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西游记》学员工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组建与发展——“1114”的西游团队(3)

本来孙行者在后面是可以不打死人的。可是唐僧那样骂他,还要两个死鬼找他算账,说打死人的事和他自己与八戒他们没关系,明摆着就是从心理上孤立了他,真不够资格做师父啊!因此,“你唐僧后来叫我不打杀人,只需要赶走强盗,我应该听吗?现在,你们三人全部是好人,就我一个是恶人,干脆,恶人做到底!你唐僧哪有把我当徒弟看?我也根本没必要听你的话,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行者打杀强盗后,不要去责怪他,而是利用这件事情教导他,让他意识到取经就是一个做善事的过程(孙行者没这个概念),应从平常的事情做起。为了真正做善事,就得改变一下以前的一些方法。还可以说“做和尚是不会轻易打杀人的”,或者可以总结说:“以前我们一路打过来,很辛苦,但效果不理想,可否考虑换个方式?”孙行者自己会去想啊。——这样处理,孙猴子可能会好受很多。

如果唐僧主动承担责任(管教不严),而不是将责任一推了之,更不刻意去孤立行者,事情就不会如此糟糕,行者的领悟能力和行动素质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如果行者真的感受到团队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个人被孤立在外,那么,就有可能不会发生后面再一次打杀强盗的事情,更不会发生团队崩溃的情形。

事件二:猪八戒凡心不死

猪八戒凡心不死,贪图女色。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分别变化成母亲和三个女儿,假装招亲,把他捉弄了一番。最后,猪八戒被吊在了一棵树上,大呼小叫,直喊救命——“师父啊,救我一命,下次再不敢了!”唐僧隐约听见猪八戒在叫,就问沙僧是不是八戒的声音。沙僧说:“正是!”可是孙行者却说:“兄弟,莫理他,我们走吧!”唐僧说:“那呆子虽然是心性愚顽,但人还是很直的,而且有些力气,可以挑行李;看在菩萨救他和我们一起取经的份上,料他以后再也不敢了。”于是,师徒几个进树林去找八戒。孙行者见到八戒后,不是马上动手解绳子,而是先取笑一番:“好女婿啊,你不是当人家女婿,不去取经了吗?哪个是你丈母娘?哪个是你老婆?呸!吊死你!”八戒被人抢白,羞愧不已,又不敢反驳,也不敢叫喊,十分痛苦。沙僧看了,老大不忍,放下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八戒。八戒对他们磕头礼拜,其实羞愧难当。

沙僧笑道:“二哥好啊,有四位菩萨来与你做亲!”八戒道:“兄弟再别提起,比给人家做儿子还羞愧!从今以后再不敢乱来了。就是骨头累折了,也一心跟师父走!”唐僧一听很高兴,说:“这样说才对了。”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的启发是:在通往取经(成功)的路上,总会出现一些思想波折和反复不定。虽然八戒是一个落后的成员,但其他成员又是如何来认识他的错误,如何来对待他的错误,从根本上达成处理八戒问题的共识的呢?

团队里,像八戒这样状态的人多了。如果像行者那样既讽刺又挖苦,撕破对方脸皮,甚至还想抛弃他,把他从取经成员里面删除,那意味着什么?如果像沙僧一样,亲手去帮八戒解开捆绑他的绳索(人往往都是受一时迷惑,却不一定是他真正的本意,八戒也是),其教育效果又会如何?如果像唐僧一样,给八戒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珍惜他在团队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又会看到什么?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为情绪和个人喜好所左右,做出爱憎和取舍,让自己和团队蒙受损失。如果没有了八戒,后面就没有人来救行者,没有人来挑行李,没有人去巡逻,没有人帮忙捉妖精……因为某人的弱点或基于自己的不喜欢而随意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只会让自己更忙乱,只会让自己更被动,让团队更脆弱,更不堪一击。无论是对团队成员、团队领导还是整个团队,都是不利的。

如果孙行者是团队的决策领导而不是唐僧,猪八戒就会被斩杀,他就会被团队所抛弃,如果这样,团队就会少一个人,其后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按照基本分工来说,孙行者是负责安全保卫的,猪八戒是负责挑行李担子的,沙僧是牵马开路的。如果少一个人,这些事情就要临时或长期转给沙僧、孙行者,或者加重白龙马的负担和难度,如此下去,行进的速度自然成问题。如果碰到妖精,那就更麻烦了。有孙行者这样爱憎分明的领导,团队的包容心会相对缺乏,也难以留住人才。孙行者也万万想不到,在取经的后期,他的性命竟是猪八戒“拣”回来的。他也不可能知道,猪八戒在后来的取经日子里会立下多少汗马功劳。与人机会,其实是给自己机会。依据岗位需要而不是人的喜好来进行人力安排,并抓好人力开发工作,自然会赢得更大的成功。

少了一个人的团队,不仅仅是少一个人或成员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团队文化的问题。猪八戒就这样被抛弃,意味着沙僧的恐惧,意味着白龙马的不稳定,意味着团队选人用人的误区,意味着下一个人还会因此而随意被“斩杀”。

一些企业老板或经理为什么做得非常疲惫?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建立一种真正的团队文化,他们缺乏开发人力的技能和心态,他们草率且不自信地对待曾经被“错杀”的员工。

想一想,企业里,那些我们认为不合适的人,难道就真的不合适吗?你就真的要那么武断地抛弃他(她)吗?

事件三:孙悟空画地为牢

取经前期,孙行者和猪八戒之间总是有些“过节”。猪八戒也知道师兄有些真本事,经常能在关键时候化险为夷。两个人的配合说不上太好,但还是挺有意思,挺刺激的。不过,八戒还是很记仇。取经中途,到通天河时,师父被妖精捉去,猪八戒不好好地背孙行者下海找师父,反而公报私仇,想把孙行者掼在泥里,弄死他。这次,八戒是真的给孙行者来了个秋后算账,手段之毒辣,前所未有。幸亏孙行者精明,早有准备,得以逃生。八戒的恶招被行者化解后,声称“再也不敢了”,请求师兄饶恕自己。

后来,兄弟几个配合起来,并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终于擒拿了通天河的妖精。唐僧被解救出来后,也一再声称以后再也不敢自己乱作主张了。沙僧也应该知道了师兄的重要性。经过这一次生死考验和团队内部的最大磨难后,团队的关系更近了一层。孙行者以为团队就应该良性发展了,然而,却实际上还只是个表面现象。

我们来看看后面发生的事。

过了通天河后,他们又来到一个地方,唐僧很害怕(他的直觉往往很灵验),于是就提醒徒弟们注意前行。行者就说:“师父,放心吧,我们兄弟三人情投意合,归正求真,有的是降怪捉妖的办法,怕什么呢?”

从言语分析,行者错误地以为团队从此就团结齐心了,以为大家都应该比较信任他了(事实上,行者经过那么多次打杀,也应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足以获得他们的信任)。

可是,事情不一定就是我们主观上认为的那样。有些像我们的交往行为:为别人(或对方)办了那么多的事情,甚至连心都想掏给别人,但就是没法让别人彻底相信你。这真是全世界多数人的心理“怪圈”。

唐僧肚子饿,要吃饭,看见前面有一座宅子,有亭台楼宇,就要进去。孙行者见那地方有妖气,劝师父不要进去,还做了很长时间的辅导工作。可唐僧要吃饭啊,斋饭还得化啊,怎么办?行者于是心生一计,给唐僧他们画了个圈子,叫他们别出圈子,这样才安全。行者为了安全起见,交代了又交代,叮嘱了又叮嘱,才去化斋。

好了,问题来了。三个人在里面待了一阵,感觉天冷,见行者还不回来,就开始嚷开了。叫得最凶的是八戒。他说:“不知道那猴子去哪里耍去了,化什么斋,叫我们在这里坐牢受罪。”他讲了古人“画地为牢”的成语给唐僧听,还质疑说,“猴子用棍子在地上画个圈有什么用?有野兽妖精,一样会来吃了我们的。要我说,应该走出圈子,顺路往西走,让猴子来追赶我们。”唐僧本来心里就没谱,一听老猪怂恿,觉得有道理,于是稀里糊涂地就同意了。沙僧这个深沉的家伙,即使憋着话也不说,于是这事就成了。三个人完全忘记了孙行者的叮嘱和告诫,走进那楼阁之所。结果是:八戒跑到里面贪图几件背心,三个人被妖精全部当贼捉走了。

团队表面的平静和统一,并不能代表团队真正的统一,因为每个人的自我太强烈。

我们且来仔细分析一下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便于大家更清楚认识团队统一表面下的“暗礁”。

从上面的事情经过看,大家也许觉得是八戒在里面捣鼓,是唐僧没主见,是沙僧在“和稀泥”。实际上,这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因为,真正的起源在于孙行者。为什么那么说呢?孙行者啊,孙行者,你在画这个圈子的时候,有没有演示一下这个圈子到底是怎样的好呢?口说无凭啊!口说不能当饭吃(古代的人、现代的人其实都现实)。另外,你在画圈子的时候,有没有经过三人的同意?有没有商量在什么地方画圈子?天气那么冷,你把他们圈在冷风呼呼吹的地方,一直吹下去,谁受得了呢?如果说,让大家都出些主意,达成共识,在一个避风的地方画个圈子,可能好些吧?或者说圈子画大点也好啊?孙行者没走这些程序,而是抓起棍子就画了个小圈。三个人挤在一起,你说,那样好吗?难怪八戒会说像是坐牢!(这呆子不傻啊!)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孙行者的自以为是和办事粗糙是问题的根源。

八戒、唐僧和沙僧有没有过错呢?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却完全不考虑孙行者的意见(尤其是他们明明知道行者是专家),而把自我的意识放在了第一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人搞自己的一套,互不协商,不求统一共识,而是表面同意,实际上互相之间谁也约束不了对方。

团队往往不是因为表面的障碍而受阻,而是因为这些表面下的“暗礁”造成搁浅或覆没。

结论:

团队和人一样,也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它也许会幼稚,也许会迷茫,也许会分裂,但那都是正常的现状。重要的是:我们到底是否定这种现状,还是接受这种现状或改变这种现状。如果把不同成员的心凝聚成一条心,形成统一的凝聚力,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其战斗力自然就出来了。要建立起这种战斗力,需要时间和训练方法。训练方法得体,时间可大大缩短。本书涉及的一些方法,可以有效帮助个人、团队得以迅速成长。

成熟团队的标志是: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潜力能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支持、服务团队目标的实现。

取经的前五十回,基本都是行者在唱“独台戏”。就像我们有些主管和核心人物一样,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其他人的积极性呢?却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我们看到,取经前期,八戒和沙僧更多的是在为行者打“下手”,提包、搬东西、探路,却很少涉足真正的操作层面。如果长此下去,想必行者不被人打死,也得活活累死。这样的组织虽然在前进,但能否真正称为一个团队呢?显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团队。

当真正的团队建立之时,你再看看他的威力是如何的。

大家知道,八戒在取经后半途十分卖命,又是扫除上八百里荆棘岭,又是用嘴拱开八百里臭烘烘的稀柿路,令人感动啊!

估计老沙在前面也是没有放开,也许他会这样想:“反正你猴哥不是说你最行嘛,那你就一个人干好了,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不错了。”但在后面,因为行者的转变,一向低调的沙僧也开始施展才华了。

团队的不成熟也是团队的成长过程,团队的成长过程就是团队通往成功的过程,接近西天灵山的过程。因此,团队磨合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切就会瓜熟蒂落。

3.紧箍咒是西游团队的制衡法宝

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观音菩萨送给唐僧一件佛门宝物——金箍,并传授给唐僧紧箍咒。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便头痛难忍,不得不循规蹈矩。喜欢孙悟空的读者与观众都对紧箍咒有着切齿的痛恨,但是究竟为什么要给孙悟空加上这样一道紧箍咒呢?

让我们分析一下三人关系的来龙去脉:孙悟空之所以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受观音菩萨点化,要报答唐僧为他恢复自由之身的恩情。作为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中间人,观音菩萨对两人都非常了解。她知道要慈悲软弱的唐僧靠一己之力去管束孙悟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让唐僧能对孙悟空进行有效管理,使孙悟空在艰难的取经路上“爱岗敬业”,更好地发挥“齐天大圣”的优势和才能,观音菩萨把金箍给了唐僧。而唐僧用紧箍咒约束孙悟空不是出于对孙悟空的不信任,而是规范其行为的一种方式。

从事件的表象看,唐僧每次念动紧箍咒,孙悟空便头痛求饶。这说明,紧箍咒对管理孙悟空来说是有效的。试想,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者,如果不能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取经大业如何实现?但是,从相反的角度看,唐僧用紧箍咒约束孙悟空,其实是单纯地用强硬的制度约束团队成员。这在团队建立初期有一定作用。但是如果团队成员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的工作状态之下,这个团队最终会也会丧失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