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颠覆传统教学的18堂逻辑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堂课 孔德老师主讲“概括”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 ois Xavier Comte,1798—1857)

奥古斯特·孔德,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他是社会学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证主义即实证科学,实证阶段则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他为实证科学按简单到复杂的标准分类,找出了各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渐进的相关性”。

语文课下课后,刘咏洁就愁容满面。这时张梦甜走了过来,笑着对她说:“怎么了,从下课铃响之后到现在,你就一直愁容满面的?”

“就是刚刚留的那些作业吗?让我们回家做阅读分析,写简评,我很不擅长这个啊!”

此时,上课铃响了。刘咏洁还满脑子都是语文作业,没心情听这堂逻辑课了。

什么是概括

“大家好,我叫孔德,是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当然也是逻辑学家。今天的逻辑学课就由我来给大家讲。”

正当这时,孔德看见了一直低着头的刘咏洁,便问道:“后边的那位同学,你为什么一直低着头啊?上课了,请认真听讲!”

刘咏洁抬起了头,她身边的张梦甜笑着说:“她在为语文作业而郁闷呢!”

刘咏洁有些难为情地赶忙说:“老师给我们留了短文阅读,让我们去概括段落大意,我不擅长这个。”

“那你今天一定要好好听讲,因为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讲逻辑学中的归纳与概括,会对你们有帮助。”

同学们纷纷点头。看来,对这方面感到头疼的不止刘咏洁一人。

“我先用一个问题来展开今天的内容。哪位能告诉我什么是‘概括’?”

尽管“概括”这个词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用到,但当孔德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大家一时间答不出来。

“概括是指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和思维过程。就是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抽取出来,我们把它叫作本质属性,然后推广到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事物上,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张梦甜说。

“嗯,就是这么个意思,但是在逻辑学中的定义要比这更加简单、直接。当我们通过特定观察建构出通则时,概括便从中而生。”

“真不愧是逻辑学的老师,经他这么一概括果然更简洁了。”

“我今天站在这里要告诉你们的不仅是这样一个定义,我还要为你们讲解合理概括的方法是如何产生的。”

“太好了,我今天晚上需要的正是这个!”刘咏洁高兴地说道。

“我们在对任何事物进行概括之前,都要先仔细观察。在这之后,从观察到的特定事件推测,然后得出能描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所有观察时间和通则。所以说,几乎所有的科学定律和法则都是由这种方式推导出来的。不管是时间、引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概念或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用专业一点儿的话来说,这就是最可行的知识哲学,也被称为‘实证主义’方法。它的首倡者,是之前给你们讲过课的波普尔老师,还有我。

“所谓的‘科学理论’就是一种能描述与整理我们已经进行的和正准备进行的观察的模型,而一个好的理论往往能根据一些少数并且很简单的假设来精确描述或推断出大范围的现象,还能做出可接受测试的明确预测。如果预测和观察吻合,理论就通过了测试。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理论都不能被证明是绝对正确或者是永远正确,因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是经验,我们无法保证下一次观察出的结果会和前一次的经验得出的结论相同。如果新的预测与观察不吻合,则证明理论是不正确的,那人们就必须抛弃旧理论并且建构出能更好解释的新理论。”

彭新武老师评注

孔德认为,正确的概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为前提。

“您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这种理论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些高中生来说有些不易于理解。”

“我举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苹果砸牛顿。”

“哦,这个我知道,后人都说牛顿是因为一个苹果砸了他的脑袋而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其实这话说得对,也不对。”

“您这话怎么讲?”

“首先我要承认的是,当时的确是因为苹果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才启发了他。不过,你们觉得牛顿能仅仅因为一个苹果砸了他的脑袋这一件事就总结出闻名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吗?显然是不能的。事实上,当时牛顿所想的是,既然苹果能自然掉落在地上,那其他的东西是不是也一样呢?然后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他经过不断地观察和预测后发现,所有的结果都和自己之前预测的一样。之后他再对这些结论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才终于得出了你们课本上所学的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彭新武老师评注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

定律内容如下: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真实的概括知识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孔德清了清嗓子,接着讲道:“如果你们认真总结就会发现,世界上所有正确的概括全都是以现实作为基础的。因此,所有正确的概括知识,都必须接受真实的观察以及反复的测试和确认。因此,虽然你们现在在课本上学到了不少定律、知识,但请你们记住,没有哪种概括知识是绝对的。而那些用来推导概括知识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也无法让任何概括知识成为绝对的真理。”

“您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定律也都不是绝对的真理了,对吗?”

“没错,这些都只是暂定的,因为只要在将来找到一个不符合预测或者规律的事物,这个理论或是定义就会被宣布‘死亡’。因为不确定性本身就来源于那些产生概括知识的方法,所以不确定性是永远都无法克服的。”

彭新武老师评注

逻辑学是一门非常理性、非常现实的学科,所以逻辑学中的所有概念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头盖骨惹的祸

仅凭头盖骨的大小来判断一个人是高等还是低等显然是错误的。

张梦甜道:“就是说,虽然当初总结出这些理论或定律的科学家们觉得自己的理论是完美无瑕的,可后人一旦发现了不一样的结果,他们的理论就有缺陷了。”

“没错,自然科学学者的工作是什么?就是永远不停地修正前人的错误观念与误判,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才会不断进步,文明才能得以发展。”

刘咏洁说:“这样看来,世界上最伟大的学问还是科学啊!要是没有科学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科学真是功绩非凡啊!”

“你说的固然没错,但我劝你也不要太乐观,因为科学也有被滥用的时候。19世纪,人类头盖骨的尺寸曾被当成是证明美洲原住民与非洲人低等的证据,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雅利安种族优越论则是以歪曲的人类学为根据。”

“这些后来不是都被证实是错误了吗?”

“没错,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歪曲科学、垃圾科学还有伪科学,这些‘科学’都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相对于概括知识,特定知识绝对为真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概念——特定知识。”

“特定知识跟概括知识肯定是不一样的吧。”

“那是肯定的,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相对于概括知识,特定知识绝对为真。”

“绝对为真?”

“没错,也就是说是绝对的真理。概括知识通常都只是暂时的,而特定知识却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真理。比如说20世纪有数百万人死于艾滋病,地球是圆的,海水是咸的,水是湿的。还有更早的,大西庇阿于公元前202年在扎马战役中将迦太基人打得屁滚尿流,第二次布匿战争就此宣告结束。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绝对真实的,因为它们都是实际存在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实际发生的非语言事实。而在逻辑学中,这些陈述就是特定的命题——为真的命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它们的真实存在性都是无可争议的,过去它们是真的,现在它们也是真的,将来它们还是真的,它们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然而以上这些特定真理,并不是人类需要的唯一真理,人类文明要想前进,要想发展,就还需要其他的真理。”

“您的意思是说,真理还分类吗?”

“没错,除了特定真理外,我们还需要其他真理、概括真理、相关真理、新奇真理,甚至是有趣真理。尽管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争议,但也的确是我们需要的。”

“您说的存在争议性是怎么回事?”

“因为当我们从各种各样的待定命题推导出概括陈述时,必须先假设那些我们实际上并没有检验过的证据的确存在。这在逻辑学中被称为是从特定数据中推测出通则。”

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科学原则不断被修正的过程

孔德停顿了一下之后接着说道:“其实,从特定到概括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归纳,而相关的逻辑形式即为归纳逻辑。也就是说,归纳逻辑是从我们已经观察到的特定事件中推测出能够涵盖所有相关观察的通则的过程。”

“我还是以牛顿为例,牛顿能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肯定是少不了概括的。不过更准确地说,他是运用了归纳逻辑才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牛顿不仅仅看到了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并砸了他天才的脑袋,他还发现很多物体在半空中都是待不住的,于是他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各种物体掉落的速度,并得出结论——物体是不可能往上掉落的。

“牛顿告诉我们,这些物体之所以会掉落,是因为有一种力量存在,而这种力量被他称为‘万有引力’。除此之外,牛顿还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验发现,所有的物体都有一样的重力加速度。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物体,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牛顿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水之所以会往低处流,地球、星辰、太阳之间之所以会相互吸引,宇宙中的各个星球之所以会始终保持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是因为存在万有引力的作用。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书中,牛顿这样写道:‘一切对地心引力所做的观察,都能以单一的万有引力定律加以解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牛顿是以推测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他是从实际测量与进行的特定观察,推测到那些他根本无法接触到的事物和事件。”

刘咏洁说道:“当时人类的科技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那时根本就没有航天飞机,所以他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飞上太空去进行实地测量。”

“不错,正因为那时的他无法测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天体的引力,因此他必须要在特定观察中进行概括,并认定宇宙中的所有天体都和地球上的物体一样,都遵循着他总结出的万有引力定律。然而,当时牛顿无法借由这种概括来预测未来所有的天体测量,因为牛顿无法对它们进行实地测量,所以结果也就无从知晓。因此,只要有一个人能找到例外,那么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就会被否定,而且必须要做出修改。”

“也就是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例外,就能证明概括有误。”张梦甜笑着说道。

“没错,这正是我要告诉你们的。”

“不过我相信,牛顿一定不希望有人找到例外的,否则他花了那么多年时间才总结出来的公式岂不是要被丢进垃圾箱?”

“尽管牛顿不愿意,但我还是要遗憾地告诉你,在牛顿死后,的确有个人找到了例外,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犹太人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是错的。按照按因斯坦的说法,万有引力其实根本就不是力,而是和几何的时空变化有关系。当遭遇到物质或能量时,时空就会弯曲甚至是扭曲,如同你躺在床上时床垫会往下陷一样。1919年,爱因斯坦预测光子将如同受到太阳的引力吸引一样朝着太阳的方向偏转。由于他的预测被证明为事实,所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必须要做出修改,而这个修正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广义相对论’。”

牛顿与爱因斯坦的辩论

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辩明真理的过程。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断接近真理,不断进步。

“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是绝对的真理啊!”张梦甜有些哀叹地说道。

“怎么,你替牛顿感到难过吗?”

“有点儿吧。”

“哈哈,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那你可就真有点儿傻了!虽然牛顿研究了一辈子科学,但他可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真理之王’。事实上,没有哪个科学家敢说自己一定站在过绝对真理这座伟大的山峰上,但所有的科学家都在朝着这座山峰不断前进。如果牛顿地下有知,一定会因此而感到高兴的!因为这是展现理性光辉的时刻!广义相对论成功预测了实验结果,而且它比牛顿的理论更能反映出实在的本质。”

彭新武老师评注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科学的进步,否则人类社会就不会出现君主专制、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事实上,这些制度都是通过现实的、科学的分析而得来的。

“是啊,如果不是这样,科学怎么发展,人类怎么进步呢?人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张梦甜略有感叹地说道。

“没错,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最核心的内容!”

正在这时,下课铃响了。孔德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课就只能上到这里了。逻辑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但一堂课只有有限的45分钟,所以我只能给你们讲一些简单入门的东西。如果你们对逻辑学有兴趣,建议去书店转转。下课,同学们再见!”

孔德老师推荐的参考书

《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著。本书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并将这个方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研究。《实证哲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产生。孔德在书中对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以及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构想,不断被后人补充和修正,对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实证精神》 孔德著。作者从人类思辨发展的“三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出发,论证了人类思辨在宗教上、哲学上和社会组织形式上的相应表现,进而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理智发展史。他认为社会同自然在本质上完全一样,所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完全用于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