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理解中国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考古发现与中华文明起源(2)

四 殷墟与早期城市

与夏文化的疑问丛生所不同的是,殷商文化因为殷墟的发掘而得到确证。1949年以前考古学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1928年到1937年河南安阳殷墟的15次发掘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殷墟的发掘和研究,不仅证实了商代历史的客观存在,而且将当时文明的灿烂辉煌展示在世人眼前。1950年,中国科学院即恢复了已中断13年的殷墟发掘。这处遗址的发掘,一直持续到今天。

1950年至1951年,在河南辉县琉璃阁与郑州二里岗的发掘中,确认了早于殷墟的商代前期遗存。1955年,发现了郑州商代前期的城址,经多年探查,大致可以确定其城垣周长近7公里,城内外筑有宫殿建筑基址和各种作坊遗迹,以及墓葬、窖穴,等等。近年又发现了范围更大的城郭。1983年则发现了始建年代与郑州商代城郭相距不远的偃师商代城郭。

原始城市的产生,是古代文明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断定该文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术界普遍重视城市的产生问题。但什么是城市,原始聚落与城市如何区别,仍是探讨中的问题。多数学者趋向于认为,城市的主要标志是能够反映出阶级的社会结构。城市不一定有城墙,例如中国商代后期的殷墟,经过多年的发掘,只在宫殿基址外围发现防御性的水沟,并未找到城墙(最近发现的洹北商城,时代似早于盘庚迁殷)。另外人口的规模可以作为城市的参考标志。

殷墟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包括有宫殿基址、陵墓、居住遗址和手工业遗址,其性质是不容争议的。商代前期的城市,可举出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湖北黄陂的盘龙城等。偃师商城是1983年发现的,位于偃师西部的大槐树村南,南临洛水。目前已探出东、北、西三面城墙,南北距约1700米,东西最宽处1215米,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城内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道路等。这座城建于商代早期,其地望与古书所载汤都西亳吻合。郑州商城发现于1952年,遗址总面积达2.5平方千米。城东、南墙各长1700米,西墙1870米,北墙1690米。城内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城外也有许多手工业遗址、墓葬等遗迹。有些学者认为这座城是商王仲丁的都城瞰。盘龙城发现于1954年,位于长江北岸不远,城较小,南北约290米,东西约270米,城内也有建筑基址,城外有居住遗址、手工业遗址、墓葬等。这些材料,说明商代前期已有规模可观的城市,而且有的可以确定为王都,有的可能是诸侯国的都邑。

前面曾经提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尸乡沟商城不远,很可能属于夏文化的遗存,甚至有人主张这是夏都斟寻。二里头和陶寺一样,都没有发现城墙,但有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居住遗址、手工业遗址、墓葬等。

更早的城址也已有不少发现。

最早发现的是山东章丘城崖的古城。自1928年以来,当地曾进行多次发掘,城址已经被发掘出土,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城市的时代归属却难下定论。1989年到1990年,在该地重做的勘查试掘证明这是一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大致相当)、周代三城重叠的遗址。位于最下方的龙山文化城址,平面接近方形,南北最长530米,东西约4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勘查还证明,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城址属于三城中的岳石文化古城。

近年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有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和山东寿光边线王等处。登封王城岗城址包括相连的东西两小城,合计面积约2万平方米,城内有建筑基址。淮阳平粮台城址为正方形,面积约3.4万平方米,城内有建筑基址,城门有门卫房建筑,并发现排水管道等遗迹。寿光边线王城址略呈梯形,面积约4.4万平方米,有内外两城,城墙下有奠基牺牲。需要注意的是,平粮台古城南、北两城门与城内建筑基址在一条直线上,已具有后世城市中轴线布局的雏形。

上述这些龙山文化城址,和古书记载的上古都邑具有相合处,如传说太吴都陈,即今淮阳;禹都阳城,即今登封。安阳后冈在殷墟范围内,更不待言。周代,淮阳为陈国国都,寿光为纪国国都,章丘为谭国国都。这种情形,恐怕不会是巧合。

同时,北方地区还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当二里头文化和商代二里岗期)的城址。这种城址的墙多以石块垒筑,在内蒙古赤峰一带就发现了如此类型的石城43座,面积一般为1万—2万平方米。城内有用石块垒砌的房屋基址,最多的达600处以上。这些石城分布为三群,每群中有一座大城,最大的面积有10万平方米。夏家店下层文化也有夯土城址,如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城址,面积6万平方米。附属有相当大的墓地,包括随葬多组陶器的大墓。此外,在内蒙古包头阿善、凉城老虎山也发现年代有可能更早的石城。

赤峰石城群的结构暗示,其中的大城可能是身份高贵者居住的“宫城”。由此类推,龙山文化面积较小的城址也可能是“宫城”,而一般人民则在城外环居。

中国文明的起源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对于怎样由夏商上溯,追寻文明的始源及其初期发展这一问题,历史学者、考古学者都进行了长时期的讨论。大家认识到,关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不能离开考古学的成果,而如何从考古学论述文明的起源,又属于具有理论性质的问题。英国考古学者丹尼尔在1968年出版的《最初的文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中,引用专攻近东文明的学者克拉克洪的论点,提出文明社会必须具有下列三项中的两项,即五千居民以上的城市、使用文字、具有复杂的礼仪中心。中国学者对此多有补充修正,如夏鼐先生列举出城市、文字、冶炼金属作为文明的标志,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关于城市,上面提到的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址,边长仅约百米。随后发现的一系列包括龙山文化在内的文化遗存中,其中的城址,规模大多更大,年代也多更早,包括内蒙古、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已达数十座之多。在山东阳谷、茌平、东阿一带,还发现有由大型中心城(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与若干小城构成的城组。始建年代早于公元前5000年的,有河南郑州西山的仰韶文化晚期城址,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城址,山东滕州西康留大汶口文化城址与阳谷王家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址。

在使用文字方面,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商代已有相当发展的文字系统,字的个数超过四千,同时从文字结构看,汉字书写的所谓“六书”业已具备。这明确表示,在甲骨文以前,文字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批陶器刻划符号,1963年出版的《西安半坡》报告中曾提出这些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很多学者对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各种符号作了研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符号和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符号尤其受到重视,这就意味着,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出现了类文字,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原始文字。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在河南舞阳贾湖的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龟甲上,发现了若干刻划符号,有的很像殷墟甲骨文“目”字、“户”字,其年代范围为公元前6600年至前6200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与文字有关的符号。

关于冶炼金属,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包含了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包括礼器、兵器、工具等。其制造工艺相当复杂,甚至在许多器具中还嵌有绿松石等贵重珠宝。近年,在西自青海、东至山东范围内的许多地区,都发现了年代早于或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早期铜器或者制作铜器的遗址。

已知年代最早的,是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一座仰韶文化房屋基址出土的残铜片,质地是黄铜,基址年代约公元前4700年。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一座马家窟文化房屋基址出土了一柄青铜刀,基址年代约公元前3000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独立兴起的古代文明之一,将考古发现与经典文献的记载加以参照,并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我们研究早期中国文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无论如何,诸多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起源要远比一些人设想的更早,中国文明在时间的长度上明显地延伸了。

五 中国神话与《山海经》

中文中本来并没有“神话”这个概念,“神话”一词直至1902年才从日本翻译传入。但作为早期人类理解自然世界、构造社会意义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悠久的神话传统。与古希腊因哲学的产生而导致神话中断的传统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统一直在延续,特别是因其依附于本土的道教和其他民间宗教,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作为对人类生命源头的猜想与一切文化动力的浓缩,上古神话主要描述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与万物有灵论及上古宗教关系密切。古人无法解释自然和人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日月有规律的运行、自然灾害,人的生老病死,所以便会设想一些具有超越性的力量,并通过神话的方式来体现。神话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比如描述自然现象的,最主要的是关于日、月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日、月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尤其是月亮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成为神话的重要母题,关于嫦娥和吴刚的神话,寄托了人间的许多情感。种族的创世神话也是中国各民族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汉族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苗族的蚩尤;瑶族的密洛陀;还有彝族的四个创造神:八歌、典尼、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