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千言万语话“三农”
(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乡村人口为6.75亿人,占大陆人口总数的48.73%。2011年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1.6亿人。
农民的数量还很多。中国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农民们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外出打工的农民子女们是否能挣到钱,他们在城里的生活如何,是否有尊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有哪些心里话?他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对未来农村的期盼如何?农民心中有着怎样的桃花源?带着这些问题,两年来笔者和一些热衷于“三农”问题的学者朋友奔波于豫晋陕三角地带的黄河金三角区域,走访调查了大量的留守在广大乡村的父老乡亲们。我们选择的人群,一是地地道道的以种粮、养殖为生的普通农民(不含村组干部);二是我们尽可能地采用他们原汁原味的话语来反映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地接近他们,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纵观历史,中国农民的命运变化与统治者的需要息息相关。古代的“士农工商”,“农”仅次于“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官制度造成了农民地位的低下。科举制度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农民子弟可以重新进入官僚队伍。到了上世纪新中国建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才把农民视为上帝,农民才真正有了尊严。后来,随着二元经济制度的确定,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地位又渐渐地拉开,“农民工”“盲流”等带有贬义的新名词也相继产生。
农民的土地权、行动权和自由权始终决定着中国农民的幸福。在土地方面,从“打土豪分田地”开始,直到1949年,毛泽东时代第一次给农民分了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1978年,邓小平推进大包干,第二次给农民分了地;1996年,江泽民宣布第二轮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第三次给农民分了地;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又提出了“农民集中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新规定。土地权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农民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苦辣酸甜。在行动权和自由权上,农民的地位更是大起大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解放了农民,让广大农民感到新中国比旧中国好,农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邓小平分田单干,农民有了选择生产、生活的权力,很快就解决了吃饭和温饱问题;1984年,乡镇企业大发展,农民们离土不离乡就能挣钱致富;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北京、上海、珠三角大发展,农民离土又离乡,纷纷到外面去见识面闯世界;2008年后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农民工又不得不回到家乡的热土上。历史上对农民的每一次解放和松绑,农民的地位都有明显的提高。
尤其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给农民兄弟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实惠。三十多年来,农民兄弟们从“天天耕作吃不饱”到“吃得好”;从一家人没粮食的“抢着吃”到“仓廪实而知廉耻的让人吃”;从“一衣多季、多人一衣”到“一人多衣、一季多衣”,从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现在的“只有过时的、没有穿烂的”衣着;从“土坯房、茅草屋、破窑洞”到“新楼房、小别墅”;从“跑几十里看电影看戏”到“打开电视便知道天下事”;从“贫困辍学”到“免费上学”;从“种地交粮”到“种粮补贴”,农民的日子所发生的变化不言而喻。
(二)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没有级别,没有职称,没有保险,没有退休金,他们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都说“农业重要”“农村大有作为”“农民最光荣”,但大家都不愿到农村去,都不愿做农民。
农民最有奉献精神。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种着粮,守着粮,却吃不饱、挨着饿。农村的人一旦考上大学,就再也不回农村了,农村的精英和人才都进了城,为建设城市去服务了。战争年代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生命,计划经济时代他们为国家和城市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现在他们又为国家、企业和城市奉献土地。
农民最善良,最有同情心,最有忍耐力。二元制度让他们在农村数十年,老老实实地为国家种地、为城里人供粮,却不让他们在城乡间流动,更不让他们进城。面对限制,他们没有丝毫怨言,仍默默地为国家和城市尽力。
农民们最爱国。党和国家号召什么,他们就响应什么,参军入伍、流血牺牲、保卫国家,历史上没有一个卖国者是农民。
农民最有创造性。毛泽东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是共产党的衣食父母。”他老人家一生倡导“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由衷地发出“人民万岁”“为人民的利益而不惜一切”的千古绝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一大创造,被邓小平称之为“农民的伟大创举”。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邓小平又把它称之为“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
农民最容易被伤害。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一场大的变革都与农民有关。官逼民反、农民起义、政权变更……农民们在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为自己的生存出路才揭竿而起。
农村、农业、农民无不是历朝历代改革的试验场。长期看不起农民,误解农民,而各行各业都要从农村、农业和农民身上占点便宜。
农民最容易受伤害。对农民的伤害来自方方面面:政府政策方面的二元经济;宣传方面的歧视:小农意识、农村人、乡下人、乡巴佬、农民工、暴民、刁民、乱民、流民、盲流、素质低下等,尤其在近年来,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毒香蕉、膨大剂西瓜、瘦肉精、毒奶粉……农民往往是“躺着就中枪”。
农民的诉求最低。只希望在政治、社会和个人权利方面成为“普通的公民”,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只希望党和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能够“城乡统筹”“同工同酬”。“有吃有喝,没病没灾,不受欺负”就是农民心目中追求的幸福。
(三)
在当今时代,农民兄弟们除了处于劣势地位外,在他们身上仍有一些积习存在,他们长期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农民组织纪律性差,这与他们的劳动性质、劳动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关。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和家庭小规模生产,他们很难与大市场融合的方式,决定着他们自由松散的作息方式。19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包土地的同时也把农民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团结的心分散了,其合作精神一度下降。
与整个中国社会相比,留在农村的农民们整体受教育程度低。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教育政策不重视乡村教育以及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均衡的原因。农村中考上大学的孩子,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纷纷进城寻求致富出路,造成农村人才缺乏。留在乡村的人各有各的难处,生活的无奈,只能让他们感到“衣食无忧”“无危机感”。久而久之,留在乡村的农民兄弟们就失去了创业和创造精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于现状,按部就班。
“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壳化”“种田爷爷奶奶化”,是目前农村的真实情况。现在农民收入低,农产品价格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分散,农业风险大,农村管理落后,导致农民伯伯不愿种田。长期下去“粮荒势必会酿成粮慌”。
文化和教育决定着农民们的思想。农村的落后致使农民见识有限,对是非判断困难,辨别力、识别能力差。他们不但容易上当受骗,尤其在贫困状态下,遇事感到不公正、不平等、受歧视的压力,会产生心理崩溃以及不理性的抗争,常常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他们不太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农民情绪排泄的出口有限,反映的问题一旦碰到贪庸的干部,或无人过问,或上访受到限压,或正当渠道受阻,或引导、疏导不力,处理不当,也常常使一些小事情酿成大问题。
农村人的思想,尤其是负面方面的东西,受城市人影响较大。农村的很多骗人方法是从城市学来的。农民太穷了,用钱的地方太多,急着想富,求富心切,往往经不住诱惑,容易上城里人的当,受城里人的骗。不少人自己吃亏后又变着法儿去骗自己的同乡。一时骗局得逞、有利可图,诈骗、欺骗就成了一些人心中“致富”的手段。
一位老人说:“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远不如城市,而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孩子结婚到城里买房、人死了要火葬,斗地主、挑红四、打麻将、赌博等坏习气却与城市接了轨。”
电视的普及、互联网进入农村、手机的灵活使用、农民的自由流动、农民工走向全国各地,使农村过去的封闭状态已被打破。城市人知道的东西,大城市里流传的东西,尤其是不健康的荤段子,几天后在农村就传开了。因此,农民的思想受外界影响很大,城市社会中的牢骚和怨气也时常在农村蔓延。
很多农民身上的惰性依然存在,甚至比大集体时还要严重。一些人宁肯不吃菜,不用油,也不愿出去挣点钱。一些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宁肯让庄稼荒着、土地搁着也不愿到田地里出把力,整天围着村里的小卖铺打牌、聊天。“在农村凡是身体强壮,而日子过不去的多是懒惰的原因。”还有一些人,不愿出力,常年等救济,让上级来扶贫,梦想着天上掉馅饼,或者去做一些投机取巧的营生。
(四)
今年麦收后的空闲季节,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在老家靠河边的老榆木树下,村民们和平常一样在消闲。男人们在吵闹中斗地主,女人们在闲聊中做着针线活,几个小孩在地上围着家长撒娇。昨天的暴雨使空气格外湿润,一阵风吹过很是惬意。这种场景在我的记忆中已淡出很久了。乡亲们知道我的来意,七嘴八舌地讲着对三农问题的看法。笑声、骂声、吆喝声、吵闹声,在此气氛中我们开始了调研。
“现在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真好。”这句话是真的,是农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话。说到如今政策之好,农民们满脸的喜悦和笑容。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对这一点都持肯定态度。从种地不交粮、不纳税到种粮补贴,从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新农合;从过去种地的计划摊派到现在的人身自由,农民们滔滔不绝。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嫂说:“现在人穷一点、笨一点都不怕,怕的是你没有文化,怕的是你扶不起来,怕的是你没有志气,怕的是你不肯出力气,怕的是你不干。只要你不懒,就饿不死,都会有衣穿、有饭吃。但在这两亩地上,只是富不了。”“现在的农村靠一家一户单打独干是没有出路的,政府应该把农民们再一次组织起来,应该再走集体道路。”
“农村太破落了,留守的人员很孤独。村里整日无人,在一块说说话的人都找不到,很是寂寞。村里有了大事,谁家盖房子、孩子结婚,连帮忙的人都找不下。村里死了人,连打墓、抬棺材的人都没有。”“农村人也想热闹。现在除了信信教,去做礼拜,能聚一聚外,就是在家看个电视。平时什么文化活动都没有。”“农村的人,能人、有文化的人、头脑灵活的人,一旦走出去就再也不愿回来了,因为农村穷,农村不如城市。他们也嫌弃农村,不愿在农村住。”
“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是农村人长期养成的品德。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他们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的一种方式。
老人们渴望团圆。在调查中我们亲眼看到:留在农村的老人们盼望儿孙归乡的情景,其心情是何等的迫切难耐。见到儿孙的那一刻,幸福得让老人们忘掉了常年的孤独、劳累和辛酸。他们拿出自家攒存下的最好的特产给孩子们享用,在这一刻乃至随后的几天里,一家人团聚的幸福和快乐胜过一切。
“现在种地太方便了,基本上都采用了小型机械。但粮、菜价格太低,养猪、养鸡防疫跟不上,风险大。由于封山育林,已无法放牛放羊。牛羊在农村越来越少了,农民们也缺了这块收入。农村人现在的收入维持生计还行,就是存不住钱。”“化肥涨价了,农用塑料膜涨价了,种子涨价了,农药涨价了,看病涨价了,水泥涨价了,盖房子用的砖和工钱也涨了。几乎所有的物价都涨了,而农民们种的粮菜和农副产品却贱得让人顾不住本钱。”“电视上、报纸上整天说农民富裕了,生活条件好了,住上高楼了。其实在农村真正富裕的人还是少数,大多数人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提到农民的愿望,他们普遍的共识是“还是集体的力量大。农村人需要组织起来,农业生产要实行规模经营,土地最好集中到会种地、有能力种地的人手里,这样,效益会好些。农业要走机械化、现代化的路子;农村社会要稳定;有钱人当干部不行,他们不替老百姓办事;农村的卫生状况太差了;农村要有文化活动。”
从农民们的口中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的路子是对的,农村城市化的观点很值得研究。把一些国外走过的路、不成功的路硬搬到中国农村太勉强了。中国农村的改革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众多农民们的生活成本。农村应该在城市化、城镇化、社区化、田园化和生态化方面多去思考。农民市民化的方向未必就正确。不少农民讲:“让我们进城,住上高楼大厦,上厕所不出屋,天天能洗澡,冬天有暖气,既干净又舒服,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这不现实,村里到城里去的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很多人都又回村子里住了。住在城里是有钱人的事。”农民应该本土化、多样化。失去土地,失去人脉,失去那个熟悉的环境,离土离乡后,他们未必就会幸福。在短期内,城市也是容不下这么多农民的,农民进城后的生存问题才是农民们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五)
“外出打工的孩子很少能挣到钱,在城里找不到尊严,但却想往城里跑。”农村劳动力外出,一是为了挣钱,在自己的承包地里辛苦劳作一年是富不了的,遇到好年景,能落个肚儿圆,碰到不好的收成,本都顾不住。在农村种地成本很高,孩子还要上学,生病了要钱,人情往来要钱,不出去打工不行。二是农业生产已不需要这么多劳动力了。过去靠人力、畜力种地,一个劳力种3~5亩地,只是烟叶、果树、蔬菜用人多些,30%的劳动力剩余。三是外出打工也是为了降低农业的收入风险,农业一旦赶上天灾人祸,价格波动,农业收入下降,外出打工的收入既是对农业收入的弥补,又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实粮菜丰收歉收对农民的收入影响并不大,丰收了价格低,歉收了价格高。
农民进城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尊严。城里人的高傲、冷酷及情义上的假与薄让农民们受不了,而城里人到农村却趾高气扬,他们除了怕农民们养的狗外似乎什么都不怕。一位大姐气愤地说:“他们到农村来,摘我们的瓜果,采摘我们的菜。拿我们的东西,和拿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样理直气壮。说他们几句吧,不值得,不说吧,老生气。”简单的话语可以看出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区别。
其实农民们并不愿意出去打工,如果在本地能挣钱,他们还是想留在家乡的。但现实并非如此,为了生存,他们只有背井离乡,选择打工。从打工者的口中可以得知,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村仍然是进城经商、外出务工者的“大后方”。农村是中国社会劳动力的“蓄水池”和整个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城市生活成本高,农村生活成本低,在城市无尊严,在农村有人格,农村有人情味,农村是熟人社会,有沟通、交流的基础。在农村内部,血缘、地缘、姻缘、人情、面子等因素交织。尽管这些年来农民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业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农村管理者以及回乡的离退休人员等农村阶层,但与城里相比,农村仍然是他们的乐土,因为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有很多优势,之所以能成为熟人,与地缘的关系极大。在一个较为固定的乡村,人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生活和繁衍,人与人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缘”及联系。在这个圈内,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彼此了解,知根知底,相互展示着友好、友善,他们用道德、伦理和自觉共同维护着本地域内不大的秩序。因此,遇到事人们都谦让着,帮助着,也监督着,在城市里是没有这些优势的。(六)
“现在的干部不干实事,不管老百姓,只管自己。群众常年见不到他们,只是在换届选举时他们才上你家里拉选票。话说回来,现在当干部也难。”
“现在很少有干部能坐下来听听农民的心声,只有让你掏钱时他们才来找你。”
“现在的问题是:干部心里没有老百姓,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事你都干不好。”这句简单又富有哲理的话是出自一位六十岁的党员嘴中,我相信他是在观察思考多年后总结出来很多干部不敢说的话。
当今,许多干部的所作所为,让老百姓目瞪口呆、齿冷心寒。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是小农户与大生产的矛盾,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而很多地方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十分紧张,干部的话群众基本上不相信,这也是一个矛盾。
现在很多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很多问题本来在基层就可以解决的,反而没人理会,最后当事人一上访,既花钱,又挨批,还要解决问题,“赔了夫人又折兵”。
农村的治理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目前农村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小农思想、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科学技术应用现状、农村文化基础、农民的要求等,不考虑这些,干部就做不好工作。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人们普遍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休闲多了,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富裕多了,现在的住房比过去舒畅多了,现在的物质比过去丰富多了,现在的人比过去自由多了,现在的农村政策真好,现在农民不缴税费了,现在……都比过去强的不少,但大家都有怨气,都没有感到幸福,都有一种担心,都有一肚子的牢骚。其原因除国家宏观政策外,这与干部不会做工作,不了解农民心理有很大关系。另外,农民们对富人治村颇有微词,大部分人认为“富人治村的结果是有钱人才能当干部,他们当了村干部再去为有钱人服务”。
(七)
农民有很多困惑。“进城人多了,人情没有了;生活富裕了,开始信教了;经济发展了,环境变坏了;城市扩张了,土地上不种粮食了。”现在处处讲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用工危机、生产危机、生态危机、信仰危机、执政危机……这么多的危机存在,人们还有安全感吗?
农民想不通:“自己种菜卖不上价,市民吃不起菜,菜贩子不挣钱?”“肉价飞涨,养猪却赔钱。”“年年栽树,又不让农民砍树,山上却没有树。”“孩子上大学也好,当兵也好,最后都是找不来工作。”“一富遮百丑。”“有钱就是爷。”“种了一辈子地了,土地不是自己的,住了一辈子的房屋,产权不属于自己的,政府说拆了就拆了。”“在农村好人成了弱势群体,讲理的人、有素养的人谁都可以欺负,这个社会是怕恶人、怕流氓,社会在教人们学坏。”“国家养老金缺口多少万亿,医疗、教育、环保资金缺口,凡关乎农民的事都是国家有困难、资金不足,而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务员公费医疗,豪华办公、建楼堂馆所,过年过节给上级送礼,公务员队伍超编资金却无缺口。”这些困惑让农民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常常扪心自问: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于是,议论的、猜测的、传说的等皆有之。
(八)
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方针一定要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一定要放在农村、农业和农民自己的基点上。
乡亲们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听着很好,让人兴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建成?让农民住楼房不太实际,也不实惠,农民住不起。”
农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是模糊的,只知道是扒旧房,盖新房,住楼房。这可能与近几年的宣传误导有关。农民们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眷恋生活了一辈的故土。他们最感兴趣的、讲得最多的还是关心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养老问题、各种社会保障、在农村如何把房子建得实惠舒服些、活得心情愉快些、在农村辛勤劳动就能挣钱、社会要公平公正、农民们不让别人歧视等问题。提到新农村建设,一位老人感慨地说:“新农村建设先要解决农村垃圾及乱脏差问题。现在农村的山秃了、河干了,苍蝇、蚊子、蟑螂、污水到处都是,自己住都嫌脏。”
古人讲:“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说明农业生产离不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毛泽东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于1958年提出的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至今仍然适用,只是农家粪已很少用了,水利设施毁坏得差不多了。而现在的乱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等,这迟早会成为农业的大害。
农村几乎所有小商店都在经营质量低下的工业产品,这已成为农村垃圾问题的总来源。塑料袋及工业品的外包装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大问题。农民们明显感到:土地、水和空气的质量,远不如从前。
农村的事业很大,要做的事很多,只是缺钱,也没有人去组织。餐饮业、住宿、交通、银行、保险、娱乐、修理、加油站、理发、超市、服装、观光农业等在农村都有市场。
农民还说,在农村,还有这样的现象:现在贫富差距太大了,富人富得流油,穷人穷得要死。家电、农机俱、汽车下乡,贷款、补助和扶持种粮大户、养殖大户、林业大户,实际上是补助富人阶层。把应该补给贫困者的钱和物,反而补给了不贫困的人,贫富差距又被人为地拉大了。
农民兄弟们希望,农村不管咋样发展,“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山清水秀、小河流水、泉水叮咚”“鸟语花香、炊烟袅袅”“杨柳依依”“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牛羊满山坡”的生活场景依然让人留恋和向往。
“我们不管GDP,也听不懂GDP,更不懂发展生产力,我们只关心孩子上学不难,农民看病不贵,种粮就能挣钱,养老不怕,外人不欺,社会公平正义……”这便是眼下农民心目中的桃花源。