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善肢障者生活和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成为持续关注热点。本书运用现场跟踪观测法、问卷法和行为模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三类五种肢障者从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调查研究,其中以行为特性为重点,分析研究了肢障者吃穿住行中典型的行为特性。通过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针对肢障者的在无障碍设计中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有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1)关于肢障者的生理特性
临床调研得到,肢障者由于外伤或病变导致肢体损伤、截肢等,运动机能也相应受到损伤。在康复期间和痊愈之后,由于运动机能受到损伤而导致的运动量明显减少,肢障者在九大系统中的表现与常人有明显差异。
(2)关于肢障者的心理特性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肢体残障者心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肢障者觉得给予自己最大精神支持的是亲人或伴侣;绝大多数的肢障者有烦恼时向亲人诉说;多数肢障者觉得周围人的态度是友好的,但仍有少部分人认为周围人的态度是漠不关心或歧视,说明人们对待肢障者的消极态度和歧视行为依旧存在。
(3)关于不同类型肢障者的行为特性
下肢残障独立乘坐轮椅者,部分或完全丧失下肢运动机能,动作受轮椅的限制较大;手的活动范围受到轮椅限制,在起坐轮椅时需要辅助器具;各项设施的尺度均受轮椅尺寸的限制;轮椅行动快速灵活,但占用空间较大。
下肢残障拄杖者,攀登和跨越动作困难,水平推力差,行动缓慢,不适应常规的运动节奏,行走时躯干晃动幅度较大;单手操作动作过大时,对身体平衡性会产生较大影响。
上肢残障者,手的活动范围小于正常人,难以承担各种精巧的动作,持续力差,难以完成双手并用的动作;双上肢残障者在行走中没有障碍;在日常生活中需用到手的时候会遇到障碍,需要用脚代替手,或者借助辅助工具和其他人帮助。
脊柱损伤者,会导致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行动和自理能力很低。
(4)关于肢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生理影响心理,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于行为。肢障者由于其生理上运动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导致其在以正常方式或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者缺乏;一旦社会无障碍设施不齐全、理念不完善时,肢障者的生理特点无疑会加重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困难,甚至导致其心理变化,加重其融入社会的障碍;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于行为特性,使其发生改变,给肢障者的生活带来更大困难。
(5)关于肢障者的产品无障碍设计对策
在对肢障者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从辅助器具、医疗产品和交通工具三类产品进行无障碍设计研究。生理特性不仅影响产品表面的形态和尺寸,还影响着产品内在的使用方式和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产品的功能。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对多种肢障者的行为和生理特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行为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得了各种肢障者的活动和自理能力的相关结果,通过测量法获得了各种肢障者静态人体尺寸和活动范围都发生了改变的结果。将行为特性的研究结果应用到对产品功能的完善,将生理特性的人体尺寸的改变应用到产品整体形态和部件尺寸的设计,将行为特性和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应用到产品的功能和尺度的设计上,使得肢障者和产品的人机关系更加协调。
(6)关于肢障者的室内无障碍设计对策
在对肢障者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以生活居住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这三类空间进行系统无障碍设计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从空间形态与组织、采光与照明、色彩与材质、家具与陈设、设施与绿化分别进行针对肢障者的室内无障碍设计研究。通过对肢体残障者的生理和行为特性研究,分析其与常人在运动机能和人体尺寸方面的差异,在空间的行为流线、家具的功能尺寸方面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完善肢体残障者的物质无障碍设计;通过对肢体残障者的心理特性研究,分析其与常人在空间和色彩方面的心理感受差别,在平面布置、空间设计、色彩材质和家具配置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从而营造适合肢障者的空间氛围。
本书采用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和产品,对肢障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所得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对肢障者的无障碍设计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
在著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恩师南京林业大学申黎明教授和同济大学来增祥教授对我科研精神的引领和学术态度的示范,感谢盐城工学院学术专著基金的资助,感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胡仲明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和江苏省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赵鹏院长,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李飞老师、张跃老师,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陆卫平老师和福建省肢残协会李光泽老师等人的帮助,感谢陈玲老师、王培、宋燕灵、常思佳以及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的周爽的支持,更感谢所有访谈者的参与。
最后,谨将此书献给有志从事无障碍事业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贾祝军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