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经营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机会:机会是均等的,关键在于你怎么看 怎么做

你所拒绝的也许不是别人,而是改变自己的机会

拒绝一个人其实太容易了,不经意间,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技巧,只要你不想要,那你都可以去拒绝。只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所拒绝的,也许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改变的机会?你所拒绝的,也许不是别人,而是改变自己的机会!

——马云谈机会

马云经营案例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缺少一个机会。殊不知,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机会对每个人其实都是平等的,关键在于怎么看、怎么对待这个问题。

正如马云所说,“有人安于现状、涛声依旧;有人继续哀叹贫穷、麻木不仁;但也有人在使劲折腾中,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关键是不要忙着拒绝别人,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相信别人一次,也给自己一次改变的可能。

在前几次创业中不断受挫的马云经受了巨大的压力,但这些挫折并没有把他压垮,反而让他更加坚定,更加善于把握机会。

1999年,马云带领团队离开了北京,再次回到杭州。虽然此时他的身份已经成为“无业游民”,但他的理想依然是做互联网,而且他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做的是属于亚洲的互联网,而这一想法的灵感则来源于让他失意的北京。

在北京创业遭遇失败后,马云曾带领伙伴们一起去长城游玩。虽然在北京待的时间不短,但平时由于创业的繁忙,大家都没有机会游览北京。就在爬长城的时候,马云留意到城墙上有很多涂鸦。对此,他后来也曾提到:

我们在长城上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每块砖头上都写着“张三王五到此一游,李四到此留念”,这是中国最早的BBS。中国人很喜欢BBS,我们不懂技术的人,用起来最方便、最能接受的方式就是BBS,所以从BBS开始入手。阿里巴巴实际上最早就是一个BBS,把每个人想买想卖的东西放在上面。做BBS又要创新。我当时跟我们的技术人员讲每一条贴上去之前都要检查、分类,他们认为这个好像违背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就是你应该是彻底的自由,爱贴什么贴什么。我觉得不应该爱贴什么贴什么,你必须创新,每一条贴上去之前都要检查,分列上去。

而就是这不经意的发现,让马云萌生了做电子商务的念头。

1992年的时候,马云曾应邀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但到会的时候,马云发现,参会的成员主要为欧美人,亚洲人实在寥寥无几。而且,这些来自欧美的演讲者讲述的也全是欧美的电子商务案例,比如亚马逊、比如eBay,这让马云陷入了深思。当轮到他上台发言的时候,他非常严肃地说道:“现在的亚洲电子商务已经迈入了一个误区,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全部采用的是美国的模式,我觉得亚洲应该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

话虽如此,但当时马云并没有想清楚属于亚洲的电子商务模式究竟是怎样的。而在长城的新发现给了马云启发。回到杭州后,他开始投入新一轮的创业,做属于亚洲的电子商务模式。

观看当时马云与18位合伙人第一次会议的录像,不难发现马云对这次创业充满了激情,他让成员们相信这就是他们必须去做、必须要做好的事。

确立了目标之后,就需要筹备创业的启动资金了,但这时大家都犯了难。当时的马云和创业伙伴们囊中羞涩,而且马云规定,不能向家人和朋友借钱,因为一旦创业失败大家的钱就打了水漂。最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凑足了50万元,作为这次创业的启动资金。

与当前的互联网公司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大笔风投不同,马云与其创业团队开始创业的时候不仅资金匮乏,而且办公环境也不是很好。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一起挤在马云的家里创业,而且召开第一次会议的当天,墙壁还突然开始渗水,窘迫的境况可想而知。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马云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之旅,做属于亚洲的电子商务模式。

马云的经营哲学

正如马云所说,“今天做明天就想成功的机会,永远不会属于我”。其实,马云三次创业的初期,发展并不顺利,甚至十分坎坷。比如,海博翻译社在前三年是靠着马云贩卖小商品的补贴,才勉强维持下去的;中国黄页在初创时期,银行账户中的现金甚至一度只有200块钱。虽然遭遇了诸多困境,但马云坚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些机遇一定能够为自己带来改变。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

在这个快速变革更新的时代,机会其实有很多。关键是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打开头脑,学着去分析、去尝试,而不要因为各种理由急于拒绝。即便暂时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改变,也应该坚持下去,因为总会有新的机会出现。

很多公司死不是因为机会太少,而是机会太多

看见十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个兔子,一会儿抓那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马云在《赢在中国》节目上的点评

马云经营案例

这是一个变革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将社会各个领域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也为企业的发展成长创造了无穷的机遇。

以前抱怨没机会,导致企业无法发展;现在拥有了众多机遇,每天依然有很多企业走向衰亡。其原因,正如马云所说:“很多公司死不是因为机会太少,而是机会太多,给撑死了!”

马云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看见十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个兔子,一会儿抓那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因此,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他更应该看到可能的风险和灾难,并学会规避。

阿里巴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也时时面临着新的诱惑和机会。但马云懂得取舍,他只按照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进,只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事情,对其他的内容,则勇于说“NO”。

2002年,互联网世界渡过寒冬开始回暖。阿里巴巴作为成功生存下来的互联网企业,当时已经积累了400多万的用户。外界纷纷猜测,马云肯定会借助庞大的用户流量,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马云从来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没有在种种诱惑中迷失方向,而是在慎重思考之后,依然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专注于打造国内的电子商务市场。

马云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坚持,不仅让外界无法理解,也受到公司内部一些人员的质疑。比如,当时国内很多互联网站点纷纷跨界短信业务,并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巨大的盈利空间和市场规模,也让阿里巴巴内部的一些高层管理者蠢蠢欲动。

但马云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想法。他认为,投资短信业务虽然能够获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互联网经济。马云要做的,不是一个追求利益的商人,而是有着自己梦想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要做数不清的中小企业的解救者”,这是他创立阿里巴巴的初衷,而阿里巴巴的企业使命则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马云说:“每个人初次创业的时候理想是最好的,但走着走着,就找不到这条路在哪里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那三十几家公司,我记得现在全部关门了,只有我们一家还活着。我们是坚持初恋的人,我们是坚持梦想的人,所以才能走到今天。”

正像他经常在公司内部讲的一句话:“很傻很天真,很猛很持久。”不管他人如何评论、质疑,马云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不论是面对诱惑还是坎坷,他都从未动摇过最初的梦想。“阿里巴巴下一步的战略方向是电子商务,永远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2007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马云这样回复记者的提问。

比如,在前些年的房地产热潮时期,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跨界房地产领域。阿里巴巴的很多管理层,也极力鼓动马云布局房地产领域。然而,在经过开会研讨后,阿里巴巴最终放弃了这个机遇,仍然只专注于电子商务。

事实也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几年之后,当这股房地产热潮退去时,很多互联网公司都遭受了损失,而阿里巴巴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依然在快速地成长壮大。

再比如,1999年12月8日,软银老总孙正义决定向初创的阿里巴巴投资3500万美元。但是在几天之后正式签约时,马云却出人意料地反悔了,并坚持只要2000万美元。面对外人的不解和诧异,马云这样解释为什么把到手的钱给推掉:

是的,我在赌博,但我只赌自己有把握的事。尽管我以前控制的团队不超过60人,掌握的钱最多200万美金,但2000万美金我管得了,过多的钱就失去了价值,对企业是不利的,所以我不得不反悔。

正因为清楚自己的最终目标,不在意外界的评论和看法,始终坚持着最初的想法和信念,懂得取舍之道,面对坎坷与诱惑,始终不放弃、不动摇,马云才能够打造出一个享誉世界的互联网品牌,建立起阿里巴巴这个商业帝国。

马云曾说:“阿里巴巴有一点不会改变,永远为商人服务,为企业服务。我们不是因为投资者而建网站,我们也不会因为媒体的批评而建网站,我们更不会因为网络评论家们说现在流行ASP了而改变我们的方向,我们只做B2B。对于机会,我绝大部分时候都说NO。”

马云的经营哲学

当今时代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又让新的变革与机遇层出不穷。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都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和方向,在贪婪的驱动下,不顾自身能力,去追求那些看似拥有更好发展前景的一个个新机会。

不过,事实已经有力地表明,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自我、懂得取舍、走自己道路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胜者。而那些随波逐流、轻易地被各种机会诱惑而放弃自己最初梦想的企业,最终却被市场的洪流所吞没。

这即是马云所认为的,很多公司不是死于机会太少,而是由于机会太多,迷失了方向,最终被自身的贪婪所毁灭。贪婪,会让企业迷失方向,造成战略性的错误:盲目扩张导致资源分散,弱化了原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做筛选地抢占客户,造成市场定位的混乱;随波逐流,同质化竞争严重,丧失了自身优势。

中国古语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西方也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这都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要如打太极一样进退有据,坚持本心,懂得取舍。

对于企业而言,在当今时代并不会缺少发展的机会,关键是要坚持最初的梦想,懂取舍、知进退。与其在层出不穷的机会和诱惑中迷失了方向,不如像马云那样勇敢地说“NO”。把自身的核心业务做精做透,一样能获得成功。

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

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任何一次商机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任何一次财富的缔造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

——马云谈创业

马云经营案例

30年前,那些说下海能赚钱的人,被当作骗子;20年前,说炒股能挣钱的人,被当作骗子;15年前,说保险能帮助大家的人,被认为是骗子;十几年前,马云告诉人们互联网能够改变社会生活,也被人看作疯子、骗子。

然而,事实却有力地证明,这些“疯子”、“骗子”抓住了发展的机会,成为人们羡慕的成功者。而那些曾对他们不屑一顾的人,却依然平庸地生活着,依然在抱怨命运的不公,为自己缺少机会感到不平。

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平庸并不是真的缺乏机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机会总是无处不在。关键是,你要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总想着现成的机遇,而要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在别人看不清、看不起、看不懂的时候,发现机会,抢占先机并坚持下去。

马云说:“如果有一个方案90%的人说‘好’的话,我一定要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机会肯定不会是我们的了。”“只有那些大家都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

正是这种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才使马云能够始终占得互联网发展的先机,才有了中国黄页、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创立。

◆中国黄页:从“看不见”开始

1994年,马云从学校的外籍教师比尔那里,第一次听到了互联网这个新鲜的事物。1995年初,马云机缘巧合来到了美国的西雅图。比尔将马云带到了一家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并向他介绍了互联网这个神奇的东西。当马云在搜索中敲出“beer”时,屏幕中显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日本啤酒……但就是没有中国啤酒。

似乎心有不甘,马云又打出了“Chinese”,但结果却是“NoDa-ta”,整个互联网上竟没有关于中国的任何信息!惊讶之余,马云也敏锐地发现了这是一个机会:把互联网带入国内,做中国自己的互联网。

回国之后,马云拿出全部家底,再加上朋友的投资,创办了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中国黄页”,在三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500万元的盈利,成为国内最优秀的建站软件。

其实,互联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很多朋友也劝马云不要去做这个,觉得肯定不靠谱,而且他也不懂电脑。但是,马云对互联网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这个行业会不断进步,觉得它肯定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成就。

正是这种前瞻性的远见,使马云在别人看不见、看不清、看不懂的时候,抓住了机会,占得了先机。

◆阿里巴巴:中国要有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

1999年2月,马云应邀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马云发现,参加大会的绝大多数都是欧美人,讲的也是“eBay”、“雅虎”等欧美电子商务模式。这让马云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他在会上说,亚洲电子商务步入了一个误区,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全是美国模式,亚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正是基于这种前瞻性的思考,马云在回国后创建了阿里巴巴,一个致力于服务国内中小企业、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的这一定位,得益于马云对国内企业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得益于他不盲目跟随国外的成功模式,而是在别人没有看见、看清的地方,发现了机会。对此,马云说:

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的一颗颗石子,通过互联网可以把这些石子全粘起来,用混凝土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和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让别人去跟着鲸鱼跑吧,我们只要抓些小虾米。我们很快就会聚拢50万个进出口商,我怎么可能从他们身上分文不得呢?我见过捕虾致富的,从没见过捕鲨鱼、鲸鱼致富的。

当时,中国网络产业的主流是门户网站,电子商务还被认为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但是马云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打起了电子商务的大旗,占得了行业先机,并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阿里帝国。

◆淘宝网:布局国内C2C市场

2003年以前,国内电商平台还是以B2B、B2C模式为主。马云认为随着互联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必然带来C2C市场的爆炸式发展,而当时国内的C2C市场也只有易趣一家,外企还没能成功涉足中国的C2C市场。

基于这一预判,凭借阿里巴巴雄厚的实力积累,马云创建了淘宝网,布局国内C2C市场。结果只用了三年时间,淘宝网就称霸国内C2C市场,甚至将收购了易趣的eBay排挤出了中国大陆。

马云的经营哲学

毫无疑问,马云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创业者。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好的背景、条件,也不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聪明、努力,而是由于他能够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在别人看不见、看不清、看不懂的地方,敏锐地发现商机,从而始终能够占据发展先机。

任何一次商机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任何一次财富的缔造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而马云,就是那个能够“看得见”的人,那个“先知先觉的经营者”。

因此,创业者不应该盲目模仿抄袭大公司的商业模式,因为任何伟大的公司都不是靠模仿发展起来的。而是要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今天,而是为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创业。这样,才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商机。相反,假如只是为了今天创业,看到别人做这个事情都很成功,也去做,那么你永远无法占得先机,自然也很难成功。

今天,机遇已经无处不在,只是“克隆”别人的“成功模式”,就永远只能是随波逐流者。创业者应该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基于具体的国情、环境,不断地观察、思考,这样才能在别人懵懂的地方发现新的机会,探索符合自己的模式,从而占得先机,获得成功。

机会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

机会在哪里?我告诉自己,也告诉年轻人,机会就在有人抱怨的地方。当有人抱怨时,机遇也同时存在。尤其是在中国,每个人都在表达不满。当每个人都在抱怨的时候,机会就出现了。处理不满,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你跟其他人一样抱怨,你也没什么希望了。所以当我听到别人埋怨时,我就会觉得很兴奋,因为我看到了机会,会想我可以为这做些什么。

——2013年马云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

马云经营案例

今天,人们总是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总是抱怨这、抱怨那。然而,换个角度看问题,你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那些被人们所抱怨的地方,也许就是你的机会所在。

正像马云在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所说的:

我想人类今天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知识和教育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但这正是我们的机会。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机会。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得这么好,跟阿里巴巴其实没什么关系,是中国原来经济的基础设施太差,我们相信自己做的这件事情,走了十年而已。

今天中国的电子商务超越了美国电子商务的总和,原因不是因为美国不努力,而是美国昨天的基础太好。美国没有互联网金融,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环境实在太好,根本插不进去,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太好,才给我们机会。所有昨天不好的事情都是你的机会,别人在抱怨的时候使你看到机会所在。

正是这种善于在别人抱怨中发现机会的独特思维,推动着马云毅然布局国内的C2C市场,并最终促成了淘宝网的崛起。

那还是在2003年。彼时国内的互联网才刚刚渡过严冬开始回暖,国外的C2C巨头eBay,则以总计1.8亿美元的代价,全盘收购了易趣网,显示了其占据中国市场的野心。因为当时中国的C2C领域,还是易趣一枝独秀,占有着80%的市场份额。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巨头,国内的很多互联网企业胆怯了,认为与强大的对手相比,实在没有什么竞争力,因而只能在无奈和抱怨中放弃了这块阵地。

然而,马云从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eBay不完善的地方,认为它虽然庞大,但也有很多弱点。而这些不完善和弱点,在马云看来就是自己的机会和胜算。

因此,虽然面对着诸多质疑和不解,马云依然选择注资1亿元,坚定地创办了淘宝网。那时,马云常对人说:“如果eBay是海里的鲨鱼,那我就是扬子江里的鳄鱼。如果我们在海里交战,我便输了;可是在江里交战,我稳赢。”

面对强大的eBay,淘宝网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它的围剿和压迫:通过免费的策略,吸引客户、培育市场;将阿里巴巴“客户第一”的价值理念融入到淘宝运营中,十分重视客户的服务体验;打造支付宝平台,有效解决客户需求痛点;等等。

正是借助这些更为本地化的创新优势,马云走了一条与eBay完全不同的道路,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今天,淘宝网早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商购物平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eBay,这个当初吓阻了很多人的庞然大物,却早已黯然退出了中国大陆的C2C市场。

试想,如果马云当初也像其他人一样抱怨没有机会,哪里还会有今天的淘宝呢?正像马云在淘宝十周年的演讲中说的:“我感谢这个变化的时代,我感谢无数人的抱怨,因为在别人抱怨的时候,才是你的机会。”

机会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关键是你能否把抱怨、投诉变成你的机会。2013年,马云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中这样说道:

年轻人抱怨今天IT行业都被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搞去了,我们已经没有机会了。当初,我也觉得因为微软、因为IBM、因为Google,我没机会了。事实却是,机遇无处不在。因为互联网,因为云计算,因为大数据,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机会。

机会在哪里?机会就在有人抱怨的地方。当有人抱怨时,机遇也同时存在。

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国内的互联网领域还是门户网站的天下,电子商务被认为是以后的事情。那时,国内的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而国外的电子商务则主要为大型企业服务。

然而,马云却在中小企业的怨愤中,敏锐地察觉到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机会。他认为,正因为小企业没有人帮助,如果为他们创造价值,我们就一定会成功。他坚信小而美的哲学,将阿里巴巴定位于为国内的中小企业服务,“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想致富,却不知如何去做,只能在那无奈抱怨。而阿里巴巴、淘宝能够快速成长的秘诀,就是帮助他人致富,然后从中分一杯羹。马云在分享他的创业心得时说:“这个世界机会太多了,你就看看每天互联网上抱怨的事情那么多,这些都是机会。你加入抱怨永远没有机会。你要将别人的抱怨、投诉、仇恨、不靠谱的地方,变成你的创业机会。”

马云的经营哲学

马云的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在别人抱怨的地方敏锐地发现机会,能够改变自己,并帮助别人改变。将阿里巴巴定位于为中小企业创造价值,是因为他能够以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在中小企业的抱怨中发现了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机会和方向;面对质疑依然果断创立淘宝,是因为他并没有如他人一样抱怨,而是以创新的思维,发现了获胜的可能。

因此,不要抱怨自己没有资金,马云创业之初的资金实力也谈不上雄厚;不要抱怨说自己不懂行,马云也不懂互联网、计算机,却创建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也不要说自己没人脉,互联网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其实,你真正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一种不同的观念和创新思维。这是一个处处商机的时代,当你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时,也许就能像马云那样,从别人的抱怨中发现无穷的机会,而那些你现在所抱怨的问题,也就不再是你进行自我改变的阻碍。

有时候死扛下去总是会有机会的

有时候死扛下去总是会有机会的。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成功,但我知道怎么样定义失败,那就是放弃,如果你放弃了,你就失败了,如果你有梦想,你不放弃,你永远有希望和机会。

——马云谈机会

马云经营案例

很多创业者总是感慨生意越来越难做,抱怨没有赶上好的发展机会,认为自己的失败,只是缺乏了马云那样的好运气。其实,马云绝不是唯一一个抓住互联网发展契机的人,然而却只有他能获得如此的成功,成为国内互联网创业的标杆人物。

是他比别人聪明、努力,还是他比任何人都更加幸运?当然都不是。正如马云自己说的:“永远不要跟别人比幸运,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熬不住了,我可以多熬一秒钟、两秒钟。”

1999年阿里巴巴初创时,马云就对困难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一直“死扛”下去,就一定能等来机会。“即使泰森把我打到,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这种“永不放弃”的信念,让马云带领阿里走过了2002年这个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

他对员工说:“中国网站六个月之内有80%会死掉,就像新经济,有70%的想法要扔掉,只有30%能实现下去。这时你跟竞争者拼的是谁能活着,谁能专注。不管多苦多累,哪怕是半跪在地上也得跪在那儿。跪着过冬,就是你站不住了也得跪着,不要躺下,不要倒。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正是凭借这种“跪着过冬”的坚持,阿里巴巴成功等到了“春天”的转机,实现了盈利。而那些同时期的互联网公司,则很多倒下了。对此,马云说:“很多人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幸运,为什么我们成功了?难道是我们拥有了财富,而别人没有?当然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是坚持初恋的人,我们是坚持梦想的人,所以才能走到今天。”

是的,只要死扛下去,只要不放弃,就总会有机会和希望。马云认为创业是一条只要开始就不能回头的路,坚定了创业的方向,就应该坚持下去。

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成功,但我知道怎么样定义失败,那就是放弃,如果你放弃了,你就失败了,如果你有梦想,你不放弃,你永远有希望和机会。

我想告诉大家,创业、做企业,其实很简单,一个强烈的欲望就是说,我想做什么事情,我想改变什么事情,你想清楚之后,你永远坚持这一点。我一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创业,以前深圳有一个口号叫“二次创业”,我不太同意这个,同一批领导是没有办法二次创业的,因为从第一天创业起你就一直在创业。

马云曾经有过这样的预测,他认为电子商务会使得中国的产业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网民”和“网友”在互联网时代都有可能转变为“网商”,这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有可能会成为中国零售的中坚力量,而阿里巴巴的责任则是催化“网商”时代更快到来。

不仅如此,马云很早之前也已经意识到中国迟早会加入WTO,因此中国企业的发展不应该局限于国内,而应该放眼全球。所以,阿里巴巴希望成为中国企业连接全球的平台。而在中国的各种企业当中,马云认为阿里巴巴服务的对象应该主要是中小企业。因为相比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更需要借助平台的帮助。

2000年年底的时候,已经成立一年多的阿里巴巴会员的增长速度达到了每天一两千,而商品的供求信息每天也能达到3500多条。不同商品的信息被清晰地分类呈现,用户输入关键词后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这些商品的供应商既有小有名气的企业,也有不知名的小商贩,但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大家完全公平竞争。

2001年12月27日,阿里巴巴的中国供应商会员超过了100万人,成为了全球第一个达到这个数目的B2B网站。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终于结束了“烧钱”的日子,开始盈利。

一时之间,阿里巴巴声名鹊起,马云也终于向世人证明了属于亚洲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这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艰难坎坷,只有马云自己明了。在200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时,马云曾跟主持人这样说:

其实我说的跪是指你站不住了,你给我跪在那儿,不要躺下、不要倒,是这个意思。但是所谓冬天长一点,春天才会美好,细菌都死光了,边上的声音、噪声都会静下来,这时候我还站着,我就会成为所有投资者最喜欢的,也会成为整个互联网界最喜欢的人。所以我们那时候是自己给自己安慰。我们在2002年的关键词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马云的经营哲学

马云将阿里巴巴的成功归结于“永不放弃”的精神,认为“有时候死扛下去就会有机会”。他说:“互联网是影响人类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也就是说,创业者既要有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抓住机会,又要能够在失败时坚持下去,永不放弃,如此才能等到新的机会。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了实现创业梦想的机会。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却总是习惯于躲避,习惯于抱怨没有赶上以前互联网发展的最佳机遇。其实,机会总是存在的,关键是你在困难、挫折和打击面前不要放弃,能够死扛到底。

商界传奇人物史蒂夫·乔布斯,在30岁的而立之年,被自己所创办的苹果公司炒了鱿鱼。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他所热爱的事业。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乔布斯分别创办了NeXT和Pixar两家公司,并在之后的机缘巧合下重新“杀”回了苹果,带领苹果公司走向辉煌。

因此,正如马云说的,“放弃才是最大的失败”,“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时间中得来成功的”。只要坚持下去,就总会发现新的机会。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什么叫成功?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放弃很容易,难的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我们不要放弃今天。”

马云、乔布斯这些成功者,真正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不是他们的商业模式,因为真正优秀的商业模式都是一门艺术,是无法复制的,而是他们永不放弃的价值理念,死扛下去的执着精神。

创业者需要明白,从选择创业的第一天起,面对的就不是顺风顺水,而是不断的困难和失败。创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短暂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相反,只要你死扛下去,就一定能渡过寒冬,就会有新的机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