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人的心理特性
1.6.1 概述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如图1-14所示,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个性心理”又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图1-14 心理现象的分类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情感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如愉快或不愉快、舒适或不舒适、喜欢或不喜欢等。意志过程是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去坚持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相比较而言,心理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而一个人的个性心理是相对稳定的。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性心理既以心理过程为基础,同时也制约着心理过程并通过心理过程予以表现[5]。
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对上述内容都面面俱到展开讨论,笔者在此只讲述“感知觉”和“注意”。对其余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普通心理学相关章节。
1.6.2 感知觉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感觉是局部性的,而知觉是整体性的。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只有通过知觉,我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映像。正因为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常被统称为“感知觉”。
除了“整体性”以外,知觉还具有“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在图1-15所示的图案中,如果以白色为背景,看到的是两个黑色的侧面头像;但如果以黑色为背景,看到的则是一个水平放置的白色花瓶。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事物。知觉的恒常性使得知觉具有相对稳定性。
图1-15 知觉的选择性[5]
知觉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例如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又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等。不管是哪一种知觉,都可能使人产生“错觉”。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图1-16所示为几种典型的错觉。在(a)图中,α和β两条线段的长度实际相等,但看上去却不等长。在(b)图中,α和β中内圆的大小实际相等,但看上去却是α中的内圆大。在(c)图中,正方形似乎被扭曲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扭曲。
图1-16 几种典型的错觉[5]
1.6.3 选择性注意
在研究人机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人的注意”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上的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人们有选择性地感知外界事物和刺激并对其进行加工。选择性注意对信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历史上曾提出过两种著名的注意模型:“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前者认为人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过滤器”对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进行过滤,它按“全或无”的方式允许一部分信息进入大脑进行加工处理,而另一部分信息则被完全阻断,不能进入大脑。而后者则认为这没有被注意到的另一部分信息并没有被完全阻断,它们只是被“衰减”了,其中的重要信息仍有可能被反映到大脑和意识当中。不管采用哪一种理论模型来解释,当人们注意某一事物时,大脑皮质特定区域的活动会加强并产生兴奋,这可以通过脑电波予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