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精英教育发展的两个极端——个性与多方面性
我们必须准守这样一个原则,也就是当我们在区分混在一起的事物时,需要先将不同点找出来,然后根据个别事物突出的特点,将其与其它事物隔离开。之后以此类推,就能将所有事物区分开来。
在等级、性别、时代等方面,多方面性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它具有灵活性、普遍性以及可接受性;从性别和年龄上看,它适合用于男女老幼;从阶级上看,它存在于贵族之间,也存在于平民之间;从地点上看,它不仅存在于雅典和伦敦,还存在于巴黎和巴斯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它的挚友,但却无法掌握它。它的眼中充满缤纷的色彩,它的思想趋于完美和高尚,它的心中充满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深深爱恋。它活动在各种现象之中,对所有被扭曲的事物予以嘲笑和奚落。所有的事物都是它生机的源泉,却没有任何事物能成为它的创新者,因为它包括了所有的创新。习惯与偏激、单一与固执、憎恶与自我都无法触碰它,那如何才能看到它?我们认为,只有在被唤醒的亚西比德身上才能看到它的影子。因为据我们所知,只有这个人的个性才是多方面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对多方面性并不感兴趣,因此这样的人也就不具有多方面性。对这类人来说,他们不接受一切具有时效的感觉,也不喜欢交朋友,更不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情绪变化。多方面性要求具备它的人成为各种矛盾的中心,而不具备多方面性的人往往不希望自己成为各种矛盾的中心。但这样的人与追求多方面性的人也有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之处在于,他们是热诚和严肃的,同时也是憎恶冷淡与争论的。
由此可见,我们对亚西比德的看重只是说明了个性与多方面性之间的适应性,而对于教育者培养孩子的性格并无实质性的意义。进一步来说,要想将多方面性当作一个人的特性,这个人就必须包容、接纳和融合不符合自身形象的概念。
个性之所以被称为个性,是因为它在众多的特征中尤为突出,而且有个性的人一般是有自己的要求的,而不是沉默的。因此,比较个性和多方面性,就需要从比较两者的要求开始。
个性和多方面性之间可能存在与生俱来的矛盾,因此它们冲突不断,战争更是无法避免。既然无法避免,不如大大方方地开战,为了争夺孩子的信赖,为了争取发展空间,个性和多方面性互不相让。当我们抛弃多方面的兴趣,极力追求个人主义时,个性便登上了我们心中的主要舞台,它会主宰我们的言行,使我们自主选择命运,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之中,抑或是沉浸在个人的习惯之中。心灵的敏感性和活动性不会因为个性而改变,只要个性遵守自身的规则,安静地活动在被要求的范围内,这种情况就会永远持续下去。总结来说,教育者不应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提出各种无关紧要的要求,而是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育。
个性种类繁多,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不可捉摸;而多方面性就像整个天空,包含了所有个性,并能规定各种个性显露的时间。个性和多方面性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整体中,局部可能被忽略;但同时,局部只要足够耀眼,一样可以大放异彩,成为整体中最为耀眼的存在。局部可以在整体中与其它部分进行比较,这样我们就有了度量这部分的依据,同时,如果为局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或是将局部延伸到方方面面,局部便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整体。
然而,我们不能像计算加减法一样,直接将局部附加到其它部分上。虽然多方面性在教育进程中不断缩小和扩大,但是这种缩小和扩大更多的是融合了部分的增加和消失。各部分之间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即使是间接的部分,也通过间接的关系存在联系。培养孩子的多方面性是教育者的重点工作,教育者要不断增加组成多方面性的元素数量,但同时也要把握尺度,使整个多方面性尽可能多地纳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东西,切忌因急功近利而将那些破坏多方面性的轮廓、形式、比例和性质的东西贸然引入。这种工作能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但同时,培养孩子的多方面性往往也需要孩子改变自己原有的轮廓,如同多方面性向个性宣战。如果将孩子比作充满棱角的多边形,那么教育者培养孩子的多方面性就是磨平孩子的个性棱角,使之变成一个完美的球形。但是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存在绝对光滑、绝对没有棱角的球形。无论教育者如何打磨,都会有一些微小的棱角或者个性的强点保留下来,只要这些棱角对整体的多方面性不构成威胁,允许它们保留下来也无可厚非。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个性棱角的存在也使得多方面性的形式更加丰富,有鉴赏力的教育者可以引导孩子将适合的个性与多方面性的某种形式相联系,因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丰富,他在发展多方面的兴趣时就越能平衡掌握。精神生活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不会因为过于脆弱而毁灭。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孕育出了许多符合道德标准的生活蓝图,这都有赖于培养孩子的多方面性。对孩子多方面性的培养为孩子带来了种种好处,他们会乐于参与新的活动,也会欣然接受任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个性与多方面性融合之后,性格将成为人们活动的主宰。这样,为实现教育目的,我们就能把能融入和适合融入教育的部分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