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工程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真空概论

1.1 真空

地球周围被大气所包围,中纬度地区距地球表面12km内为对流层,随着高度的增加,依次是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外大气层以及星际空间。

标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有78.084%氮、20.948%氧、0.934%氩、3.14×10-2%二氧化碳、1.83×10-3%氖、5.24×10-4%氦、1.14×10-4%氪、8.7×10-6%氙、5×10-5%氢、2×10-4%甲烷。除此以外,还有氧化二氮、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一氧化碳、碘蒸气等。显然,工业发展的当今世界,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工业废气,虽然不是标准大气成分,但已经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表1-1给出了标准大气成分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及分压。在压力为4×10-12Pa的外层空间,大气主要成分是氢气及少量的氦气。氢原子密度约为103个/cm3

表1-1 标准大气成分

水蒸气虽然不是标准大气成分,但大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含量多少取决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当相对湿度为50%时,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约为1600Pa。水分子是极性分子,与材料表面有较强的亲和力,是高真空设备中最难抽走的气体。为尽快抽除水汽,有时不得不以加热烘烤方式,使其较快脱附。

大气中的氢气含量相对氮和氧含量较少,但它是超高真空系统中重要的气源,是金属材料冶炼及锻造过程中渗入引起的。氢以原子态溶解于材料,常温真空环境下释放缓慢。超高真空系统加热烘烤是使氢加速释放较好的处理方法。

很早以前,人们认为大气是没有重量的。直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即将一支装满水银的玻璃管倒插入盛水银的器皿中,发现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下降了。也就是周围空气产生的压力与水银柱产生的压力相平衡了,此试验证明了大气是有质量的。1643年,托里拆利通过测量得到这个压力值。在海平面上为760mmHg,即101301Pa,可以近似认为是105Pa。通常称海平面测得的压力为“标准大气压”。在此压力下,每立方厘米0℃的空气中大约含有2.7×1019个气体分子,如果把气体分子看作小球,一个挨一个排起来可达270万公里。而地球子午线长为40000km,估计可绕地球赤道67.5圈,可见分子密度之大。

真空是相对大气而言的,如果某容器中的压力低于周围大气压值,那么,就称该容器中的气体状态为真空状态。如某地大气压值为105Pa,而密闭容器中的压力为1Pa,则容器处于真空状态,每立方厘米有2.7×1014个气体分子。可见,真空的空间并不空,而是充满了气体分子,以现代的各种抽气手段,可获得10-11~10-13Pa真空度,即使在这样稀薄的气体状态下,每立方厘米空间中仍然含有几十个到几百个气体分子。

真空分两种:一种为天然真空,另一种为人为真空。天然真空是自然本来就存在的自然现象,如众所周知的宇宙空间,即为天然的真空环境。而人为真空是人们利用各种抽气手段,在某一空间中所建立的真空。通常把人为真空,简称为真空。

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表面密度最大,随着高度的增加,气体越来越稀薄,即密度越来越小。在海平面上,大气压力约为1×105Pa,而珠穆朗玛峰顶压力约为3×104Pa,约为标准大气压的1/3。有时为了考验电气元器件对高原低气压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往往建造低气压人工气候箱,来模拟高原低气压,温度及雾冰条件,对元器件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目前世界人造卫星轨道最低高度为80km,此高度下空间环境的压力约为0.9Pa,而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通信卫星,距地面高度约为3600km,此环境下的压力约为1×10-12Pa。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近地点高度438km,轨道环境的真空度为10-6Pa量级,远地点高度2384km,轨道环境的真空度为10-10Pa量级。随着距地表高度的不同,真空亦不同,高度越高真空度越高。自然真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1-1)

式中 p——海拔高度为h处的压力,Pa;

        p0——大气压力,Pa;

        T——高度h处空间温度,K;

        k——玻尔兹曼常数,1.380662×10-23J/K;

        m——空间粒子平均质量,kg;

        g——重力加速度,kg/s2

        h——海拔高度,m。

表1-2给出了大气压力、密度、温度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变化的值。图1-1绘出了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表1-2 大气压力、密度、温度与海拔高度关系

图1-1 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A—压力以Pa为单位;B—压力以Torr为单位(1Torr=133.322Pa)

大气温度是重要热力学参数。图1-2为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及分层示意图。由图中可见,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温度先是逐渐降低,到一定高度后,又逐渐上升,当升至50km平流层顶,温度约为-2.5℃,而中间层顶约为-100℃。

图1-2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及分层示意图

再往上进入热层,由于大气中的氧分子及氧原子吸收太阳紫外线被加热,温度急剧上升。在500km处高达约1226℃。1000km以上,温度不再随高度增加而变化,称为外大气压。此空间分子温度很高,平均动能大,但空气很稀薄,空间压力进入10-6Pa数量级,由于气体分子密度小,产生的温度对航天器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