渐衰落,但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一直维持到灵帝末年。

3. 羌

王莽末年,羌人大量入居塞内,与汉人杂处。由于受到官吏和豪强的侵压,常起而反抗。光武帝建武九年,汉设立护羌校尉进行管理。但羌人反叛不断,特别是安帝永初元年、顺帝永和五年(140)、桓帝延熹二年三次大叛乱,均历时十余年。东汉政府为镇压羌人暴乱,耗费巨大,动摇了统治基础。

4. 乌桓、鲜卑

东汉初年,乌桓、鲜卑常与匈奴勾结,侵扰汉边。建武二十五年,光武帝招抚乌桓,令其入居幽州、并州缘边十郡。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复置护乌桓校尉,兼领鲜卑以及互市事务。东汉前期,乌桓安心为汉保塞,安帝以后叛服无常。灵帝时,乌桓首领纷纷称王。中平四年,乌桓曾入侵今河北、山东一带。

乌桓迁入长城后,鲜卑逐渐南迁,占有乌桓故地。东汉击走北匈奴后,光武帝建武三十年,鲜卑大人率部来朝。和帝时,北匈奴远徙,鲜卑逐步向西发展,残留的北匈奴人逐渐与鲜卑人融合。自永元九年起,鲜卑连年侵犯汉边。桓帝时,鲜卑部落大人檀石槐统一诸部,建立政权,尽据匈奴故地,并连年侵扰幽、并、凉三州边郡。灵帝光和四年(181),檀石槐死,鲜卑分裂,力量渐衰。

5. 哀牢

光武帝时,今云南保山一带的部分哀牢人归附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人内附者达5万余户,55万余口,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东汉疆域进一步拓展。

6. 缅甸

哀牢南邻今缅甸。和帝永元九年、安帝永宁元年,今缅甸境内的掸(shàn)国两次通过哀牢遣使朝贡,与汉建立了联系。

7. 夫余、高句丽、濊(wèi)

夫余人居住在松花江流域,从事农业。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始遣使奉贡,臣属于汉。顺帝永和元年,夫余王进京朝见。夫余南面今鸭绿江两岸方圆两千里为高句丽。汉武帝灭朝鲜后,以高句丽为县,属玄菟郡。王莽时,征发高句丽伐匈奴,又将高句丽王改为下句丽侯,致其反叛。光武帝建武八年,高句丽遣使朝贡,归附汉,但叛服无常。和、安帝时期,句丽王宫统治时期扰边最甚。高句丽南面为濊,汉武帝时降汉,汉在其地设郡管理,昭帝时改置乐浪东部都尉统领。光武帝建武六年,罢省都尉官,封其首领为县侯,岁时朝贡。

8. 倭

汉时,今日本境内有一百多个国家,总称为“倭”。汉武帝在朝鲜设郡后,倭有三十多个国家与汉通使往来。光武帝中元二年,最南端的倭奴国遣使经乐浪郡进京朝贡,光武帝授予“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冈县发现。安帝永初元年,倭以国王帅升为代表的几个国家向汉贡献160名奴婢,请求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