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有哪些新成效?

2016年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方略和大政方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一年来,深化医改力度持续加大,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不断优化,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医药卫生事业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破冰前行。各地、各有关部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抓体制创新、抓目标落实、抓机制保障、抓跟踪问责,推动医改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行,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突破。

一是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以示范县为引领,巩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的成果。综合医改试点省扩大到11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增加到200个,占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的60%,1568家城市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地区紧紧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关键环节,落实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着力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各地坚持调放结合、政策联动,全面部署医疗服务价格改革,29个省份的292个地市进行了价格调整,进一步理顺了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公立医院药占比从2010年的46.3%降至40%左右;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9.0%降至10%左右;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到30%以下,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

二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各地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逐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面进一步扩大,在团队组建、筹资、激励、考核等新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全国80%的城市和50%的县开展了分级诊疗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22%,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38.8%,均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目标。中央安排投资150亿元,支持403个县级医院、2100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19个省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呈上升趋势,部分省份超过60%。以多种方式建立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等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人才和资源下沉。

三是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其中新增40元中的10元用于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50%和75%左右。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2016年贫困人口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到67.6%,比2015年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在8省区启动并积极推进“农村贫困大病患者专项救治”。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完成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基本医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按照统一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的要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符合规定的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大部分统筹地区开展了按人头、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发挥好医保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规范医疗行为的作用。不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中央财政安排医疗救助资金155亿元,较2015年增长10%,累计实施医疗救助8703.2万人次,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积极推进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衔接,全国93%的地区实现了医疗救助与医保费用“一站式”结算。商业保险发展较快,保费收入较2015年增长67.71%。

四是药品供应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加强短缺药品、低价药品和儿童用药的供应保障,在第一批4个定点生产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3个短缺药品定点生产品种。大力推进药品价格改革,在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首批国家药价谈判顺利完成,降价幅度达50%以上。全面推进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工作,19个省份完成了双信封公开招标,平均降价幅度15%左右。28个省份对全部或部分高值医用耗材实行了阳光采购。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鼓励药物研发创新,畅通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用药及罕见病用药、临床急需药品的审评审批专门通道。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高上市药品质量。以基本药物为重点,加大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监管力度,推动药品监管全品种、全过程覆盖。

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人均预期寿命从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76.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31.9/10万降为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3.8‰降为7.5‰,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一是医疗服务质量又有新提高。采取自助挂号、专家团队接诊、组合会诊、预约转诊等多种形式改善就医秩序。全国3300多家医疗机构实现分时段预约诊疗,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38.6%,所有三级医院和6000余家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超过2000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达到11%。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全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到37.5%,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降至8.7%。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889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所有贫困县的1149家县级医院,近万名城市三级医院医生在贫困县县级医院蹲点帮扶,增强了“造血”功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医药法》,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医药振兴发展揭开历史新篇章。

二是公共卫生和卫生应急能力实现新突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至45元,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12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启动实施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计划。启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确定首批38个试点城市。成功处置塞卡病毒、黄热病病例等输入疫情,有效防控人禽流感等疫情,全力做好防汛抗洪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成为全球首批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

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培养工作,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10349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5636人,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年招收7万人,其中儿科5000人,支持8所高校开展儿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护士培养培训,2016年注册护士达356万人,医护比例从2010年的1∶0.85降低到1∶1.17。

四是健康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优化社会办医发展环境,新增民营医院2038家,民营医院占医院总数比重超过55.3%,非公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超过22%。落实“先照后证”,将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探索建立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制度,推动并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和有序流动。目前全国有6.1万名医生注册多点执业,到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的占43.4%,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的占66.3%。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遴选90个医养结合示范区和6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城市。建设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在两省四市启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建设试点。

三、全面两孩政策扎实落地。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推进网上办理、“多证合一”。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持续开展妇幼健康服务监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将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标准提高到与城镇一致。2016年住院分娩活产数1846万,比2015年增加了191万,新出生人口中45%的贡献率来自二孩家庭,符合政策调整预期。

四、卫生国际合作亮点纷呈。成功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131个国家、19个国际组织、12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在健康促进大会历史上绝无仅有。李克强总理发表主旨演讲,大会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上海宣言》和《健康城市上海共识》,宣示健康促进的中国经验、策略和主张,开启全球健康促进新时期。以中美、中英、中法、中俄、中印尼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为平台,深化卫生与人口国际合作。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和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实施“光明行”等援外项目,在柬埔寨启动亚洲首个“妇幼健康工程”,彰显我负责任大国形象。

(王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