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楷书简明书法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欧阳询和《九成宫碑》的基本介绍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汉族,唐朝人,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与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并称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在隋代就颇有书名,入唐后书艺日渐精湛,声誉远播海内外。唐高祖曾感叹道:“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旧唐书》云其书法“笔力劲险,为一时之绝”。《唐人书评》说欧体书“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大士挥拳”。欧阳询书法“劲险刻厉”,个性独特,成为初唐杰出的书法大家。据著录,出自欧阳询手笔的书碑有二十余种,唯《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碑》)是奉敕挥毫之作。唐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修复扩建了隋文帝的仁寿宫,更名为九成宫。翌年太宗避暑于此,虽然当地干旱少水,却在宫中发现清水汨涌的醴泉,太宗视为祥瑞之兆,便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碑,记述了醴泉发现的经过和治国主张,此即楷书中名碑《九成宫醴泉铭》,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碑额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行文十四行,行四十九字。其字形体修长,严谨峭劲,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却圆,用笔方正、紧凑,平稳而险绝,结构布置精巧整肃,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作品,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楷模。清人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赞叹欧阳询“独能以新意开辟门径,所以为大家”。

《九成宫碑》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结实有力,骨气内含,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度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明陈继儒曾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腆,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

中和这种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文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即使历代文人、艺术家都知道达到这种境界非常困难,但仍将这种境界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在欧阳询的书学理论中,这种思想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认为“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笔画“肥则为钝,瘦则露骨”,而应该“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启度,粗细折甲”;对于结构来说,“若能大字结密,小字宽绰,则尽善尽美矣”。而对于用笔速度来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所有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他以“中和”作为书法美的一个衡量标准,并且具体体现在墨色、笔画、用笔、结构等诸多方面,即墨色不可过浓、过淡,笔画不可过粗、过细,用笔不可过快、过慢,都应以适度为原则,以结构为例则应大字紧密,小字放宽。

欧体的钩韵味含蓄,意态饱满稳健,直钩多用折法,紧贴竖末稳出钩,出钩较短,外方内圆,魏碑意十足;俯钩不作重顿,至横画末端向左下出锋,与字心呼应;仰钩多取右上斜出,是欧楷仰钩的特点,稳重厚实,含有隶书燕尾的笔意。欧楷的捺,弧弯很小,有的几乎直线行笔,到捺脚的地方,重顿后左下角成方形;平捺则竖下笔,不作重顿,提行向右,略有弧弯,捺脚顿笔成方,向右上捺出;欧楷捺笔,隶意浓重。欧阳询在隋朝生活了三十多年,是奠定其书法良好功底的阶段,也是兼容南北朝书体博采众长而渐趋成熟的时期。从欧书的特点来看,“戈戟森严”的笔势,“险峻庄重”的结构,带有浓重的北方碑体笔意。这显然是由于欧阳询在其书风形成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隋朝,较多地接受了魏碑体粗犷豪放、隶意浓重等特点的缘故。

“初唐四家”首开大唐三百年浑然多彩之书风,而欧阳询及其书法又独步于“四家”之首。继承魏晋六朝书法神韵温丽的书风,吸收北朝刚劲朴茂的特点,自成一家,体现出骨韵兼容、重法尚意、质朴妍美的美学风格,展示了书家的自我生命意识,在历史的纵向和横向上都做了有益探索,其书风深深影响着中晚唐的书家,对唐朝书法艺术不断走向成熟,达到高峰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