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照片在裁切中
·拒绝裁切是不可取的观点
·拍摄条件不理想,可以通过裁切来补救
·利用裁切来改变构图,表现出新的主题
·重视裁切,有助于培养一次构图成功的直觉
原图
海浪·f/10·1/13s·ISO800·-0.3EV·自动白平衡
◎何:您在写文章和讲课时,曾多次提到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您对他一定非常欣赏和推崇吧?
●李:对。我很喜欢布列松的作品,他的作品生动、自然、有趣、不刻意、不做作,又很有章法。他并非单纯靠内容取胜,形式美和内容结合得近乎天衣无缝,但他的一些观点我却不能完全同意。例如,他宣称自己从不在拍摄后裁切照片,这一做法影响了许多摄影人。他拒绝裁图,认为好照片应该在决定性的瞬间一次性完成,我从理论上到实践中都不太认同这种做法。我认为有些好照片可以来自事后的裁切,甚至我本人就有许多被大家认可的作品是经过裁切的照片。
◎何:为什么您认为拒绝裁切是不可取的?
●李:众所周知,摄影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就是现场性。无论你使用什么相机,拍摄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意图,都必须在具体的时空拍摄,否则就不是摄影。而那个具体的时空,就是我们所谓的现场。既然摄影离不开现场,受到现场的制约,照片的完成又必须在现场完成,而且往往要在瞬间内完成。在某些比较复杂多变的现场时空中,即使摄影人掌握了丰富的构图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也很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复杂的现场时空定格成精准完美的构图。拍摄的照片可能就会不理想、有缺陷,甚至糟糕透了。尽管这种照片构图有毛病,甚至是失败的,但不要轻易丢弃,需要对照片认真地审视。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裁切进行第二次构图,使照片趋于完美,甚至起死回生,变废为宝。
斜拉桥与城市·f/7.1·1/2500s·ISO400·-0.7EV·自动白平衡
◎何:照片《海浪》的原图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算是一张废片。您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感觉像不懂构图的人拍摄的。
●李:有一次我乘飞机去福建宁德,当飞机下降时,透过舷窗看见了下面的大海。尽管天气阴晦,我还是打算透过舷窗拍摄。无奈我身边的一位乘客因为过度担心飞行安全,严重干扰了我的拍摄。我只好拿着相机等待机会,眼看飞机马上就要着陆,再也没有拍摄机会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舷窗匆忙按下了快门。事后一看,简直就是废片一张!但以往的裁切经验提醒我,反复多看看这张照片,或许能通过裁切改变结果。经过仔细审视,我决定将照片中的机翼和海岸裁去,只留下层层海浪的部分,并且调整了颜色和反差。经过裁切的照片果然焕然一新,就连因快门速度低而导致海浪出现的模糊都成了照片的新看点。
◎何:照片《斜拉桥与城市》的原图您又为什么会拍得这么没有章法呢?
原图
●李:这是我乘坐动车驶过天津时,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透过车窗拍摄的照片。当时斜拉桥的斜线与远处城市楼房的组合吸引了我。之所以构图没有一次到位,是因为镜头的焦距不够长,也没有时间更换镜头,只能先拍下来再说。通过后期的裁切,还算达到了我预期的构图想法。
◎何:也就是说,当条件不理想时可以先拍下来,事后通过裁切考虑如何补救。现在高端数码相机的像素都很高,这为事后裁切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
●李:以上两张照片皆因拍摄造成画面有缺陷,需要通过裁切加以挽救。有时照片本身并没有毛病,但也需要裁切。例如,拍摄时因为要表现某个主题而决定的构图,事后经过对照片的审视,发现如果改变构图,可以变换原有的表现意图,产生新的主题。如拍摄照片《冰面与风筝》时,我想通过构图强调画面中冷暖色的对比和色块的组合。经过裁切,构图发生了变化,减弱了冷暖色的对比,增强了暖色一统画面的氛围。在突出小色块与大色块的对比呼应中,营造出一个颇具童话色彩的世界。
原图
冰面与风筝·f/11·1/400s·ISO320·自动白平衡
◎何:您如此强调后期的裁切,会不会影响摄影爱好者,令他们不重视前期构图的严谨和认真?
●李:所谓构图,是指将镜头前的各种视觉元素在画框内整合成一张吸引人的照片。而这种整合在按快门时不可能按构图规律逐步进行,必须立足于“看”的瞬间,一下子完成。而二次构图时,可以通过画面分析,研究照片中视觉元素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再通过裁切加以改善。重视剪裁,实际上是重视构图的练习,使你能对构图的原理、原则和技巧获得更深入且更理性的认识。长期坚持裁切实践,有助于形成在拍摄时一次构图成功的直觉本能。
◎何:一言以蔽之,好照片就在剪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