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哪些新成绩?
2016年是文化工作改革攻坚、提质增效的重要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战线上下齐心,砥砺前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有力弘扬。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浓墨重彩地开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蓬勃开展,传承良好家风家教、校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推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拓展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
二、文艺创作生产活跃繁荣。继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国家艺术院团开展活动约180批次、3800余人次,中直院团全年开展公益性演出1335场。聚焦中国梦主题创作,加强重大题材、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结合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贯彻落实戏曲政策,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启动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工程,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拟定戏曲教育进校园实施意见,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全面落实“精品、惠民、节俭、可持续”的办节原则,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重大艺术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演出季、第十一届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展演、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推进文艺评奖改革,研究制定《文华奖章程》,修订评奖办法,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提高奖项含金量。
三、文化事业发展惠及面不断拓展。把文化小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扎实推进。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已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为各级政府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加大文化扶贫力度,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策划举办群星奖作品惠民展演等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探索形成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广场舞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少年儿童合唱节、老年合唱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稳步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二是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多元化、法制化。现在,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6平方米左右。全民健身意识极大增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5%左右,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达90%以上。中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表现出色,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夺金牌,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群众体育发展。
三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实施。围绕不同群体精准施策,提升科学普及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活动参与规模创历史新高;聚焦提升农民生产经营和科学生活能力,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全年培训100万人;开展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创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围绕“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主题开展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参与群众突破2亿人次。开展科普信息化建设试点,在全国24个省份建成11330个科普中国e站,近3500部优质科普视频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281个地方电视台、3.7万块电子大屏播放。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077家,全国达标科技馆155座,另外在建科技馆138座,超过7241所科研机构和大学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
四是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文物保护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和申遗工作,启动了一批长城保护重点工程,开展革命旧址维修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推进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加强古籍普查、修复、保存、宣传和利用。加强博物馆建设,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4692家,举办展览2万余个,参观人数达到7亿人次。加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传承活动扶持力度,累计安排资金2.23亿元,支持对57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推动“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这是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达39个。
四、文化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出台《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建立明示担保、尽职调查、信用监管等制度,促进公开透明交易,开展全领域内容监管,为艺术品市场规范发展奠定法治基础。构建以“三名单两机制”(黑名单、警示名单和红名单及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日臻完善。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推动154家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万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8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7.5%,增速较2015年加快0.6个百分点,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均实现近20%以上的增长,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依托中俄、中美、中英、中法、中印尼、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深化中外文化合作。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在莫斯科建成,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致贺词。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心、希腊雅典中心、柬埔寨金边中心等启用或揭牌,全球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31个。2016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个国家470座城市举办2100多项活动,提高了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水平。举办“中拉文化交流年”,覆盖约3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直接受众近千万人。积极发挥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举办中埃文化年“丝路新韵”展演、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活动,23国文化部长或代表受邀出席敦煌文博会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并通过了《敦煌宣言》,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机制化水平不断提升。
(王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