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做孩子敬仰的父母
怎样才能做个合格的父母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家长,必须学会经常自我反省。您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吗?
家庭教育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许多家长面对孩子常常手足无措,一旦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没有了应对的举措。
目前家庭教育从国家层面到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越来越重视。但仍存在“七重七轻”: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亲子沟通;重教子轻自修;重自我满足轻孩子感受;重关爱轻约束;重生育轻教育;重炫富轻品格养成,等等。
为此,作为家长,应注重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用自身的积极状态去引导孩子快乐地学习、健康地生活。
鲁迅先生就提出过:“我们怎样当父亲?”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讲中也谈道:“在他众多的社会角色和生活角色中,父亲这个角色最难做,同时也最幸福。”
在工作中,我接触了许多品学兼优学生的父母,我问他们:“你对孩子是怎样教育的?”大多数家长都会告诉我:“我们没怎么教育呀!”而我在教育工作中,每次解决那些“问题孩子”的问题之前,他们的父母会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他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形成家教差别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是缺少“三力”,即精力、毅力和能力。许多父母总是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我要大声地问他们:“你们忙对了吗?子女教育是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之一!有一种失败就叫瞎忙!”还有的父母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心情来对孩子进行教育,高兴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愉快时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被拒绝。更重要的是每位家长在做父母之前都没有通过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更不要说掌握了。父母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教育子女比你的工作还要复杂,所以一定要不断学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1)树立良好的家教理念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进步的、正确的教育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对教育起指导作用;而落后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束缚人的思想,对教育起误导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但制约着家长对教育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而且直接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影响到家长对子女各方面投入的力度和方向。因此,要搞好家庭教育,关键是要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之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适应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①家庭观。就是对家庭的功能和作用的看法和观点。家庭的功能很多,包括家庭的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等。调查表明,当前,大部分家庭,对于前四个方面的功能发挥比较好,而后几个功能,即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充分地发挥。就是说,在家庭的功能发挥上还不全面,存在偏漏的现象。
有的家庭不注重子女的家庭教育,忙于自己的事业,投入的有效时间精力太少,把教育孩子的义务推给学校。有的家长回到家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较少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据统计,城市初中学生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为99.37分钟,与伙伴玩耍只有23.95分钟,75.4%的孩子要参加特长培训。在一些家庭中,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多少快乐、幸福可言,失去了本来属于他们的童年和童心,过早地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过早的变得“老成持重”。所以,我要呼吁,新时期的家长朋友们,不但要尽好抚育孩子的责任,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感情交流、休闲和娱乐的功能,把家真正建成孩子们乐学的家园、漫谈的公园、玩耍的乐园。
②家长观。在封建的“家长制”的家庭中,父辈是一家之主,什么事情都是家长说了算,子女无权干涉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今天还有人在扮演类似的角色。比如,小到孩子玩什么、吃什么、穿什么等,大到孩子上哪个学校、读哪个专业等,都一律得听家长的,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在家里,家长说什么听什么;在学校,老师讲什么学什么;在单位,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毫无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可言,并且长大后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易成为逆来顺受的弱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孩子们耳闻目睹,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民主的观念也逐渐深入孩子们的心里,今天的孩子,已不再是传统的“听话”孩子了。他们对家长那种一言九鼎、一锤定音的“专横”做法已越来越不满意。在家庭中他们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大大增强,渴望与家长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在很多问题上都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由自己做主。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发扬民主的作风,给孩子在家庭中应有的地位。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增强家长的民主意识,应做到:多表扬孩子;多尊重孩子;多鼓励孩子自己做主;多与孩子交谈、沟通。
③家教观。有人说,家教观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家庭教育的方向,这话很有道理。那么,作为家长,应树立什么样的家教观,来指引孩子的教育呢?从无数成功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来看,从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树立正确的家教观,需摒弃以下错误观念。即:“树大自然直”的观念;“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我是爱你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的观念;“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雕塑作品”的观念;“不需要学习,教育孩子我会”的观念等。
④成长观。有的家长总是认为,生理上的问题顺其自然,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父母不需要讲,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而我觉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身心问题,有的问题孩子是无力解决的,需要父母的指导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男孩子的遗精,女孩子的初潮,以及正确的性知识,等等,都需要父母指导。有一部分家长认为,给孩子讲性知识,会不会起反作用,教会孩子干“坏事”。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讲性知识有些难为情,所以在指导上轻描淡写。有些生理问题不帮孩子解决好,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带来许多烦恼,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家长和孩子谈性知识是必须做的一件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年龄交谈内容不同,按照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不断深入和更新。有位家长为了避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出现的尴尬局面,给孩子订阅了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与性知识有关的杂志或教育光盘,让孩子自己看杂志、光盘,也是一种很好的性教育方法。如果是因为性问题,而出现性心理问题,那就要求助心理咨询专家了。比如,遇到孩子情绪反常,郁郁寡欢,不爱说话,见异性就脸红,可以带孩子去进行心理咨询。
⑤成人观。成人观就是对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和观点。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是一个事关孩子成才的大问题,也是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有很多家长反应,现在孩子太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归根结底还是家长的问题,说明我们一些家长走进了爱护孩子的误区:过分溺爱、放纵孩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现在已经有二孩政策了,长辈和家长也同样是娇生惯养,要什么给什么,逐渐养成了自私的心理。这对于长大后立身做人很不利。研究表明,过分溺爱、放纵的孩子,大多软弱、骄横、无能,长大后缺乏社会责任感,人们也不会同情这样骄横的弱者,这也会给他本人带来很多痛苦和挫折。所以,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可以细化为以下“十种人”:孝敬长辈的人;热爱自己的人;关爱同伴的人;泾渭分明的人;自立自信的人;舍得给予的人;喜欢交往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善于合作的人;理解别人的人。
⑥成才观。许多家长总认为孩子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上了大学才算成才。为了让孩子成才,一些家长不惜高价给孩子上好学校,请好老师做家教,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白天学习,晚上还学习;正课时间学校学习,业余时间培训班学习,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孩子睡不好、吃不好、休息不好、玩不好。
通过调查发现,真正喜欢学习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许多孩子在苦学状态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因此,他们不喜欢读书,如果强制学习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发生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等严重问题。
(2)家长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呢?
一是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
何为人才?我认为品德、知识、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美国密歇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把人才分为七个层次:
①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被认为是该部门最有创造性的人;
②善于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很多好意见;
③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能提出一些思索的问题,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偶尔也提出有想象力的建议;
④能发挥别人的见解,但他自己的见解却大多是陈旧和众所周知的;
⑤在搞一项新工作时经常向同事讨教,并依靠别人的建议;
⑥无明显的首创性,很少提供新见解,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
⑦满足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方法老一套,不适时宜也不想修改。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渴望,都有创造的灵感和需求,从他们小时候的“破坏”行为就可以证明。所以,无论你的孩子在哪一个人才层面上,家长都应该帮助孩子找准位置,通过不断努力成为自己所在行业的人才。
二是要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
在未来社会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个人成才的天地很广阔,成功的机遇也很大。由于社会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新型职业,都需要有人去干,只要具有成才的愿望,刻苦学习的精神,付诸实践的行动,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大国工匠”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当今时代,产品更新快,新知识催生快。当今世界,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特别是高新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为5年时间。据统计,大学毕业3~5年,学到的知识将会淘汰85%左右。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那种走进大学一劳永逸的学习观念已经过失。所以,我们不必为学知识而强迫孩子去学习,关键的是要使孩子学会学习,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
(3)父母在家庭中要充当各种角色
任由世界风云变幻,社会进步变迁,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希望有一个幸福的港湾是所有人的希望。而家庭由谁来组成的?无外乎我们的父母长辈和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孩子。当然对上我们应该做什么今天先不在此讨论,而对下我们应该做什么是今天讨论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在一切都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父母的角色无法社会化,家务活可以请人来帮忙做,但没办法请人过来做孩子的爸爸妈妈。家庭教育也没法社会化,找人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但是都跟家庭教育是两回事。
当今社会上,我们见到了许多有知识无智慧、有成绩无常识、有能力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但不懂得节制、有目标但缺失理想、有技能无灵魂、有学位没品位、有个性不懂合作、有心动却没有行动的孩子,人越来越异化了。所以我们需要呼唤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位家长都必须清楚现代父母角色的定位,应该扮演好应有的一些角色。
①生理照顾角色
人们常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在哪里?就在父母这里!那就应该从孕育宝宝开始。
首先要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受孕:通常22~30岁是女性生育较佳年龄。女性20岁前或35岁后生育,早产、难产及生育畸形儿的可能性大,对母婴双方不利,应予避免。
男女双方在患传染病、结核病、性病或高热时均应避免受孕。女方患有功能尚不正常的心、肝、肾疾病时,亦不宜受孕。
其次是选择合适时机受孕。避免在新婚之夜受孕。烟酒和过于劳累对胎儿不利。
夫妻双方应协商好要孩子的时间,在此之前的3个月应戒烟酒,并停服避孕药。夫妻双方要选择身体健康、情绪好、气候适宜、工作相对稳定时受孕。夫妻双方在服药期间应避免受孕。
孕期孕妇的身心保健、营养饮食、防病等必不可少;孕期孕妇要定期到医疗部门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母体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贫血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保证母婴平安、生产顺利。
从孩子来到人世的那一时刻起,父母的第一个角色——生理照顾角色就要立即执行并要给予精心呵护。
精心护理,保障新生儿生命的健康;提供洁净、温暖、优美的新生儿生存环境;合理地喂养;新生儿患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时时关注孩子的体格发育等。为孩子未来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②教育的角色
这个角色要重在“教”上。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重要意义。很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的含义认识不明确导致了过度教育。
按照一定的标准,婴幼儿“早期教育”是孩子0~6岁的儿童生活环境和活动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说,需要符合儿童年龄、生长发育、健康等状况;从方法上来说,以游戏寓于学习之中,寻求和启发孩子感兴趣的方面。
早期教育要有阶段性。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呢?
首先要认清婴幼儿的学能特点是关键。婴幼儿在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能特点也表现出阶段性: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岁以前;1~3岁;4~6岁。每个阶段都有几个关键期,例如,1岁之前的关键期:1个月时孩子可以学会抬头挺胸,3、4个月时可以学会翻身的大动作,7、8个月时可以学会爬行,10月时可以站立,1岁左右时开始走路等。若能在关键期内适当完成能够做到学到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其次是父母应该认识婴幼儿的发育阶段。孩子在母体中时,最大的需要是安全,这就应该保证胎儿有个安定的环境;孩子出生时,需要的是对父母的依恋,这就要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孩子慢慢长大,1~2岁时,需要的是独立与沟通,父母就要提供这样的环境。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会生活交往等五方面的推进过程中,语言是贯彻始终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不同的孩子会有其各自的特点,然而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我们应该推动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能力、语言、社会生活交往等五个领域能力的同步发展,智力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
一方面,婴幼儿的父母要提高对早期教育的正确认识,有些孩子的父母也在书本或者网页上查找很多早期教育的相关知识,然而往往生搬硬套,有时候发现不同的说法,就不知所措了。另一方面,家长要认识自己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要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避免欠缺,不要过度。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要全面,合理地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是谁也无法替代的。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技巧需要提高,认识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并掌握孩子在各个身心发展敏感期的特点和应对方法,从而进行科学的养育。不要急于求成,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③生命教练角色
我们经常观看体育赛事,例如:足球比赛,我们看到的是两个队的队员在场上比拼,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教练的水平。我们的孩子在学校、社会上与其他孩子比学习成绩、比工作能力等,实质上也是在比他们背后家长的教育水平。
同一年龄的婴幼儿,各有自己的发展特点。这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决定的。父母应尊重和接受孩子的特点,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教育。
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父母不应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方面都和别的孩子一样,甚至超过别的孩子,这是不现实的。不同的孩子,学习的特点、方式可能不同。父母应主动认识、接受孩子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各自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给予孩子信心。对孩子不擅长而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方面,应努力探索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再加以培养。只要孩子表现出一点进步,家长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家长要注重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没有挫折的成长是不健康的成长。教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才能够使孩子保持对学习的信心。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勇敢、坚强、乐观的个性与生活态度。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要给予鼓励、关心,帮助孩子分析挫折的原因,而不应讽刺、责骂、挖苦、不理睬。
启迪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庭中形成一种人人爱读书、爱学习的环境和气氛。产生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源泉是有成功感的。父母要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多给孩子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欲速则不达,不要强迫孩子学习,否则,孩子易产生抵触情绪。不要总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特别是避免把别人的长处和孩子的短处比较。这样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也会没有安全感,还可能形成说谎的坏毛病。
④知心朋友角色
许多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和自己说心里话;孩子也抱怨大人不理解自己,心里有话不知向谁倾诉。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和孩子进入同一个频道去交流。所以应该做到:
a.慎用批评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另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父母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b.创造机会
“孩子你过来,我和你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如果是你和孩子一同打完篮球或做完其他娱乐活动后,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外出游玩、一起做家务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问孩子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c.选择时间
吃晚饭过程中或晚饭后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养成家庭中有“分享时光”的好习惯,这对孩子未来组成家庭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d.奖励诚实
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你必须首先对他向你承认错误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在此过程中要始终让孩子感到家长是无条件地接纳他(她)的。
e.尊重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心理依托不再是父母,也不是老师,开始学着和父母、老师分离,心理依托已变为伙伴,越来越多地依靠朋友。我们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我们会永远在他们身边随时提供帮助。
替他(她)保密。如果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非常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种方法一定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了。
f.及时弥补
家长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应该做的就是放下“面子和身份”及时弥补,不要找任何借口,真诚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告诉孩子你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中。
⑤精神营养师角色
每位家长首先要明确地认识到,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其实是在养育两条生命即肉体的人和精神上的人。我们要生理和心理同时养育,缺一不可。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家长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规律和原则来培养儿童。
a.家长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情感冷漠的人。
b.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要尽义务后才应该拥有享受的权利。
c.有时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而家长不一定参与其中,这样会使孩子放不开,影响孩子的兴致和人际关系。
d.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e.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f.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狼来了”的故事不要重演。
g.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会使孩子自卑和胆怯。
h.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骄傲自满,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
i.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并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j.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孩子12岁之前,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家长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古语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拉拉队长角色
家长不仅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好场上的教练,还要做场外的拉拉队长,给孩子鼓劲加油。特别是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a.用心灵做情感投资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兴高采烈的状态。因孩子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所以,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要对孩子宽严并济。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对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满足,也不能苛求孩子处处都比别人强,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
b.用言行去以礼相待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一般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因此,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蔼可亲。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取得了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或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
c.用智慧去循循善诱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是能干的,“我”有许多的优点,“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点亮自己,站在孩子的前方,父亲守理,母亲守礼!为孩子树立一个看得见,学得来的好榜样形象的同时不断给孩子前行的力量。
(4)父母在家庭中完成好各种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有很多家长在做学校教育应做的事,自己忙个不停,成了孩子学习上的拐杖。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没有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
作为家长,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好习惯。
第一任务: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开始尊重自己,把自己当作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来尊重的时候,孩子的主体人格就建立起来了。自尊心是孩子的精神人格的脊梁。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不会用心去研究人群的行为规则,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这时通过批评来教育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评对他不起作用。
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应该说,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此,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一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无条件地爱孩子。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会上升,他开始感觉自己很好,进而会产生寻求更好的动力。任何一个孩子的自尊心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是由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所决定的。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这也是为人父母的一个基本前提。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他把自己当成独立的人来尊重。一个人尊重自己,他才能承认自己,进而接受自己,才知道喜欢自己,这个人才有自我价值。自尊是一种情绪状态,也是一种做人的观点。
所以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孩子的自尊心进行培养:
①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基本准则之一。每位家长都必须明白,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他理应受到平等的对待。要想培养起孩子的自尊心,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像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知道:你做对了我们爱你,你做错了我们也爱你,要把孩子的行为和孩子本身这个人分开。
②信任孩子
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就必须要信任孩子。当一个人被信任的时候,学坏的可能性就几乎不存在,要相信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想做个坏孩子的。
③与孩子平等对话、沟通
培养孩子自尊心就要求家长与孩子平等对话,和孩子沟通。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方向。家长要蹲下身、敞开心扉,用能激发孩子与你交流的语言方式与他/她对话和交流。
④保全孩子的“面子”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就要时刻注意保全孩子的“面子”。如果生命初期就没有“面子”,孩子的自尊心根本无从树立。家长朋友“该放手时就放手”,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做主。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不要武断。
⑤培养和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人的基本教养。当一个人不尊重别人时,他自己也无自尊可言。家长在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同时要给孩子建立规矩和规则,并且第一次就做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互爱会为孩子提供效仿的榜样。
⑥确认孩子的优点,表扬孩子的成绩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不断确认的过程。犯错误、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叫成长。不要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我们家长要学会发现、培养、扩大、鼓励、欣赏、赞美、积累展示孩子的优点。
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表扬、鼓励和赞美对于孩子就相当于阳光对于植物,非常的重要”。
关注优点,优点就会被发现;关注优点,优点就会增加;关注优点,优点就会不断表现出来。不是孩子没有优点,而是你缺少发现优点的目光。
第二任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成家立业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树立过程。就是说一个人不能一劳永逸地永远有自信心,他必须每时每刻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去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假若打个比喻,自信心相当于电脑进入主运算程序的前置程序。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当他面对一道习题时,他的大脑进入的是一个子系统,启动的程序是如何解释为什么没解出这题,我为什么不行。而有自信心时可以进入主运算程序,他的大脑的注意力焦点会集中在解题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总可以把问题解出来。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能否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和心理程序。
诚然,自信不是我们大家理解的挺胸抬头那么简单。它是人们做事的心理运算程序:一名自信的小学生,他面对试题时,大脑会深入题的内部去运转,去寻找条件和结果的因果关系,把题做对;如果没自信的孩子,看到题则停留在题的表面,感受问题带来的压力和焦躁的情绪,然后会想:这题怎么这么难?老师为什么这么出题?我做不出我的家长会怎么批评我?结果半个小时过去了,他根本没有做题,而在想其他的问题和感受痛苦。最后他得出讨论:你看我数学不好吧,我还是不行!
家长应该怎样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①在第一次中萌芽自信
自信心的种子在孩子的“第一次”中萌芽,在周围人的赞赏中绽放出自信的花蕾。
孩子总喜欢做点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家长们常常轻率地否定孩子们试一试的想法,说些“你还小,做这还早呢”之类的话题,实际上是怕孩子去做事时,会弄得一团糟,还得自己去收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时孩子热情高涨地想参与家务劳动,我们却嫌孩子这干得不好,那干得不对,最后干脆不让孩子插手,经常这样,对孩子的挑剔无异于向孩子暗示你没有能力做好,你不行,我们这样就无情地损伤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按他们的意愿和方式去做呢?让孩子去试一试,做一做,就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孩子想要擦地,不妨给他拿块布,让他随意去做,也许他在平时都注意着大人怎样去擦地,他可能会擦得有模有样,也可能做得不是很好,但已满足了他,他会很高兴,他会觉得我会擦地,我是很棒的。当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时,就会增强一份自信,我们应该常常关注孩子的“第一次”尝试,及时地给予鼓励,赞赏,这将是他人生道路上良好的起步。
②在鼓励中享受快乐
对孩子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剂。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闪光点,能力再弱的孩子也是如此,要从发现他们的优点入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断强化他们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给孩子自信,帮助孩子发现“我能行”。
人人都可能成为天才,要让孩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帮助孩子去发现:“我能行!我最棒!”其实,孩子每天都在寻求别人的理解,盼望自己受到肯定和公正的评价,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只有肯定和鼓励的教育,才能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才能营造出健康进步的教育环境。
孩子得不到大人的肯定时,他就会变得很自卑,我们及时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他们认为自己讨人喜欢具有一定的能力,那他们就会勇往直前,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因此,我们要用赏识,肯定的话来鼓励孩子,让他们在和风细雨中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③在困难中体验成功
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大人们的夸奖,父母应善于对他们的进步和成功给予赞赏和鼓励,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获取更大的成功,让孩子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信心较弱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爱和帮助,可先让他们做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
要接纳孩子的失败和不足。孩子有时会有些奇怪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和禁止他们,这样一来,他们以后可能不肯动脑筋思考,失去向新事物挑战的勇气。所以当孩子想做某种尝试时,我们即使知道他不可能成功,也要让他去做,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超越这些障碍。而当孩子一旦取得成功,他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主动走近他们,和他们聊天,等他们情绪好点时,一起讨论做不好的原因。也鼓励他们振作起来,要对自己有信心,并让他们再次去做。当他们能够完成任务时,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和自信的心理。
另外,我们家长要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让孩子面对挫折的活动,帮助他们并参与其中,以使孩子不断获得自信,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④在成绩面前充满希望
不论教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创造条件让他取得成功,哪怕是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成功,我们都应表现出与孩子同等的喜悦。当孩子画了一幅画并高兴地说:“我的画好漂亮”,我们千万不能忽略了他的这份成绩,应该看看他的画后,抱起他亲亲他说:“你真能干,太美了,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呀?”,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去争取新的成功。这样,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下,孩子的自信心就得到了发展。
自信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有效地工作,战胜挫折,创造成功人生。但是,自信心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更需要我们多方面多渠道的教育,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朵红花、一句赞赏的话,以及正确的教育评价都促使孩子充满自信、增强自信,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们拥有自信,充满希望。是我们家长共同的职责和期待
第三任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他人的痛苦、快乐产生因果联系,自己对这种联系很看重的时候,就产生了责任心。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在课堂上讲话了。
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两种类型。对外的责任心比如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的。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们不断在后面监督。
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家长不推他就不动,并且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做什么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应付了事。
家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孩子的责任心进行培养。
①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
许多父母把无限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孩子衣服从来就没有自己洗过,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玩过的玩具随手就扔,被子要让妈妈代叠,洗脚要让妈妈打好温水,写作业要让妈妈给念题目,上学时书包也要让妈妈给背……孩子们就这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本来是他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都由家长代劳了,应该自己负的责任全都由家长承担了,难怪孩子们只懂得索取而不懂得付出,普遍缺乏责任心了!
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比如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打扫,穿脏的袜子自己去洗干净,起床后要自己整理床铺,早晚洗漱要自己照顾自己,家庭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说过的话不能食言,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必须善始善终。
②要对孩子“从小抓起”
“从小抓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要从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注意责任心的培养,另一个是指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其实孩子在幼儿时期所表现出的一些自主的意愿,如吃饭不让大人喂、鞋子要自己穿,等等,都可以说是责任心的萌芽,家长这时要注意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不要因为怕孩子不会吃饭,不会穿衣而随意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们不能等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某一天突然要求孩子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这时孩子一定会觉得很茫然。
因为一直以来所有的责任都是由大人承担的,他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想改变也是很困难的。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比如孩子做完作业后让他自己整理书桌,吃完饭后帮着收拾一下碗筷,家里的地面脏了拿拖把去给擦干净,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这些事情做得多了,做习惯了,他的责任心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③让孩子品尝一下苦果
孩子尚处于成长之中,他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没有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因为他许多时候的确不太清楚这样会对他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他就会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再马马虎虎、草率了事。比如孩子上体育课忘了穿运动鞋,他打电话央求你给他送去,这时家长就可以拒绝孩子的要求,尽管让他去挨老师的批评好了,孩子尝到了苦头之后就会多长点记性。孩子平时东西喜欢乱拿乱放,提醒他多次也不起作用,某天孩子的作业特别多,而且又急需一本参考书,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家长这时不要顾忌影响孩子的作业而帮他找,尽管让他去费时费力地去找好了,反正作业总归是要完成的,他耽误的时间越长他就只能休息得越晚,给他留的印象也就会越深刻。
④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孩子有对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进行模仿的心理倾向,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一般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很难想象,一个对孩子、对长辈、对爱人、对家庭、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具有很强责任心的孩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逍遥自在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一两个星期才与孩子见上一面;有的家长在工作单位不积极工作,聊天、玩游戏等;有的家长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生病住院了也不在医院看护,依旧与牌友在一起豪赌;有的家长缺少爱心,一遇到献力、献物,如捐款、献血等就退避三舍,寻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有的家长对自己的爱人一点儿都不负责任,经常在外面拈花惹草,桃色新闻不断。父母的这些所作所为,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长期的耳闻目睹不由得孩子不受影响,不由得孩子不去效仿,这样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心,孩子也会很不服气,也会很不以为然。
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因为,身教胜于言教。
⑤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认为家长的家务劳动是在做游戏,他们十分愿意参加。可是大多数家长都会剥夺孩子在劳动中学会关爱、学会解决问题等这样的大好机会。
家庭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而且孩子每天在家里的时间要远多于他在学校和户外的时间。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家庭这块阵地入手,家长要增强孩子对家庭的主体意识,提升孩子在家庭里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家里的客人而是主人,当孩子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把孩子当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而不能总是把他当作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孩子,家里的一些事情,无论是否与孩子直接有关,都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意见,让孩子帮着出谋划策,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
家里的家务活也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每天爸爸应该做什么,妈妈应该做什么,孩子应该做什么都要事先规定好,当然孩子可以少承担一些劳动内容,但绝不能因为怕耽误孩子学习而大包大揽。
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充当检察官的角色,对家里每个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看看大家做事是否都有责任心;家长还可以在孩子寒暑假期间让他当一段时间的家,这期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不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都可以由孩子来做主,都可以由孩子来安排,孩子从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中能够学到许多,也能够提高许多。
⑥不要让孩子逃避推卸责任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打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父亲为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惜让他打了半年的工才把赔给邻居玻璃的钱如数还给父亲。在中国的家长看来,里根父亲的做法似乎对孩子太残酷了,然而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种做法才使得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就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包办代替。比如孩子损坏了别的孩子的玩具,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帮人修理或照价赔偿;孩子一时冲动打伤了人家,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门道歉;孩子早晨磨磨蹭蹭上学要迟到了,家长也不用着急慌忙地送他,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好了。
⑦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良好的责任心是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来维持的,而这恰恰是许多孩子所缺失的,孩子往往好奇心很强,兴趣爱好也很广泛,但就是做起事情来却只有几分钟的热度,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稍稍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再坚持下去,在别人看来就非常没有责任心。
因此,为了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平时就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交给孩子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家长都要全程地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绝不允许孩子做到一半就随意放弃,要直到孩子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完做好才能罢休。
另外,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如果一下子就把孩子给吓到了,他就不会再有信心去努力了;交给孩子的任务可以经常换换花样,要给孩子一定的新鲜感,不要老让孩子总是重复地去做一件事,那样,孩子迟早会失去兴趣的。
⑧对孩子要重过程轻结果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手或许很笨,他的动作或许很不麻利,他做事情时或许会经常出错,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要不然他就不是孩子了。家长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沉得住气,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能够容忍孩子的不完美,绝不能因为孩子床铺叠得不整齐、收拾书桌不够利落、袜子没有洗干净、清扫地面丢三落四而包办代替,要知道,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这里最重要的是孩子做事的过程,是孩子通过做事所得到的对“责任”的一种宝贵心理体验,只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多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才能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提高。
如果家长过于看重结果,势必就会在孩子做得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埋怨和责备,或者忍不住地去取而代之,这一方面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留下逃避责任的可乘之机。因为有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事情做得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家长会及时出手,他就会故意表现得能力不足,以此来逃避本来该做的家务。
第四任务: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
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整个人萎靡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
在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时要做到:
①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要用积极的心态善待生活,要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事业上要奋斗不止,生活上要洁身自好,这种行为和感觉就会自然地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整天消极厌世、酗酒、打麻将,那孩子就很难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了。
②帮助孩子确立目标
人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生物,是在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人有目标有动力,才有可能干成事。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没有终点的赛跑,你会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跑吗?如果两队球员打比赛不计输赢,球员能尽力吗?成就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励孩子追求成功,一是让孩子面对并体验到成功的艰难。
③鼓励孩子不怕困难
我们要教育孩子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人生不可能次次成功,但要从失败中走出来,逃避失败就意味着放弃成功的可能。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不怕失败,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④培养孩子勇于冒险的胆识
成就动机高的人有一个典型特征,即敢于冒风险。许多事情,成功与失败仅一步之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勇于冒险的胆识是不可少的。当然,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绝不是盲目的冒失行为。
⑤改变“无错误”教育观念
不允许孩子出错,这会使孩子在片面追求正确性的同时丧失探索的欲望,因为许多探索都是没有把握的。应积极鼓励孩子创新,鼓励他不怕出错。
第五任务: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动反应。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真正以学习为生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不是靠意志来学习的。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他日常的行为,而这日常行为决定了他的成就。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家长首先做榜样
家长除了告诉孩子学校教育的重要外,还必须向孩子灌输学无止境的道理。现在很多家长在工作之余都忙着攻读高一级的学位,这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树立了一面镜子,无疑会赢得孩子的敬佩。经常让孩子看到自己如何学习,带孩子去书店、博物馆等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②说到不如做到
孩子对某门功课不感兴趣,家长的劝说和引导十分必要。但家长与其花费巨大精力对孩子说教,不如亲自为孩子做些什么。家长尽可能多地陪孩子一起做事情。
③有效的沟通
相互不沟通常常成为家长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目前很多学校都开通了老师——家长热线,家长可以很方便地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④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
孩子从学校背着重重的作业回到家,家长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快写作业,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如何计划和安排学习。大多数孩子都缺乏自我管理和组织计划能力,不妨在孩子的书桌前挂一本小日历,让孩子把一天的学习任务写在日历上,教会他如何把诸多任务划分成有很强操作性的小部分。
⑤餐桌也是书桌
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常与父母同桌进餐的孩子的智商水平和文化素养较高。专家认为,孩子越是经常在餐桌上耳闻目睹父母具有描述和解释性的谈话,其词汇量就越高,而词汇量恰恰是衡量一个孩子未来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的因素。
⑥重成绩,更重过程
如果孩子在学校总是得“优”而并不清楚是如何得到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不完善的学习。因为这样一来,他只会注重结果的对错而忽视对结果的探究过程。所以,当孩子有问题请教家长时,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不妨说“到哪儿能找到答案呢?是查字典、上书店还是上网?”等类似的提示。
⑦教孩子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
没有做家长的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自己的目标。家长没有必要为孩子树立“哈佛、剑桥、清华、北大”等目标,关键是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目标,做家长的只是引导、鞭策孩子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总之,我们家长的任务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脑中镶入这些精神软件。家长好比程序输入员,孩子像刚出厂的计算机,硬盘还没有经过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输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独立的使用。孩子只有变成独立的人,才得以在社会上正常行走!
第六任务: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的。兴趣是当孩子有这种行为的时候,他能感受到快乐,不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去做,形成自动反应叫作兴趣。如果孩子在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有这个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条件反射地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能够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
我们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这些孩子绝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孩子晚上看书到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
但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的。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先兆。家长要经常问一问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做父母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在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烧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烘”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①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
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可能是他乐意用五彩的蜡笔在纸上涂抹,看着五彩的线条在纸上延伸、扩展,他的思维、想象也跟着任意遨游、旋转;也可能是老师经常表扬他,虽然他画得并不怎么样。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习变成快乐的事呢?
首先,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有些家长开口闭口就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光知道玩”,本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好钢已在批评中钝化了,日久天长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差,总有错,在学习中有压抑感,于是厌恶学习。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其次,使孩子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成人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最后,家长应该指导孩子读书。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当孩子解答出难题后,与孩子分享快乐;当孩子不懂时,与孩子共同探讨。这也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愉快的事。另外,家长的情绪、学习的环境等也能影响孩子学习的情绪体验。
②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优秀家长的经验也证明: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孩子对背外语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参加各项外语活动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孩子去从事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们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
③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父母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此外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的活动小组或外出郊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产生好奇心。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劲头本来就不高,再参加兴趣小组会分散更多的精力,就不准他参加其他的活动,这种做法恰恰是放弃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机会。
④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己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其次,多给孩子买有益的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一般而言可以购买一些通俗的简化本的文学名著以及一些激发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书,如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等。家中书多孩子可以翻阅,有利于阅读兴趣的产生。
第三,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与他说话,打断孩子的思维。
最后让孩子多与爱学习的小朋友接触,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