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
李开复说:“父母要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时,给予建议,多引导孩子,多和他们沟通,而不是把自己的某种愿望强加给孩子。”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管得特别严,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有限制,生怕孩子出事。孩子说去找朋友去玩,父母拦住孩子,怕走丢了;孩子说要参加兴趣小组,父母担心占用学习时间,不允许。其实,一味地让孩子死读书,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丧失很多发挥能力的机会。
爱迪生曾说:“自由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家长只有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快乐学习、生活,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作家毕淑敏给了儿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当儿子生病的时候,毕淑敏会义无反顾地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呵护他,定时喂水喂药,给他讲故事以缓解病痛的困扰;当儿子因为冬日里灿烂的阳光而认定天气很暖和不必穿那么厚实的衣服时,她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就会在心里想着“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后果”,坦然地任他穿单衣出门……如今,毕淑敏风华正茂的儿子时常会一脸幸福地撒娇说:“妈,我一直认为别人都跟我一样的自由呢!原来不是啊!”
很多家长都只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潜在的兴趣和能力的开发。其实,业余时间孩子做点喜欢的事,只要没有危险,不耽误学习,就没什么问题,相反还可以提高智力,甚至将来还可能因为这一点出类拔萃。
在众多的中国孩子中,最后能上清华、北大、哈佛、剑桥等名校的只有那么极少部分人,多数孩子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与其都在这条独木桥上挤着,为什么不让孩子分一点精力给他感兴趣的事情呢?事实证明,对孩子的兴趣的培养更容易使孩子成才。
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就不能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要让他们拥有独自处理事情的权利和机会。凡是孩子能自己干的事,父母都不要大包大揽,让他自己动手。当然,一定要告诉孩子要自由更要遵纪守法,不能只要自由,不讲法纪。
给父母的建议:
1.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俞庆庆非常贪玩,不爱学习,每一次都是被妈妈从外面拉回家写作业。为了改变儿子这个坏习惯,庆庆的妈妈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
妈妈同庆庆商量,如果他每天放学后能先把作业完成,剩下的时间妈妈就不再管他,他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庆庆高兴地同意了妈妈的要求。从此以后,庆庆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然后才高高兴兴地跟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一段时间后,庆庆的成绩不但提高了,还比以前快乐了许多。
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给他们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还会使他学会独立思考,心情也会更加快乐,这些都可以为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和选择
黄海波同别的孩子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但他的父母无论大小事情,都让黄海波自己选择、决定,同时让他给出这样决定的理由,还引导他从其他角度去考虑问题,让他自己去判断决定是否正确。
久而久之,黄海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和问题,他都会先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一番,再去作决定,所以他的点子总比别人多。
在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口上,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代替孩子选择,更不能让孩子牺牲自己的意愿来实现你未竟的理想。父母只是孩子的参谋,只有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选择与决定,才能全面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3.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苏苏有一个很民主的爸爸,在家里,他允许苏苏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使她说错了,爸爸也不会批评她。
周末,爸爸带苏苏去参观一个画展。苏苏在细细地浏览完每幅画后,对爸爸说:“爸爸,这个画家画得真好。”爸爸觉得很纳闷,自己事先并没有告诉孩子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人的,孩子怎么会知道呢。于是他问孩子:“那么你觉得哪里好呢?”苏苏回答道:“这些画的颜色搭配很好看,笔法也很大胆。”爸爸听了苏苏的话,满意地笑了。
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调动自己的思维,用合适的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这是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很多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思想受到父母的左右,只会盲从附和父母的意见,这样下去,孩子长大了也会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
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积极肯定和表扬,增加孩子主动表达的自信心。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少约束,多引导,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比作一幅精美的图画,成长的道路比作白纸的话,那么父母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地把白纸填满,不妨多留下一些空白给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和把握成长方向,这样的孩子将来才能更成熟,更能适应社会。
【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
李开复说:“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尝试,失败也没关系。”尝试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让孩子更勇敢、更独立,这就需要鼓励孩子尽情去体验生活,多去尝试新鲜事物。
赵乐凯告诉爸爸,他想一个人到外面转转。爸爸没有阻止他,让他自己走出了家门。但爸爸有点担心儿子,于是他放缓脚步,尾随儿子出了门。
爸爸发现,乐凯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从此以后,爸爸便鼓励赵乐凯进行“独自旅行”。在赵乐凯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还对儿子说:“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经过这些教育,赵乐凯小学四年级时就能自己去买车票、订饭店,独自一人出去旅行了。
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新鲜事物都跃跃欲试。然而,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像这位爸爸那样鼓励孩子去尝试、去体验。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我的女儿都十几岁了,还不会做最简单的饭,我们一有事情出去,她就只能饿肚子。”“我的儿子都上高中了,还不会洗衣服,每个周末都背回来一书包的脏衣服,以后他上了大学该怎么办呀?”
事实上,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学做饭、学洗衣服,而是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对孩子放心不下,不给孩子体验和尝试的机会,这就造成了孩子依赖大人、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的后果。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尝试的喜悦,并坚信孩子能做到。
给父母的建议:
1.鼓励孩子爬树
孩子很乐意做冒险的事情,可是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有冒险的机会。就拿爬树来说,很多孩子不会也没有胆量爬树。其实爬树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危险,而且让孩子爬树可以锻炼他的胆量,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
父母可以在闲暇的时候带孩子到郊区或农村玩,鼓励孩子爬树。当孩子经过努力爬到树上之后,就会产生一种胜利的成就感。或许他会被树枝划伤手脚,但是爬树给他带来的乐趣会使他忘记这个小小的痛苦。
2.让孩子换灯泡
一次,蔚然家里突然停电了,爸爸刚想去换灯泡,但一转念,觉得应该让7岁的儿子尝试一下。于是,爸爸搬来梯子,拉下电闸,举着蜡烛,指导蔚然卸下灯泡,然后换一个新的灯泡。
开始,蔚然很紧张,但是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蔚然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换灯泡的任务。在灯泡亮的那一刻,蔚然高兴地欢呼起来。
小小的成功的尝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会激发孩子内心无限的探索欲望。当然父母在让孩子体验这类事情时,要保证孩子的安全,让喜欢冒险的孩子有安全感。
3.让孩子体验雨中行走的感觉
为了孩子的安全起见,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父母都会把孩子关在家里,这会使孩子对自然现象感到陌生,比如说听到打雷就会特别害怕。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有亲近自然的机会,如果看到孩子在雨中嬉闹,不要制止他,让孩子体验一下雨中沐浴的感觉,这会使孩子更加勇敢。当然,同时要保证孩子的健康,不能在雨中太长时间,等孩子进屋之后,马上帮孩子擦干、换上衣服。
4.让孩子独自在别人家过夜
对于从小生活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来说,适当让他们在别人家过夜,会让孩子体验到很特别的感觉,他们会体会到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必须学会照顾自己。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让孩子体验到不同于自己家的生活方式。
妈妈带周雅莉去一个朋友家玩,雅莉与朋友家的女孩玩得很好。后来,朋友的孩子留周雅莉在她家过夜,周雅莉的妈妈想了想便同意了。通过单独相处,周雅莉观察到了很多事。回到家后,她告诉妈妈,朋友家早上不喝粥,而是喝牛奶或果汁,吃的鸡蛋是半生的,朋友的女儿喜欢抱着娃娃睡觉……
在别人家单独过夜的体验,既可以锻炼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让孩子学会适应新环境。
5.允许孩子犯错
早餐时,燕燕把妈妈刚热好的一杯豆浆一股脑倒进金鱼缸里。结果,造成了小金鱼的死亡。她对妈妈讲:“我早餐喝牛奶也应该给小金鱼喝杯热牛奶。”
小芹把爷爷辛辛苦苦种的小番茄苗—棵棵地拔起来。当爷爷问她为什么要拔掉它们时,她说是为了让“小苗”快快长大。
尝试就免不了出错,但经历了这样的“错误”,孩子们知道:小鱼不能喝热豆浆,小秧苗不能拔。孩子就是这样在不断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
教育孩子需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尽情尝试。孩子尝试的越多,他们的收获就会越多。这里的收获不单单是快乐,还有知识、能力、经验、体会等等。
【让孩子学会问为什么】
李开复在一次大学新生的演讲中说到:“你必须培养自己学会问‘为什么’的能力。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只要学会‘什么’就可以了,但在大学里,一定要学‘为什么’。当你真正理解一件事为什么如此时,你才能举一反三,无师自通。问‘为什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随时发问,上课问、上网问、问同学、问朋友……只有这样,你才真正学懂了,学到了。”
善于提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提出问题需要观察、思考,需要借助想象力把知识和现象联系起来,也需要释放自己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家长们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问为什么。然而,很多家长都厌烦孩子不停地问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那会压抑孩子的求知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问什么,就答什么,教什么,决不能嫌麻烦,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小孩是再大不过的发明家。”他提醒家长:“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可见,孩子的探索精神与发问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不一定全能回答,但是可以告诉孩子:“你问的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找答案。”这样可以极大地诱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给父母的建议:
1.理解孩子好问的心理
为什么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对他们过多的问题不胜烦恼?那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我们早就知道了答案,觉得这些问题没什么可问的。但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因此,要想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父母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许他们提问。
2.鼓励、引导孩子提问题
孩子提问时,做父母的不妨无条件加以鼓励和赞扬。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也尽可能赞许孩子:“宝宝真棒!能想到这个。”“你是怎么想到的?太了不起了!”孩子听了这样的话,肯定会十分自豪。
有时候,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不用马上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激起孩子更强的好奇心。相反,诸如“爸爸也不清楚啊”,“你还小,用不着知道这些”之类的回答,会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于摇篮中。这样的回答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只能是有害而无利,因此要绝对避免。
3.不要敷衍孩子,要认真回答孩子的提问
如果孩子每次问你什么,你都忙你自己的事情,含糊地回答,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再问你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他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为了不损害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应尽量用他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当遇到自己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应该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争取给孩子一个圆满的回答。一旦孩子的好奇心受到父母的重视和鼓励,他就会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各种未知事物并提出问题。
4.教给孩子提问的技巧
为了保证提问质量,家长应给予孩子有关提问方式的指导。指导应建立在孩子原有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感受表达方式与提问质量的关系。
比如让孩子注意提问时的语气、句式,提问时的情绪表达,提问时间,提问对象等。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又特别想弄清楚的时候,可以问别人。问不同的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碰到不认识的东西,想知道它的名称时,就可以用“是什么”;碰到不会做的事情,想知道方法时,可以用“怎么做”;想知道一个事情的原因时,可以使用“为什么”……
5.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你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讨论问题。但是当孩子发表意见之后,你不要随意地应付一句,“说得好”或“很好”,因为这些话意味着讨论就要结束了,孩子就没办法继续联想。你应该对孩子说“真有趣”“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以便孩子的探索空间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孩子思考的时候,不要催促孩子。如果你催促孩子,会使孩子为了急于表现自己而揣测大人希望得到的答案,并用尽量少的话说出来,以免说错时受到责备。
【培养孩子批判式的思维能力】
李开复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个意见都值得了解和珍惜。不要被教条束缚,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来看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培养孩子批判式的思维能力。”
李开复的女儿以前参加辩论社时,问他辩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她所支持的观点。李开复对她说:“你永远要选择那个你不认可的观点。”她觉得很奇怪,明明不认可这个观点,为什么要去辩论它呢?但按照爸爸的话尝试了几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当你去辩论你所不认可的观点时,会有很多好处。首先,对方的辩论方向你已经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容易取胜;其次,通过变换视角,你一定会很惊讶:你原先不认可的观点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会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视角看问题的好处。这种练习可以让你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观点,成为一个有批判式思维的思想家。
因此,李开复建议:“当孩子每碰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但要让他学会问‘为什么’,还要让他学会问‘为什么不’。为什么一定是这样,为什么不可能是那样?让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
给父母的建议:
1.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
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之所以不会变通,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将问题绝对化了。因此,从小让孩子了解事物的相对性可以让思维的“柔韧性”更好,从而学会从侧面、逆向等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让孩子明白,任何一个办法,都有利和弊两个方面;同一个问题,不仅要正向思考,也要逆向思考,甚至横向思考。父母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把所有的钱都给你买玩具,对吗?”孩子刚开始听到可能会赞同,此时可要求孩子再从正、反几个方面重新考虑,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往往会改变想法的。
2.让孩子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
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的一所小学考察。他们看到期末考试的试卷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雪融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但是,这个答案却被老师判了零分。
按照科学的论断,雪融化了以后会变成水,但是,雪融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是哲学般的感悟。当孩子以这种天才般的思维来挑战科学的标准答案时,我们成年人却往往会一棍子把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打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很多时候。人们不假思索就接受了权威的观点,但权威不一定就是真理。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当别人提出这种看法和结论时,你应该积极思考,争取想出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和结论。比如,在课堂上,不要被老师的答案限制;数学课上,用不同的思路求解同一问题;语文课堂上,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同一问题。通过鼓励孩子创新求异来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力,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很有帮助。
3.让孩子学会全面地看问题
有时候,如果看问题过于片面的话,就不能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全面看待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家长可通过下动物棋来锻炼孩子的全面思维。动物棋的棋,只有八个子,四个白猫,四个黑猫,棋盘是由横竖四条直线组成的九格方盘。玩的规则是:只有在一条直线上两只同样的小猫,才可以杀死对方紧挨的一只猫。规则虽然很简单,但却能使孩子们从一连串的胜利和失误中,学会瞻前顾后,全面看问题的本领。
4.经常与孩子展开争辩
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家长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电视后,与孩子讨论对某一人物或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5.认可孩子的“怪想法”
有一次,爸爸带着儿子到郊外游玩,路上爸爸触景生情地说:“春天是美好的,因为春天有和风细雨、花红柳绿。”儿子接过话题,说:“春天真有那么好吗?春天细菌繁殖旺盛,春天容易患感冒,春天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烦死人;春天忽冷忽热,搞得我不知道穿几件衣服。”结果,爸爸呵斥儿子“不准胡言乱语”,并给儿子讲了许多赞美春天的文章以及春的寓意。
很多时候孩子的新奇想法往往被家长认为是胡思乱想,不着边际,没有什么意义。殊不知,孩子的新奇想法体现了孩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怪想法”表现出不认同,甚至是批评孩子的胡思乱想,就等于在无形中给孩子的思维套上枷锁。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的“怪想法”更多的认可和赏识,并试着请孩子解释一下他的“怪想法”,相信这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并且充满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